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封喷淋散热式计算机机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40744发布日期:2021-01-15 11:45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密封喷淋散热式计算机机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密封喷淋散热式计算机机箱。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计算机散热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风冷方式散热的过程中,风扇在和空气及空气中的粉尘摩擦产生静电,吸附粉尘颗粒,长时间运行后造成污垢累积,散热效果降低,并且在潮湿环境中容易造成电路短路,存在安全隐患;散热延迟,一般风扇式扇热是通过温度传感器来控制风扇转速扇热,当元器件温度增高,信息提供给传感器,传感器指令改变风扇转速,这个过程会形成散热时效延迟,实际上高温已经对元器件产生了一定的损耗,降低了元器件寿命;此外计算机机箱长时间使用之后内部会进入大量灰尘,对系统运行造成阻碍,不易清理。

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封喷淋散热式计算机机箱,能够提升散热性能以及防止灰尘进入污染系统。

本实用新型保护一种密封喷淋散热式计算机机箱,包括:

箱体,箱体包括上箱体、下箱体、隔液固定板,上箱体和下箱体之间由隔液固定板隔开,所述隔液固定板设置有上液口和下液口,所述上箱体内设置有发热元件;

循环换热系统,所述循环换热系统设置有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与下液口连接,所述出口与上液口连接;所述循环换热系统包括换热装置、循环泵,所述换热装置与循环泵通过管路贯通连接;

喷淋系统,所述喷淋系统与所述上液口贯通连接,所述喷淋系统能够使经所述循环换热系统冷却后的工质喷射于发热元件上;

所述隔液固定板包括密封电性连接器,所述密封电性连接器用于所述发热元件的电性连接;

所述上箱体和循环散热系统能够通过管路贯通连接进而形成密封结构。

采用上述方案,可以在所述下箱体的上部边缘设置安装所述隔液固定板的安装槽,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等连接方式,所述发热元件可以选择安装在所述隔液固定板上或者连接在所述上箱体的内壳,所述上箱体可以与隔液固定板或者下箱体连接,并且保证密封性,防止冷却的工质外溢;在所述隔液固定板上下表面开设通孔,在所述通孔上部设置连接组件可以组成所述上液口和下液口,所述上液口用于冷却后的工质输入到所述上箱体,所述下液口用于被发热元件换热后的工质从所述上箱体流出。

所述循环换热系统用于对经发热元件加热后的工质进行冷却,并在冷却后重新输入到所述上箱体内,再次对发热元件进行冷却。具体为所述换热装置用于工质的冷却降温,所述循环泵用于提供输送工质的动力;所述换热装置与循环泵通过管路贯通连接,可以组成循环管路并确保管路畅通;所述换热进液口和输入口可依据不同设置情况分别作为循环系统的进口,所述换热出液口、输出口可依据不同设置情况分别作为循环系统的出口。

所述喷淋系统设可以设置于所述上箱体内部,将所述循环换热系统输送的工质进行喷射或者喷洒。

所述电性连接器可以保证密封不漏液体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电力的传导,发热元件上需要进行电性连接的装置可以通过所述电性连接器与外部电源进行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隔液固定板朝向所述下液口设置有找坡。

优选地,所述换热装置、循环泵分别与设置于所述下箱体内,所述换热装置、循环泵分别与所述下箱体和/或隔液固定板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有利于使所述上箱体内换热后的工质流出从下液口流出进而进行冷却。

具体地,所述发热元件包括主板、显卡、主机电源,所述主机电源通过密封电性连接器与外部电源实现电性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将主板、显卡、主机电源一起设置于所述上箱体内,可以避免主板、显卡与主机电源分开的现象。

优选地,所述循环换热系统通过所述密封电性连接器与所述主机电源实现电性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将所述循环换热系统通过所述密封电性连接器与所述主机电源实现电性连接,可以无需使其再单独与外部电源进行电连接,如循环泵、换热装置需要电力进行启动时,均可通过所述所述密封电性连接器实现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装置设置有换热进液口和换热出液口,所述循环泵设置有输入口和输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进液口与下液口通过管路贯通连接;所述输入口与换热出液口通过管路贯通连接,所述输出口与上液口通过管路贯通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换热装置设置为一组换热组件,从所述下液口流下的带有热量的工质先通过所述换热装置、再通过循环泵,从而使得上液的动力更加充足,进而加速换热的效率。

优选地,所述换热装置为两组换热组件,当设置两组以上时,先选择一组换热组件的换热进液口与下液口连接,此时这一组的换热进液口就相当于所述循环换热系统的进口,再将设置于其上的导液口与另一换热组件的导液口连接,所述另一换热组件设置的换热出液口相当于所述换热循环系统的出口,与上液口贯通连接。

优选地,所述输入口与下液口通过管路贯通连接,所述输出口与所述换热进液口通过管路贯通连接;所述换热出液口与所述上液口通过管路贯通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还可以将所述循环泵与下液口连接,再将循环泵与换热装置连接,再将换热装置与上液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循环泵设置有第一加液口,所述隔液固定板开设有第二加液口,所述第一加液口和第二加液口之间通过管路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可以将外部工质供给装置与所述第一加液口贯通连接,进而输送到所述上箱体,可以在工质不足或者需要添加时进行实施。

优选地,所述喷淋系统包括与所述上液口贯通连接的分液器、能够与所述分液器贯通连接的喷淋管路。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喷淋管路包括多个管路分别用于对主板降温、对显卡降温、对电源降温等;所述分液器可以为三通,在于将冷却后的工质进行分流,从所述喷淋管路分别喷出。

进一步地,所述分液器或者喷淋管路上设置有调节阀,可以控制喷射的水压,从而方便用户进行冷却效率的调节。

优选地,所述喷淋管路包括第一喷淋管路,所述第一喷淋管路能够对所述主板和/或显卡进行喷射冷却后的工质。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主板上的cpu和显卡上的gpu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最多最大,所述第一喷淋管路可以设置多个,管路前段设置喷头,所述第一喷淋管路可以对cpu和/或gpu进行降温。此时可以在所述发热元件开设穿管孔,方便根据主板的位置进行管路的合理化设置。

优选地,所述喷淋管路还包括第二喷淋管路,所述上箱体包括上盖,所述第二喷淋管路能够将冷却后的工质喷射至所述上盖底面进而洒向所述发热元件。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二喷淋管路可以将工质喷射到所述上盖后,经过上盖的阻挡,将工质均匀的洒向所述发热元件,从而使除cpu和gpu之外的部分也得到降温。

优选地,所述上箱体为透明材质。

采用上述方案,可以解决用户无法了解机箱内部状况的技术问题,从而可以检查工质用量、查看管路是否存在损坏等情况。

优选地,所述换热装置为气液换热器。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气液换热器包括风扇安装部和隔板流通道,工质在隔板流通道流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风冷的方式将液体冷却。

所述换热装置也可采用板式内含制冷剂的换热器等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的换热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板和/或显卡连接有测温装置,所述测温装置与信号显示装置连接,可以进行温度的监控。

所述测温装置包括热电偶。

所述下壳体还设置有散热孔,可以将风扇散热的热量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所述上箱体、下箱体、隔液固定板、循环换热系统、喷淋系统、密封电性连接器的设置解决了传统方式采用风冷的方式对发热元件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解决了采用液冷散热时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液体容易外泄、箱体过大、发热元件无法进行电连接、需要浸没式浸泡等技术问题,产生了在有限的空间内有效循环利用工质、节省工质用量、有效利用空间的技术效果,此外在对机箱搬运时还不会因为机箱倾倒、倒置产生工质泄露的情况,产生了搬运方便的技术效果。

2.所述换热装置、循环泵、上液口、下液口的设置及连接方式,解决了工质冷却及动力传输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提升换热效率的技术效果。

3.所述所述上箱体为透明材质解决了用户无法观察到机箱内部运行情况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提升使用安全性的技术效果。

4.所述上箱体和循环散热系统之间形成的密封结构,可以防止灰尘、污染物等进入到上箱体中以致污染所述发热元件,产生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箱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上箱体内部一侧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上箱体内部另一侧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箱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箱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箱体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通过上述附图标记说明,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12-上箱体,121-上盖,13-下箱体,131-散热孔,14-隔液固定板,141-上液口,142-下液口,143-密封电性连接器,144-第二加液口,2-发热元件,21-主板,22-显卡,23-主机电源,24-穿管孔,3-换热装置,31-换热进液口,32-换热出液口,33-风扇安装部,34-隔板流通道,35-导液口,4-循环泵,41-输入口,42-输出口,43-第一加液口,51-分液器,521-第一喷淋管路,522-第二喷淋管路,53-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以下将通过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参考图1、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保护一种密封喷淋散热式计算机机箱,包括:

箱体,箱体包括上箱体12、下箱体13、隔液固定板14,上箱体12和下箱体13之间由隔液固定板14隔开,所述隔液固定板14设置有上液口141和下液口142,所述上箱体12内设置有发热元件2;

循环换热系统,所述循环换热系统设置有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与下液口142连接,所述出口与上液口141连接;所述循环换热系统包括换热装置3、循环泵4,所述换热装置3与循环泵4通过管路贯通连接;

喷淋系统,所述喷淋系统与所述上液口141贯通连接,所述喷淋系统能够使经所述循环换热系统冷却后的工质喷射于发热元件2上;

所述隔液固定板14包括密封电性连接器143,所述密封电性连接器143用于所述发热元件2的电性连接;

所述上箱体12和循环散热系统能够通过管路贯通连接进而形成密封结构。

采用上述方案,可以在所述下箱体13的上部边缘设置安装所述隔液固定板14的安装槽,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等连接方式,所述发热元件2可以选择安装在所述隔液固定板14上或者连接在所述上箱体12的内壳,所述上箱体12可以与隔液固定板14或者下箱体13连接,并且保证密封性,防止冷却的工质外溢;在所述隔液固定板14上下表面开设通孔,在所述通孔上部设置连接组件可以组成所述上液口141和下液口142,所述上液口141用于冷却后的工质输入到所述上箱体12,所述下液口142用于被发热元件2换热后的工质从所述上箱体12流出。

所述循环换热系统用于对经发热元件2加热后的工质进行冷却,并在冷却后重新输入到所述上箱体12内,再次对发热元件2进行冷却。具体为所述换热装置3用于工质的冷却降温,所述循环泵4用于提供输送工质的动力;所述换热装置3与循环泵4通过管路贯通连接,可以组成循环管路并确保管路畅通;所述换热进液口31和输入口41可依据不同设置情况分别作为循环系统的进口,所述换热出液口32、输出口42可依据不同设置情况分别作为循环系统的出口。

所述喷淋系统设可以设置于所述上箱体12内部,将所述循环换热系统输送的工质进行喷射或者喷洒,实际使用中工质的量可以约战上箱体12容积的四分之一即可,无需充满所述上箱体2,避免了采用浸没式换热的方法,节约了工质用量。

所述电性连接器143可以保证密封不漏液体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电力的传导,发热元件2上需要进行电性连接的装置可以通过所述电性连接器143与外部电源进行电连接,可以选用gjb598(mil-c-26482)系列等。

所述方案解决了传统方式采用风冷的方式对发热元件2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解决了采用液冷散热时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液体容易外泄、箱体过大、发热元件2无法进行电连接、需要浸没式浸泡等技术问题,产生了在有限的空间内有效循环利用工质、节省工质用量、有效利用空间的技术效果,此外在对机箱搬运时还不会因为机箱倾倒、倒置产生工质泄露的情况,产生了搬运方便的技术效果。

所述上箱体12设置有上盖121和侧盖,所述上箱体12和循环散热系统之间形成的密封结构,可以防止灰尘、污染物等进入到上箱体中以致污染所述发热元件,产生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隔液固定板14朝向所述下液口142设置有找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装置3、循环泵4分别与设置于所述下箱体13内,所述换热装置3、循环泵4分别与所述下箱体13和/或隔液固定板14连接。所述方案可以使有效地利用下箱体13的容纳空间,从而使得结构设计更加合理、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采用上述方案,有利于使所述上箱体12内换热后的工质流出从下液口142流出进而进行冷却,从而提升换热效率。

参考图2、图3所示,所述发热元件2包括主板21、显卡22、主机电源23,所述主机电源23通过密封电性连接器143与外部电源实现电性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将主板21、显卡22、主机电源23一起设置于所述上箱体12内,可以避免主板21、显卡22与主机电源23分开的现象,从而解决主板21、显卡22与主机电源23连接不便的技术问题,使得设计更加合理、更有效地利用空间。

所述循环换热系统通过所述密封电性连接器143与所述主机电源23实现电性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将所述循环换热系统通过所述密封电性连接器143与所述主机电源23实现电性连接,可以无需使其再单独与外部电源进行电连接,如循环泵4、换热装置3需要电力进行启动时,均可通过所述所述密封电性连接器143实现电连接,简化了连接的设置方式、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参考图5所示,所述换热装置3设置有换热进液口31和换热出液口32,所述循环泵4设置有输入口41和输出口42。

参考图5所示,所述换热进液口31与下液口142通过管路贯通连接;所述输入口41与换热出液口32通过管路贯通连接,所述输出口42与上液口141通过管路贯通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图中管路未示出,所述换热装置3设置为一组换热组件,从所述下液口142流下的带有热量的工质先通过所述换热装置3、再通过循环泵4,从而使得上液的动力更加充足,进而加速换热的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所示,所述换热装置3为两组换热组件,当设置两组以上时,先选择一组换热组件的换热进液口31与下液口142连接,此时这一组的换热进液口31就相当于所述循环换热系统的进口,再将设置于其上的导液口35与另一换热组件的导液口35连接,所述另一换热组件设置的换热出液口32相当于所述换热循环系统的出口,与上液口141贯通连接。此时受热的工质可以经过多个换热组件进行冷却可以使得冷却效果更佳。

当采用三组以上时也可通过换热组件彼此串联的方式组成所述换热装置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口41与下液口142通过管路贯通连接,所述输出口42与所述换热进液口31通过管路贯通连接;

所述换热出液口32与所述上液口141通过管路贯通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还可以将所述循环泵4与下液口142连接,再将循环泵4与换热装置3连接,再将换热装置3与上液口141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循环泵设置有第一加液口43,所述隔液固定板14开设有第二加液口144,所述第一加液口43和第二加液口144之间通过管路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可以将外部工质供给装置与所述第一加液口43贯通连接,进而输送到所述上箱体12,可以在工质不足或者需要添加时进行实施。

参考图2所示,所述喷淋系统包括与所述上液口141贯通连接的分液器51、能够与所述分液器51贯通连接的喷淋管路。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喷淋管路包括多个管路分别用于对主板21降温、对显卡22降温、对电源23降温等;所述分液器51可以为三通,在于将冷却后的工质进行分流,从所述喷淋管路分别喷出。所述方案解决了当需要多条管路进行喷射时,设置繁乱的技术问题,产生了使用方便的技术效果。

参考图4、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液器51或者喷淋管路上设置有调节阀53,可以控制喷射的水压,从而方便用户进行冷却效率的调节。

参考图2、图3所示,所述喷淋管路包括第一喷淋管路521,所述第一喷淋管路521能够对所述主板21和/或显卡22进行喷射冷却后的工质。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主板21上的cpu和显卡22上的gpu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最多最大,所述第一喷淋管路521可以设置多个,管路前段设置喷头,所述第一喷淋管路521可以对cpu和/或gpu进行降温。此时可以在所述发热元件2开设穿管孔24,方便根据主板21的位置进行管路的合理化设置。

参考图2、图3所示,所述喷淋管路52还包括第二喷淋管路522,所述上箱体12包括上盖121,所述第二喷淋管路522能够将冷却后的工质喷射至所述上盖121底面进而洒向所述发热元件2。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二喷淋管路522可以将工质喷射到所述上盖121后,经过上盖121的阻挡,将工质均匀的洒向所述发热元件2,从而使除cpu和gpu之外的部分也得到降温,产生了设计合理、节约工质用量、增强换热效率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箱体12为透明材质。

采用上述方案,可以解决用户无法了解机箱内部状况的技术问题,从而可以检查工质用量、查看管路是否存在损坏等情况,方便了用户使用、提升了使用的安全性。

参考图5所示,所述换热装置3为气液换热器。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气液换热器包括风扇安装部33和隔板流通道34,工质在隔板流通道34流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风冷的方式将液体冷却。

所述换热装置3也可采用板式内含制冷剂的换热器等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的换热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板21和/或显卡22连接有测温装置,所述测温装置与信号显示装置连接,可以进行温度的监控。

所述测温装置包括热电偶41。

所述下壳体13还设置有散热孔131,可以将风扇散热的热量排出。

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