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等离子体消毒除菌通道的数据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65308发布日期:2021-08-06 13:00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基于等离子体消毒除菌通道的数据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采集装置,尤其是涉及基于等离子体消毒除菌通道的数据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高密度人员聚集区域成为防疫重中之重。由于新冠病毒的潜伏周期长,同时国内陆续出现部分无症状感染者,为防疫工作持续增加难度。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方法之一,故针对公共高密度人流环境设计一种消毒杀菌设备,能够不影响人流的同时完成消毒杀菌,对于疫情预防添砖加瓦,显得极为重要。

鉴于此,申请人设计了一种离子对撞旋合消毒除菌智能通道(详见实施例2),该方案中具有过人通道等,但需设计一种数据采集装置,用于采集通过者的人员信息、体温数据,方便防疫管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消毒除菌通道的数据采集装置,采集通过者的人员信息及体温数据以方便防疫管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消毒除菌通道的数据采集装置,其具有:

用于采集通过者身份信息的身份信息采集器,其布置在通道入口处;

用于识别通过者是否进入通道的进入感应器,其布置在通道入口处;

用于采集通过者体温及人脸数据的热成像体温监测装置和人脸识别装置,其布置在通道内靠近出口处;

显示单元,其布置在通道处;

其中,所述身份信息采集器、进入感应器、热成像体温监测装置和人脸识别装置及显示单元均接于控制单元。

进一步:所述热成像体温监测装置和人脸识别装置为内置式隐藏结构。

进一步: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控制箱内,所述控制箱布置在通道出口处外侧。

进一步:所述控制箱部分嵌入廊道主体围护结构中。

进一步:所述隐藏结构布置在由透明材料制成的保护壳内,所述保护壳具有侧围,所述侧围背离通道出口侧为斜面结构。

进一步:所述透明材料为单向透视玻璃。

进一步:所述身份信息采集器为证件阅读器和/或动态码阅读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可以快速采集通过者的身份信息、人脸及体温数据,为防疫管控提供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离子对撞旋合消毒除菌智能通道主视图。

图2为一种离子对撞旋合消毒除菌智能通道后视图。

图3为一种离子对撞旋合消毒除菌智能通道左视图。

图4为一种离子对撞旋合消毒除菌智能通道右视图。

图5为一种离子对撞旋合消毒除菌智能通道俯视图。

图6为一种离子对撞旋合消毒除菌智能通道仰视图。

图7为一种离子对撞旋合消毒除菌智能通道第一个方向的立体图。

图8为一种离子对撞旋合消毒除菌智能通道第二个方向的立体图。

图9为一种离子对撞旋合消毒除菌智能通道第三个方向的立体图,图中示出了骨架。

图10为一种离子对撞旋合消毒除菌智能通道第四个方向的立体图,图中示出了保护壳。

图11为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第一个方向立体图。

图12为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第二个方向立体图。

图13为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第三个方向立体图。

图14为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第四个方向立体图,图中省略了部分结构。

图15为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第五个方向立体图,图中省略了部分结构。

图16为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分解图。

图17为第二消毒机第一个方向立体图。

图18为第二消毒机第二个方向立体图。

图19为第二消毒机第三个方向立体图,图中省略了部分结构。

图20为第二消毒机第四个方向立体图,图中省略了部分结构。

图21为另一种离子对撞旋合消毒除菌智能通道第一个方向立体图。

图22为另一种离子对撞旋合消毒除菌智能通道第二个方向立体图。

图23为第二消毒机原理图。

图24为等离子模块中高压pcb板电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主体围护结构,101a第一骨架,101b第三骨架,102第一覆盖件,102a左前覆盖件,102b左后覆盖件,102c左内覆盖件,102d左外覆盖件,102e左下覆盖件,103第三覆盖件,103a中前覆盖件,103b中后覆盖件,103c中上覆盖件,103d中下覆盖件,104侧向进风口,105照明灯,106行走轮,107牛腿斜面。

200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201第一消毒机,201a第一外壳,201b第一进风口,201c第一出风口,201d等离子棒,201e第一电源,201f送风装置,201g第一安装板,202第二消毒机,202a第二外壳,202b等离子释放口,202c第二电源,202d等离子模块,202e第二安装板,202f操作开关,202g充电接口。

301证件阅读器,302显示单元,303保护壳,304控制箱。

dj-1第一等离子电极,dj-2第二等离子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到图10,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消毒除菌通道的数据采集装置,其具有:用于采集通过者身份信息的身份信息采集器(可以是证件阅读器和/或动态码阅读器(二维动态码扫描器)),其布置在通道入口处;用于识别通过者是否进入通道的进入感应器,其布置在通道入口处;用于采集通过者体温及人脸数据的热成像体温监测装置和人脸识别装置,其布置在通道内靠近出口处;显示单元,其布置在通道处;其中,所述身份信息采集器、进入感应器、热成像体温监测装置和人脸识别装置及显示单元均接于控制单元。

实施例中,所述热成像体温监测装置和人脸识别装置为内置式隐藏结构。所述热成像体温监测装置和人脸识别装置布置在采用透明材料制成的保护壳内,透明材料包括但不仅限于单向透视玻璃,所述保护壳具有侧围,所述侧围背离通道出口侧为斜面结构。

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控制箱内,所述控制箱布置在通道出口处外侧,而所述控制箱部分嵌入廊道主体围护结构中,这样既可以保证控制箱的安装结构稳定性,还可以便于后期的维护保养工作。

实施例2

该实施例中使用了实施例1中的方案。

若无特别说明,文中的方位例如前、后、左及右以离子对撞旋合消毒除菌智能通道主视图视角为参照。

参见图1到图22,一种离子对撞旋合消毒除菌智能通道,具有用于形成过人通道的主体围护结构100以及用于对通道内空间消毒除菌的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200,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200布置于通道的围护结构中,且可向通道内空间释放等离子体;用于采集通道内通过者身份信息及体温数据的数据采集装置,其布置在通道处。

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布置形式较多,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方式:

第一种方案:主体围护结构100靠近通道入口处设置用于形成等离子风幕墙的前置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组。前置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组中离子体空气消毒机20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的左侧、右侧或顶部)、两个(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的左侧及右侧、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的左侧及顶部或者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的右侧及顶部)或者三个(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的左侧、右侧及顶部,例如图7和图8所示)。

主体围护结构100靠近通道出口处设置用于形成等离子风幕墙的后置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组。后置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组中离子体空气消毒机20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的左侧、右侧或顶部)、两个(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的左侧及右侧、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的左侧及顶部或者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的右侧及顶部)或者三个(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的左侧、右侧及顶部,例如图7和图8所示)。

第二种方案:主体围护结构100靠近通道入口处设置用于形成等离子风幕墙的前置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组。主体围护结构100靠近通道出口处设置用于形成等离子风幕墙的后置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组。在两道等离子风幕墙之间的主体围护结构100上设置集中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组。该方案中前置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组及后置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组中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200的数量及布局可以参考第一种方案,集中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组中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20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的左侧、右侧或顶部)、两个(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的左侧及右侧、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的左侧及顶部或者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的右侧及顶部)或者三个(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的左侧、右侧及顶部)。参见图21和图22,该图中前置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组中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200的数量为两个,后置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组中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200的数量为两个(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的左侧及右侧),集中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组中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200的数量为一个(布置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的顶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分布方案仅仅是示例性的,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数量的调整。

实施例中,数据采集装置具有用于采集通过者身份信息的身份信息采集器(可以是证件阅读器301和/或动态码阅读器(二维动态码扫描器)),其布置在通道入口处;用于识别通过者是否进入通道的进入感应器(图中未示),其布置在通道入口(通道内侧顶部)处;用于采集通过者体温及人脸数据的热成像体温监测装置和人脸识别装置,其布置在通道内靠近出口处;显示单元302,其布置在通道处;其中,所述身份信息采集器、进入感应器、热成像体温监测装置和人脸识别装置及显示单元302(实施例中为11寸液晶屏)均接于控制单元。(当行人出现在通道入口处,此时进入感应器感应到行人,进入感应器将此信号给予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人脸识别装置识别人脸信息以及让热成像体温监测装置测量人体体温,而后将人脸信息以及此人对应的体温数据一一对应进行上报或者存储,由于身份信息采集器会识别出行人的身份信息数据,此时,存储的数据字段除包括人脸信息、体温数据,还会包括证件的身份信息数据)

具体而言,所述热成像体温监测装置、人脸识别装置为内置式隐藏结构,所述热成像体温监测装置、人脸识别装置布置在采用透明材料制成的保护壳303内,透明材料包括但不仅限于单向透视玻璃,所述保护壳303具有侧围,所述侧围背离通道出口侧为斜面结构。通过上述设计,利于热成像体温监测装置、人脸识别装置的使用,斜面结构利于通道内空气向外弥散。

另外,控制单元可以设置在控制箱304内,控制箱304布置在通道出口处外侧,将控制箱部分嵌入主体围护结构100的内部。不仅利于检修维护,而且可以降低被病菌病毒污染的可能性。

数据采集装置中的身份信息采集器(例如证件阅读器301,包括但不仅限于阅读身份证)用于获取通过者的身份信息,进入感应器用于识别人员是否进入通道,热成像体温监测装置、人脸识别装置用于获取通过者的人脸信息及体温信息。通过者的人脸信息及体温信息等在显示单元进行显示。当数据采集装置识别出新冠肺炎感染者或者无症状感染者,可以将该通过者的身份信息、体温信息等通过控制单元上报疫情控制中心(控制单元可以通过网络和疫情控制中心的服务器连接),为防疫管控提供支持。

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围护结构100包括模块化骨架,其具有位于一侧的第一骨架101a和位于另一侧的第二骨架,所述第一骨架101a和第二骨架之间的顶部设置第三骨架101b;模块化覆盖件具有第一覆盖件102、第二覆盖件和第三覆盖件103,所述第一骨架101a外设置第一覆盖件102,所述第二骨架外设置第二覆盖件,所述第三骨架101b外设置第三覆盖件103,所述第一覆盖件102、第二覆盖件及第三覆盖件103围护形成内腔。

第一覆盖件102(第二覆盖件类似)可采用模块化设计,具体为:第一覆盖件102具有左前覆盖件102a、左后覆盖件102b、左内覆盖件102c、左外覆盖件102d(左外覆盖件由于长度较长,可制成两块,然后拼接而成)及左下覆盖件102e。第二覆盖件具有右前覆盖件、右后覆盖件、右内覆盖件、右外覆盖件(右外覆盖件由于长度较长,可制成两块,然后拼接而成)及右下覆盖件。第三覆盖件103具有中前覆盖件103a、中后覆盖件103b、中上覆盖件103c及中下覆盖件103d。

为了方便组装拆卸,第一骨架和第三骨架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第二骨架和第三骨架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模块化的第一覆盖件和第一骨架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模块化的第二覆盖件和第二骨架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模块化的第三覆盖件和第三骨架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这里提及的可拆卸连接包括但不仅限于螺栓连接。

主体围护结构100采用模块化结构,即具有模块化的骨架和模块化的覆盖件,使得主体围护结构易于装配及维护,更为重要的是方便运输,体积较小的运输件方便转运以及电梯等空间的进出,而骨架不仅仅起到覆盖件的内支撑效果,还兼具固定通道其他相关设备使用,由于覆盖件覆盖于骨架后形成了主体围护结构的内空间(内腔),不仅仅让主体围护结构的内空间起到风道效果,还可以利用风力驱动主体围护结构内空间的空气流动而让安装在主体围护结构内空间的电子设备进行降温等功能。实施例中,侧向进风过滤结构布置在通道的外侧,例如,将侧向进风过滤结构安装于主体围护结构100中,所述侧向进风过滤结构具有侧向进风口104,即在主体围护结构100的牛腿背部区域分布侧向进风口104,所述侧向进风口104处设置用于过滤病毒病菌以及空气中杂质的过滤体(图中未示)。实施例中,侧向进风口104为格栅,相应地,过滤体设置在格栅处。特别的是,所述过滤体为:银离子涂覆过滤网(涂覆银离子的金属网,目数为800-1000目),或者海绵,或者柔性过滤网。另外,侧向进风口还可以制成百叶窗的形式,当智能通道在半室外场景使用时,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雨水等进入内腔(主体围护结构内)。

将图1中图纸的左侧界定为主体围护结构100的左侧,该主体围护结构所形成的左侧围护部(第一骨架+第一覆盖件)和右侧围护部(第二骨架+第二覆盖件)以及顶部围护部(第三骨架+第三覆盖件)共同构成了一个可供人体通过的通道,而底部可以利用安装场地的地面作为通道的底部,左侧围护部、右侧围护部的底部形成牛腿结构(以左侧围护部为例,左侧围护部内壁靠近底部位置具有内凸结构,而该内凸结构具有一个可以安装引导部件的牛腿斜面107),该牛腿结构不仅仅可以让主体围护结构安装稳定性得到增强(底面与地面接触面积增大),避免现场失稳,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牛腿结构向通道内空间方向延伸可以在牛腿的斜面上布置步进灯带等结构来作为引导部件而实现人流的导引效果。由于牛腿结构的出现,让通过的人群可以自动与等离子体释放的开口保持安全距离。

另外,离子对撞旋合消毒除菌智能通道包括用于通道内照明的照明部件。所述照明部件的形式较多,包括但不仅限于如下列举的方式:第一种方式:在通道内顶部两侧设置灯带(例如步进灯带),既可以实现照明效果,还可以利用步进灯带给予行人指示行进方向的效果。第二种方式:在通道内顶部沿着长度方向布置若干照明灯105(例如照明灯的数量为2个),照明灯105为2个,照明效果较好,多个照明灯提高照明可靠性。第三种方式:即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的结合。值得一提的是,当顶部围护部的第三覆盖件103采用可以自然采光的透明件,此时,可以仅仅保留位于牛腿结构的灯光引导部件,而不用单独布置照明灯,而第三覆盖件103仅仅在顶部围护部内分布的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处安装非透明覆盖板即可。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围护结构100底部设置便于移动的行走部件。所述行走部件形式较多,例如:行走部件具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一端接于骨架,另一端设置行走轮106。通过行走部件,使得通道移动方便。

实施例中,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除了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技术外,还可以采用如下形式:所述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具有第一消毒机201,其具有第一外壳201a,所述第一外壳201a上设置第一进风口201b和第一出风口201c,所述第一外壳201a内设置等离子棒201d,所述等离子棒201d接于第一电源201e,所述第一电源201e通过第一安装板201g设置在第一外壳201a内,所述第一外壳201a内设置用于将等离子棒产生的等离子体从第一出风口处吹出的送风装置201f,该送风装置201f包括但不仅限于贯流风机。

至少一个第二消毒机202(实施例中数量为两个)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口201c和/或第一进风口201b处,第二消毒机202具有第二外壳202a,所述第二外壳202a上设置等离子释放口202b,所述第二外壳202a内设置第二电源202c及等离子模块202d,所述等离子模块202d接于第二电源202c。

第一消毒机201中,等离子棒201d用于产生等离子体,贯流风机用于将等离子棒产生的等离子体从第一出风口处吹出,第一电源201e用于给等离子棒供电,第一电源201e为220v电源。第二消毒机202中,等离子模块202d产生等离子,第二电源202c用于给等离子模块供电,第一消毒机201中送风装置201f在工作过程中,同时会将等离子模块202d产生的等离子吹离。

特别的是,所述第二外壳202a内设置第二安装板202e,所述第二安装板202e上设置第二电源202c及等离子模块202d,所述第二电源202c为防水开关电源,其中,所述第二外壳202a外设置操作开关202f(用于开关)和充电接口202g(用于充电),所述操作开关202f与充电接口202g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源202c。

等离子空气消毒机中的贯流风机一方面将等离子棒及等离子模块产生的等离子体吹向通道内空间而用于消毒杀菌;另一方面,贯流风机产生的气流使得通道内形成正压,随着贯流风机的持续工作,通道内空气向通道外弥散,减少或者避免病毒停留于通道内。

离子对撞旋合消毒除菌智能通道的工作原理:身份信息采集器用于获取通过者的身份信息,进入感应器用于识别人员是否进入通道,热成像体温检测装置、人脸识别装置用于获取通过者的人脸信息及体温信息。通过者的人脸信息及体温信息等在显示单元进行显示。数据采集装置采集的数据可以将该通过者的身份信息、体温信息等数据通过控制单元(可以通过网络和疫情控制中心的服务器连接)上报疫情控制中心,为防疫管控提供支持。

人员从通道内通过时,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对通道内空间进行消毒,具体而言,外部空气可以从侧向进风过滤结构进入内腔,由于设置了过滤体,可以对空气中的病毒病菌等进行过滤,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中的贯流风机将等离子棒产生的等离子从第一出风口吹出,该过程会吹离第二消毒机产生的等离子体(等离子模块产生等离子体),综合形成具有等离子体的流动气体,流动气体对通道内空间进行消毒。

本实用新型在不影响人流的同时能够完成消毒杀菌工作,人员可一次性快速通过,快速通过时进行人体表面消毒杀菌,同时能进行数据采集及体温监测。本实用新型模块化设计方便组装拆卸。本实用新型1分钟表面除菌率达到50%以上,侧向进风口采用过滤体减少外部有菌环境对通道内部的干扰,热成像体温监测装置的使用减少人工测温工作并及时发现异常人群,采集人员信息后利于对异常人员进行防疫管控。通道内壁(靠近通过者一侧)可设置银离子涂覆层可防止交叉接触感染。采用风流交叉旋流体等离子体风流对撞技术消毒杀菌效果好。

表一中列举了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消毒杀菌技术和其他消毒杀菌技术的对比,具体见表一:

表一:

实施例3

实施例2中的等离子模块除了可以参考现有技术,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案:图23给出了第二消毒机的原理图,防水开关电源电连接于等离子模块(具有控制pcb板和与控制pcb板相连的高压pcb板),该防水开关电源将220v转换为12v而输出到等离子模块,防水开关电源对第二消毒机进行供电,而高压pcb板的直流高压端连接到第一等离子电极dj-1和第二等离子电极dj-2,直流高压端连接的两个电极即第一等离子电极和第二等离子电极,两者相对布置而进行等离子释放。

参见图24,该高压pcb板设置有压电式高压发生电路,该压电式高压发生电路包括:第一比较器ic1a、第二比较器ic1b、第三比较器ic1c、第四比较器ic1d,第一比较器ic1a的1脚接地,第一比较器ic1a的2脚接电阻r4、电阻r10、电阻r2、电阻r12,第一比较器ic1a的3脚接电感l1,第一比较器ic1a的4脚接电阻r10、电容c5以及第四比较器ic1d,第一比较器ic1a的5脚接电阻r7、电阻r4以及压电陶瓷变压器pzt1,第二比较器ic1b的1脚接第四比较器ic1d、三极管q1之间,第二比较器ic1b的6脚接电阻r12、电容c7,第二比较器ic1b的7脚接电容c6、电阻r20,并且第二比较器ic1b还连接于串联的电阻r8与电阻r13之间,第三比较器ic1c的14脚接电容c8、电阻r20,第三比较器ic1c的8脚接电阻r19、电阻r18、电阻r22,电阻r19与电容c8相连,第三比较器ic1c的9脚接电阻r21、电容c9、电阻r14,第四比较器ic1d的13脚接三极管q1、电阻r3以及第二比较器ic1b,第四比较器ic1d的10脚接于第一比较器ic1a的4脚,第四比较器ic1d的11脚接压电陶瓷变压器pzt1,电阻r18、电阻r17连接于串联的电阻r6、二极管d5之间,电容c9、电阻r22接地,电容c6、电容c7接地,电阻r7接电阻r5、电阻r9,电阻r9另一端接地,电阻r5、电阻r2、电阻r3接电阻r8的电感l1连接端,二极管d6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接保险丝f1,保险丝f1另一端接电感l1,电阻r6、二极管d5串联,电阻r6另一端接电感l1,二极管d5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5并联有电容c5,电阻r8、电阻r13串联,电阻r8另一端接电感l1,电阻r13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1的d极、s极之间连接有电容c2,三极管q1的d极连接于电感l1以及压电陶瓷变压器pzt1,三极管q1的s极接地,压电陶瓷变压器pzt1的3脚接地,压电陶瓷变压器pzt1的4脚接交流高压输出端,压电陶瓷变压器pzt1的4脚连接有电容c1,电容c1连接有直流高压输出部分,该直流高压输出部分包括四并联的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一端接地,二极管d3与二极管d4之间接有电容c11,二极管d4与二极管d1之间接有电容c10,二极管d1与二极管d2之间接有电容c12,而电阻r14连接于二极管d4与二极管d1之间,直流高压输出端口位于二极管d2的正端。

高压pcb板的直流高压端连接到第一等离子电极和第二等离子电极,等离子模块直流高压端连接的两个电极分别为第一等离子电极和第二等离子电极,两者相对布置而进行等离子释放。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