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35529发布日期:2021-07-20 16:21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笔。



背景技术:

触控显示屏为集成有显示面板和触控模块的一体式装置,用于实现内容展示、电子白板和触控交互等功能,为了实现便捷和准确的触控输入,有些触控显示屏还配置有触控笔。触控笔根据工作原理可分为被动式触控笔和主动式触控笔。主动式触控笔由于能够主动发射触控信号,在大屏产品触控以及精确触控等应用方面相较于被动式触控笔具有一定优势。

主动式触控笔通常包括笔身、笔尖、压感模块、信息处理模块(mcu)和信息发射模块,其中,笔尖的一端用于与触控显示屏接触,笔尖的另一端与笔身内部的压感模块接触,传递平行于笔的力给压感模块。压感模块将笔尖反馈的压力大小转换成压力数据并发送至mcu,mcu将接收到的压力数据通过信息发射模块发送至触控显示屏的主机,主机根据接收到的压力数据控制触控显示屏显示相应大小的笔迹。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现有主动式触控笔根据笔尖受力大小控制触控显示屏显示笔迹的大小,然而笔尖为面积固定的硬物,在笔迹变化的时候,笔尖与触控显示屏的实际接触并没有变动,从而使得在使用相关技术中的主动式触控笔在触控显示屏上书写时,存在笔尖的接触面积与笔迹显示面积不匹配的问题,影响触控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笔,以改善使用相关技术中的主动式触控笔在触控显示屏上书写时,存在笔尖触控面积与笔迹显示面积不匹配问题,影响触控体验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笔,包括笔体、笔尖组件和弹性件,所述笔体包括笔杆和安装于所述笔杆的检测装置、控制器和通信装置;

所述笔杆一端安装有所述笔尖组件,所述笔尖组件包括依次相邻的至少两个笔尖,任一相邻的两个所述笔尖包括内侧笔尖和外侧笔尖,所述外侧笔尖包括滑动腔,所述内侧笔尖伸入所述滑动腔且与所述滑动腔滑动配合;

所述内侧笔尖滑动过程中具有伸出位置和平齐位置,处于所述伸出位置的所述内侧笔尖相较于所述外侧笔尖在使用时更靠近触控设备的触控面;处于所述平齐位置的所述内侧笔尖在使用时与所述外侧笔尖距离所述触控面距离相等;

所述内侧笔尖和所述笔体之间设置有所述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使所述内侧笔尖在所述平齐位置和所述伸出位置之间滑动;

所述检测装置和所述通信装置均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检测装置检测所述笔尖组件的受力,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并将所述检测结果通过所述通信装置传输至所述触控设备。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触控笔中,可以通过检测装置、控制器和通信装置将触控笔的受力情况发送至触控设备,使得触控设备能够根据触控笔对触控设备的施力大小控制显示端显示相应大小的笔迹;该触控笔中笔尖组件的内侧笔尖可相对于外侧笔尖滑动,且在滑动过程中具有伸出位置和平齐位置,因此与触控设备触控面的接触面积也能够随着施力的大小发生改变,从而使得触控笔中笔尖与触控设备触控面的接触面积与显示端显示的笔迹大小相匹配,符合“毛笔”特性,书写体验更优,能够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电极开关,所述电极开关设置于所述外侧笔尖和所述内侧笔尖中的一方;在所述内侧笔尖滑动至所述平齐位置时,所述电极开关被所述外侧笔尖和所述内侧笔尖中未设置所述电极开关的一方触发。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侧笔尖设置有安装凸起,所述安装凸起自所述滑动腔的腔壁朝向所述滑动腔延伸;所述安装凸起设置于所述内侧笔尖滑动至所述平齐位置时与所述内侧笔尖抵靠的位置,所述电极开关设置于所述安装凸起朝向所述内侧笔尖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开关设置于所述滑动腔的腔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滑动电阻,所述滑动电阻设置于所述内侧笔尖和所述外侧笔尖中的一方;所述内侧笔尖和所述外侧笔尖未设置有所述滑动电阻的一方在滑动过程中驱动所述滑动电阻的阻值变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动电阻设置于所述滑动腔的腔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两端中一端与所述内侧笔尖接触,两端中的另一端与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侧笔尖上设置有内凸起和外凸起,所述内凸起和所述外凸起均自所述滑动腔的腔壁朝向所述滑动腔延伸,所述内凸起设置于与滑动至所述平齐位置的所述内侧笔尖抵靠的位置,且阻止所述内侧笔尖沿所述伸出位置向所述平齐位置的滑动方向继续滑动;所述外凸起设置于与滑动至所述伸出位置的所述内侧笔尖抵靠的位置,且阻止所述内侧笔尖沿所述平齐位置向所述伸出位置的滑动方向继续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笔尖组件中的最外侧笔尖与所述笔杆为一体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有所述笔尖与所述触控面接触的端部为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为锥形结构;所有所述接触部在所有所述内侧笔尖滑动至所述伸出位置时组成同一圆锥形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笔尖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第一笔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第二笔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第三笔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触控笔中检测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笔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笔尖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触控笔中检测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笔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笔杆、2-控制器、3-笔尖组件、

4-弹性件、5-检测装置、6-通信装置、

7-电源、8-第一笔尖、9-第二笔尖、

10-第三笔尖、11-第四笔尖、12-第五笔尖、

13-第六笔尖、14-第一电极开关、15-第二电极开关、

16-第三电极开关、17-第四电极开关、18-第五电极开关、

19-第一滑动电阻、20-第二滑动电阻、21-第三滑动电阻、

22-第四滑动电阻、23-第五滑动电阻、24-压力传感器、

81-第一接触部、82-第一连接部、83-第一滑动部、

91-第一外凸起、92-第二接触部、93-第二连接部、

94-第二滑动部、95-第一滑动腔、96-第一内凸起、

101-第二外凸起、102-第三接触部、103-第三连接部、

104-第三滑动部、105-第二滑动腔、106-第二内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笔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触控笔包括笔杆1、笔尖组件3、弹性件4、检测装置5、控制器2、通信装置6和电源7。笔杆1、检测装置5、控制器2、通信装置6和电源7合称为笔体。

其中,笔杆1又称为笔身,为具有一定长度的杆状结构,使用者在使用该触控笔时握持于笔杆1环绕长度方向的外周面。为了方便对触控笔的握持以及提高握持触控笔的舒适度,笔杆1的外周面通常为圆周面,或者为具有一定曲率的曲面。

本实施例中以笔杆1为具有圆周面的圆柱型结构为例进行描述,该圆柱型笔杆1的中轴线为第一轴线,第一轴线平行于笔杆1的笔杆1长度方向,笔杆1沿第一轴线的两端中的一端为用于安装笔尖组件3的安装端,两端中的另一端为笔顶端,沿第一轴线自笔顶端指向安装端的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第一方向即触控笔使用时的作用方向,在使用时触控笔沿第一方向作用于触控设备的触控面,该触控笔可以用于的触控设备可以为具有显示和触控功能的触控显示设备,也可以为仅具有触控功能的手写板。

控制器2、通信装置6与电源7设置于笔杆1设置于笔杆1的安装腔中。检测装置5、通信装置6均与控制器2信号连接,检测装置5将检测结果发送至信号处理装置,信号处理装置控制信号传输装置将检测结果以无线通信的方式发送至被触控的触控设备,无线通信的方式可以蓝牙、wifi等。电源7用于支持触控笔正常工作使用,可以能够重复利用的蓄电池,也可以为可更换的干电池,在电源7为干电池时,笔体内还设置有用于干电池安装的电池座。也就是说,触控笔可以包含电源7,也可以不包含电源7。图1中给出的实施方式仅仅是触控笔中包含电源的一种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笔杆一端安装有笔尖组件3,笔尖组件3包括依次相邻的至少两个笔尖,任一相邻的两个笔尖包括内侧笔尖和外侧笔尖,外侧笔尖包括滑动腔,内侧笔尖伸入滑动腔且与滑动腔滑动配合。内侧笔尖滑动过程中具有伸出位置和平齐位置,处于伸出位置的内侧笔尖相较于外侧笔尖在使用时更靠近触控设备的触控面;处于平齐位置的内侧笔尖在使用时与外侧笔尖距离触控面距离相等。

内侧笔尖和笔体之间设置有弹性件4,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设置在内侧笔尖和检测装置5之间,但是本申请并不限于此种连接方式,具体可参考下文中不同的实施方式。

弹性件4用于使内侧笔尖在平齐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滑动。检测装置5和通信装置6均与控制器2信号连接,检测装置5检测笔尖组件3的受力,控制器2接收检测装置5的检测结果,并将检测结果通过通信装置6传输至触控设备。笔尖组件3包括多个依次套设的笔尖,本文以6个笔尖为例进行说明,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文关于6个笔尖的描述类推出其它数目笔尖的设置方式。

图2为图1中笔尖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笔尖组件3包括依次套设的第一笔尖8、第二笔尖9、第三笔尖10、第四笔尖11、第五笔尖12和第六笔尖13。其中,第一笔尖8位于第一轴线所在位置,为中心笔尖。图3为图2中第一笔尖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笔尖8为以第一轴线为中轴线的回转结构,其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滑动部83、第一连接部82和第一接触部81,第一滑动部83和第一连接部82均为以第一轴线为中轴线的圆柱结构,且第一连接部82的直径小于第一滑动部83。第一接触部81为沿第一方向直径逐渐变小的圆锥形结构,也就是说,第一接触部81沿第一轴线远离第一连接部82的过程中直径逐渐变小,第一接触部81相对于第一轴线的最大直径与第一连接部82的直径相等,容易理解的,第一接触部81相对于第一轴线的最大直径所在位置即与第一连接部82连接的位置。

第二笔尖9滑动套设于第一笔尖8的外侧,图4为图2中第二笔尖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二笔尖9为以第一轴线为中轴线且中空的回转结构,该回转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二滑动部94、第二连接部93和第二接触部92,第二滑动部94和第二连接部93的外周面均为以第一轴线为中轴线的圆柱面,且第二连接部93的圆柱面直径小于第二滑动部94的圆柱面直径。第二接触部92的外周面为沿第一方向直径逐渐变小的圆锥面,也就是说,第二接触部92的圆锥面沿第一轴线远离第二连接部93的过程中直径逐渐变小,第二接触部92的圆锥面最大直径与第二连接部93的圆柱面直径相等。容易理解的,第二接触部92的圆锥面最大直径所在位置即与第二连接部93连接的位置。

第二笔尖9在第一轴线位置具有第一滑动腔95,第一滑动腔95为以第一轴线为中轴线的圆柱腔,且沿第一轴线贯通第二笔尖9。第一笔尖8安装于第一滑动腔95,且第一滑动部83的外周面与第一滑动腔95的腔壁滑动配合,第二笔尖9通过第一滑动部83和第一滑动腔95的配合滑动套设于第一笔尖8的外侧,定义第一笔尖8和第二笔尖9之间的滑动方向为笔尖滑动方向,笔尖滑动方向平行于第一轴线,也平行于第一方向。在相邻套设的第一笔尖8和第二笔尖9中,第一笔尖8为内侧笔尖,第二笔尖9为外侧笔尖。

第一滑动腔95沿第一轴线的两端在腔壁分别设置有第一外凸起91和第一内凸起96,第一外凸起91相对于第一内凸起96位于第一方向的前方,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外凸起91相对于第一内凸起96位于第一方向的前方是指,第一外凸起91相对于第一内凸起96沿第一轴线更远离笔顶端。第一外凸起91和第一内凸起96自第一滑动腔95的腔壁朝向第一滑动腔95延伸,第一外凸起91包围出允许第一连接部82和第一接触部81伸出的第一伸出口,但第一伸出口阻止第一滑动部83通过,从而起到防止第一笔尖8自第一滑动腔95脱出的目的。第一内凸起96阻止第一滑动部83通过,因此第一外凸起91和第一内凸起96与第一滑动部83接触能够阻止第一笔尖8继续滑动,从而形成限制第一滑动部83滑动范围的限位结构,也即限制第一笔尖8在第一滑动腔95中的滑动范围。

第一笔尖8在第一滑动腔95中沿笔尖滑动方向滑动过程中,滑动至与第一外凸起91接触接触时,此位置定义为伸出位置,处于伸出位置时,第一接触部81相对于第二接触部92在第一轴线上外凸,即更远离笔顶端;第一笔尖8滑动至与第一内凸起96接触时,此位置定义为平齐位置,平齐位置即第一笔尖8滑动的内侧极限位置,处于平齐位置时,第一接触部81和第二接触部92在第一轴线上平齐。

检测装置5包括第一电极开关14,第一电极开关14设置于第一内凸起96朝向第一笔尖8的一侧,第一内凸起96即用于安装第一电极开关14的安装凸起,在第一笔尖8滑动至与第一内凸起96接触的位置时接触触发第一电极开关14。上述实施例以第一电极开关14设置于第一内凸起96为例进行描述,但是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安装凸起可以为单独设置的凸起结构,第一电极开关14可以设置于第一滑动腔95的腔壁,也可以设置于第一笔尖8,能够在第一笔尖8运动至伸出位置时触发第一电极开关14即可。

第三笔尖10滑动套设于第二笔尖9外侧,图5为图2中第三笔尖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三笔尖10为以第一轴线为中轴线且中空的回转结构,该回转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三滑动部104、第三连接部103和第三接触部102,第三滑动部104和第三连接部103的外周面均为以第一轴线为中轴线的圆柱面,且第三连接部103的圆柱面直径小于第三滑动部104的圆柱面直径。第三接触部102的外周面为沿第一方向直径逐渐变小的圆锥面,也就是说,第三接触部102的圆锥面沿第一轴线远离第三连接部103的过程中直径逐渐变小,第三接触部102的圆锥面最大直径与第三连接部103的圆柱面直径相等。容易理解的,第三接触部102的圆锥面最大直径所在位置即与第三连接部103连接的位置。

第三笔尖10在第一轴线位置具有第二滑动腔105,第二滑动腔105为以第一轴线为中轴线的圆柱腔,且沿第一轴线贯通第三笔尖10。第二笔尖9安装于第二滑动腔105,且第二滑动部94的外周面与第二滑动腔105的腔壁滑动配合,第三笔尖10通过第二滑动部94和第二滑动腔105的配合滑动套设于第二笔尖9的外侧,定义第二笔尖9和第三笔尖10之间的滑动方向为笔尖滑动方向,笔尖滑动方向平行于第一轴线,也平行于第一方向。在相邻套设的第二笔尖9和第三笔尖10中,第二笔尖9为内侧笔尖,第三笔尖10为外侧笔尖。

第二滑动腔105沿第一轴线的两端在腔壁分别设置有第二外凸起101和第二内凸起106,第二外凸起101相对于第二内凸起106位于第一方向的前方,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外凸起101相对于第二内凸起106位于第一方向的前方是指,第二外凸起101相对于第二内凸起106沿第一轴线更远离笔顶端。第二外凸起101和第二内凸起106自第二滑动腔105的腔壁朝向第二滑动腔105延伸,第二外凸起101包围出允许第二连接部93和第二接触部92伸出的第二伸出口,但第二伸出口阻止第二滑动部94通过,从而起到防止第二笔尖9自第二滑动腔105脱出的目的。第二内凸起106阻止第二滑动部94通过,因此第二外凸起101和第二内凸起106与第二滑动部94接触能够阻止第二笔尖9继续滑动,从而形成限制第二滑动部94滑动范围的限位结构,也即限制第二笔尖9在第二滑动腔105中的滑动范围。

第二笔尖9在第二滑动腔105中沿笔尖滑动方向滑动过程中,滑动至与第二外凸起101接触接触时,此位置定义为伸出位置,处于伸出位置时,第二接触部92相对于第三接触部102在第一轴线上外凸,即更远离笔顶端;滑动至与第二内凸起106接触时,此位置定义为平齐位置,平齐位置即第一笔尖8滑动的内侧极限位置,处于平齐位置时,第一接触部81和第二接触部92在第一轴线上平齐。

检测装置5包括第二电极开关15,第二电极开关15设置于第二内凸起106朝向第二笔尖9的一侧,第二内凸起106即用于安装第二电极开关15的安装凸起,在第二笔尖9滑动至与第二内凸起106接触的位置时接触触发第二电极开关15。上述实施例以第二电极开关15设置于第二内凸起106为例进行描述,但是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安装凸起可以为单独设置的凸起结构,第二电极开关15可以设置于第二滑动腔105的腔壁,也可以设置于第二笔尖9,能够在第二笔尖9运动至伸出位置时触发第一电极开关14即可。

第四笔尖11滑动套设于第三笔尖10的外侧,第四笔尖11包括第三滑动腔、第三内凸起、第三外凸起、第四滑动部、第四连接部和第四接触部。第五笔尖12滑动套设于第四笔尖11的外侧,第五笔尖12包括第四滑动腔、第四内凸起、第四外凸起、第五滑动部、第五连接部和第五接触部。第六笔尖13滑动套设于第五笔尖12的外侧,第六笔尖13包括第五滑动腔、第五内凸起、第五外凸起、第六滑动部、第六连接部和第六接触部。

检测装置5还包括安装于第三内凸起的第三电极开关16,安装于第四内凸起的第四电极开关17,安装于第五内凸起的第五电极开关18。第四笔尖11、第五笔尖12、第五笔尖12和检测装置5可参考上文第二笔尖9和第三笔尖10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相邻套设的第三笔尖10和第四笔尖11之间,第三笔尖10为内侧笔尖,第四笔尖11为外侧笔尖。在相邻套设的第四笔尖11和第五笔尖12之间,第四笔尖11为内侧笔尖,第五笔尖12为外侧笔尖,在相邻套设的第五笔尖12和第六笔尖13之间,第五笔尖12为内侧笔尖,第六笔尖13为外侧笔尖。根据上述描述可知,内侧笔尖和外侧笔尖为相邻套设的两个笔尖之间的相对概念,并非特指某个具体笔尖。

第六笔尖13可以与笔杆1为一体结构,笔杆1朝向笔尖组件3还设置有安装腔,安装腔内安装有弹性件4,弹性件4设置于笔尖组件3和笔杆1之间。弹性件4设置数目与可滑动笔尖的数目相等,可滑动笔尖与弹性件4一一对应,笔尖组件3中的每个可滑动笔尖与笔杆1之间均分别有弹性件4。

与本实施例中五个可滑动笔尖相对应的,弹性件4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第三弹性件、第四弹性件和第五弹性件。第一弹性件设置于第一笔尖8与笔杆1之间,第二弹性件设置于第二笔尖9与笔杆1之间,第三弹性件设置于第三笔尖10与笔杆1之间,第四弹性件设置于第四笔尖11和笔杆1之间,第五弹性件设置于第五笔尖12与笔杆1之间。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第三弹性件、第四弹性件和第五弹性件的作用方向均平行于第一轴线。

在上述五个弹性件的作用下,第一笔尖8、第二笔尖9、第三笔尖10、第四笔尖11和第五笔尖12均沿第一方向运动至各自外侧极限位置,即各自对应的伸出位置,定义笔尖组件3此种状态为初始状态,处于初始状态的第一接触部81、第二接触部92、第三接触部102、第四接触部、第五接触部和第六接触部形成一个完整的圆锥形结构,该完整的圆锥形结构与实际的笔尖相似,从而在外形上更接近实际笔尖形状。

另外,通过上述描述可知,第一外凸起91、第二外凸起101、第三外凸起、第四外凸起和第五外凸起可以阻止笔尖组件3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脱出,保证笔尖组件3的可靠性。

该触控笔中的检测装置5包括上述电极开关和电信号装置,电信号装置包括分流电阻和电流检测装置,分流电阻和电流检测装置通过电源7构成通路。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电信号装置还包括检测电源,分流电阻和电流检测装置通过检测电源构成通路。以电信号装置包括检测电源为例,图6为图1所示触控笔中检测装置的电路原理图,如图6所示,检测电源一端连接有并联的第一电极开关14和第一分流电阻,第一分流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于电流检测装置,第一电极开关14远离检测电源的一端连接有并联的第二分流电阻和第二电极开关15,第二分流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流检测装置相连,第二电极开关15远离检测电源的一端连接有并联的第三分流电阻和第三电极开关16,第三分流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流检测装置相连,第三电极开关16远离检测电源的一端连接有并联的第四分流电阻和第四电极开关17,第四分流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流检测装置相连,第四电极开关17远离检测电源的一端连接有并联的第五分流电阻和第五电极开关18,第五分流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流检测装置相连,第五电极开关18远离检测电源的一端通过第六分流电阻与电流检测装置相连。

根据电流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即可判断出五个电极开关的通断情况,通过检测五个电极开关的通断情况可以判断出笔尖组件3中各笔尖所处的滑动状态,通过判断笔尖组件3中各笔尖所处的滑动状态,即可判断出笔尖组件3的受力情况。

在该触控笔的使用过程中,第一笔尖8的第一接触部81首先与触控设备的触控面接触,随着手写压力的增大,第一笔尖8克服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在第一滑动腔95中运动,当第一笔尖8运动至第一接触部81与第二接触部92平齐的位置时,第一接触部81和第二接触部92均与触控设备的触控面接触,此时第一笔尖8触发第一电极开关14。继续施力,第二笔尖9和第一笔尖8克服第二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在第二滑动腔105中共同滑动,当第二笔尖9和第一笔尖8滑动至与第三接触部102平齐的位置时,第一接触部81、第二接触部92和第三接触部102均与触控设备的触控面接触,此时第二笔尖9触发第二电极开关15。

依次类推,随着施力的增加,被触发的电极开关数目增加,与触控面接触的接触部数目增加,笔尖组件3与触控面的接触面积随之增大。反之,随着施力的减小,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接触的笔尖依次分开,被触发的电极开关数目减少,与触控面接触的接触部数目减少,笔尖组件3与触控面的接触面积减少。

通信装置6将检测到的电极开关通断信息发送至触控设备,触控设备根据电极开关通断信息控制显示端显示相应的笔迹宽度,从而使得触控笔中笔尖与触控设备的触控面积与触控设备显示的笔迹大小匹配,更符合“毛笔”特性,书写体验更优,能够提升用户体验。

上述实施例中,检测装置5采用电极开关检测笔尖组件3的受力情况,但是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笔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笔尖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至图8所示,该实施例中触控笔与图1实施例中触控笔的区别在于检测装置5,本实施例中检测装置5包括可通过滑动改变阻值的滑动电阻,与本实施例中五个可滑动笔尖相对应的,滑动电阻包括第一滑动电阻19、第二滑动电阻20、第三滑动电阻21、第四滑动电阻22和第五滑动电阻23。

第一滑动电阻19设置于第一滑动腔95与第一滑动部83之间,第一滑动部83随第一笔尖8滑动过程中可以改变第一滑动电阻19的阻值大小,第一滑动电阻19的变化程度与第一笔尖8的滑动距离成正比;第二滑动电阻20设置于第二滑动腔105与第二滑动部94之间,第二滑动部94随第二笔尖9滑动过程中可以改变第二滑动电阻20的阻值大小,第二滑动电阻20的变化程度与第二笔尖9的滑动距离成正比;第三滑动电阻21设置于第三滑动腔与第三滑动部104之间,第三滑动部104随第三笔尖10滑动过程中可以改变第三滑动电阻21的阻值大小,第三滑动电阻21的变化程度与第三笔尖10的滑动距离成正比;第四滑动电阻22设置于第四滑动腔与第四滑动部之间,第四滑动部随第四笔尖11滑动过程中可以改变第四滑动电阻22的阻值大小,第四滑动电阻22的变化程度与第四笔尖11的滑动距离成正比;第五滑动电阻23设置于第五滑动腔与第五滑动部之间,第五滑动部随第五笔尖12滑动过程中可以改变第五滑动电阻23的阻值大小,第五滑动电阻23的变化程度与第五笔尖12的滑动距离成正比。

也就是说,在相邻套设的内侧笔尖和外侧笔尖之间,外侧笔尖的滑动腔中设置有可变电阻,内侧笔尖在滑动腔中滑动的过程中可以改变滑动电阻的大小,滑动电阻的变化程度与内侧笔尖的滑动距离成正比。

图9为图7所示触控笔中检测装置的电路原理图,如图9所示,该检测装置5包括电信号装置和滑动电阻,电信号装置包括电流检测装置,五个滑动电阻和电流检测装置串联于电源7的两端。应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电信号装置也可以包括电源装置,五个滑动电阻和电流检测装置串联于该电源装置的两端。根据电流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即可判断出五个滑动电阻的电阻信息,通过电阻信息可以判断出笔尖组件3中各笔尖所处的滑动状态,以及滑动距离,通过判断笔尖组件3中各笔尖所处的滑动状态和滑动距离,即可判断出笔尖组件3的受力情况。

相对于触控电极,采用滑动电阻对笔尖组件3的受力检测属于连续检测,更为灵敏和准确。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笔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触控笔与图1中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检测装置,本实施例中检测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24,弹性件4的弹性两端中一端与内侧笔尖接触,两端中的另一端与压力传感器24接触。通过压力传感器24可以直接检测到笔尖组件3的受力。

在以上实施例中,笔尖组件包括多个依次套设的笔尖,外侧笔尖为以第一轴线为中轴线且中空的回转结构,外侧笔尖在第一轴线的中空腔体即滑动腔,内侧笔尖伸入滑动腔且与滑动腔滑动配合。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外侧笔尖可以为上述回转结构的一部分,例如,外侧笔尖为图5中所示的外侧笔尖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相应地,部分滑动腔成为滑动凹槽,内侧笔尖在滑动凹槽中与外侧笔尖滑动配合。即,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内侧笔尖和外侧笔尖依次相邻,各笔尖滑动配合。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笔尖组件的整体结构为图1中笔尖组件的一半,相应的触控笔的其余部分及具体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相同,请参阅上述实施例中的具体描述,为了描述简洁,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上文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