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40848发布日期:2021-01-15 11:46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显示装置的功能需求不断提升,触控屏、全面屏以及柔性可折叠屏应运而生。

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装置中,通过触控走线实现触控电极与控制芯片的电连接,实现触控功能。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印刷技术在衬底上制备触控走线,存在触控走线与衬底的结合力较弱的问题,当触控走线被拉伸或弯折时,容易出现触控走线与衬底剥离或断裂的情况,使显示面板的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的触控走线与衬底的结合更加牢固,改善了显示面板的性能。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功能层和位于显示功能层出光侧的触控功能层,触控功能层包括触控区域以及至少位于触控区域一侧的非触控区域;

触控功能层还包括衬底、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均位于衬底背离显示功能层的一侧,衬底位于触控区域和非触控区域,触控电极位于触控区域,触控走线至少包括位于非触控区域的部分;

位于非触控区域的衬底中设置有凹槽结构,至少部分触控走线包括位于凹槽结构内的部分。

可选的,显示面板沿弯折轴可弯折,弯折轴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凹槽结构交叠。

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位于显示功能层背离触控功能层的一侧;

弯折轴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位于非触控区域,非触控区域沿弯折轴弯折至显示功能层背离触控功能层的一侧,触控走线与柔性电路板电连接。

可选的,任一触控走线包括位于凹槽结构内的部分。

可选的,触控走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走线分部、第二走线分部和第三走线分部,第一走线分部与触控电极电连接,第三走线分部与触控信号端子电连接,第二走线分部包括位于凹槽结构内的部分。

可选的,触控走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四走线分部和第五走线分部,第四走线分部与触控电极电连接且第四走线分部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触控电极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第五走线分部与触控信号端子电连接且第五走线分部包括位于凹槽结构内的部分。

可选的,触控电极包括自容式触控电极,触控走线包括自容式触控走线,自容式触控走线与自容式触控电极电连接;

非触控区域包括位于触控区域一侧的第一非触控区域,第一非触控区域中设置有第一凹槽结构,自容式触控走线包括位于第一凹槽结构内的部分;

或者,触控电极包括互容式触控电极,互容式触控电极包括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触控走线包括触控驱动走线和触控感应走线,触控驱动走线与触控驱动电极电连接,触控感应走线与触控感应电极电连接;

非触控区域包括位于触控区域一侧的第二非触控区域,第二非触控区域中设置有第二凹槽结构,触控驱动走线和触控感应走线均包括位于第二凹槽结构内的部分;或者,非触控区域包括分别位于触控区域不同侧的第三非触控区域和第四非触控区域,第三非触控区域中设置有第三凹槽结构,第四非触控区域中设置有第四凹槽结构,触控驱动走线包括位于第三凹槽结构内的部分,触控感应走线包括位于第四凹槽结构内的部分。

可选的,凹槽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子凹槽;

子凹槽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长度l1满足5μm≤l1≤20μm,子凹槽沿第二方向的延伸长度l2满足5μm≤l2≤200μm;其中,第一方向与显示功能层的出光面垂直,第二方向与显示功能层的出光面平行。

可选的,显示面板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或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一方面的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触控功能层位于非触控区域的衬底中设置有凹槽结构,使至少部分触控走线的至少部分位于凹槽结构内,从而增强了触控走线与衬底的结合力,提升了显示面板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显示面板沿aa’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显示面板沿cc’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显示面板沿cc’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显示面板沿aa’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功能层100和位于显示功能层100出光侧的触控功能层200,参见图2,触控功能层200包括触控区域2001以及至少位于触控区域2001一侧的非触控区域;触控功能层200还包括衬底201、触控电极202和触控走线203,触控电极202和触控走线203均位于衬底201背离显示功能层100的一侧,衬底201位于触控区域2001和非触控区域,触控电极202位于触控区域2001,触控走线203至少包括位于非触控区域的部分;位于非触控区域的衬底201中设置有凹槽结构,至少部分触控走线203包括位于凹槽结构内的部分。

其中,触控区域2001可以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域相对应,非触控区域可根据触控走线203的设计相应地设置于触控区域2001的周边至少一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示例性的,图1示出了非触控区域位于触控区域2001的4个侧边的结构。

其中,触控电极202设置于触控区域2001,能够感应用户的触摸动作并形成电信号传递至控制芯片,使控制芯片确定用户的触摸位置。其中,触控走线203则是电连接触控电极202和控制芯片的走线,具体包括与触控电极202电连接的部分,与控制芯片电连接的部分,以及位于非触控区域的衬底201之上的部分。

触控走线203常采用印刷方式制作,存在触控走线203与衬底201结合力较弱的问题,影响显示面板10的性能。尤其是随着柔性显示屏、全面显示屏和折叠显示屏的发展,触控走线203将被反复拉伸或弯折,容易出现触控走线203与衬底201剥离或断裂的情况。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位于非触控区域的衬底201中设置凹槽结构,并使至少部分触控走线203的至少部分嵌入凹槽结构内,以提高触控走线203与衬底201的结合力,改善显示面板10的性能。

示例性的,图3是图2所示显示面板沿aa’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触控走线203位于衬底201的凹槽结构内,如此,可使触控走线203以嵌入的形式与衬底201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触控走线203与衬底201的结合力,改善了显示面板10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不同设计需求,在非触控区域的衬底201上设置凹槽结构,以使其中一部分(或全部)触控走线203具有位于凹槽结构内的部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后续以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优选的,任一触控走线203包括位于凹槽结构内的部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触控功能层位于非触控区域的衬底中设置有凹槽结构,使至少部分触控走线的至少部分位于凹槽结构内,从而提高了触控走线与衬底的结合力,改善了显示面板的性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当显示面板或其内部结构具备可弯折性时,本方案的效果将更加明显。下面,基于弯折显示面板或其内部结构的情况,对凹槽结构以及触控走线的设置做详细说明。

可选的,显示面板10沿弯折轴可弯折,弯折轴在衬底201上的垂直投影与凹槽结构交叠。

示例性的,显示面板可以是柔性显示面板或具有折叠功能的显示面板。参见图2,假设显示面板10可以沿弯折轴bb’弯折,则可以在与bb’相交的触控走线203下方衬底201上制备凹槽结构,使该部分触控走线203位于凹槽结构内,如此,当显示面板10沿bb’弯折时,由于弯折部的触控走线203嵌入凹槽结构内,与衬底201之间的结合力较强,因而即使触控走线203被反复弯折也不易发生与衬底201分离或断裂的情况,从而改善了显示面板10的性能。

此外,由于触控走线203具有一定的宽度,会增加非显示区的面积,不利于窄边框的实现,因此,现有技术常采用将触控走线203弯折至显示面板10非显示面的方法,减小非显示区的面积,以提高屏占比。但是,由于触控走线203与衬底201的结合力较弱,触控走线203在弯折处易发生断裂,影响了显示面板10的性能。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示例性的,图4是图2所示显示面板沿cc’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示出了非触控区域的触控走线203弯折至显示面板非显示面的结构。参见图4,可选的,显示面板10还包括柔性电路板301,柔性电路板301位于显示功能层100背离触控功能层200的一侧;弯折轴在衬底201上的垂直投影位于非触控区域,非触控区域沿弯折轴弯折至显示功能层100背离触控功能层200的一侧,触控走线203与柔性电路板301电连接。

其中,弯折轴的位置可参照图2中aa’所在位置,通过将非触控区域沿弯折轴弯折至显示功能层100背离触控功能层200的一侧,可以实现窄边框的设计。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由于弯折部的触控走线203嵌入凹槽结构内,与衬底201之间的结合力较强,因而不易发生与衬底201分离或断裂的情况,从而改善了显示面板10的性能,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的屏占比。下面,以此为例介绍凹槽结构的两种不同设置方式。

继续参见图4,可选的,触控走线20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走线分部2031、第二走线分部2032和第三走线分部2033,第一走线分部2031与触控电极202电连接,第三走线分部2033与触控信号端子电连接,第二走线分部2032包括位于凹槽结构内的部分。

其中,触控信号端子可以是柔性电路板301的绑定端子,柔性电路板301上绑定有控制芯片,第三走线分部2033与绑定端子绑定以实现与控制芯片的电连接。此外,触控信号端子也可以是控制芯片的引脚,第三走线分部2033与控制芯片直接绑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具体的,如图4所示,触控走线203沿图4所示虚线划分为3个走线分部,凹槽结构的设置位置可以仅与弯折区域对应,使弯折区域的触控走线(即第二走线分部2032)嵌入凹槽结构内,以改善弯折区域的触控走线203的弯折性能,避免触控走线203与衬底201剥离或断裂情况的发生。

图5是图2所示显示面板沿cc’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另一种凹槽结构。参见图5,可选的,触控走线20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四走线分部2034和第五走线分部2035,第四走线分部2034与触控电极202电连接且第四走线分部2034在衬底201上的垂直投影与触控电极202在衬底201上的垂直投影交叠,第五走线分部2035与触控信号端子电连接且第五走线分部2035包括位于凹槽结构内的部分。

具体的,如图5所示,凹槽结构的设置位置可以与非触控区域的触控走线203设置区域相对应,换句话说,可以在衬底201上与触控走线203对应位置处设计凹槽结构,以使非触控区域的触控走线203全部嵌入凹槽结构内,提高触控走线203与衬底201的结合力,提升触控走线203的弯折性能。

综上,非触控区域的触控走线可以部分嵌入衬底的凹槽结构中,也可以全部嵌入衬底的凹槽结构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置,凡是与弯折部对应的触控走线嵌入凹槽结构内的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嵌入凹槽结构内的触控走线与其余位置处的触控走线的材料和制备工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面对凹槽结构做进一步说明。图6是图2所示显示面板沿aa’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可选的,凹槽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子凹槽;子凹槽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长度l1满足5μm≤l1≤20μm,子凹槽沿第二方向的延伸长度l2满足5μm≤l2≤200μm;其中,第一方向与显示功能层100的出光面垂直,第二方向与显示功能层100的出光面平行。

示例性的,图6示出了凹槽结构包括两个子凹槽的结构。通过将凹槽结构划分为多个子凹槽,可以增加触控走线203与衬底201的接触面积,提高触控走线203与衬底201的结合力,改善显示面板10的性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自行选择凹槽结构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凹槽结构和子凹槽的尺寸不作限定,上述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面针对触控电极及其触控走线提供几种可选的设置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选择下述任意一种设置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另外,对于非触控区域衬底上凹槽结构的设置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种,参见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可选的,触控电极包括自容式触控电极2023,触控走线包括自容式触控走线2036,自容式触控走线2036与自容式触控电极2023电连接;非触控区域包括位于触控区域2001一侧的第一非触控区域,第一非触控区域中设置有第一凹槽结构,自容式触控走线2036包括位于第一凹槽结构内的部分。示例性的,第一凹槽结构可以设置于图7所示虚线框位置处的衬底201上。

第二种,参见图2,触控电极包括互容式触控电极,互容式触控电极包括触控驱动电极2021和触控感应电极2022,触控走线203包括触控驱动走线2037和触控感应走线2038,触控驱动走线2037与触控驱动电极2021电连接,触控感应走线2038与触控感应电极2022电连接;非触控区域包括位于触控区域2001一侧的第二非触控区域,第二非触控区域中设置有第二凹槽结构,触控驱动走线2037和触控感应走线2038均包括位于第二凹槽结构内的部分。示例性的,第二凹槽结构可以设置于图2所示aa’与触控走线203相交位置处的衬底201上。

第三种,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8,触控电极包括互容式触控电极,互容式触控电极包括触控驱动电极2021和触控感应电极2022,触控走线包括触控驱动走线2037和触控感应走线2038,触控驱动走线2037与触控驱动电极2021电连接,触控感应走线2038与触控感应电极2022电连接;非触控区域包括分别位于触控区域2001不同侧的第三非触控区域和第四非触控区域,第三非触控区域中设置有第三凹槽结构,第四非触控区域中设置有第四凹槽结构,触控驱动走线2037包括位于第三凹槽结构内的部分,触控感应走线2038包括位于第四凹槽结构内的部分。

如图8所示,触控驱动走线2037和触控感应走线2038设置于不同侧的非触控区域,相应的,凹槽结构可设置于与触控驱动走线2037和触控感应走线2038对应位置处的衬底201上,如图8虚线框所示。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图8仅示出了触控驱动电极2021和触控感应电极2022位于不同膜层的互容式触控电极结构,除此之外,当触控电极为互容式触控电极时,触控驱动电极2021和触控感应电极2022还可以同层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显示面板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或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对于液晶显示面板,可以参照图4或图5设置凹槽结构,使触控走线至少部分嵌入凹槽结构内,以提高触控走线的弯折性能,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实现全面屏的设计。对于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可以在任意需要进行弯折的非触控区域的衬底上设置凹槽结构,使触控走线至少部分嵌入凹槽结构内,以提高触控走线的弯折性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设计需求自行设定。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01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因而具备与上述显示面板相同的有益效果,相同之处可参照上述显示面板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图9所示的手机,也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