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81794发布日期:2022-05-18 04:32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触控显示面板得到广泛应用,触控显示面板将触控面板和显示面板相结合,使得显示面板同时具备显示和感知触控输入的功能。为实现触控功能,一般需要不同膜层之间的跨接,如此往往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以解决由于制程工艺波动使得膜层中厚度较大位置处刻蚀不完全,导致触控层与信号传输层搭接不良的问题。
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叠层设置的信号传输层、绝缘层和触控层;
5.所述信号传输层表面设置有第一凹凸结构;
6.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凹凸结构且所述绝缘层表面设置有第二凹凸结构,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所述第二凹凸结构与所述第一凹凸结构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凹凸结构包括朝向所述触控层一侧凸起的第二凸起部、朝向所述信号传输层一侧凹陷的第二凹陷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凹陷部,且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凸起部以及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厚度;
7.至少贯穿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过孔,所述连接过孔暴露部分所述信号传输层,所述触控层通过所述连接过孔与所述信号传输层电连接。
8.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
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通过在信号传输层表面设置第一凹凸结构,绝缘层覆盖信号传输层并对应形成第二凹凸结构,且沿触控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第二凹凸结构与第一凹凸结构至少部分交叠,如此便于在交叠区域的第二凹凸结构中形成连接过孔以实现触控层与信号传输层的连接。考虑工艺,第二凹凸结构中第二连接部的厚度小于第二凸起部和第二凹陷部的厚度,即使存在工艺波动,第二连接部的厚度仍然较小。因此,在厚度相对较小的第二连接部中形成连接过孔时,更容易贯穿绝缘层的第二凹凸结构,从而在第二凹凸结构的第二连接分部中形成贯穿的连接过孔,以暴露出部分信号传输层,使得触控层通过该连接过孔与触控层电连接,实现触控功能,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虽然是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
所揭示和提示的器件结构,驱动方法和制造方法的基本概念,拓展和延伸到其它的结构和附图,毋庸置疑这些都应该是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11.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13.图3是图2中沿剖线aa’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14.图4是图2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15.图5是图2中沿剖线aa’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
16.图6是图2中沿剖线aa’的再一种截面示意图;
17.图7是图2中沿剖线aa’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18.图8是图2中沿剖线bb’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19.图9是图2中沿剖线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20.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将参照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通过实施方式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所揭示和提示的基本概念,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2.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层103需与阵列基板中的信号传输层101电连接以实现其触控功能,具体的实现方式为:在位于触控层103与信号传输层101之间的隔离层102中通过刻蚀的方式形成过孔,触控层103通过该过孔与信号传输层101实现电连接。但由于隔离层102的制程工艺存在波动,隔离层102在各个位置的厚度存在差异,在对隔离层102刻蚀形成过孔的过程中,隔离层102厚度较大的位置可能刻蚀不完全,导致该位置处的触控层103与信号传输层101无法接触搭接,影响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
2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叠层设置的信号传输层、绝缘层和触控层;信号传输层表面设置有第一凹凸结构;绝缘层覆盖第一凹凸结构且绝缘层表面设置有第二凹凸结构,沿触控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第二凹凸结构与第一凹凸结构至少部分交叠;第二凹凸结构包括朝向触控层一侧凸起的第二凸起部、朝向信号传输层一侧凹陷的第二凹陷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分别连接第二凸起部和第二凹陷部,且第二连接部的厚度小于第二凸起部以及第二凹陷部的厚度;至少贯穿第二连接部的连接过孔,连接过孔暴露部分信号传输层,触控层通过连接过孔与信号传输层电连接。
2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通过在信号传输层表面设置第一凹凸结构,绝缘层覆盖信号传输层并对应形成第二凹凸结构,且沿触控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第二凹凸结构与第一凹凸结构至少部分交叠,如此便于在交叠区域的第二凹凸结构中形成连接过孔以实现触控层与信号传输层的连接。考虑实际工艺,第二凹凸结构中第二连接部的厚度小于第二凸起部和第二凹陷部的厚度,即使存在工艺波动,第二连接部的厚度仍然较小。因
此,在厚度相对较小的第二连接部中形成连接过孔时,更容易贯穿绝缘层的第二凹凸结构,从而在第二凹凸结构的第二连接分部中形成贯穿的连接过孔,以暴露出部分信号传输层,使得触控层通过该连接过孔与触控层电连接,实现触控功能,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25.以上是本发明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26.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图2中沿剖线aa’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参考图2和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包括叠层设置的信号传输层100、绝缘层200和触控层300;信号传输层100表面设置有第一凹凸结构20;绝缘层200覆盖第一凹凸结构20且绝缘层200表面设置有第二凹凸结构30,沿触控显示面板10的出光方向,第二凹凸结构30与第一凹凸结构20至少部分交叠;第二凹凸结构30包括朝向触控层300一侧凸起的第二凸起部31、朝向信号传输层100一侧凹陷的第二凹陷部32以及第二连接部33,第二连接部33分别连接第二凸起部31和第二凹陷部32,且第二连接部33的厚度小于第二凸起部31以及第二凹陷部32的厚度;至少贯穿第二连接部33的连接过孔210,连接过孔210暴露部分信号传输层100,触控层300通过连接过孔210与信号传输层100电连接。
27.示例性地,参考图2和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包括信号传输层100、绝缘层200和触控层300,触控层300为实现触控功能的膜层,信号传输层100可以传输电信号,为避免不同电信号相互影响,触控层300与信号传输层100之间设置有绝缘层200。触控层300通过绝缘层200中的连接过孔210与信号传输层100电连接,从而实现触控显示面板10的触控功能。具体地,信号传输层100表面设置有第一凹凸结构20,绝缘层200覆盖第一凹凸结构20,且与第一凹凸结构20对应,绝缘层200包括第二凹凸结构30。沿触控显示面板10的出光方向,第二凹凸结构30与第一凹凸结构20至少部分交叠,即第二凹凸结构30与第一凹凸结构20存在交叠区域,如此便于在交叠区域的第二凹凸结构30中打孔以实现触控层300与信号传输层100的连接。第二凹凸结构30包括朝向触控层300一侧凸起的第二凸起部31、朝向信号传输层100一侧凹陷的第二凹陷部32和连接第二凸起部31和第二凹陷部32的第二连接部33,由于第二凹凸结构30的结构特性和制作工艺导致第二连接部33的厚度小于第二凸起部31和第二凹陷部32的厚度,即使存在工艺波动,第二连接部33的厚度仍然较小,因此,在厚度相对较小的第二连接部33中通过刻蚀等工艺形成连接过孔210时,更容易贯穿绝缘层200的第二凹凸结构30,从而在第二凹凸结构30的第二连接分部33中形成贯穿的连接过孔210,以暴露出部分信号传输层100,使得触控层300能够通过该连接过孔210与触控层300电连接,实现触控功能,提高触控显示面板10的可靠性。
28.需要说明的是,图3仅示例性示出连接过孔210贯穿第二连接分部33,非限定,为增大触控层300与信号传输层100的接触面积,提高信号传输速率,连接过孔210除贯穿第二连接分部33之外,还可以贯穿第二凸起结构30的第二凸起部31。此外,本发明实施例对于第一凹凸结构20和第二凹凸结构30的具体形状不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示例性地,沿垂直于触控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凹凸结构20和第二凹凸结构30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参考图3)、矩形或其他形状,只要保证第二凹凸结构30与第一凹凸结构20存在交叠区域即可。
29.可以理解的是,图3仅示出了触控显示面板10的部分膜层,同常规的显示面板一样,该触控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衬底、栅极、栅绝缘层、有源层、层间绝缘层、源漏极层(第二
金属层)、平坦化层、第三金属层、像素限定层、阳极、发光层、阴极和薄膜封装层等。其中,第三金属层常用作第二金属层与阳极之间的连接跨层,也可以作为高电源电压信号线传输pvdd信号,可选地,信号传输层100可以为第三金属层,绝缘层200可以为信号传输层100与触控层300之间的任意一层或多层膜层,例如若信号传输层100为第三金属层,则绝缘层200可以为薄膜封装层。
30.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对触控层300的具体设置方式不进行限定,触控层300可以为图2示出的自容结构的触控层,也可以为互容结构的触控层(图中未示出)。无论自容结构的触控层,亦或是互容结构的触控层,触控层均需要通过信号传输层传输触控信号,保证触控层正常实现触控功能。
3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通过在信号传输层表面设置第一凹凸结构,绝缘层覆盖信号传输层并对应形成第二凹凸结构,且沿触控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第二凹凸结构与第一凹凸结构至少部分交叠,如此便于在交叠区域的第二凹凸结构中打孔以实现触控层与信号传输层的连接。考虑实际工艺,第二凹凸结构中第二连接部的厚度小于第二凸起部和第二凹陷部的厚度,即使存在工艺波动,第二连接部的厚度仍然较小。因此,在厚度相对较小的第二连接部中形成连接过孔时,更容易贯穿绝缘层的第二凹凸结构,从而在第二凹凸结构的第二连接分部中形成贯穿的连接过孔,以暴露出部分信号传输层,使得触控层通过该连接过孔与触控层电连接,实现触控功能,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32.图4是图2中沿剖线aa’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可选地,触控显示面板10还包括位于信号传输层100远离绝缘层200一侧的第一膜层400,第一膜层400表面设置有第三凹凸结构40;信号传输层100覆盖第三凸起结构40且第一凹凸结构20与第三凹凸结构40对应设置。
33.参考图4,第一膜层400的表面设置有第三凹凸结构40,由于信号传输层100覆盖第三凸起结构40,因此,在具有第三凹凸结构40的表面制备信号传输层100时容易形成具有第一凹凸结构20的信号传输层100,且通过设置信号传输层100的第一凸起结构20与第一膜层400的第三凸起结构40的起伏状态相同,即第一凹凸结构20与第三凹凸结构40对应设置,可简化工艺流程。
34.进一步地,第三凹凸结构40具体可以为在第一膜层400表面制备凹槽,通过凹槽完全贯穿第一膜层400形成第三凹凸结构40,如图4所示。或者,通过凹槽部分贯穿第一膜层400形成第三凹凸结构40(图中未示出),本发明实施例对第三凹凸结构40的形式方式不进行限定,只需保证在第一膜层400中设置有第三凹凸结构40,同时第一膜层400上方的膜层中对应有第三凹凸结构40形成有其他凹凸结构,例如第一信号传输层100中形成有第一凹凸结构20,绝缘层200中形成有第二凹凸结构30,保证第二凹凸结构30中的第二连接分部33具备较小的厚度,触控层300可以通过形成在第二连接分部33中的连接过孔210与信号传输层100接触。
35.可选地,第一膜层400可以为平坦化层。第一膜层400为平坦化层时,通过在平坦化层靠近信号传输层100的一侧表面设置第三凹凸结构40,可以保证信号传输层100的表面对应形成第一凹凸结构10。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膜层400还可以为其他的膜层,例如其他有机膜层。进一步地,由于有机膜层的成膜厚度一般较大,因此通过在有机膜层中设置第三凹凸结构40,可以保证第三凹凸结构40的凸面与凹面之间具备较大的高度
差,保证后续在第一膜层400上方的膜层中对应有第三凹凸结构40形成有其他凹凸结构,例如第一信号传输层100中形成有第一凹凸结构20,绝缘层200中形成有第二凹凸结构30,保证实现触控层300与信号传输层100之间的接触电连接。
36.参考图4,可选地,第一凹凸结构20包括朝向绝缘层200一侧凸起的第一凸起部21;沿触控显示面板10的出光方向,第二连接部33与第一凸起部21的侧壁至少部分交叠,连接过孔210暴露第一凸起部21至少一侧的侧壁。
37.相对于信号传输层200中第一凹凸结构20的其他部分,第一凹凸结构20的第一凸起部21更靠近上方的触控层300,因此,在第一凸起部21所在位置附近形成连接过孔210,可减小连接过孔210的深度,降低工艺难度,更容易形成贯穿绝缘层200的连接过孔210。此外,通过设置沿触控显示面板10的出光方向,信号传输层200中第一凹凸结构20的第一凸起部21与绝缘层200中第二凸起结构30的第二连接部33存在交叠区域,即第二连接部33与第一凸起部21的侧壁至少部分交叠,便于在交叠区域的绝缘层200中打孔,暴露出信号传输层100中第一凸起部21至少一侧的侧壁,实现触控层300与第一凸起部21的电连接。
3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面对连接过孔210如何暴露第一凸起部21至少一侧的侧壁进行具体说明。
39.首先对连接过孔210仅暴露第一凸起部21一侧的侧壁进行说明。
40.参考图4,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连接过孔210暴露第一凸起部21一侧的侧壁。
41.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绝缘层200中的连接过孔210可以仅暴露出信号传输层100中第一凸起部21一侧的侧壁,以确保触控层300通过连接过孔210和暴露出的第一凸起部21的侧壁与信号传输层100实现单侧搭接,便于触控信号的传输。进一步地,连接过孔210仅暴露出信号传输层100中第一凸起部21一侧的侧壁可以保证连接过孔210制备工艺简单,避免大面积连接过孔210的制备增加过孔工艺难度。
42.参考图4,可选地,第三凹凸结构40包括远离信号传输层100凹陷的第三凹陷部41;第二凹陷部32包括第一开口区域,第一开口区域具备第一开口尺寸l1;第三凹陷部41包括第二开口区域,第二开口区域具备第二开口尺寸l2;第一开口尺寸l1与第二开口尺寸l2满足|l1-l2|/l1≤10%;沿第一方向x,第一开口区域的中心与第二开口区域的中心之间的距离l3满足0《l3《l2/2;第一方向x与第二凸起部31指向第二凹陷部32的方向平行。
43.第一膜层400中第三凹凸结构40的第三凹陷部41设置有第二开口区域,该第二开口区域的第二开口尺寸l2,与绝缘层200中第二凹陷部32的第一开口尺寸l1大小相当时,即|l1-l2|/l1≤10%,为使第二连接部33与第一凸起部21的侧壁存在交叠区域,实现触控层300与信号传输层100中第一凹凸结构20的搭接,沿第一方向x,第二凹陷部32中第一开口区域的中心需与第三凹陷部41中第二开口区域的中心错开一定距离,例如沿第一方向x,第一开口区域中心与第二开口区域中心之间的距离l3需满足0《l3《l2/2,如此保证第二连接部33与第一凸起部21的侧壁存在交叠,保证连接过孔210工艺简单。
4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口区域可以理解为第二凹陷部32靠近信号传输层100一侧的开口尺寸,即第二凹陷部32的最小开口尺寸;第二开口区域可以理解为第三凹陷部41远离信号传输层100一侧的开口尺寸,即第三凹陷部41的最小开口尺寸。本发明实施例中均以最小开口尺寸为例进行说明,保证第二凹陷部32与第三凹陷部41的相对位置关系更为精
确。
45.接下来对连接过孔210暴露第一凸起部21两侧的侧壁进行说明。
46.图5是图2中沿剖线aa’的又一种截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可选地,连接过孔210暴露第一凸起部21两侧的侧壁。
47.本实施例中绝缘层200中的连接过孔210可以暴露出信号传输层100中第一凸起部21两侧的侧壁,触控层300通过连接过孔210和暴露出的第一凸起部21的两侧侧壁与信号传输层100搭接,可增大触控层300与信号传输层100的接触面积,方便连接,提高信号传输速率。
48.参考图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地,第三凹凸结构40包括远离信号传输层100凹陷的第三凹陷部41;第二凹陷部32包括第一开口区域,第一开口区域具备第一开口尺寸l1;第三凹陷部41包括第二开口区域,第二开口区域具备第二开口尺寸l2;第一开口尺寸l1与第二开口尺寸l2满足l2《l1≤2*l2,第一开口区域的中心与第二开口区域的中心重叠。
49.绝缘层200中第二凹陷部32的第一开口尺寸l1大于第一膜层400中第三凹陷部41的第二开口尺寸l2且小于第二开口尺寸l2的2倍时,即l2《l1≤2*l2,可以暴露出信号传输层100中第一凸起部21两侧的侧壁,便于触控层300和信号传输层100的搭接;还可以做套孔设计,即第二凹陷部32中第一开口区域的中心与第三凹陷部41中第二开口区域的中心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重叠,如此可简化工艺流程,降低工艺难度。其中,第一方向x与第二凸起部31指向第二凹陷部32的方向平行。
50.接下来对连接过孔210贯穿第二连接部33和第二凸起部31进行说明。
51.图6是图2中沿剖线aa’的再一种截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可选地,连接过孔210贯穿第二连接部33和第二凸起部31。
52.本实施例中连接过孔210可以同时贯穿绝缘层200中的第二连接部33和第二凸起部31,第二连接分部33的厚度较小,便于刻蚀完全,第二凸起部31更靠近触控层300,在第二凸起部31形成连接过孔210时深度较小。设置贯穿第二连接部33和第二凸起部31的连接过孔210,可提高触控层300与信号传输层100的电连接面积,便于搭接,同时还可以降低接触电阻,提高信号传输速率。
53.参考图6,可选地,第一凹凸结构20包括朝向绝缘层100一侧凸起的第一凸起部21;沿触控显示面板10的出光方向,第二凹陷部32和第二连接部33与至少一个第一凸起部21交叠,连接过孔210暴露至少一个第一凸起部21的上表面以及两侧的侧壁。
54.为使触控层300通过贯穿绝缘层200中的第二连接部33和第二凸起部31的连接过孔210与信号传输层100搭接,第二凹陷部32和第二连接部33需与信号传输层100中的第一凸起部21存在交叠区域,以便在交叠区域形成贯穿第二连接部33和第二凸起部31的连接过孔210,暴露出信号传输层100中第一凸起部21的上表面和两侧的侧壁,进一步增大触控层300与信号传输层100的搭接面积,降低接触电阻,提高信号传输速率。
55.需要说明的是,触控层300与信号传输层100的搭接面积过大时,信号传输层100沉膜的时候,会有尖端放电效应影响沉膜设备,降低寿命,因此,为避免尖端放电效应,可以通过合理设置与绝缘层200中第二凹陷部32和第二连接部33交叠的第一凸起部21的数量,进而控制连接过孔210暴露出的第一凸起部21的面积,减小搭接面积。同时为保证触控信号的正常传输,第二凹陷部32和第二连接部33需与至少一个第一凸起部21交叠,以使连接过孔
210暴露出至少一个第一凸起部21的上表面以及两侧的侧壁,实现触控层300与信号传输层100的电连接。
56.参考图6,可选地,第三凹凸结构40包括朝向信号传输层100一侧凸起的第三凸起部42,第三凸起部42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邻设置的第一子凸起部43和第二子凸起部44,第一子凸起部43包括远离第二子凸起部44的第一边缘,第二子凸起部43包括远离第一子凸起部的第二边缘;第一方向x与第二凸起部31指向第二凹陷部32的方向平行;第二凹陷部32包括第一开口区域,第一开口区域具备第一开口尺寸l1;沿第一方向x,第一开口尺寸l1等于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之间的距离l4。
57.为方便解释说明,将第一膜层400的第三凸起部42分为第一子凸起部43和第二子凸起部44,且第一子凸起部43和第二子凸起部44沿第一方向x相邻设置。绝缘层200中第二凹陷部32的第一开口尺寸l1等于第一膜层400中相邻的第一子凸起部43的第一边缘与第二子凸起部44的第二边缘之间的距离l4时,无论打孔时形成的第二凹陷部32有多大偏移量,都能够保证至少有一个第二凹凸结构30与触控层300是搭接的,可保证触控信号的正常传输。
58.参考图6,可选地,第三凹凸结构40包括远离信号传输层100凹陷的第三凹陷部41;第二凹陷部32包括第一开口区域,第一开口区域具备第一开口尺寸l1;第三凹陷部41包括第二开口区域,第二开口区域具备第二开口尺寸l2;第一开口尺寸l1与第二开口尺寸l2满足l1》2*l2。
59.绝缘层200中第二凹陷部32的第一开口尺寸l1大于第一膜层400中第三凹陷部41的第二开口尺寸l2的2倍时,即l1》2*l2,可以暴露出信号传输层100中第一凸起部21的上表面和两侧的侧壁,可增大触控层300与信号传输层100的电连接面积,便于触控层300和信号传输层100的搭接。
60.综上所述,通过合理设置第二凹陷部32中第一开口区域与第三凹陷部41中第二开口区域的尺寸以及位置关系,保证通过连接过孔210至少可以暴露第一凸起部21的侧壁,保证实现触控层300与信号传输层100之间的接触连接,保证触控信号正常传输,触控层300正常工作。
61.图7是图2中沿剖线aa’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8是图2中沿剖线bb’的一种截面示意图,示例性地,参考图2、图7和图8,可选地,触控层300包括触控电极310和触控走线320;信号传输层100包括触控跨接线110;触控显示面板10还包括触控驱动芯片500;触控电极310包括第一触控电极311和第二触控电极312,触控走线320包括第一触控走线321和第二触控走线322,触控跨接线110包括第一触控跨接线111和第二触控跨接线112;第一触控走线321分别与第一触控电极311和第一触控跨接线111电连接,第二触控走线322分别与第二触控电极312和第二触控跨接线112电连接;第一触控电极311位于第二触控电极312靠近触控驱动芯片500的一侧,第一触控走线321与第一触控跨接线111的接触面积小于第二触控走线322与第二触控跨接线112的接触面积。
62.触控电极310通过触控走线320和触控跨接线110与信号传输层100电连接,信号传输层100为与其电连接的触控电极310传输触控信号,实现触控功能。由于不同触控电极310与触控驱动芯片500的距离可能不同,则与触控电极310电连接的触控走线320的长度不同,触控走线320的长度越长,线阻越大。为不同长度的触控走线320传输同样的触控信号时,由
于线阻不同,到达与其电连接的触控电极310时触控信号会存在差异,影响触控效果。为平衡不同长度触控走线320导致的触控信号差异,可以合理设置触控走线320与触控跨接线110的接触面积。
63.具体地,为方便解释说明,将触控电极310分为第一触控电极311和第二触控电极312,第一触控电极311和第二触控电极312的区别在于与触控驱动芯片500的距离不同,第一触控电极311位于第二触控电极312靠近触控驱动芯片500的一侧,即第二触控电极312与触控驱动芯片500的距离大于第一触控电极311与触控驱动芯片500的距离。第一触控电极311通过第一触控走线321与信号传输层100的第一触控跨接线111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312通过第二触控走线322与信号传输层100的第二触控跨接线112电连接。由于相对于第一触控电极311,第二触控电极312与触控驱动芯片500的距离更远,则第二触控走线322的长度大于第一触控走线321的长度,第二触控走线322的线阻大于第一触控走线321的线阻,此时可以设置第二触控走线322与第二触控跨接线112的接触面积大于第一触控走线321与第一触控跨接线111的接触面积,即设置线阻较大的触控走线320与对应连接的触控跨接线110的接触面积大于线阻较小的触控走线320与对应连接的触控跨接线110的接触面积,以平衡不用长度(线阻)触控走线320传输的触控信号,提高触控显示面板10的触控性能。
64.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以触控电极310包括两种与触控驱动芯片500距离不同的触控电极310即第一触控电极311和第二触控电极312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与触控驱动芯片500距离不同的触控电极310的种类数量,只要保证与距离远的触控电极310电连接的线阻较大的触控走线320与对应连接的触控跨接线110的接触面积,大于与距离近的触控电极310电连接的线阻较小的触控走线320与对应连接的触控跨接线110的接触面积即可。
65.参考图2、图7和图8,可选地,触控层300包括多个触控电极310,任意两个触控电极310与触控驱动芯片500的距离不同;触控层300还包括多条触控走线320,触控走线320与触控电极310一一对应,且沿第二方向y,任意两条触控走线320的延伸长度不同;第二方向y与触控显示面板10的出光方向相交,且与第二凸起部31指向第二凹陷部32的方向相交;信号传输层100包括多条触控跨接线110,触控跨接线110与触控走线320一一对应;任意两条触控走线320中,沿第二方向y延伸长度较长的触控走线320与其对应的触控跨接线110的接触面积大于沿第二方向y延伸长度较短的触控走线320与其对应的触控跨接线110的接触面积。
66.为方便解释说明,图2仅示例性地示出触控电极310包括四种与触控驱动芯片500距离不同的触控电极310,与距离由远到近的触控驱动电极310对应连接的触控走线310的长度依次减小,则与上述触控走线310对应的线阻依次减小,为平衡不同长度或线阻的触控走线310传输的触控信号,可以设置上述触控走线320与对应连接的触控跨接线110的接触面积依次减小,即设置长度较长的触控走线320与其对应的触控跨接线110的接触面积大于长度较短的触控走线320与其对应的触控跨接线110的接触面积。
67.图9是图2中沿剖线bb’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参考图7、图8和图9,可选地,第一触控走线321通过第一类连接过孔211与第一触控跨接线111接触,第二触控走线322通过第二类连接过孔212与第二触控跨接线112接触;第一类连接过孔211的开口孔径小于第二类连接过孔212的开口孔径,和/或,第一类连接过孔211的开口数量小于第二类连接过孔212的
开口数量。
68.示例性地,参考图7和图8,结合上文所述,第二触控走线322的长度(线阻)大于第一触控走线321的长度(线阻),所以为平衡第二触控走线322与第一触控走线321传输的触控信号,第二触控走线322与第二触控跨接线112的接触面积需大于第一触控走线321与第一触控跨接线111的接触面积,为此可设置暴露出第二触控跨接线112的第二类连接过孔212的开口孔径大于暴露出第一触控跨接线111的第一类连接过孔211的孔径尺寸。
69.参考图7和图9,此外,为使第二触控走线322与第二触控跨接线112的接触面积大于第一触控走线321与第一触控跨接线111的接触面积,还可以设置暴露出第二触控跨接线112的第二类连接过孔212的开口数量大于暴露出第一触控跨接线111的第一类连接过孔211的开口数量,即在第一类连接过孔211和第二类连接过孔212的孔径尺寸相同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设置连接过孔210的数量实现接触面积的不同。
70.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0所示,可选地,触控层300包括第一触控层301和第二触控层302;第一触控层301的方块电阻大于第二触控层302的方块电阻;第一触控层301包括第一子触控电极11和第一子触控走线12,第二触控层302包括第二子触控电极21和第二子触控走线22;信号传输层100包括第一触控跨接线和第二触控跨接线;第一子触控走线12分别与第一子触控电极11和第一触控跨接线电连接,第二子触控走线22分别与第二子触控电极21和第二触控跨接线电连接;第一子触控走线12与第一触控跨接线的接触面积大于第二子触控走线22与第二触控跨接线的接触面积。
71.为实现窄边框设计,第一触控层301中的第一子触控走线12和第二触控层302中的第二子触控走线22可以位于不同膜层,且第一子触控走线12在触控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二子触控走线22在触控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重叠,即如图9所示第一子触控走线12覆盖第二子触控走线22。由于位于不同膜层的第一子触控走线12与第二子触控走线22采用的材料存在差异,第一子触控走线12与第二子触控走线22的方块电阻不同,即第一触控层301的方块电阻与第二触控层302的方块电阻不同,信号传输层100分别向第一子触控走线12和第二子触控走线22传输触控信号时,到达第一子触控电极11和第二子触控电极21的触控信号也会存在差异,为平衡方块电阻不同的触控走线或触控层300传输的触控信号,可以设置方块电阻不同的触控走线与信号传输层100的接触面积不同。具体地,第一子触控走线12的方块电阻大于第二子触控走线22的方块电阻时,可设置第一子触控走线12与其对应连接的第一触控跨接线的接触面积大于第二子触控走线22与其对应连接的第二触控跨接线的接触面积,即设置方块电阻较大的触控层300中触控走线与对应连接的触控跨接线的接触面积大于方块电阻较小的触控层300中触控走线与对应连接的触控跨接线的接触面积。如此在平衡方块电阻不同的触控层300传输的触控信号的同时,还可减小边框区域的宽度,实现窄边框设计。
72.需要说明的是,为方便画图,图9中第一子触控走线12用虚线表示,第二子触控走线22用实线表示,由于第一子触控走线12与第二子触控走线22交叠设置,所以图9中的第一子触控走线12和第二子触控走线22存在重叠区域,但实际上第一子触控走线12与第二子触控走线22位于不同膜层,为两根不同的触控走线,且两者是绝缘设置的。
7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地,第一子触控走线12通过第三类连接过孔与第三
触控跨接线接触,第二子触控走线22通过第四类连接过孔与第四触控跨接线接触;第三类连接过孔的开口孔径大于第四类连接过孔的开口孔径,和/或,第三类连接过孔的开口数量大于第四类连接过孔的开口数量。
74.为使方块电阻较大的第一触控层301中第一子触控走线12与其对应连接的第一触控跨接线的接触面积大于方块电阻较小的第二触控层302中第二子触控走线22与其对应连接的第二触控跨接线的接触面积,可以设置暴露出第一触控跨接线的第三类连接过孔的开口孔径大于暴露出第二触控跨接线的第四类连接过孔的孔径尺寸;还可以设置暴露出第一触控跨接线的第三类连接过孔的开口数量大于暴露出第二触控跨接线的第四类连接过孔的开口数量,即在第三类连接过孔和第四类连接过孔的孔径尺寸相同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设置连接过孔210的数量实现接触面积的不同。
75.参考图2,可选地,触控显示面板10包括台阶弯折区b;至少在台阶弯折区b,触控层300通过连接过孔210与信号传输层100电连接。
76.台阶弯折区b位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在此区域形成连接过孔210实现触控层300与信号传输层100的搭接,不会影响显示区的显示功能。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除台阶弯折区b之外的其他区域形成连接过孔210实现触控层300与信号传输层100的搭接,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77.参考图4,可选地,第一膜层400包括有机层。
78.第一膜层400可以为有机层,例如平坦化层,有机层的厚度通常较大,可以形成较深的过孔,即在第一膜层400上容易形成凹凸明显的第三凹凸结构40,如此可保证位于第一膜层400上方的信号传输层100、绝缘层200和触控层300均可以形成凹凸结构,从而便于实现触控层300与信号传输层100的搭接。
79.参考图3,可选地,绝缘层200包括无机绝缘层,即绝缘层200采用无机材料形成,无机材料通常使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制备,该制备方式容易导致绝缘层200的厚度不均匀,存在较厚位置,在较厚位置形成连接过孔210时可能刻蚀不完全,导致触控层300与信号传输层100无法搭接,影响触控功能。
80.可以理解的是,以上仅示例性示出第一膜层400和绝缘层200的材料,非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81.基于同一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由于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种触控显示面板10,因而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有益效果。
82.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83.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组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