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研究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对河道水质的影响的方法

文档序号:25889086发布日期:2021-07-16 19:34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研究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对河道水质的影响的方法

1.本发明属于土地利用技术领域,涉及土地利用结构对河道水质的研究方法。


背景技术:

2.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城市的向外扩张,许多严峻的生态问题接踵而来。其中,水污染加剧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是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点源头污染的污染源简单可追溯,污染源头明确,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等排污口。而面源污染由于污染来源具有广泛性、污染途径不明确及污染发生的滞后性等特点,控制难度较大。面源污染是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它受到降雨土地利用、地表功能、卫生管理状况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是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东部平原地区,河网密集,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达,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剧烈,人类活动与河道水质变化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3.因此,基于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以土地利用结构组成为着手点,研究其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对平原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坡度、降雨等影响因素,提供一种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河道水质的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软件展示,分析在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对河道水质的影响程度。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与河道水质之间的研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步骤一、设置所研究河道干流和支流的采样点;
7.步骤二、获取所设置采样点的水质数据和研究区的遥感影像数据;
8.步骤三、对所研究的河道设置不同尺度的缓冲区;
9.步骤四、通过相关分析对水质和不同尺度的缓冲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
10.步骤五、对比干流和支流的水质,结合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影响下的水质。
11.进一步地,一种研究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对河道水质的影响的方法,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2.步骤一、根据所研究的区域设置采样点,支流采样点到干流采样点的距离一致;
13.步骤二、获取该研究区的遥感影响数据,利用遥感影响数据获取土地利用数据;
14.步骤三、利用arcgis获取河道两岸不同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数据;
15.步骤四、分析土地利用分析数据和河道水质数据之间的关系;
16.步骤五、结合干流的水质分析上一步的结果。
17.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8.1、平原地区坡度较缓,减少地形、降雨等其他因素对河流水质的影响,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能够准确描述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定量分析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19.2、通过同一干流起点下相同距离支流的采样点,可以更有效的验证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20.3、可以为该区域的空间格局和规划涉及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附图说明
21.图1研究流程图
22.图2设采样点的方法
23.图3沿河岸两侧设置缓冲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图1

3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保护范围不局限所述内容。
25.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26.一种研究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对河道水质的影响的方法,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27.步骤一、根据所研究的区域设置采样点,支流采样点到干流采样点的距离一致;
28.步骤二、获取该研究区的遥感影响数据,利用遥感影响数据获取土地利用数据;
29.步骤三、利用arcgis获取河道两岸不同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数据;
30.步骤四、分析土地利用分析数据和河道水质数据之间的关系;
31.步骤五、结合干流的水质分析上一步的结果。
32.首先,设施研究区的采样点,如图2所示,在相同的干流起点设置采样点,经过相同长度后的支流再次设施采样点。
33.其次是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根据遥感影像,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34.利用arcgis对河道两侧做不同尺度的缓冲区(图3),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arcgis中展示,直观地显示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占比和分布情况。
35.利用数学分析方法对支流的河道水质和不同缓冲区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进行分析。
36.最后结合干流的采样点水质情况与流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支流采样点做比较,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
37.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基础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很多形式的具体变换,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