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30100782发布日期:2022-05-18 12:34阅读:9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领域,涉及一种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破坏,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格局,阻碍了生态系统的过程,制约了生态系统的功能,甚至致使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严重下降或丧失。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公共卫生危机等问题。诸多问题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资源掠夺式的发展是否适应人类可持续,生态文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论)和《生态恢复实践的国际原则和标准》便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新发展思路和理论,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诸多发达国家已经运用nbs理论的理念来指导解决自然灾害、生态修复、安全健康等问题。
3.随着经济的蒸蒸日上,目前的城市建设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也不断涌现城市化建设带来的诸多矛盾:如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城市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三大空间相互挤压的矛盾。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生态修复而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原理,对长期受到高强度开发建设、不合理利用和自然灾害等影响造成生态系统严重受损退化、生态功能失调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下降的区域,采取工程和非工程等综合措施,综合考虑生态—社会—经济多重效益,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命运共同体及提升人类福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具有范围广、周期长、工程量大、影响因素多等特点,急需构建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科学评估生态修复的实现程度。然而,现有的关于生态修复评估研究工作侧重于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还缺乏适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有效评估方法,难以保证有效可靠地进行生态修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准确性高、针对性强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方法及系统。
5.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基于nbs理论,构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8.采集并获取待评估修复区域修复前后的初始指标信息数据,对该初始指标信息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处理后数据;
9.基于所述指标体系和处理后数据计算生态修复前后的综合指数;
10.基于所述综合指数获得评估结果。
11.进一步地,所述构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具体为:
12.结合“系统结构-生态功能-资源功能-社会环境”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其中,所述目标层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修复效果评估,所述准则层包括生态系统结构与质量、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变化驱动力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
13.进一步地,所述生态系统结构与质量对应的指标层包括以下指标: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动物丰富度、景观破碎化、水质达标率和土壤内梅罗指数。
14.进一步地,所述生态系统服务对应的指标层包括以下指标:水土保持量、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和粮食供给。
15.进一步地,所述生态系统变化驱动力对应的指标层包括以下指标:生态用地占比、耕地质量等别、水网密度指数、机械化作业程度和基础设施配套增加。
16.进一步地,所述社会效益对应的指标层包括以下指标:公众参与度、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土地利用率和劳动力就业率。
17.进一步地,所述指标层包括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各指标具有对应的权重,所述综合指数基于各正向指标的加权和与各负向指标的加权和的差值获得。
1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系统,包括:
19.指标体系构建模块,基于nbs理论,构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20.数据获取处理模块,用于获取待评估修复区域修复前后的初始指标信息数据,对该初始指标信息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处理后数据;
21.评估结果获取模块,基于所述指标体系和处理后数据计算生态修复前后的综合指数,并基于所述综合指数获得评估结果。
22.进一步地,所述指标体系构建模块中,结合“系统结构-生态功能-资源功能-社会环境”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其中,所述目标层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修复效果评估,所述准则层包括生态系统结构与质量、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变化驱动力和经济和社会效益。
23.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供电子设备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的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如上所述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方法的指令。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1、本发明从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福祉的角度对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弥补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开展中绩效评估体系的缺失。
26.2、本发明通过指标层的指标构建,能够客观、科学评价实施后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也为生态修复实践提出系统性量化参照系,有助于明确城市生态修复的目标、内容和重点,合理把握工作进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超大城市的农业和生态空间的生态修复系统性、科学性。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发明指标体系概念框架示意图;
28.图2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29.图3为本发明指标体系的多层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31.实施例1
3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nbs理论,构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指标体系;采集并获取待评估修复区域修复前后的初始指标信息数据,对该初始指标信息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处理后数据;基于指标体系和处理后数据计算生态修复前后的综合指数;基于综合指数获得评估结果。
33.1、指标体系的构建
34.构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具体为:结合“系统结构-生态功能-资源功能-社会环境”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包含目标层(a)、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其中,目标层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修复效果评估,准则层包括生态系统结构与质量(b1)、生态系统服务(b2)、生态系统变化驱动力(b3)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b4),如图1和图3所示。
35.本实施例中,指标层的各指标通过文献调查法、频度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三种方法的结合确定,首先采用频度分析法,筛选那频度较高的指标,再以匿名的方式向专家发放问卷征求意见,经多次调整-返回-调整后确定最终指标。本实施例在确定具体指标时,着重考虑了指标数据的易获取性、计算方式的可靠性和易操作性。本实施例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6.表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修复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0037][0038][0039]
生态系统结构与质量(b1)由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b11)、动物丰富度(b12)、景观破碎化(b13)、水质达标率(b14)和土壤内梅罗指数(b15)5个评价指标构成。
[0040]
生态系统服务(b2)是由水土保持量(b21)、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b22)、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b23)、粮食供给(b24)4个评价指标构成。
[0041]
本发明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结合其提升耕地质量、优化生态用地结构的特点,将生态系统变化驱动力的指标由生态用地占比(b31)、耕地质量等别(b32)、水网密度指数(b33)、机械化作业程度(b34)和基础设施配套增加(b35)5个评价指标构成。
[0042]
经济和社会效益(b4)是由公众参与度(b41)、乡村文明保护(b42)、土地利用率(b43)、劳动力就业率(b44)4个评价指标构成。
[0043]
指标层包括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各指标具有对应的权重,综合指数基于各正向指标的加权和与各负向指标的加权和的差值获得。具体地,采用层次分析法,首先对指标体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即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同一层次的要素对下一层次的要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受上一级元素的支配;然后采取普遍认可的1~9评判标度,通过25位相关专家的咨询,自上而下对各层次因素进行两两重要程度的判断比较,得出层次结构模型各层次的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运用excel软件,采取和积法进行层次单排序计算,利用层次单排序计算结果得出层次总排序,并最终求得评估指标各自的权重及排序,如表1
所示。
[0044]
2、初始指标信息数据的采集
[0045]
各指标数据的获取方式以调查统计、遥感解译与反演法相结合为主。
[0046]
1)生态结构与质量
[0047]
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指被评价区域内已记录的野生维管束植物的种数。该数据主要来源于资源生态环境数据库和实际调查统计(依据《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263-2011)),参考最大值为被评价区域所在省(市)的野生维管束植物的种数最大值。
[0048]
动物丰富度:指被评价区域内已记录的动物数量和种类,采用昆虫多样性来代表动物丰富度。通过扫捕法和马来氏网捕捉法进行调查统计。参考最大值为被评价区域所在省(市)的昆虫的种数最大值。
[0049]
景观破碎化:将运用arcgis10.2和fragstats4软件将生态修复前后的遥感影像转换成栅格数据,进行蔓延度指数(contag)计算,表示景观里不同类型的图斑团聚程度或延展趋势,趋于100时表明景观中有连通度极高的优势类型存在。参考最大值为100。
[0050]
水质达标率:水质达标率是指水质达标点位占测定点位总数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0051]
水质达标率=(达标点位数/点位总数)
×
100%
ꢀꢀꢀ
(1)
[0052]
参照被评价区域所在省(市)的水功能区划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评价区域实地调查,进行水质达标率计算。参考最大值为100%。
[0053]
土壤内梅罗指数计算:参照《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测定土壤中八大重金属含量,并依据其各自的风险筛选值计算土壤内梅罗指数。土壤内梅罗指数采用加权综合污染指数法(p

),评价模型中计算对土壤有负效应的土壤指标(土壤污染物)的综合质量指数,最终求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
[0054][0055]
式中pi的计算公式如下:
[0056][0057]
式中:p

为采样点综合污染指数;ci为第i个因子的土壤污染物实测值;c1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指标因子的标准值,pi为每个测定因子的单项污染指数,pi
max
为i采样点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单项污染指数的最大值,pi
ave
为单项因子指数平均值。参考最大值为3.0。
[0058]
2)生态系统服务
[0059]
水土保持量:水土保持量计算方法参考《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技术指南》。根据被评价区域所在省(市)水务局发布的水土流失防治划分标准得出最大参考值。采用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的水土保持服务模型开展评价,计算水土保持量,计算公式如下:
[0060]ac
=a
p-ar=r
×k×
l
×s×
(1-c)
ꢀꢀꢀ
(4)
[0061]
式中:ac——水土保持量,t/hm2·
a;
[0062]ap
——潜在土壤侵蚀量,t/hm2·
a;
[0063]
ar——实际土壤侵蚀量,t/hm2·
a;
[0064]
r——降水侵蚀力因子,mj
·
mm/hm2·h·
a;
[0065]
k——土壤可侵蚀性因子,t
·
hm2·
h/hm2·
mj
·
mm;
[0066]
l——坡长因子;
[0067]
s——坡度因子;
[0068]
c——植被覆盖因子。
[0069]
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通过土壤碳储量来计算固碳量。采用b.h.ellert的固定深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计算方法如下:
[0070]
socd=toc
×d×
10
×
ρ
ꢀꢀꢀ
(5)
[0071][0072]
式中:有机碳密度(socd)(单位:kg/m2)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toc是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单位:%);d是土壤厚度,取0.2m,ρ是土壤容重(单位:g/cm3);表层土壤有机碳储存量(c
soc
)(单位:kg);socdi(单位:kg/m2)、ai(单位:m2)分别为土地利用类型i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地利用类型i的面积。依据《土壤农化分析(第三版)》,参考最大值为1.29
×
108kg。
[0073]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通过遥感影像图统计被评价区域内生态修复前后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的类型数。参考生态系统类型(即用地分类)最大值56。
[0074]
粮食供给:统计被评价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的平均净产值,来源于被评价区域的农业相关公司的网站数据统计或农业农村委员会的网站数据统计,参考最大值为被评价区域所在省(市)的农业农村委员会网站当年数据最大值。
[0075]
3)生态系统变化驱动力
[0076]
生态用地占比:指生态用地面积/区域土地总面积。运用arcgis10.2,将遥感影像数据转换矢量数据,进行面积计算。参考最大值为1。
[0077]
耕地质量等别: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调查区域的耕地质量等别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或往年该区域的耕地等别评定报告。参考最大值为15。
[0078]
水网密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参考最大值为1。
[0079]
机械化作业程度:机械化作业程度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作业利用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0080]
机械化程度=(区域机械化作业面积/区域农业生产总面积)
×
100%
ꢀꢀꢀ
(7)
[0081]
机械化作业程度评价指标分级如表2所示。参考最大值为1。
[0082]
表2结果评价指标
[0083]
[0084]
基础设施配套增加:基础设施的配套增加为土地整治过程中关于专业实用型设施或人文型设施的增加量,以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增加量计算。具体评价结果判定见表3。参考最大值为20套/km2。
[0085]
表3结果评价表
[0086][0087]
4)经济和社会效益
[0088]
公众参与度: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利益相关方参与项目建设情况的参与率,参考最大值为100%。可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报告进行统计。计算公式为:
[0089]
利益相关方参与数/利益相关方总数
×
100%
ꢀꢀꢀ
(8)
[0090]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统计被评价区域的文化遗产数量。具体评价结果判定见表4。参考最大值为10。
[0091]
表4结果评价表
[0092][0093][0094]
土地利用率:指已利用土地占地面积,参考最大值为100%。计算公式为:
[0095]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区域土地总面积
×
100%
ꢀꢀꢀ
(9)
[0096]
劳动力就业率:反映劳动力就业程度的指标,指在业人员占在业人员与待业人员之和的百分比,参考最大值为100%。计算公式为:
[0097]
劳动力就业率=((总人口数—未就业人数)/总人口数)
×
100%
ꢀꢀꢀ
(10)
[0098]
3、数据预处理
[0099]
对初始指标信息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处理后数据。归一化法具体为:
[0100]
归一化后的评价指标数值=归一化前的评价指标数值
×
归一化系数
ꢀꢀꢀ
(11)
[0101]
归一化系数=100/a
ꢀꢀꢀ
(12)
[0102]
式中:a为相应指标的参考最大值。
[0103]
4、综合指数的计算
[0104]
各指标的数据均采取归一化后的数值乘以各自的权重,最后累加得出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综合指数。具体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综合指数(t)是将各正向指标归一化后的数值乘以其各自的组合权重进行累加之和减去各负向指标归一化后的数值乘以其各自的组合权重进行累加之和,最终获得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综合指数,其公式如下:
[0105][0106]
其中,t表示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综合指数,数值应在0-1之间。xi表示各正向指标的归一化数值,yi表示各负向指标的归一化数值,bi表示各指标对应的组合权重。
[0107]
5、评估结果的获取
[0108]
通过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综合指数(t)的计算,划分为5个区间表示5个修复效果等级,具体见表5所示。
[0109]
表5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修复效果等级划分表
[0110][0111][0112]
本实施例以某郊野公园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区域,对其生态修复前后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该修复典型区域具体每一指标的数据采集如下:
[0113]
1)生态结构与质量
[0114]
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
[0115]
维管束植物的物种分布信息主要来源于资源生态环境数据库和实际采样信息(依据《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263-2011))。根据实际调查统计,得到:生态修复前,共计野生维管束植物83种,68属,32科;生态修复后,共计野生维管束植物161种,143属,69科,其中人工73种,野生89种。将该郊野公园和生态修复前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归一化,得到生态修复前后维管束植物丰富度分别为:6.92,7.42。
[0116]
动物丰富度:
[0117]
通过扫捕法或马来氏网捕捉法调查了该郊野公园和生态修复前的昆虫多样性,参考当地昆虫图鉴作为此指标的最大值数据(298种),带入指标体系计算。调查显示该郊野公园生态修复前昆虫共有96种,该郊野公园生态修复后动物丰富度调查显示现有昆虫112种,归一化得到生态修复前后维管束植物丰富度分别为32.21,37.58。
[0118]
景观破碎化:
[0119]
将该郊野公园土地生态修复前后图斑运用arcgis10.2和fragstats4软件将遥感影像转换成栅格数据,进行蔓延度指数计算,该郊野公园生态修复前蔓延度指数cantag=52.5179,生态修复后蔓延度指数contag=65.8369,参考蔓延度最大值100,归一化,得到生态修复前后景观蔓延度指数分别为52.52,65.84。
[0120]
水质达标率:
[0121]
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评价区域实地调查,进行水质达标率计算。该郊野公园水质属于国家规定的iv类水。根据现场采样调查,得到生态修复前后水质达标率均为0。
[0122]
土壤内梅罗指数计算:
[0123]
参照《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测定土壤中八大重金属含量,并依据其各自的风险筛选值计算单项污染指数平均值,如表6所示。
[0124]
表6土壤单项污染指数
[0125][0126]
将单项污染指数的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带入公式计算得出该郊野公园的生态修复后平均内梅罗指数为0.3543,生态修复前的内梅罗指数为0.4921。归一化,得到生态修复前后土壤内梅罗指数分别为16.40,11.81。
[0127]
2)生态系统服务
[0128]
水土保持量:
[0129]
水土保持量计算方法参考《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技术指南》。采用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的水土保持服务模型开展评价,计算水土保持量。
[0130]
计算水土保持量(ac),降雨侵蚀因子(r)的计算参考王万中的《中国降雨侵蚀力r值的计算与分布(ii)》,土壤可侵蚀性因子(k)根据生态修复前后土壤机械组成和有机碳含量计算;坡长因子(l)和坡度因子(s)通过arcgis软件选择高程数据集计算得出l=0.13,s=0.15,植被覆盖因子(c)参考《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技术指南》为0.043。如表7所示。
[0131]
表7土地生态修复前后土壤水土保持量
[0132]
[0133][0134]
根据当地水土流失防治划分标准计算,得出水土保持量市内最大参考值为3.32,计算并归一化,得到生态修复前后的水土保持量分别为64.61,72.08。
[0135]
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
[0136]
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通过其有机碳储存量,通过土壤有机质(som)来换算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换算系数参考鲍士旦的《土壤农化分析(第三版)》中的换算系数1.724,区域面积为730公顷,即7300000m2,调查采样得到土壤有机碳平均值计算土壤固碳能力,如表8所示。
[0137]
表8生态修复前后土壤有机碳固定能力对比
[0138][0139]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
[0140]
通过实地调查和获取生态修复前后图斑,经统计,生态修复前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有:水田、菜地、林地、苗圃、坑塘水面、养殖水面、农田水利用地、荒草地、河流水面、苇地、可调整果园,共11个生态系统类型。生态修复后生态系统主要类型有:公园与绿地、果园、河流水面、坑塘水面、草地、林地、园地、乔木林地、水浇地、水田、养殖坑塘、竹林地、湿地、蔬菜地、设施农用地,共15个生态系统类型。参考生态系统类型(即用地分类)最大值56,归一化得到生态修复前后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为:19.64,32.14。
[0141]
粮食供给:
[0142]
统计评价区域的作物平均净产值,该郊野公园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根据其农业相关公司官网报道显示水稻亩产平均可达600kg/亩,比生态修复前大约提高了100kg/亩,通过调研当地种植农民,水稻种植每亩成本约950元,生态修复后,由于机械化水平提高,每亩成本可减少约50元。当地近三年水稻价格约在2.6元/kg。最大参考值a=0.082万元/亩,归一化,得到生态修复前后粮食供给为42.75,80.37。
[0143]
3)生态系统变化驱动力
[0144]
生态用地占比:
[0145]
该郊野公园区域总面积为7752932m2,生态修复前的生态用地面积为:4953815m2,生态用地占比为0.6390;生态修复后的生态用地面积为:6484846m2,生态用地占比为:0.8364。经归一化后,得到生态修复前后生态用地占比分别为:63.90和83.64。
[0146]
耕地质量等别:
[0147]
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参考生态修复前后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估报告,数据显示土地生态修复前区域耕地平均国家自然等别为5.76等;经生态修复后,平均国家自然等别为5.02等。归一化,得生态修复前后耕地质量等别分别为:38.40,33.47。
[0148]
水网密度指数:
[0149]
水网密度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经过筛选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坑塘水面、养殖水面等作为水网密度计算对象。该郊野公园区域总面积为7752932m2,生态修复前水域面积为902437m2,水网密度指数为0.1164;生态修复后水域面积达到789131m2,水网密度指数为0.10178。归一化,得生态修复前后水网密度指数为:11.64,10.18。
[0150]
机械化作业程度:
[0151]
经生态修复后,该郊野公园的机械化综合水平可达到96%,根据当地信息,生态修复前机械化水平仅55%。归一化,生态修复前后的机械化水平分别为55,96。
[0152]
基础设施配套增加:
[0153]
根据土地整治规划,被评价区域内新增了三类基础设施,分别是灌溉与排水工程设施、田间道路工程、生产路工程。其中排水与灌溉工程增加了11个排水泵站;田间道路工程由原来的4m道路增加为5.5m、5m、4.5m、4m四种类型道路;生产路工程增加了2.5m农业辅助道路,共增加了混凝土道路63条。共计增加了74个基础配套设施。生态修复前配套设施为增加为0,归一化后,得到生态修复前后基础设施增加量为0,50。
[0154]
4)经济和社会效益
[0155]
公众参与度:
[0156]
根据土地整治规划项目实施过程和民众参与统计,项目实施涉及被评价区域内的常住人口2.4万人,参与人口2.0万人,由此得到生态修复后公众参与度为83.31。生态修复前公众参与度为0,归一化后,得到生态修复前后基础设施增加量为0,83.3。
[0157]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
[0158]
被评价区域内没有乡村文化遗产,生态修复前后均为0。
[0159]
土地利用率:
[0160]
根据生态修复前后被评价区域的矢量数据,调查结果显示,该郊野公园区域总面积为7752932m2,生态修复前的未利用土地面积为:10055m2,土地利用率为0.718;生态修复后的未利用为:0m2,土地利用率为:0.883。经归一化后,得到生态修复前后生态用地占比分别为:99.8和100。
[0161]
劳动力就业率:
[0162]
反映劳动力就业程度的指标,指在业人员占在业人员与待业人员之和的百分比,参考最大值为100%。
[0163]
根据被评价区域所在村镇劳动局调查结果显示,该郊野公园区域生态修复前的劳动力就业率为91.5%;生态修复后的劳动力就业率为95.2%。经归一化后,得到生态修复前后生态用地占比分别为:91.5和95.2。
[0164]
根据收集数据计算得到生态修复前后效果评价的综合指数,对生态修复前后区域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如表9所示。
[0165]
表9某郊野公园区域土地生态修复前后准则层得分
[0166][0167][0168]
利用构建的评估体系计算,生态修复前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综合指数为0.38,生态修复后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综合指数为0.50分。可以看出,区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后,修复区域生态修复前生态修复效果等级为iv级,生态修复后为iii级,生态修复效果提高了一个等级。本指标体系具有可行性,能够合理的反应出区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效果的成效。
[0169]
上述方法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170]
实施例2
[017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系统,包括指标体系构建模块、数据获取处理模块和评估结果获取模块,其中,指标体系构建模块基于nbs理论,构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区域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数据获取处理模块用于获取待评估修复区域修复前后的初始指标信息数据,对该初始指标信息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处理后数据;评估结果获取模块基于指标体系和处理后数据计算生态修复前后的综合指数,并基于综合指数获得评估结果。指标体系构建模块中,结合“系统结构-生态功能-资源功能-社会环境”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其中,目标层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修复效果评估,准则层包括生态系统结构与质量、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变化驱动力和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余同实施例1。
[0172]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
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