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布料条格识别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31538663发布日期:2022-09-16 23:15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布料条格识别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图文切割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布料条格识别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图文切割设备在切割过程中,针对图案的裁剪往往需要考虑条格对齐,基于条格的不同类型使得条格对齐过程较为繁琐。
3.特别是在服装布料的加工上,由于在布料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精度不够的情况,使得布料存在纬斜及大小格问题,导致条格图案周期并不是严格按照理论周期循环,基于上述因素就会导致实际裁剪出来的裁片无法同时满足条格对齐和尺寸严格不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料条格识别方法及系统,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布料条格识别系统,包括:
7.图像获取模块,其被用于为获取布料的实时图像;
8.初始化模块,其被用于根据用户在所述实时图像上绘制的预设图形获得所述实时图像中条格的实时参数;
9.识别模块,其被用于根据用户在所述实时图像上绘制的预设图形以及所述实时参数将所述实时图像分割成对应的区域,从而形成对应的网格线。
10.进一步的,实时图像对应布料的类型为条纹或者网格。
11.进一步的,若所述实时图像获取的布料类型为条纹时,所述用户绘制的预设图形包括一条代表所述条纹宽度的直线和一个代表所述分割区域大小的矩形。
12.进一步的,若所述实时图像获取的布料类型为网格时,所述用户绘制的预设图形包括一个代表初始分割位置的点、一条代表网格宽度的横线以及一条代表网格高度的竖线。
13.进一步的,由所述初始化模块得到的实时参数能够显示在预设界面上,并且可以被用户在所述预设界面上更改。
14.进一步的,识别模块还被用于当获取的实时图像中的布料发生变形时,通过预设校正算法对生成的网格线校正成与布料变形图像对应的网格线。
15.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布料条格识别方法,包括步骤:
16.s1、获取布料的实时图像;
17.s2、根据用户在所述实时图像上绘制的预设图形获得所述实时图像中条格的实时参数;
18.s3、根据用户在所述实时图像上绘制的预设图形以及所述实时参数将所述实时图像分割成对应的区域,从而形成对应的网格线;当获取的实时图像中的布料发生变形时,通
过预设校正算法对生成的网格线校正成与布料变形图像对应的网格线。
19.进一步的,实时图像对应布料的类型为条纹或者网格。
20.进一步的,若所述实时图像获取的布料类型为条纹时,所述用户绘制的预设图形包括一条代表所述条纹宽度的直线和一个代表所述分割区域大小的矩形;
21.若所述实时图像获取的布料类型为网格时,所述用户绘制的预设图形包括一个代表初始分割位置的点、一条代表网格宽度的横线以及一条代表网格高度的竖线。
22.进一步的,所述实时参数能够显示在预设界面上,并且可以被用户在所述预设界面上更改。
23.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包含以下有益效果:
24.(1)本发明通过初始化模块和识别模块,将获取的布料实时图像进行识别分割,将其以网格线的形成重现,为后续对布料进行切割提供了基础;
25.(2)本发明在初始化时,能够由用户通过简单图形划定分割区域的方式,确定分割识别区域的相关参数,并且该参数能够由用户进行微调,从而满足用户分割的准确性;
26.(3)本发明能够在布料发生变形时,根据初始化模块中获取的参数通过遗传算法与三角网格化算法结合,在坐标中找出最适合的点,从而形成最接近获取的实时图像中的图案分割区域,使得校正后的网格线重现布料图案的精确性大大提高,也进一步提高了后续切割阶段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的框架示意图;
28.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条纹布料的初始化示意图;
29.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网格布料的初始化示意图;
30.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网格布料的识别分割结果示意图;
31.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布料条格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3.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4.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35.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布料条格识别系统,包括:
36.图像获取模块,其被用于为获取布料的实时图像;
37.初始化模块,其被用于根据用户在所述实时图像上绘制的预设图形获得所述实时图像中条格的实时参数;
38.识别模块,其被用于根据用户在所述实时图像上绘制的预设图形以及所述实时参
数将所述实时图像分割成对应的区域,从而形成对应的网格线。
39.本系统安装在图文切割机上,当某一布料图案的切割方式未储存在系统中时,则会通过初始化模块和识别模块对新的布料图案进行识别后,根据用户的需求将切割的方式储存在本系统中。此后,需要对该布料图案进行切割时,通过图像获取模块识别到该布料图案信息时,则会根据系统中存储的切割方式对布料图案进行对应方式的切割。
40.其中,针对图像获取模块,其通过摄像头等组件对传送过来的布料进行拍照,从而获取到布料的实时图像。
41.而在图像获取模块获取到相应的实时图像后,本系统就会确认该图案是否为已经设定过分割方式的图案,若是,则会直接按照预设的切割方式进入到下一步的切割环节。而当系统确认获取的图像不是系统中存储过分割方式的图案,就需要用户对获取的图案进行分割方式的设定。
42.在设定时,首先初始化模块会获取用户对分割区域大小的数据信息,其通过用户在所述实时图像上绘制的预设图形来得到相应的数据信息。
43.本系统进行分割的布料类型主要是条纹和网格,条纹可以但不限于由不同颜色的条排列而成,而网格则是通过横线或横条,以及竖线或竖条结合形成的。
44.如图2所示,若实时图像获取的布料类型为条纹时,用户绘制的预设图形包括一条代表条纹宽度的直线和一个代表分割区域大小的矩形。通过条纹宽度的直线能够将不同颜色条的宽度进行区分,并通过矩形图形确定每一个条分割的长度,通过对直线和矩形的测量,能够获得用户想要进行分割的实时参数,该实时参数能够显示在预设界面上,并且可以被用户在所述预设界面上更改。
45.用户能够对进行分割的实时参数进行微调,也能够通过实时参数判断对于不同颜色条的区分是否存在误差,也能够使之后的分割打下基础。
46.如图3所示,而当实时图像获取的布料类型为网格时,用户绘制的预设图形包括一个代表初始分割位置的点、一条代表网格宽度的横线以及一条代表网格高度的竖线。
47.该点会作为之后分割的坐标原点,通过横线和竖线来确定网格的大小,通过上述图形所获得的网格实时参数,其能够显示在预设界面上,并且可以被用户在所述预设界面上更改。用户一方面能够在预设界面上获知分割区域的数据,另一方面能够获知分割区域的边界数据,从而根据边界数据信息对分割区域的大小进行微调,提高后续识别分割的准确性。
48.通过初始化模块的参数设定,系统后续就能够通过识别模块进行识别分割,从而形成对应的网格线,以条纹分割为例,其识别分割结果如图4所示。
49.而当获取的实时图像中的布料发生变形时,识别模块在进行识别时,就会偏离用户想要分割的区域,因此需要对生成的网格线进行校正。
50.本系统所采用的校正算法是根据初始化模块中获取的参数通过遗传算法与三角网格化算法结合,在坐标中找出最适合的点,从而形成最接近获取的实时图像中的图案分割区域。
51.而本系统判断实时图像中的布料是否发生变形时,是通过识别模块根据实时参数进行识别分割时,根据条纹或者网格间隔,连续找到符合间隔的多个实际点,对于是否符合要求则通过该点附近的实时参数来确定,以这些点作为基准,计算其它所有点,如果一定范
围没有找到就虚拟一个点,视作模拟点,通过计算模拟点和实际点的数量得到对应的得分,用户可通过经验来设定相应的阈值,超过阈值的得分则视为实时图像中的布料并未发生变形。
52.本系统通过初始化模块和识别模块,将获取的布料实时图像进行识别分割,将其以网格线的形成重现,并对图像变形时所生成的网格线通过预设算法进行校正,为后续对布料进行切割提供了基础。
53.如图5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布料条格识别方法,包括步骤:
54.s1、获取布料的实时图像;
55.s2、根据用户在所述实时图像上绘制的预设图形获得所述实时图像中条格的实时参数;
56.s3、根据用户在所述实时图像上绘制的预设图形以及所述实时参数将所述实时图像分割成对应的区域,从而形成对应的网格线;当获取的实时图像中的布料发生变形时,通过预设校正算法对生成的网格线校正成与布料变形图像对应的网格线。
57.其中,实时图像对应布料的类型为条纹或者网格。若所述实时图像获取的布料类型为条纹时,所述用户绘制的预设图形包括一条代表所述条纹宽度的直线和一个代表所述分割区域大小的矩形。若所述实时图像获取的布料类型为网格时,所述用户绘制的预设图形包括一个代表初始分割位置的点、一条代表网格宽度的横线以及一条代表网格高度的竖线。
58.并且得到的实时参数能够显示在预设界面上,并且可以被用户在所述预设界面上更改。
59.本方法能够对获取的布料实时图像进行识别分割,将其以网格线的形成重现,并对图像变形时所生成的网格线通过预设算法进行校正,为后续对布料进行切割提供了基础。
60.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