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5526215发布日期:2021-06-18 20:15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地质建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三维地质模型是将地质、测井、地球物理资料和各种解释结果或者概念模型综合在一起生成三维定量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固体矿产勘查、油气评价、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等多个领域。但是,目前的三维地质模型都是各自服务于某一特定目的或特定需求,采用定量定性方式构建的模型只适用于某一特定应用场景。在需求或应用场景发生变化时,即便变化非常微小,三维地质模型也需要重新构建。其中,数字地球作为三维地质模型的一种,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海量地球信息对地球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

同时,由于各三维地质模型进行建模的基础格网不同,各模型之间无法对地质体进行统一表示,更无法进行信息索引、共享或综合分析,不利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而传统的例如谷歌地球等数字地球模型主要针对地球表面,难以表达地球深部信息,缺乏统一的模型来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对数字地球的需要。

综上所述,传统三维地质模型中的数字地球还存在以上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三维地质模型中的数字地球还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一种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包括步骤:

根据地球的经度、纬度和海拔进行地球空间划分,得到多个格网单元;

根据格网单元对应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进行编码,获得编码信息;

将各格网单元的集合组合成地质体标识;

为地质体标识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编码信息标注,获得数字地球模型。

上述的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根据地球的经度、纬度和海拔进行地球空间划分,得到多个格网单元,并根据格网单元对应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进行编码,获得编码信息。通过将各格网单元的集合组合成地质体标识,并为地质体标识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编码信息标注,获得数字地球模型。基于此,将地球进行标准化剖分,剖分成一个个体积相近且无缝隙无重叠的空间格网,对空间格网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统一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编码和地质信息编码,实现地球的数字化编码化描述,构成基于编码的数字地球模型,极大地提高数字地球模型的检索、传输、分析效率,满足信息化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地球的经度、纬度和海拔进行地球空间划分,得到多个格网单元的过程,包括步骤:

将单位经度、单位纬度和单位海拔构成的空间单位,作为格网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单位经度为1°,单位纬度为1°,单位海拔为100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作为划分对象的纬度与单位经度为正相关关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将单位经度、单位纬度和单位海拔构成的空间单位,作为格网单元的过程之前,包括步骤:

根据作为划分对象的纬度,调整构成空间单位的单位经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单位经度、单位纬度和单位海拔构成的空间单位,作为格网单元的过程,包括步骤:

将60-(n-1)的单位经度、60-(n-1)的单位经度和(1/10)n-1的单位海拔构成的空间单位,作为n级的格网单元,以进行格网单元的等级划分;其中,n为非零自然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n为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格网单元对应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包括步骤:

为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赋予一特定编码,根据对应的特定编码集合,获得编码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预先配置映射表,将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与预设编码建立映射关系,以为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进行编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编码信息包括编码串或各编码的处理结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包括经度、纬度和海拔;

地质信息包括地层年代和岩性物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经度、纬度和海拔的去单位及去尾取整作为三维空间范围信息的特定编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各格网单元的集合组合成地质体标识的过程,包括步骤:

确定存在建模需求的地质体;

通过一个或多个格网单元包围住地质体,形成地质体标识。

一种数字地球模型构建装置,包括:

空间划分模块,用于根据地球的经度、纬度和海拔进行地球空间划分,得到多个格网单元;

信息编码模块,用于根据格网单元对应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进行编码,获得编码信息;

标识组合模块,用于将各格网单元的集合组合成地质体标识;

模型建立模块,用于为地质体标识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编码信息标注,获得数字地球模型。

上述的数字地球模型构建装置,根据地球的经度、纬度和海拔进行地球空间划分,得到多个格网单元,并根据格网单元对应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进行编码,获得编码信息。通过将各格网单元的集合组合成地质体标识,并为地质体标识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编码信息标注,获得数字地球模型。基于此,将地球进行标准化剖分,剖分成一个个体积相近且无缝隙无重叠的空间格网,对空间格网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统一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编码和地质信息编码,实现地球的数字化编码化描述,构成基于编码的数字地球模型,极大地提高数字地球模型的检索、传输、分析效率,满足信息化需求。

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

上述的计算机存储介质,根据地球的经度、纬度和海拔进行地球空间划分,得到多个格网单元,并根据格网单元对应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进行编码,获得编码信息。通过将各格网单元的集合组合成地质体标识,并为地质体标识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编码信息标注,获得数字地球模型。基于此,将地球进行标准化剖分,剖分成一个个体积相近且无缝隙无重叠的空间格网,对空间格网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统一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编码和地质信息编码,实现地球的数字化编码化描述,构成基于编码的数字地球模型,极大地提高数字地球模型的检索、传输、分析效率,满足信息化需求。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

上述的计算机设备,根据地球的经度、纬度和海拔进行地球空间划分,得到多个格网单元,并根据格网单元对应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进行编码,获得编码信息。通过将各格网单元的集合组合成地质体标识,并为地质体标识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编码信息标注,获得数字地球模型。基于此,将地球进行标准化剖分,剖分成一个个体积相近且无缝隙无重叠的空间格网,对空间格网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统一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编码和地质信息编码,实现地球的数字化编码化描述,构成基于编码的数字地球模型,极大地提高数字地球模型的检索、传输、分析效率,满足信息化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流程图;

图2为一实施方式的空间划分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方式的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流程图;

图4为又一实施方式的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流程图;

图5为一实施方式的数字地球模型构建装置模块结构图;

图6为一实施方式的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讲解说明。同时声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一实施方式的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包括步骤s100至步骤s103:

s100,根据地球的经度、纬度和海拔进行地球空间划分,得到多个格网单元;

其中,根据地球的物理拓扑性质,进行空间划分。由于球体的拓扑性质决定了无法对地球进行等分,本发明实施例采用沿经度(θ)、纬度(φ)和海拔(z)三个纬度方向作为划分对象进行剖分。图2为一实施方式的空间划分示意图,如图2所示,根据任一经度、任一纬度和任一海拔可确定一格网单元k,由多个格网单元k组成空间格网,由空间格网进行可视化展示。一格网单元k对应有一特定的经度、特定的纬度和特定的海拔,由经度×纬度×海拔组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100中根据地球的经度、纬度和海拔进行地球空间划分,得到多个格网单元的过程之前,包括步骤:

根据从测量、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古生物调查或研究报告获取的地球信息,生成空间-地质信息组合。并根据空间-地质信息组合调整后续编码过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图3为另一实施方式的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流程图,如图3所示,步骤s100中根据地球的经度、纬度和海拔进行地球空间划分,得到多个格网单元的过程,包括步骤s200:

s200,将单位经度、单位纬度和单位海拔构成的空间单位,作为格网单元。

其中,由于经度和纬度是地球空间转换后的单位,经度和纬度以及海拔的精度,决定了空间划分的经度,以及划分后格网单元的分辨率。基于此,通过固定经度和纬度的单位,获得固定大小的单位经度、单位纬度和单位海拔,以固定格网单元的分辨率。基于此,每个格网单元对应一个确定的三维空间范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单位经度为1°,单位纬度为1°,单位海拔为100m。基于单位经度、单位纬度和单位海拔的确定,各格网单元对应的经度均为单位经度的自然数倍数,对应的纬度均为单位纬度的自然数倍数,对应的海拔均为单位海拔的自然数倍数。在确定单位经度、单位纬度、单位海拔和自然数倍数后,格网单元为1°×1°×100m的空间单位(自然数倍数为1),对应的地球的近似特征空间为100km×100km×100m。需要注意的是,单位经度、单位纬度和单位海拔的大小,可根据模型分辨率进行相应调整,上述实施例不代表对单位经度、单位纬度和单位海拔的唯一限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步骤s200中将单位经度、单位纬度和单位海拔构成的空间单位,作为格网单元的过程之前,包括步骤s300:

s300,根据作为划分对象的纬度,调整构成空间单位的单位经度。

其中,数字地球主要针对地壳空间,其特征长度与特征厚度的比例为1000:1,与格网单元的比例一致。为降低不同纬度下格网单元的大小差异,在高纬度地区将相邻空间单元沿经度方向进行合并,这一过程表征为对构成空间单位的单位经度的调整,即调整单位经度的大小,包括将单位经度从1°调整为3°或5°等。基于此,通过纬度划分,调整构成空间单位的单位经度,以降低不同纬度下格网单元的大小差异,保证各格网单元的大小接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作为划分对象的纬度与单位经度为正相关关系,即纬度越大,单位经度越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70°≤纬度<80°时,将单位经度调整为3°,即在70°≤φ<80°时,格网单元为3°(单位经度)×1°(单位纬度)×100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80°≤纬度<85°时,将单位经度调整为6°,即在80°≤φ<85°时,格网单元为6°(单位经度)×1°(单位纬度)×100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85°≤纬度<89°时,将单位经度调整为12°,即在85°≤φ<89°时,格网单元为12°(单位经度)×1°(单位纬度)×100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纬度≥90°时,将单位经度调整为60°,即在φ≥90°时,格网单元为60°(单位经度)×1°(单位纬度)×100m。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划分对象的纬度与单位经度间的调整方案,可根据模型分辨率进行相应调整,上述实施例不代表对调整方案的唯一限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图4为又一实施方式的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流程图,如图4所示,步骤s200中将单位经度、单位纬度和单位海拔构成的空间单位,作为格网单元的过程,包括步骤s400:

s400,将60-(n-1)的单位经度、60-(n-1)的单位经度和(1/10)n-1的单位海拔构成的空间单位,作为n级的格网单元,以进行格网单元的等级划分;其中,n为非零自然数。

其中,为了满足数字地球对不同分辨率的要求,进行格网单元的等级划分,确定多级格网单元,包括划分3级格网单元或5级格网单元。

作为一个较优的实施方式,n=5,即划分5级格网单元,各级别的格网单元如下(设自然数倍数为1):

1级格网单元:空间单位的经度为1单位经度,空间单位的纬度为1单位纬度,空间单位的海拔为单位海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1级格网单元为1°×1°×100m。

2级格网单元:空间单位的经度为60-1×单位经度,空间单位的纬度为60-1×单位纬度,空间单位的海拔为1/10单位海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2级格网单元为1′×1′×10m。

3级格网单元:空间单位的经度为60-2×单位经度,空间单位的纬度为60-2×单位纬度,空间单位的海拔为1/100单位海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3级格网单元为1″×1″×1m。

4级格网单元:空间单位的经度为60-3×单位经度,空间单位的纬度为60-3×单位纬度,空间单位的海拔为1/1000单位海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4级格网单元为(1/60)″×(1/60)″×1dm。

5级格网单元:空间单位的经度为60-4×单位经度,空间单位的纬度为60-4×单位纬度,空间单位的海拔为1/10000单位海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4级格网单元为(1/360)″×(1/360)″×1cm。

以此类推,进行多级格网单元划分。需要注意的是,构成空间单位的单位经度、单位经度和单位海拔与格网单元的计算级别还可通过其它方式确定,60-(n-1)的单位经度、60-(n-1)的单位经度和(1/10)n-1的单位海拔并非唯一限定。

s101,根据格网单元对应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进行编码,获得编码信息;

其中,格网单元与真实的地球空间存在空间转换关系,格网单元对应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即为格网单元对应的地球空间内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将各格网单元对应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编码化,便于对格网单元的属性进行存储、索引、对比和分析等处理,以提高存储和处理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进行编码,可通过为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预先配置映射表,将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与预设编码建立映射关系,在确定格网单元内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后根据映射关系赋予特定的编码,获得编码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编码信息包括编码串或各编码的处理结果,如将编码代入预设处理公式后的处理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步骤s101中根据格网单元对应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包括步骤s500:

s500,为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赋予一特定编码,根据对应的特定编码集合,获得编码信息。

其中,如图3所示,通过特定编码组合,获得数码串,作为编码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包括经度、纬度和海拔;

地质信息包括地层年代和岩性物质。

其中,在根据格网单元对应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进行编码的同时,对地层年代和岩性物质等易于实现编码的地质信息进行编码,以获得编码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经度、纬度和海拔为三维空间范围信息的子分类,地层年代和岩性物质为地质信息的子分类。子分类可根据数字地球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限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经度、纬度和海拔的去单位及去尾取整作为三维空间范围信息的特定编码。例如,格网单元对应的经度为0°、纬度为0°,海拔为0m,则对应的特定编码为0,0,0,则特定编码集合为(0,0,0)。又例如,格网单元对应的经度为52°48′、纬度为32°48′,海拔为17m,则对应的特定编码为5248,3248,17,则特定编码集合为(5248,3248,17)

作为一个较优的实施方式,将格网单元的级别对应的自然数n编入特定编码集合。即n级格网单元对应的经度为0°、纬度为0°,海拔为0m,则对应的特定编码为n,0,0,0,则特定编码集合为(n,0,0,0)。

其中,根据格网单元的级别差异,经度、纬度和海拔对应的特定编码数位与级别存在相关关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纬度编码前增加一位标识码,标识码用0表示北半球,1表示南半球。同理,在海拔编码前增加一位标识码,标识码用0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表示海平面以下的深度。通过标识码与特定编码的组合,确定编码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1级格网单元对应的编码信息为:1位级别+3位经度+3位纬度+3位海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2级格网单元对应的编码信息为:1位级别+5位经度+5位纬度+5位海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3级格网单元对应的编码信息为:1位级别+7位经度+7位纬度+7位海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4级格网单元对应的编码信息为:1位级别+9位经度+9位纬度+9位海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5级格网单元对应的编码信息为:1位级别+11位经度+11位纬度+11位海拔。

某格网单元的编码信息为300120131342123104355,则其表示的格网单元编码表示如下表所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地质信息包括多种子分类,通过为各子分类预先配置编码。基于地质信息包括的地层年代和岩性物质,为各地层年代和岩性物质的子分类进行编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地层年代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对地质信息进行编码。作为一个较优的实施方式,根据地层年代特征,子分类——代(宙)、纪、世分别用1位、2位、1位码表示,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编码,具体如下:

代(宙):编码1为太古宙,编码2为元古宙,编码3为古生代,编码4为中生代,5为新生代;

纪:编码01为长城纪,编码02为蓟县纪,编码03为青白口纪,编码04为震旦纪,编码05为寒武纪,编码06为奥陶纪,编码07为志留纪,编码08为泥盆纪,编码09为石炭纪,编码10为二叠纪,编码11为三叠纪,编码12为侏罗纪,编码13为白垩纪,编码14为古近纪,编码15为新近纪,编码16为第四纪;

世:纪可以分为2~3个世,自老至新分别编码为1,2,3,如:早寒武世为1,中寒武世为2,晚寒武世为3。

根据地层年代的子分类对应的编码,组合成编码信息。

其中,格网单元对应的地球空间充满了物质,岩性物质根据物质组成和岩性包括多个子分类,为各子分类预先配置相应的编码。

作为一个较优的实施方式,岩性物质对应编码表示物质三态:第一位编码1为固态,第一位编码2为液态,第一位编码3为气态,第一位编码4为其他。

即岩性物质对应编码的第二位表示岩石大类或气、液大类:

固态物质中,第二位编码1为岩浆岩,第二位编码2为变质岩,第二位编码3为沉积岩,第二位编码4为其他。

液态物质中,第二位编码1为海水,第二位编码2为海洋以外的水体,第二位编码3为水体以外的液态物质。

气态物质中,第二位编码1为地面以上空气,第二位编码2为地面以下空气,第二位编码3为非空气的气态物质。

基于此,第一位编码+第二位编码组成岩性物质对应编码。

s102,将各格网单元的集合组合成地质体标识;

基于步骤s100和步骤s101,各格网单元对应地球的具体空间,并被配置了对应的编码信息。在获取到多个格网单元后,基于确定的地质体,通过地质体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格网单元,根据集合内的一个或多个格网单元组合成地质体标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地质体的描述需求,选取具体的格网单元级别,根据选定级别的格网单元进行地质体标识的组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步骤s102中将各格网单元的集合组合成地质体标识的过程,包括步骤s600和步骤s601:

s600,确定存在建模需求的地质体;

s601,通过一个或多个格网单元包围住地质体,形成地质体标识。

其中,包围住地质体的格网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级别的格网单元。

s103,为地质体标识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编码信息标注,获得数字地球模型。

在步骤s100至步骤s102的基础上,确定地质体标识。地质体标识内包括一个或多个格网单元,各格网单元包括对应的编码信息。根据编码信息进行标注,完成地质体标识的可视化信息描述或编码化描述,获得数字地球模型。

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根据地球的经度、纬度和海拔进行地球空间划分,得到多个格网单元,并根据格网单元对应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进行编码,获得编码信息。通过将各格网单元的集合组合成地质体标识,并为地质体标识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编码信息标注,获得数字地球模型。基于此,将地球进行标准化剖分,剖分成一个个体积相近且无缝隙无重叠的空间格网,对空间格网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统一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编码和地质信息编码,实现地球的数字化编码化描述,构成基于编码的数字地球模型,极大地提高数字地球模型的检索、传输、分析效率,满足信息化需求。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字地球模型构建装置。

图5为一实施方式的数字地球模型构建装置模块结构图,如图5所示,一实施方式的数字地球模型构建装置包括模块100、模块101、模块102和模块103:

空间划分模块100,用于根据地球的经度、纬度和海拔进行地球空间划分,得到多个格网单元;

信息编码模块101,用于根据格网单元对应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进行编码,获得编码信息;

标识组合模块102,用于将各格网单元的集合组合成地质体标识;

模型建立模块103,用于为地质体标识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编码信息标注,获得数字地球模型。

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数字地球模型构建装置,根据地球的经度、纬度和海拔进行地球空间划分,得到多个格网单元,并根据格网单元对应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进行编码,获得编码信息。通过将各格网单元的集合组合成地质体标识,并为地质体标识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编码信息标注,获得数字地球模型。基于此,将地球进行标准化剖分,剖分成一个个体积相近且无缝隙无重叠的空间格网,对空间格网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统一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编码和地质信息编码,实现地球的数字化编码化描述,构成基于编码的数字地球模型,极大地提高数字地球模型的检索、传输、分析效率,满足信息化需求。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或者,本发明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相关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am、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与上述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对应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如上述各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

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6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数字地球模型构建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上述计算机设备,根据地球的经度、纬度和海拔进行地球空间划分,得到多个格网单元,并根据格网单元对应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和地质信息进行编码,获得编码信息。通过将各格网单元的集合组合成地质体标识,并为地质体标识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编码信息标注,获得数字地球模型。基于此,将地球进行标准化剖分,剖分成一个个体积相近且无缝隙无重叠的空间格网,对空间格网内的格网单元进行统一的三维空间范围信息编码和地质信息编码,实现地球的数字化编码化描述,构成基于编码的数字地球模型,极大地提高数字地球模型的检索、传输、分析效率,满足信息化需求。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