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5423710发布日期:2021-06-11 21:36阅读:68来源:国知局
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卫星定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nss)以其全天候、全球性、实时性和高精度的特点,发展迅速,得到了广泛应用。gnss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波测距,而电磁波信号在穿越中性大气层时,受到相应介质垂直折射指数变化而引起的信号传播路径发生偏离,这个过程产生的路径延迟被称为对流层延迟,其主要包括干延迟和湿延迟。作为gnss导航和定位中最主要的误差之一,对流层延迟的影响是不可以被忽略的。目前,对流层延迟中的干延迟大小,通过相应地的干延迟模型便可以很好的进行估算,而湿延迟大小还需要作为待估参数进行求解。

然而,目前对湿延迟大小的求解,通常是利用映射函数将测站接收到的所有卫星间的电磁波传播路径对流层湿延迟投影到天顶方向进行估算,即先获得各测站与卫星之间的天顶湿延迟,进而将天顶湿延迟作为对流层的总湿延迟。

基于此,在湿延迟数据仅包括天顶湿延迟,即天顶方向的湿延迟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反映出对流层湿延迟在三维方向上的分布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以预先约定的与湿延迟相关的每一湿延迟参数作为列标题,注入新建的空白文档,得到标题行,所述湿延迟参数至少包括观测站-卫星号参数、观测站纬度参数、观测站经度参数、观测站大地高度参数、导航卫星系统类型参数、斜路径湿延迟参数、卫星高度角参数和卫星方位角参数;

根据预设的时间计量起点、时间间隔和观测站提供的观测数据,确定需要注入所述空白文档的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包括所述观测数据的观测时刻和数据行数;

在所述标题行下,分别注入每一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并在每一所述观测时刻对应的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下,插入对应的所述数据行数的数据行;

在每一所述数据行中注入从所述观测数据中获取到的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湿延迟数据;

保存所述空白文档,得到湿延迟数据文本。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装置,包括:

标题行注入模块,用于以预先约定的与湿延迟相关的每一湿延迟参数作为列标题,注入新建的空白文档,得到标题行,所述湿延迟参数至少包括观测站-卫星号参数、观测站纬度参数、观测站经度参数、观测站大地高度参数、导航卫星系统类型参数、斜路径湿延迟参数、卫星高度角参数和卫星方位角参数;

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时间计量起点、时间间隔和观测站提供的观测数据,确定需要注入所述空白文档的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包括所述观测数据的观测时刻和数据行数;

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注入模块,用于在所述标题行下,分别注入每一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并在每一所述观测时刻对应的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下,插入对应的所述数据行数的数据行;

湿延迟数据注入模块,用于在每一所述数据行中注入从所述观测数据中获取到的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湿延迟数据;

湿延迟数据生成模块,用于保存所述空白文档,得到湿延迟数据文本。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上文所述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文所述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以“观测站-卫星号参数”、“观测站纬度参数”、“观测站经度参数”、“观测站大地高度参数”、“导航卫星系统类型参数”、“斜路径湿延迟参数”、“卫星高度角参数”和“卫星方位角参数”作为列标题来构建湿延迟数据文本,并在每一列对应的数据行中注入与这些列标题匹配的湿延迟数据,从而大大丰富了湿延迟数据,解决了现有湿延迟信息仅包括天顶湿延迟所导致的反映出对流层湿延迟在三维方向上的分布信息的问题。

除此之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由于最终生成的湿延迟数据文本中记录了“斜路径湿延迟参数”、“卫星高度角参数”和“卫星方位角参数”对应的湿延迟信息,从而使得用户能够基于得到的湿延迟数据文本进行三维立体化建模,从而可以更好的适用于气象层分析和气象数据分析预报。

除此之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基于“观测站-卫星号参数”,能够从湿延迟数据文本中获取到单个观测站对每颗卫星之间的对流层湿延迟数据信息,从而可以实现单个观测站对每颗卫星之间对流层湿延迟影响的精细化修正。

另外,所述在每一所述观测时刻对应的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下,插入对应的所述数据行数的数据行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第一个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在第一个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上,插入湿延迟数据起始行,并在所述湿延迟数据起始行中注入预设的起始行标识。本发明的实施例,在第一个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之前插入湿延迟数据起始行,并在湿延迟数据起始行中注入起始标识,从而在后续将得到的湿延迟数据文本发送给用户(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使用时,用户能够快速定位湿延迟数据的开始位置。

另外,在所述保存所述空白文档,得到湿延迟数据文本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最后一个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下,注入所述湿延迟数据的最后一个所述数据行;在最后一个所述数据行下,插入湿延迟数据结束行,并在所述湿延迟数据结束行中注入预设的结束行标识。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整个文档的最后一行下插入湿延迟数据结束行,并在湿延迟数据结束行中注入结束行注释,从而在后续将得到的湿延迟数据文本发送给用户使用时,用户能够快速定位湿延迟数据的结束位置。

另外,在所述保存所述空白文档,得到湿延迟数据文本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标题行上和/或所述湿延迟数据结束行下,插入注释行;以预设的注释标签为开头,在所述注释行中注入描述所述湿延迟数据的注释信息。本发明的实施例,生成的湿延迟数据文本中还注入了注释信息,从而在后续将湿延迟数据文本发送给用户使用时,用户能够根据注释信息获知当前湿延迟数据文本中记录的湿延迟数据的相关描述,如当前记录的湿延迟数据是从哪个精确点定位导出的数据,该文本的创建时间等;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规定注释行要么在文档的最开始,要么在最后面,不能在中间,从而可以避免对中间记录的湿延迟数据的干扰,便于用户读取使用。

另外,所述以预先约定的与湿延迟相关的每一湿延迟参数作为列标题,注入新建的空白文档,得到标题行,包括:以预先约定的与湿延迟相关的每一湿延迟参数作为列标题,注入新建的所述空白文档,并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列标题之间插入预设的间隔符,得到所述标题行。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以预设的间隔符将相邻的两个标题行隔开,从而在后续将湿延迟数据文本发送给用户使用时,用户能够快速、准确的识别出湿延迟数据文本中记录了哪些湿延迟参数,进而确定这些湿延迟参数对应的湿延迟数据。

另外,所述在每一所述数据行中注入从所述观测数据中获取到的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湿延迟数据,所述包括:确定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所述湿延迟数据占用的最大列数;根据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所述最大列数和预设的间隔符列数,确定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所述湿延迟数据的可用列区间;在每一所述数据行中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所述可用列区间,注入从所述观测数据中获取到的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所述湿延迟数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给出了一种在每一数据行注入湿延迟数据的方式,基于该方式可以使得最终得到的湿延迟数据文本记录的每一湿延迟参数对应的湿延迟数据清楚、明了,从而在后续将湿延迟数据文本发送给用户使用时,用户能够快速、准确的识别出需要的湿延迟数据。

另外,所述湿延迟参数还包括自定义参数。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在湿延迟参数中增设自定义参数,从而使得最终生成的湿延迟数据文本能够根据业务需要,包含更多的数据信息,以适应于更多是使用场景。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基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生成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基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生成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基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生成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以下各个实施例的划分是为了描述方便,不应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方式构成任何限定,各个实施例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引用。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一种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能够对观测站与所接收到的所有卫星间电磁波传播路径信息进行处理,进而得到对流层斜路径延迟数据的任意终端设备,即该设备可以是服务端设备,也可以是客户端设备,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的实现细节进行说明,以下内容仅为方便理解而提供的实现细节,并非实施本方案的必须。

本实施例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以预先约定的与湿延迟相关的每一湿延迟参数作为列标题,注入新建的空白文档,得到标题行。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预先约定的与湿延迟相关的湿延迟参数至少包括“观测站-卫星号参数”、“观测站纬度参数”、“观测站经度参数”、“观测站大地高度参数”、“导航卫星系统类型参数”、“斜路径湿延迟参数”、“卫星高度角参数”和“卫星方位角参数”。

关于“观测站-卫星号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station-satellite”表示,具体表示当前的观测站是哪个,观测的卫星是几号卫星,比如“gxng-2”,其中“gxng”即为实际进行观测的观测站点,“2”为该观测站点观测到的2号卫星。

关于“观测站纬度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lat”表示,具体表示观测站的纬度,比如“n32.5”表示观测站的纬度为北纬32.5度。

关于“观测站经度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lon”表示,具体表示观测站的经度,比如“e120.8”表示观测站的经度为东经120.8度。

关于“观测站大地高度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height”表示,具体表示观测站的大地高度,比如“850.8m”表示观测站的大地高度为850.8米。

关于“导航卫星系统类型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navstar”表示,具体表示观测站观测到的卫星的类型,比如“g”,表示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positionsstem),还比如“r”表示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还比如“c”表示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sd(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还比如“e”表示欧洲的伽利略定位系统galileo。

关于“斜路径湿延迟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swd”,即slantwetdelay表示,具体表示观测站与被被观测卫星之间的斜路径湿延迟量,比如“201.70”表示观测站与被观测卫星之间的斜路径湿延迟量大小为201.70。

关于“卫星高度角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elevation”表示,具体表示被观测卫星相对于观测站的高度角,比如“47.19”表示被观测卫星相对于观测站的高度角为47.19度。

关于“卫星方位角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azimuth”表示,具体表示被观测卫星相对于观测站的方位角,比如“5”表示被观测卫星相对于观测站的方位角为5度。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预设的湿延迟参数除了包括上述8种参数之外,还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自定义参数。

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以自定义参数为斜路径总延迟,即stw(slanttotaldelay)。

可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stw包括干延迟和湿延迟。

由于湿延迟,以及通过swd参数对应的内容获取到,故而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已知的swd和stw,便可以确定观测站与被测卫星之间的干延迟数据。

由此,通过设置湿延迟参数还包括stw参数,从而在后续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根据当前的湿延迟数据文本中的stw列下记载的数据,提取出干延迟数据,进而直接使用,即无需专门构建干延迟模型,然后对观测站提供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

此外,关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心境的空白文档,可以是记事本、写字板、word、excel等格式的文档,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便于后续将湿延迟数据文本发送给用户使用时,用户能够识别出湿延迟数据文本中记录了哪些湿延迟参数对应的湿延迟数据,在以预先约定的与湿延迟相关的每一湿延迟参数作为列标题,注入新建的空白文档,得到标题行时,具体是以预先约定的与湿延迟相关的每一湿延迟参数作为列标题,注入新建的所述空白文档,并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列标题之间插入预设的间隔符,得到所述标题行。

关于上述所说的间隔符,在本实施例中具体为空格,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采用其他间隔符,比如逗号,分号,冒号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本实施例对此也不做限制。

此外,关于相邻两个湿延迟参数之间插入的间隔符的数量,本实施例也不做限制,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为了更好的理解基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以下结合图2进行说明:

首先,注入标题行,并在标题行中按照预设间隔符号,如空格,将预设的“观测站-卫星号参数”、“观测站纬度参数”、“观测站经度参数”、“观测站大地高度参数”、“导航卫星系统类型参数”、“斜路径湿延迟参数”、“卫星高度角参数”、“卫星方位角参数”和“斜路径总延迟参数”作为标题列,依次注入标题行中。

由此,完成了步骤101中的操作。

步骤102,根据预设的时间计量起点、时间间隔和观测站提供的观测数据,确定需要注入所述空白文档的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预设的时间计量起点是以初始历元时刻为标准进行设置的。比如,想要获取2019年1月1日的湿延迟数据,则预设的时间计量起点具体为2019年1月1日0点0分0秒。

相应地,所述时间间隔可以根据业务需求、以及要求的实时性来实质,比如以每几秒、每几分、每几小时为一个时间间隔。

此外,可理解的,在实际应用中,同一个观测站可能会观测多颗卫星,并且同一颗卫星也会被不同的观测站观测,因而上述所说的观测数据会包括多条,因此根据预设的时间计量起点、时间间隔和观测站提供的观测数据便可以确每一个观测周期对应的开始观测时刻,以及当前观测周期内观测的观测数据。

仍以图2为例,则在时间计量起点为“2019年1月1日0点0分0秒”,时间间隔为1秒的情况下,观测站提供的观测数据可以划分为“2019年1月1日0点0分0秒”的观测数据和“2019年1月1日0点0分1秒”的数据,即确定的需要注入空白文档的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是两个。

进一步的,通过统计,若“2019年1月1日0点0分0秒”这一观测时刻对应的观测数据有6条,则最终注入第一个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的内容为“2019年1月1日0点0分0秒”和6这两部分,在实际应用中,具体的格式可以如图2所示“2019110006”。

相当于,若“2019年1月1日0点0分1秒”这一观测时刻对应的观测数据有3条,则最终注入第一个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的内容为“2019年1月1日0点0分1秒”和3这两部分,在实际应用中,具体的格式可以如图2所示“2019110013”。

步骤103,在所述标题行下,分别注入每一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并在每一所述观测时刻对应的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下,插入对应的所述数据行数的数据行。

仍以图2为例,则在“2019110006”这一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下,需要注入6个数据行,在“2019110013”这一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下,需要注入3个数据行。

步骤104,在每一所述数据行中注入从所述观测数据中获取到的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湿延迟数据。

具体的说,为了使最终得到的湿延迟数据文本记录的每一湿延迟参数对应的湿延迟数据清楚、明了,从而在后续将湿延迟数据文本发送给用户使用时,用户能够快速、准确的识别出需要的湿延迟数据,在每一所述数据行中注入从所述观测数据中获取到的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湿延迟数据时,可以为每一标题列分配对应的可用列区间,然后再将提取出的湿延迟数据注入到每一列标题对应的可用列区间。

关于为每一标题列分配对应的可用列区间,并将提取出的湿延迟数据注入到每一列标题对应的可用列区间,具体如下:

确定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所述湿延迟数据占用的最大列数;

根据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所述最大列数和预设的间隔符列数,确定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所述湿延迟数据的可用列区间;

在每一所述数据行中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所述可用列区间,注入从所述观测数据中获取到的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所述湿延迟数据。

以图2中,“2019110006”这一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下的第一行湿延迟数据“gxng-2n32.5e120.8805.8mg01.7047.1953338.90”为例:

gxng-2:占用第1-10列,gxng为观测站点,具体占四字符,2为该站在2019年1月1日0点0分1秒这一时刻所观测到的2号卫星;

n32.5:占用第11-20列,代表gxng测站的纬度为北纬32.5度;

e120.8:占用第21-30列,代表gxng测站的经度为东经120.8度;

850.8m:占用第31-40列,代表gxng测站的大地高为850.8米;

g:占用第41-45列,代表2号卫星是gps卫星;

201.70:占用第46-55列,代表2号卫星与gxng站之间在2019年1月1日0点0分1秒这一时刻的斜路径湿延迟量大小为201.70米。

47.19:占用第56-65列,代表2号卫星在2019年1月1日0点0分1秒这一时刻相对于gxng站的高度角为47.19度。

5:占用第66-75列,代表2号卫星在2019年1月1日0点0分1秒这一时刻相对于gxng站的方位角为5度。

3338.90:占用第76-90列,代表2号卫星与gxng站之间在2019年1月1日0点0分1秒这一时刻的斜路径总延迟量大小为3338.90米。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示例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制。

步骤105,保存所述空白文档,得到湿延迟数据文本。

即,对完成上述操作的文档进行保存,便可以得到湿延迟数据文本。

通过上述描述不难发现,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通过以“观测站-卫星号参数”、“观测站纬度参数”、“观测站经度参数”、“观测站大地高度参数”、“导航卫星系统类型参数”、“斜路径湿延迟参数”、“卫星高度角参数”和“卫星方位角参数”作为列标题来构建湿延迟数据文本,并在每一列对应的数据行中注入与这些列标题匹配的湿延迟数据,从而大大丰富了湿延迟数据,解决了现有湿延迟信息仅包括天顶湿延迟所导致的反映出对流层湿延迟在三维方向上的分布信息的问题。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由于最终生成的湿延迟数据文本中记录了“斜路径湿延迟参数”、“卫星高度角参数”和“卫星方位角参数”对应的湿延迟信息,从而使得用户能够基于得到的湿延迟数据文本进行三维立体化建模,从而可以更好的适用于气象层分析和气象数据分析预报。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基于“观测站-卫星号参数”,能够从湿延迟数据文本中获取到单个观测站对每颗卫星之间的对流层湿延迟数据信息,从而可以实现单个观测站对每颗卫星之间对流层湿延迟影响的精细化修正。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涉及一种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为:在文档中插入了湿延迟数据起始行和/或湿延迟数据结束行,以便用户后续使用。

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以在文档中同时插入湿延迟数据起始行和湿延迟数据结束行为例,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例涉及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1,以预先约定的与湿延迟相关的每一湿延迟参数作为列标题,注入新建的空白文档,得到标题行。

步骤302,根据预设的时间计量起点、时间间隔和观测站提供的观测数据,确定需要注入所述空白文档的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

步骤303,在所述标题行下,分别注入每一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

不难发现,本实施例的步骤301至步骤303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步骤101至步骤103大致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304,确定第一个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

具体的说,为了便于后续使用最终生成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用户快速定位湿延迟数据的开始位置,用于告知用户湿延迟数据开始位置的湿延迟数据起始行需要添加在第一个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上,即如果第一个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是位于整个文档的第三行,则需要在第三行之前插入一行,将第一个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的行号调整为第四行,而新插入的湿延迟数据起始行作为第三行。

步骤305,在第一个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上,插入湿延迟数据起始行,并在所述湿延迟数据起始行中注入预设的起始行标识。

具体的说,关于上述所说的预设的起始行标识,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预先约定,即只要将约定好的起始行标识注入湿延迟数据起始行即可。

比如,以“######################startoffile############################”作为预设的起始行标识,即在后续使用生成的湿延迟数据文本时,只要识别到“######################startoffile############################”便可以确定,当前标识信息所在的行的下一行即为湿延迟数据的开始位置。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示例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制。

步骤306,在每一所述观测时刻对应的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下,插入对应的所述数据行数的数据行。

步骤307,在每一所述数据行中注入从所述观测数据中获取到的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湿延迟数据。

不难发现,本实施例的步骤306和步骤307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步骤103和步骤104大致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308,确定最后一个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下,注入所述湿延迟数据的最后一个所述数据行。

也就是说,湿延迟数据结束行是在所有湿延迟数据记录完后才出现的,用于标识最终生成的湿延迟数据文本中记录的湿延迟数据到湿延迟数据结束行就结束了。

步骤309,在最后一个所述数据行下,插入湿延迟数据结束行,并在所述湿延迟数据结束行中注入预设的结束行标识。

具体的说,关于上述所说的预设的结束行标识,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预先约定,即只要将约定好的结束行标识注入湿延迟数据结束行即可。

比如,以“######################endoffile############################”作为预设的结束行标识,即在后续使用生成的湿延迟数据文本时,只要识别到“######################endoffile############################”便可以确定,湿延迟数据文本中记录的所有湿延迟数据到此结束。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示例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制。

步骤310,保存所述空白文档,得到湿延迟数据文本。

不难发现,本实施例的步骤31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步骤105大致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更好的理解基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以下结合图4进行说明:

首先,注入标题行,并在标题行中按照预设间隔符号,如空格,将预设的“观测站-卫星号参数”、“观测站纬度参数”、“观测站经度参数”、“观测站大地高度参数”、“导航卫星系统类型参数”、“斜路径湿延迟参数”、“卫星高度角参数”、“卫星方位角参数”和“斜路径总延迟参数”作为标题列,依次注入标题行中。

然后,插入湿延迟数据起始行,并在该行注入起始行标识,如图4中的“######################startoffile############################”。

接着,根据预设的时间计量起点、时间间隔和观测站提供的观测数据,确定需要注入所述空白文档的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

图4中,以2019年1月1日0点0分0秒为时间计量起点,以1秒为一个时间间隔。

相应地,根据观测站提供的观察数据,确定需要注入空白文档的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有两个,并且在每一个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中注入的内容除了包括观测数据的观测时刻,还包括数据行数,如图6中的“2019110006”分别为“2019110003”,即第一个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中的观测时间为2019年1月1日0点0分0秒,需要记录的观测数据的数据行数为6行,第二个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中的观测时间为2019年1月1日0点0分1秒,需要记录的观测数据的数据行数为3行。

接着,分别在每一个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下,插入对应的所述数据行数的数据行,并在每一所述数据行中注入从所述观测数据中获取到的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湿延迟数据,详见图4。

接着,在所有湿延迟数据注入完后,插入湿延迟数据结束行,并在该行注入结束行标识,如图4中的“######################endoffile############################”。

最后,对完成上述操作的文档进行保存,便可以得到湿延迟数据文本。

由此,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通过在第一个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之前插入湿延迟数据起始行,并在湿延迟数据起始行中注入起始标识,从而在后续将得到的湿延迟数据文本发送给用户使用时,用户能够快速定位湿延迟数据的开始位置。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通过在整个文档的最后一行下插入湿延迟数据结束行,并在湿延迟数据结束行中注入结束行注释,从而在后续将得到的湿延迟数据文本发送给用户使用时,用户能够快速定位湿延迟数据的结束位置。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涉及一种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可以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改进获得,也可以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改进获得。

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以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作出改进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的,第三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出的具体改进为:在文档中注入了注释行,利用注释行记录描述最终生成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相关信息,以便用户后续使用。

如图5所示,第三实施例涉及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以预先约定的与湿延迟相关的每一湿延迟参数作为列标题,注入新建的空白文档,得到标题行。

步骤502,根据预设的时间计量起点、时间间隔和观测站提供的观测数据,确定需要注入所述空白文档的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

步骤503,在所述标题行下,分别注入每一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

步骤504,确定第一个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

步骤505,在第一个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上,插入湿延迟数据起始行,并在所述湿延迟数据起始行中注入预设的起始行标识。

步骤506,在每一所述观测时刻对应的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下,插入对应的所述数据行数的数据行。

步骤507,在每一所述数据行中注入从所述观测数据中获取到的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湿延迟数据。

步骤508,确定最后一个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下,注入所述湿延迟数据的最后一个所述数据行。

步骤509,在最后一个所述数据行下,插入湿延迟数据结束行,并在所述湿延迟数据结束行中注入预设的结束行标识。

不难发现,本实施例的步骤501至步骤509与第二实施例中的步骤201至步骤209大致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510,在所述湿延迟数据结束行下,插入注释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注释行业除了可以在湿延迟数据结束行下插入,还可以是在标题行上插入的。

也就是说,在实际应用中,最终得到的湿延迟数据文本中要么仅在标题行上插入了注释行,要么仅在湿延迟数据结束行下插入了注释行,要么分别在标题行上和湿延迟数据结束行下均插入了注释行。

步骤511,以预设的注释标签为开头,在所述注释行中注入描述所述湿延迟数据的注释信息。

具体的说,关于上述所说的预设的注释标签,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预先约定,即只要以约定好的标签符号开始就可以。

比如,以两个“#”作为注释标签;还比如,以“//”作为注释标签;还比如,以“/*”作为注释标签。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示例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制。

此外,关于上述所说的注入到所述注释行中的注释信息,具体是用于描述最终生成的湿延迟数据文本中的湿延迟数据的,比如可以是描述生成的湿延迟数据文本中的湿延迟数据是从哪个精确点定位导出的数据,该文本的创建时间等。

步骤512,保存所述空白文档,得到湿延迟数据文本。

不难发现,本实施例的步骤512与第二实施例中的步骤310大致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更好的理解基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以下结合图6进行说明:

首先,在空白文档中注入注释行,并以约定好的注释标签,如“##comment”开头,然后在其后注入相应的描述信息,如图6中的“##commentswddatafilederivedfromtheberneseprecisepointpositioning”,即告知后续使用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用户,该文本从伯尔尼精确点定位导出的swd数据文件。

然后,注入标题行,并在标题行中按照预设间隔符号,如空格,将预设的“观测站-卫星号参数”、“观测站纬度参数”、“观测站经度参数”、“观测站大地高度参数”、“导航卫星系统类型参数”、“斜路径湿延迟参数”、“卫星高度角参数”、“卫星方位角参数”和“斜路径总延迟参数”作为标题列,依次注入标题行中。

接着,插入湿延迟数据起始行,并在该行注入起始行标识,如图6中的“######################startoffile############################”。

接着,根据预设的时间计量起点、时间间隔和观测站提供的观测数据,确定需要注入所述空白文档的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

图6中,以2019年1月1日0点0分0秒为时间计量起点,以1秒为一个时间间隔。

相应地,根据观测站提供的观察数据,确定需要注入空白文档的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有两个,并且在每一个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中注入的内容除了包括观测数据的观测时刻,还包括数据行数,如图6中的“2019110006”分别为“2019110003”,即第一个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中的观测时间为2019年1月1日0点0分0秒,需要记录的观测数据的数据行数为6行,第二个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中的观测时间为2019年1月1日0点0分1秒,需要记录的观测数据的数据行数为3行。

接着,分别在每一个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下,插入对应的所述数据行数的数据行,并在每一所述数据行中注入从所述观测数据中获取到的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湿延迟数据,详见图6。

接着,在所有湿延迟数据注入完后,插入湿延迟数据结束行,并在该行注入结束行标识,如图6中的“######################endoffile############################”。

最后,对完成上述操作的文档进行保存,便可以得到湿延迟数据文本。

由此,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生成的湿延迟数据文本中还注入了注释信息,从而在后续将湿延迟数据文本发送给用户使用时,用户能够根据注释信息获知当前湿延迟数据文本中记录的湿延迟数据,如当前记录的湿延迟数据是从哪个精确点定位导出的数据,该文本的创建时间等。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通过规定注释行要么在文档的最开始,要么在最后面,不能在中间,从而可以避免对中间记录的湿延迟数据的干扰,便于用户读取使用。

应当理解的是,上面各种方法的步骤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清楚,实现时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对某些步骤进行拆分,分解为多个步骤,只要包括相同的逻辑关系,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对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修改或者引入无关紧要的设计,但不改变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设计都在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涉及一种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装置,如图7所示,包括:标题行注入模块701、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确定模块702、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注入模块703、湿延迟数据注入模块704和湿延迟数据生成模块705。

其中,标题行注入模块701,用于以预先约定的与湿延迟相关的每一湿延迟参数作为列标题,注入新建的空白文档,得到标题行,所述湿延迟参数至少包括观测站-卫星号参数、观测站纬度参数、观测站经度参数、观测站大地高度参数、导航卫星系统类型参数、斜路径湿延迟参数、卫星高度角参数和卫星方位角参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确定模块702,用于根据预设的时间计量起点、时间间隔和观测站提供的观测数据,确定需要注入所述空白文档的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包括所述观测数据的观测时刻和数据行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注入模块703,用于在所述标题行下,分别注入每一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并在每一所述观测时刻对应的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下,插入对应的所述数据行数的数据行;湿延迟数据注入模块704,用于在每一所述数据行中注入从所述观测数据中获取到的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湿延迟数据;湿延迟数据生成模块705,用于保存所述空白文档,得到湿延迟数据文本。

此外,在另一个例子中,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装置,还包括:起始行标识注入模块。

具体的,起始行标识注入模块,用于确定第一个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在第一个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上,插入湿延迟数据起始行,并在所述湿延迟数据起始行中注入预设的起始行标识。

此外,在另一个例子中,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装置,还包括:结束行标识注入模块。

具体的,结束行标识注入模块,用于确定最后一个所述湿延迟数据时间分隔行下,注入所述湿延迟数据的最后一个所述数据行;在最后一个所述数据行下,插入湿延迟数据结束行,并在所述湿延迟数据结束行中注入预设的结束行标识。

此外,在另一个例子中,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装置,还包括:注释信息注入模块。

具体的,注释信息注入模块,用于在所述标题行上和/或所述湿延迟数据结束行下,插入注释行;以预设的注释标签为开头,在所述注释行中注入描述所述湿延迟数据的注释信息。

此外,在另一个例子中,标题行注入模块701在以预先约定的与湿延迟相关的每一湿延迟参数作为列标题,注入新建的空白文档,得到标题行时,具体是通过以下方式注入:

以预先约定的与湿延迟相关的每一湿延迟参数作为列标题,注入新建的所述空白文档,并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列标题之间插入预设的间隔符,得到所述标题行。

此外,在另一个例子中,湿延迟数据注入模块704在每一所述数据行中注入从所述观测数据中获取到的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湿延迟数据时,具体是通过以下方式注入:

确定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所述湿延迟数据占用的最大列数;

根据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所述最大列数和预设的间隔符列数,确定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所述湿延迟数据的可用列区间;

在每一所述数据行中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所述可用列区间,注入从所述观测数据中获取到的每一所述列标题对应的所述湿延迟数据。

此外,在另一个例子中,所述湿延迟参数还包括自定义参数。

不难发现,本实施例为与第一,或第二,或第三实施例相对应的装置实施例,本实施例可与第一,或第二,或第三实施例互相配合实施。第一,或第二,或第三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例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或第二,或第三实施例中。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各模块均为逻辑模块,在实际应用中,一个逻辑单元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多个物理单元的组合实现。此外,为了突出本发明的创新部分,本实施例中并没有将与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引入,但这并不表明本实施例中不存在其它的单元。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涉及一种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设备,如图8所示,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801;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801通信连接的存储器802;其中,所述存储器802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801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801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801能够执行上述第一,或第二,或第三实施例所描述的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

其中,存储器802和处理器801采用总线方式连接,总线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总线将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01和存储器802的各种电路连接在一起。总线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连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在总线和收发机之间提供接口。收发机可以是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多个元件,比如多个接收器和发送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经处理器801处理的数据通过天线在无线介质上进行传输,进一步,天线还接收数据并将数据传输给处理器801。

处理器801负责管理总线和通常的处理,还可以提供各种功能,包括定时,外围接口,电压调节、电源管理以及其他控制功能。而存储器802可以被用于存储处理器8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涉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湿延迟数据文本的生成方法实施例。

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例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