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板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52710发布日期:2022-01-19 15:48阅读:92来源:国知局
触控板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板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触控板普遍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等设备,通过设置触控板能够利用手指的滑动操作来控制光标的移动。此外,还在触控板上融合了按键功能,即在触控板上设置按键开关,当用户按压触控板时,能够使得触控板移动并触发按键开关。具体地,会使得触控板的一侧与笔记本电脑固定连接,而另一侧与笔记本电脑活动连接,而按键开关设置在触控板的活动侧,但是用于按键开关设置在活动侧的中部,因此,只有用户按压在活动侧的中部时,才能感受到按键开关给予的回弹,此时用户的按压手感较好,而当用户按压在活动侧的端部时,没有部件能够对触控板施加回弹力,因此,用户的手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触控板模组及电子设备,以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按压手感。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板模组,包括触控板和用于支撑所述触控板的壳体;
6.所述壳体至少包括一底板,所述触控板能够在朝向所述底板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所述触控板和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调整组件,所述调整组件能够在所述触控板朝向所述底板运动时提供回弹力;
7.其中,所述回弹力能够随所述调整组件的调整参数改变而改变。
8.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板在所述壳体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壳体重合,所述底板围成有安装口,所述触控板封堵于所述安装口;
9.或,所述触控板在所述壳体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壳体的部分重合,所述壳体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底板扣合,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安装口,所述触控板封堵于所述安装口。
10.具体地,触控板模组还包括:
11.所述壳体向所述底板凹陷形成的支撑部,所述触控板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所述调整组件的部分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底板之间。
12.具体地,所述触控板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的覆盖层、电路板和支撑组件;
13.所述调整组件包括第一磁性组件和第二磁性组件;
14.其中,所述第一磁性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与所述支撑部之间,所述第二磁性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底板之间;或,
15.所述第一磁性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朝向所述支撑部的表面,所述第二磁性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底板的表面。
16.具体地,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壳体的边缘位置设有一凸台,所述触控板能够通过所述凸台发生两侧朝向所述底板方向的位移。
17.具体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凸台两侧的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组件靠近所述支撑部的一侧均设置有一第一容纳部,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包括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部;
18.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对应所述第一容纳部设置有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包括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所述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部。
19.具体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凸台两侧的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靠近所述凸台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凸台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具有第一间隙;或,
20.所述支撑组件通过所述凸台和/或所述调整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部的上方、且所述支撑组件的两端与所述支撑部均具有第二间隙;或,
21.或支撑组件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侧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支撑组件靠近所述支撑部的一侧与所述支撑部之间形成有第三间隙。
22.具体地,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电子元件,所述支撑组件上形成有避让缺口,多个所述电子元件位于所述避让缺口内;且/或,
23.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侧设置有触控开关,所述触控开关对应所述凸台设置。
24.具体地,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和/或所述第二磁性组件为电磁吸组件,在所述电磁吸组件通电的状态下,所述电磁吸组件能够根据电流大小调整自身磁性参数以控制所述调整组件所提供的回弹力。
25.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26.以上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板模组。
27.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触控板模组,通过在触控板与底板之间设置有调整组件,调整组件能够在触控板朝向底板运动时提供回弹力,因此用户按压触控板时,能够感受到调整组件所提供的回弹力,进而使得用户具有良好的按压手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度
28.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具有与第一方面所提供的触控板模组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29.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30.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板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板模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2.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板模组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33.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板模组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34.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板模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5.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板模组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36.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板模组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号说明:
38.壳体1,安装口11,触控板2,覆盖层21,电路板22,触控开关221,支撑组件23,避让缺口231,第一容纳部232,第二侧233,第三侧234,第一支撑组件235,第二支撑组件236,第一端部24,第二端部25,支撑部3,凸台31,第一磁性组件4,第一磁性件41,第二磁性件42,第二磁性组件5,第三磁性件51,第四磁性件52。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40.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41.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板模组,如图1至图7所示,触控板模组包括触控板2和用于支撑所述触控板2的壳体1;所述壳体1至少包括一底板,所述触控板2能够在朝向所述底板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所述触控板2和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调整组件,所述调整组件能够在所述触控板2朝向所述底板运动时提供回弹力;其中,所述回弹力能够随所述调整组件的调整参数改变而改变。
42.其中,触控板模组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上,触控板模组可以包括触控板2和壳体1,用户可以通过手指、触控笔等在触控板2上操作,触控板2可以获取手指或触控笔等的移动轨迹,电子设备可以根据移动轨迹进行操作。壳体1与触控板2相连接,壳体1可以对触控板2进行支撑,壳体1可以围成容纳空间,电子设备的多个电子部件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其中,壳体1至少包括一底板,当用户将电子设备放置于桌面等放置面,底板可以与放置面相接触。触控板2能够在朝向底板的方向上发生位移,其中,朝向底板的方向即为触控板2指向底板的方向,触控板2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够向着底板运动。而触控板2与底板之间设置有调整组件,调整组件能够在触控板2朝向底板运动时提供回弹力,因此用户按压触控板2时,能够感受到调整组件所提供的回弹力,进而使得用户具有良好的按压手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度。其中,回弹力能够跟随调整组件的调整参数改变而改变,具体地,调节组件可以为弹性件,当用户按压触控板2时,触控板2可以挤压弹性件使得弹性件被压缩,进而为触控板2提供回弹力,其中,调整参数可以为弹性件的形变量,而弹性件的形变量越大,调整组件所提供的回弹力越大。此外,调整组件可以包括两个磁铁,两个磁铁分别与触控板2和底板相连接,且二者相互排斥,当用户按压触控板2,会使得位于调整组件上的磁铁靠近位于底板上的磁铁,二者之间的距离越近,回弹力越大,其中,两个磁铁的高斯值可以为调整参数,高斯值越大,磁铁的磁性越大,所产生的回弹力也就越大。
43.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板2在所述壳体1上的正投影
与所述壳体1重合,所述底板围成有安装口11,所述触控板2封堵于所述安装口11;或,如图3所示,所述触控板2在所述壳体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壳体1的部分重合,所述壳体1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底板扣合,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安装口11,所述触控板2封堵于所述安装口11。
44.其中,底板围成安装口11,触控板2封堵于安装口11,具体地,底板围成容纳槽,电子设备的电子部件,例如主板、散热件等可以设置在容纳槽内,容纳槽作为容纳空间,容纳槽的槽口可以作为安装口11。而触控板2在壳体1上的正投影与壳体1重合,具体地,触控板2位于第一平面,而壳体1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可以将触控板2完全覆盖,或者置于触控板2所在区域内,或者壳体1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与触控完恰好重合。本实施例中,触控板模组可以设置于外接触控板上,外接触控板可以通过数据线或蓝牙等无线连接装置与笔记本电脑相连接,以此触控板2所获取的触控指令可以发送至笔记本电脑中。
45.此外,如图3至图5所示,壳体1还可以包括盖板,底板围成容纳槽,而盖板设置于容纳槽的槽口,盖板上还设置有安装口11,安装口11与容纳槽相联通,触控板2封堵于安装口11,壳体1在触控板2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可以将触控板2完全覆盖,且壳体1的投影大于触控板2的面积。本实施例中,触控板模组可以设置于笔记本电脑的系统端。
46.具体地,如图7所示,触控板模组还包括:所述壳体1向所述底板凹陷形成的支撑部3,所述触控板2设置于所述支撑部3上,所述调整组件的部分设置于所述支撑部3与所述底板之间。
47.其中,支撑部3由壳体1向底板凹槽形成,具体地,如图5和图7所示,支撑部3可以设置于安装口11的一侧,支撑部3与底板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电子设备内的部件,例如主板、散热件等可以设置于支撑部3与底板之间。其中支撑部3可以与底板一体成型,当触控板2朝向底板运动时,支撑部3不会产生位移。
48.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触控板2包括层叠设置于所述支撑部3上的覆盖层21、电路板22和支撑组件23;所述调整组件包括第一磁性组件4和第二磁性组件5;其中,所述第一磁性组件4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23与所述支撑部3之间,所述第二磁性组件5设置于所述支撑部3与所述底板之间;或,所述第一磁性组件4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23朝向所述支撑部3的表面,所述第二磁性组件5设置于所述支撑部3朝向所述底板的表面。
49.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触控板2的覆盖层21可以为聚酯薄膜,其可以与电路板22之间可以通过双面胶粘接,覆盖层21位于电子设备的表面,用户可以直接触摸覆盖层21。电路板22设置于覆盖层21的下表面,而支撑组件23设置于支撑部3与电路板22之间。
50.如图2所示,调整组件包括第一磁性组件4和第二磁性组件5,第一磁性组件4与第二磁性组件5之间相互排斥,当用户按压触控板2向着底板运动,第一磁性组件4与第二磁性组件5之间的距离减小,继而使得第一磁性组件4与第二磁性组件5之间的排斥力增大,以此提供回弹力。
51.第一磁性组件4与第二磁性组件5的设置位置有多种。例如,第一磁性组件4设置于支撑组件23与支撑部3之间,而第二磁性组件5设置于支撑部3与底板之间,具体地,第二磁性组件5可以固定于支撑部3朝向底板的一侧,或者固定于底板上,而第一磁性组件4可以与支撑组件23相抵触,第二磁性组件5对第一磁性组件4施加排斥力,在排斥力的作用下,第一磁性组件4可以抵触在支撑组件23上。再比如,第一磁性组件4可以设置在支撑组件23朝向
支撑部3的表面,具体地,第一支撑组件235可以呈板状,第一磁性组件4可以通过双面胶粘接在支撑组件23上,或者在支撑组件23朝向支撑部3的一侧设置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的槽口朝向支撑部3,第一磁性组件4可以与第一安装槽卡接,或者通过胶体固定在第一安装槽内。而第二磁性组件5设置于支撑部3朝向底板的表面,具体地,支撑部3可以呈板状,第二磁性组件5可以通过双面胶粘接在支撑部3朝向底板的表面;或者支撑部3朝向底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的槽口朝向底板,第二磁性组件5可以设置于第二安装槽内,二者之间可以卡接或者通过胶体粘接。
52.具体地,如图1、图2、图4、图5和图7所示,所述支撑部3靠近所述壳体1的边缘位置设有一凸台31,所述触控板2能够通过所述凸台31发生两侧朝向所述底板方向的位移。
53.其中,支撑部3的第一侧靠近壳体1的边缘,第一侧设置有凸台31,而凸台31可以设置于第一侧的中部。或者如图7所示,支撑部3呈条形,条形的支撑部3可以设置于安装口的一侧。而如图3所示,触控板2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部24和第二端部25,第一侧或支撑部3在触控板2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端部24,而凸台31对应于第一端部24的中部。其中,触控板2可以与凸台31相抵触,当触控板2的第一端部24的两侧受到压力,触控板2第一端部24的两侧可以向着底板运动。或者触控板2可以与凸台31之间形成有预设间隙,当触控板2的第一端部24两侧的任意一侧受到压力,触控板2均可以朝向底板运动,在运动一定位移后,触控板2与凸台31相抵触,而后继续对触控板2的两侧施加压力,使得触控板2的两侧继续向着底板运动。
54.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组件23包括设置于所述凸台31两侧的第一支撑组件235和第二支撑组件236,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35和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36靠近所述支撑部3的一侧均设置有一第一容纳部232,所述第一磁性组件4包括第一磁性件41和第二磁性件42,所述第一磁性件41和第二磁性件42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部232;所述支撑部3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对应所述第一容纳部232设置有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二磁性组件5包括第三磁性件51和第四磁性件52,所述第三磁性件51和第四磁性件52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部。
55.其中,如图2所示,支撑组件23包括第一支撑组件235和第二支撑组件236,第一支撑组件235和第二支撑组件236分别设置在凸台31的两侧,在触控板2的两侧朝向底板运动时,触控板2可以带动第一支撑组件235或第二支撑组件236向着底板运动。其中,支撑部3呈条形,支撑部3在第一支撑组件235和第二支撑组件236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支撑组件235和第二支撑组件236的一侧,而第一支撑组件235和第二支撑组件236靠近支撑部3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一容纳部232,即支撑部3在第一支撑组件235和第二支撑组件236上的正投影能偶覆盖第一容纳部232,位于第一支撑组件235上的第一容纳部232用于容纳第一磁性件41,而位于第二支撑组件236上的第一容纳部232用于容纳第二磁性件42。其中,第一容纳部232可以为上述第一安装槽,除此之外,还可以使得第一容纳部232为容纳槽,容纳槽的槽口朝向电路板22,即电路板22能够封堵于容纳槽的槽口,第一磁性件41和第二磁性件42分别设置在两个容纳槽内。
56.对应的,支撑部3朝向底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容纳部,第一容纳部232在支撑部3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二容纳部重合,第二磁性组件5包括第三磁性件51和第四磁性件52,具体地,第二容纳部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容纳部分别设置在凸台31的两侧,对应的,第三磁性件51和第四磁性件52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二容纳部上。第二容纳部可以为上述第二安
装槽。其中,第一磁性件41可以与第三磁性件51相对应,而第二磁性件42与第四磁性件52相对应。其中,在凸台31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磁性件41和第二磁性件42,能够保证用户按压触控板2第一端部24的两端时,均能够受到回弹力。
57.具体地,所述支撑组件23包括设置于所述凸台31两侧的第一支撑组件235和第二支撑组件236,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35和第二支撑组件236靠近所述凸台31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支撑部3、远离所述凸台31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3具有第一间隙。
58.其中,第一支撑组件235和第二支撑组件236分别位于凸台31的两侧,第一支撑组件235和第二支撑组件236靠近凸台31的一端抵接于支撑部3,具体地,凸台31的两侧各设置一个凸起,两个凸起分别与第一支撑组件235和第二支撑组件236靠近凸台31的一端相抵触,第一支撑组件235和第二支撑组件236远离凸台31的一端与支撑部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进而用户在按压触控板2远离凸台31的一侧时,第一支撑组件235和第二支撑组件236远离凸台的一侧能够向着支撑部3运动,而第一磁性件41和第二磁性件42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组件235和第二支撑组件236上,在用户按压第一支撑组件235时,第一磁性件41与第三磁性件51之间的排斥力可以为触控板2提供回弹力,而用户按压第二支撑组件236时,第一磁性件41与第四磁性件52之间的排斥力可以为触控板2提供回弹力。
59.或,所述支撑组件23通过所述凸台31和/或所述调整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部3的上方、且所述支撑组件23的两端与所述支撑部3均具有第二间隙;其中,支撑组件23可以一体成型,支撑组件23可以通过凸台31设置在支撑部3的上方,即支撑组件23抵触在凸台31上,凸台31对支撑组件23进行支撑,以使得支撑组件23远离凸台31的一端与支撑部3一端形成有第二间隙。具体地,支撑组件23包括相对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分别位于凸台31的两侧,凸台31对支撑组件23进行支撑,第三端部远离凸台31的一侧与支撑部3之间具有第二间隙,而第三端部远离凸台31的一端与支撑部3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其中支撑部3上设置于避让开口,凸台31位于避让开口内。
60.或,如图4所示,支撑组件23远离所述支撑部3的一侧与所述壳体1连接,所述支撑组件23靠近所述支撑部3的一侧与所述支撑部3之间形成有第三间隙。其中,支撑组件23包括相对的第二侧233和第三侧234,第二侧233可以与安装口11的一侧边缘相连接,而第三侧234可以作为活动端,其中第二侧233为支撑组件23远离支撑部3的一侧,且第二侧233在触控板2上行的正投影位于第二端部25,第三侧234为支撑组件23靠近支撑部3的一侧,第三侧234在触控板2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端部24。当用户按压触控板2的第一端部24的两端,支撑组件23的第二侧233的两端可以随之运动。其中,触控板2可以设置在支撑组件23远离支撑部3的一侧,且触控板2与支撑组件23之间可以通过双面胶粘接。其中,两个第一容纳部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三侧的两端。
61.具体地,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电路板22朝向所述支撑组件23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电子元件,所述支撑组件23上形成有避让缺口231,多个所述电子元件位于所述避让缺口231内;且/或,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电路板22朝向所述支撑组件23的一侧设置有触控开关221,所述触控开关221对应所述凸台31设置。
62.其中,支撑组件23避让于多个电子元件,以此避免电子元件受到损坏。此外,电路板22朝向支撑部3的一侧设置有触控开关221,具体地,触控板2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部24和第二端部25,第一端部24与支撑部3相对应,触控开关221设置于第一端部24的中部,且对凸台
31设置,用户可以通过按压第一端部24使得触控开关221与凸台31相抵触,进而使得触控开关221产生触控信号。对应的,第一磁性件41和第二磁性件42可以对应第一端部24的两端设置,同理,第三磁性件51和第四磁性件52对应第一端部24的两端设置,当用户按压第一端部24的两端时,第一磁性件41与第三磁性件51之间的排斥力提供回弹,能够保证用户的按压手感。此外,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未设置第一磁性组磁性组件和第二磁性组件5,第一端部24的两端容易直接抵触在支撑部3上,此时用户无法按压第一端部24的两端,或者第一端部24的两端虽然未抵触在支撑部3上,但是当用户按压第一端部24的两端时,第一端部24的两端容易直接抵触在支撑部3上,同时无法引起第一端部24的中部产生位移,无法实现触控开关221的触控。而本技术中,通过对应第一端部24的两端设置第一磁性组件4和第二磁性组件5,通过二者之间的排斥力不仅能够为用户按压触控板2提供回弹,同时还能对第一端部24的两端进行支撑,避免第一端部24的两端直接落在支撑部3上。此时,用户按压第一端部24的两端,在回弹力的作用下,能够减少第一端部24的两端与中部之间的位移差异,因此按压两端能够引起中部产生位移,进而挤压触控开关221,使得触控开关221产生触控信息。其中,触控板模组设置于笔记本电脑时,笔记本电脑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第一本体上设置有屏幕,而第二本体为系统端,第二本体包括第一表面,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多个阵列设置的按键和触控板2,触控板2的第二端部25与按键阵列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端部24与按键阵列之间的距离。
63.具体地,所述第一磁性组件4和/或所述第二磁性组件5为电磁吸组件,在所述电磁吸组件通电的状态下,所述电磁吸组件能够根据电流大小调整自身磁性参数以控制所述调整组件所提供的回弹力。
64.其中,第一磁性组件4与第二磁性组件5中的至少一个为电磁吸件,电磁吸件可以连接于电源,进而可以通过控制输入电磁吸件的电流的大小来控制电磁吸件的磁性大小,进而调整第一磁性组件4与第二磁性组件5之间的排斥力,以此实现回弹力的调整。当然第一磁性组件4和第二磁性组件5可以为永磁铁。
65.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所提供的触控板模组。本实施例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板模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进行赘述。其中,电子设备可以为笔记本电脑或外接触控板2等设备。
6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