一种连铸坯表面凹坑缺陷识别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241639发布日期:2021-03-12 13:16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铸坯表面凹坑缺陷识别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表面质量判断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连铸坯表面凹坑缺陷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镍系钢连铸坯在进加热炉准备轧制之前,一般通过修磨去除表面的凹坑、裂纹等缺陷,由于凹坑的深度不同,修磨过少,凹坑不能完全去除,在后期轧制过程中容易产生裂纹、凹坑等缺陷,修磨过多,则增加镍系钢损耗。

一般连铸修磨后的表面凹坑通过人工统计,由于修磨现场具有运转的大型设备、移动的行车,这些为统计人员增加了危险系数,另外修磨间隔较长,又增加了时间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连铸坯表面凹坑缺陷识别方法,该方法能够识别出连铸坯表面的凹坑,取代人工进行识别统计。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连铸坯表面凹坑缺陷识别统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拍摄修磨完成的连铸坯表面,获取连铸坯3d点云图像;

(2)使用下采样算法对3d点云图像进行简化处理;

(3)对每个点的邻域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经验设定标准值a,剔除大于标准值a的邻域点,以去除离散点;

(4)使用区域生长算法分割提取点云中的每一类,进行聚类分割;

(5)将标定板放在连铸坯的表面,拍摄获取标定板的3d点云图像,根据标定板的3d点云图像校准连铸坯的基准面;

(6)根据分割出的每一类结果的深度信息z值和基准面,进行凹坑识别并判断凹坑深度。

其中,所述步骤(1)中,采用位置固定的3d相机拍摄获取连铸坯的3d点云图像。

具体的,所述步骤(3)中,去除离散点的步骤包括:

(3.1)对于每个点,计算它到所有相邻点的平均距离;连铸坯3d点云图像的点云分布是高斯分布,计算出一个均值μ和一个标准差σ;

(3.2)这个邻域点集中,与其邻域距离在a=μ+std_mul*σ区间之外的点都被视为离群点,从点云数据中去除;其中,std_mul是标准差倍数的一个经验阈值。

所述步骤(4)中,聚类分割的步骤包括:

(4.1)根据点的曲率值对点云进行排序,定义曲率最小的点为初始种子点,区域生长算法从初始种子点开始生长;

(4.2)设置一空的聚类区域c和空的种子点序列q,将选好的初始种子点加入种子点序列,并搜索该种子点的领域点,计算每一个领域点法线与种子点法线之间的夹角,小于设定的经验平滑阈值时,将领域点加入到聚类区域c中,同时判断该领域点的曲率值是否小于经验曲率阈值,将小于经验曲率阈值的领域点加入种子点序列q中,在q中重新选择新的种子点重复该步骤,直到q中序列为空,完成聚类分割。

所述步骤(5)中,基准面校准时,3d相机的位置保持与步骤(1)的位置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拍摄获取标定板的3d点云图像后,对标定板的3d点云图像进行步骤(2)、(3)、(4)的处理计算,得到3d相机与标定板的距离z1,计算得到3d相机与基准面的距离z3=z1+z2,其中,z2为标定板的厚度。

所述步骤(6)中,根据分割出的每一类结果计算其质心坐标(x,y,z),得到其深度信息z值,将深度信息z值与z3进行差值计算,得到z4=z3-z,当z4<0时,则判定该位置为凹坑,并根据z4的大小判断凹坑的深度,当z4=0时,则判定该位置为平面。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采用3d视觉对连铸坯修磨过程中呈现的凹坑及其深度进行识别,进而能够实现对凹坑数量的自动统计,一方面可取代现场人工识别统计,节约人工成本,消除工人的安全风险,提高现场的安全指数;另一方面可连续实时识别统计,提高计数效率,采集的数据更加全面具体,为连铸工艺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3d相机采样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该连铸坯表面凹坑缺陷识别方法在实施前将3d相机2通过支架3固定在修磨后的辊道上方,视觉检测位置、方向、角度始终保持不变。

识别步骤包括:

(1)采用3d相机2拍摄修磨完成的连铸坯1表面,获取连铸坯3d点云图像;

具体的,当修磨完成时,连铸坯1行进至视觉检测位置,光电传感器4检测到连铸坯1来料信号时,触发3d相机2拍照,得到pcd格式的连铸坯点云图。

(2)使用下采样算法对3d点云图像进行简化处理;

该函数对输入的点云数据创建一个三维体素栅格,每个体素内用体素中所有点的重心来近似显示体素中其他点,这样该体素内所有点都用一个重心点最终表示。它的优点是可以在下采样的时候保存点云的形状特征。可以减少点云数据量,提高运算速度。

(3)对每个点的邻域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经验设定标准值a,剔除大于标准值a的邻域点,以去除离散点;

去除离散点的步骤包括:

(3.1)对于每个点,计算它到所有相邻点的平均距离;连铸坯3d点云图像的点云分布是高斯分布,计算出一个均值μ和一个标准差σ;

(3.2)这个邻域点集中,与其邻域距离在a=μ+std_mul*σ区间之外的点都被视为离群点,从点云数据中去除;其中,std_mul是标准差倍数的一个经验阈值。

(4)使用区域生长算法分割提取点云中的每一类,进行聚类分割;

聚类分割的步骤包括:

(4.1)根据点的曲率值对点云进行排序,定义曲率最小的点为初始种子点,区域生长算法从初始种子点开始生长;

(4.2)设置一空的聚类区域c和空的种子点序列q,将选好的初始种子点加入种子点序列,并搜索该种子点的领域点,计算每一个领域点法线与种子点法线之间的夹角,小于设定的经验平滑阈值时,将领域点加入到聚类区域c中,同时判断该领域点的曲率值是否小于经验曲率阈值,将小于经验曲率阈值的领域点加入种子点序列q中,在q中重新选择新的种子点重复该步骤,直到q中序列为空,完成聚类分割。

(5)将标定板放在连铸坯1的表面,采用3d相机2拍摄获取标定板的3d点云图像,拍摄获取标定板的3d点云图像后,对标定板的3d点云图像进行步骤(2)、(3)、(4)的处理计算,得到3d相机与标定板的距离z1,计算得到3d相机与基准面的距离z3=z1+z2,其中,z2为标定板的厚度。

(6)根据分割出的每一类结果的深度信息z值和基准面,进行凹坑识别并判断凹坑深度,具体根据分割出的每一类结果计算其质心坐标(x,y,z),得到其深度信息z值,将深度信息z值与z3进行差值计算,得到z4=z3-z,当z4<0时,则判定该位置为凹坑,并根据z4的大小判断凹坑的深度,当z4=0时,则判定该位置为平面。

识别凹坑后,进而可以实现对凹坑数量的实时统计,并可以根据z4的大小对凹坑的深度划分等级。



技术特征:

1.一种连铸坯表面凹坑缺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拍摄修磨完成的连铸坯表面,获取连铸坯3d点云图像;

(2)使用下采样算法对3d点云图像进行简化处理;

(3)对每个点的邻域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经验设定标准值a,剔除大于标准值a的邻域点,以去除离散点;

(4)使用区域生长算法分割提取点云中的每一类,进行聚类分割;

(5)将标定板放在连铸坯的表面,拍摄获取标定板的3d点云图像,根据标定板的3d点云图像校准连铸坯的基准面;

(6)根据分割出的每一类结果的深度信息z值和基准面,进行凹坑识别并判断凹坑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铸坯表面凹坑缺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采用位置固定的3d相机拍摄获取连铸坯的3d点云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铸坯表面凹坑缺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去除离散点的步骤包括:

(3.1)对于每个点,计算它到所有相邻点的平均距离;连铸坯3d点云图像的点云分布是高斯分布,计算出一个均值μ和一个标准差σ;

(3.2)这个邻域点集中,与其邻域距离在a=μ+std_mul*σ区间之外的点都被视为离群点,从点云数据中去除;其中,std_mul是标准差倍数的一个经验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铸坯表面凹坑缺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聚类分割的步骤包括:

(4.1)根据点的曲率值对点云进行排序,定义曲率最小的点为初始种子点,区域生长算法从初始种子点开始生长;

(4.2)设置一空的聚类区域c和空的种子点序列q,将选好的初始种子点加入种子点序列,并搜索该种子点的领域点,计算每一个领域点法线与种子点法线之间的夹角,小于设定的经验平滑阈值时,将领域点加入到聚类区域c中,同时判断该领域点的曲率值是否小于经验曲率阈值,将小于经验曲率阈值的领域点加入种子点序列q中,在q中重新选择新的种子点重复该步骤,直到q中序列为空,完成聚类分割。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铸坯表面凹坑缺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基准面校准时,3d相机的位置保持与步骤(1)的位置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铸坯表面凹坑缺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拍摄获取标定板的3d点云图像后,对标定板的3d点云图像进行步骤(2)、(3)、(4)的处理计算,得到3d相机与标定板的距离z1,计算得到3d相机与基准面的距离z3=z1+z2,其中,z2为标定板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铸坯表面凹坑缺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根据分割出的每一类结果计算其质心坐标(x,y,z),得到其深度信息z值,将深度信息z值与z3进行差值计算,得到z4=z3-z,当z4<0时,则判定该位置为凹坑,并根据z4的大小判断凹坑的深度,当z4=0时,则判定该位置为平面。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铸坯表面凹坑缺陷识别统计方法,采用3D视觉对连铸坯修磨过程中呈现的凹坑及其深度进行识别,进而能够实现对凹坑数量的自动统计。该方法一方面可取代人工现场对凹坑进行识别统计,节约人工成本,消除安全风险,提高现场的安全指数;另一方面可实现连续实时识别统计,提高计数效率,采集的数据更加全面具体,为连铸工艺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技术研发人员:代芹芹;蔡佳兴;范益;杨文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07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