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环境智能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26501发布日期:2022-07-29 23:48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环境智能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环境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环境智能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得到开展,随之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治理建筑业环境污染的主要环节是建筑施工,且建筑施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无法想象的,建筑工地产生的大量扬尘、粉尘、噪声,不仅恶化施工现场的空气质量,而且危害周边环境,并且据有关调查显示,建筑垃圾占到总垃圾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所以,对建筑施工以及建筑施工作业环境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3.传统的对建筑施工以及建筑施工作业环境的监测采用粉尘传感器与喷水装置结合对施工环境进行防范,或者是设置隔音棉来降低噪声等,但是该方式设置单一且设置较为固定,只是起到局部防范作用,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对建筑工程施工作业带来污染的有效防范。
4.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环境智能监测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环境智能监测系统,用以通过设置采集采集阵列以及采集层次,便于灵活的采集建筑施工环境中的环境数据,提高监测的有效性,提高后续进行污染防范的高效性。
6.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环境智能监测系统,包括:采集阵列设置模块,用于按照建筑工程的工程布局,确定采集类型、每种采集类型对应采集块的采集数量以及每个采集块的采集位置,并构建得到采集阵列;采集筛选模块,用于按照所述建筑工程的工程属性以及施工作业的作业属性,从所述采集阵列中确定采集层次;数据采集模块,用于按照每个采集层次的层属性,分别实时采集并监测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环境中的环境数据;数据分析模块,用于对采集的所有环境数据进行预分析,得到所述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环境的应对指令,并按照所述应对指令控制对应预防阵列进行工作。
7.优选的,所述采集阵列设置模块,包括:图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建筑工程的建筑施工图以及获取基于所述建筑施工图的施工计划;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对所述建筑施工图进行布局分析,获取得到工程布局,并按照所述工程属性,确定所述工程布局中关键布局点,并根据所述关键布局点的点位置以及点类型,确定采集类型以及设置区域;预估单元,用于对所述施工计划进行分析,预估工程规划作业以及按照所述工程
规划作业进行作业期间在对应的设置区域产生的预估消耗因素;曲线构建单元,用于按照所述工程规划作业的作业时长以及每个作业时间点的预估消耗因素,构建预估消耗曲线;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预估消耗曲线中不同子因素对应的第一折点,并结合所述预估消耗因素中每个子因素的因素相关关系,从所述第一折点中标定第二折点;第三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个子因素的第二折点数量以及每个第二折点产生时刻的剩余子因素的影响伴随关系,确定对应子因素的采集重要程度;第四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采集重要程度以及对应第二折点的间隔规律,确定采集数量;第五确定单元,用于按照所述采集类型、设置区域以及采集数量,在所述设置区域确定每个采集块的采集位置;阵列构建单元,用于根据采集位置确定结果,构建得到对应设置区域的区域阵列,进而得到所述建筑工程的采集阵列。
8.优选的,所述采集筛选模块,包括:拆分单元,用于按照所述工程属性对所述工程布局进行拆分,得到子布局集合;采集块确定单元,用于向所述子布局集合中的每个子布局匹配施工作业,并按照所述施工作业的作业属性,从作业属性-采集数据库中,确定待使用采集块,并获取预先预估的所述施工作业在不同时间点进行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待采集因子;条件设置单元,用于将与所述待采集因子所属同类型的待使用采集块作为同个子采集层,并根据所述待采集因子的产生先后顺序以及因子权重顺序,向对应子采集层设置采集触发条件;层次确定单元,用于当所有子布局都设置完成后,按照所有采集触发条件,获取并列触发的采集块,作为对应的采集层次。
9.优选的,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列表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每个采集层次的触发列表,其中,所述触发列表中包括若干不同类型的采集触发条件;列表调整单元,用于确定当下建筑工地的当下外界环境,并对所述触发列表进行第一调整,得到第一列表;一致性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当下外界环境转换到其余外界环境后,所述第一列表中采集触发条件实现并列触发的一致性;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当所有一致性都大于对应的预设性时,根据所述第一列表确定对应采集层次的层属性,控制所述第一列表所对应的每个采集块采集并实时监测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环境中的环境数据;否则,获取所述一致性小于预设性时,所对应的外界环境列表,并确定所述当下外界环境转换到对应待分析外界环境的转换发生概率以及每个待分析外界环境对对应采集触发条件的影响概率;条件提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当下外界环境转换到对应待分析外界环境的转换发生概率以及对应的影响概率,提取所述第一列表中的待调节触发条件;条件划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转换发生概率与预设发生概率的第一差值以及每个
待调节触发条件对应的影响概率与预设概率的第二差值,将所述待调节触发条件划分为落后触发条件以及提前触发条件;第一更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当下外界环境与预测的事后外界环境的环境变更信息以及每个落后触发条件的第一条件属性,确定第一调节时刻,并将所述第一调节时刻附加在所述落后触发条件上进行更新;第二更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变更信息以及每个提前触发条件的第二条件属性,确定第二调节时刻,并将所述第二调节时刻附加在所述提前触发条件上进行更新;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基于更新结果,对所述第一列表进行调整,得到第二列表,按照所述第二列表确定对应采集层次的层属性,控制所述第二列表所对应的每个采集块采集并实时监测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环境中的环境数据。
10.优选的,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包括:数据分析单元,用于获取同个最新采集层次对应采集的环境数据,并对所述环境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存在的环境污染;解决情况确定单元,用于按照污染评判标准,对所述环境污染涉及到的污染种类中的每种污染按照污染程度进行从大到小排序,并分别获取每种污染的可解决措施以及每个可解决措施的单独解决情况以及基于所有可解决措施的综合解决情况;可行性确定单元,用于按照所述单独解决情况以及综合解决情况,得到对应可解决措施的可行性;其中,表示对应可解决措施的可行性; 表示对应可解决措施的单独解决情况的单独权重;表示对应可解决措施的综合解决情况的综合权重;表示对应可解决措施的单独解决情况的单独解决值;表示对应可解决措施的综合解决情况的综合解决值;exp表示指数函数的符号;表示取中的最小值;表示取中的最大值;指令确定单元,用于对所有可行性进行先后排序,并按照排序结果以及排序结果中每种污染的可解决措施,设置对应子解决指令,进而得到应对指令。
11.优选的,所述数据分析模块,还包括:预防层次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与所述采集层次同步设置的预防层次;子控制单元,用于对应对措施进行措施拆分,并根据措施拆分结果,生成对应的子控制指令,将所述子控制指令分别与所述预防层次中相关的预防阵列进行匹配,并控制对应的预防阵列按照对应的子控制指令执行相应的预防工作。
12.优选的,还包括:区域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施工属性以及施工实地考察结果,确定施工布局中的关键布局点以及所述关键布局点的设置区域;允许扩展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关键布局点的点信息以及点类型,确定所述关键布局点的地质构成信息,确定所述设置区域的允许扩展范围以及所述允许扩展范围的允许扩
展方位,进而得到允许扩展区域;允许布局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允许扩展区域的施工面积、施工深度以及施工位置,确定允许最大程度的施工布局,同时,确定可允许扩展区域的生态面积、生态位置,确定允许最大程度的保护布局;优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允许扩展区域的扩展类型,向所述允许扩展区域设置第一采集块,根据所述施工布局以及保护布局,优化所述第一采集块,得到第二采集块;辅助模块,用于按照所述第二采集块的采集类型,设置采集间隔进行采集,并将采集结果作为针对所述设置区域设置采集块数量的辅助结果。
13.优选的,还包括:预警模块,用于在获取所述允许最大程度的施工布局以及允许最大程度的保护布局之后,按照所述允许最大程度的施工布局的第一布局占比以及允许最大程度的保护布局的第二布局占比,确定预警信号,并进行输出预警。
14.优选的,还包括:日常污染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建筑工程的施工布局以及当下的施工进展,确定日常污染因子;信息捕捉模块,用于捕捉对所述建筑工程的污染因子的反馈信息,并对所述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从所述日常污染因子中确定待优化因子以及每个待优化因子的待优化程度;方案调取模块,用于从优化数据库中,调取与所述待优化因子以及待优化程度匹配的优化方案;通信建立模块,用于按照所述优化方案,设置新的预防块,同时,建立与所述新的预防块与对应采集块的一一通信关系,根据所述通信关系,实现对所述新的预防块的控制。
15.优选的,所述预估消耗因素包括建筑污染因素、地表污染因素、空气污染因素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设置采集采集阵列以及采集层次,便于灵活的采集建筑施工环境中的环境数据,提高监测的有效性,提高后续进行污染防范的高效性。
17.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18.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19.附图说明
20.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环境智能监测系统的结构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采集阵列设置模块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采集模块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2.实施例1: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环境智能监测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采集阵列设置模块,用于按照建筑工程的工程布局,确定采集类型、每种采集类型对应采集块的采集数量以及每个采集块的采集位置,并构建得到采集阵列;采集筛选模块,用于按照所述建筑工程的工程属性以及施工作业的作业属性,从所述采集阵列中确定采集层次;数据采集模块,用于按照每个采集层次的层属性,分别实时采集并监测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环境中的环境数据;数据分析模块,用于对采集的所有环境数据进行预分析,得到所述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环境的应对指令,并按照所述应对指令控制对应预防阵列进行工作。
23.该实施例中,工程布局是预先设定好的,且采集类型、采集数量以及次啊及采集位置,可以是按照工程布局的布局属性来确定的,进而得到采集阵列,且采集阵列是由于不同类型的采集块(各种环境采集传感器)构成的。
24.该实施例中,工程属性指的是建筑工程的工程类型,作业属性指的是施工作业的作业类型。
25.该实施例中,从采集阵列中确定的采集层次指的是可以同时间进行并行采集的传感器。
26.该实施例中,层属性指的是同时间进行工作的传感器的工作属性。
27.该实施例中,环境数据指的是按照对应传感器采集的得到的数据。
28.该实施例中,预分析指的是对环境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比如,环境数据中存在扬尘数据,此时,可以确定对扬尘进行消除的方案,比如是控制区域a的喷水阵列进行喷水等,且对应的喷水阵列即为预防阵列。
29.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采集采集阵列以及采集层次,便于灵活的采集建筑施工环境中的环境数据,提高监测的有效性,提高后续进行污染防范的高效性。
30.实施例2: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采集阵列设置模块,如图2所示,包括:图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建筑工程的建筑施工图以及获取基于所述建筑施工图的施工计划;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对所述建筑施工图进行布局分析,获取得到工程布局,并按照所述工程属性,确定所述工程布局中关键布局点,并根据所述关键布局点的点位置以及点类型,确定采集类型以及设置区域;预估单元,用于对所述施工计划进行分析,预估工程规划作业以及按照所述工程规划作业进行作业期间在对应的设置区域产生的预估消耗因素;
曲线构建单元,用于按照所述工程规划作业的作业时长以及每个作业时间点的预估消耗因素,构建预估消耗曲线;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预估消耗曲线中不同子因素对应的第一折点,并结合所述预估消耗因素中每个子因素的因素相关关系,从所述第一折点中标定第二折点;第三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每个子因素的第二折点数量以及每个第二折点产生时刻的剩余子因素的影响伴随关系,确定对应子因素的采集重要程度;第四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采集重要程度以及对应第二折点的间隔规律,确定采集数量;第五确定单元,用于按照所述采集类型、设置区域以及采集数量,在所述设置区域确定每个采集块的采集位置;阵列构建单元,用于根据采集位置确定结果,构建得到对应设置区域的区域阵列,进而得到所述建筑工程的采集阵列。
31.优选的,所述预估消耗因素包括建筑污染因素、地表污染因素、空气污染因素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32.该实施例中,间隔规律指的是同个子因素所有第二折点之间的间隔时间来确定的规律。
33.该实施例中,采集重要程度越高,对应的间隔越不规律,对应的采集数量越多。
34.该实施例中,建筑施工图以及施工计划都是预先设置好的,且布局分析是为了获取工程布局,工程属性指的是布局中不同位置的建筑类型,因此,可以确定关键布局点也就是关键建筑施工区域。
35.该实施例中,根据关键建筑施工区域的区域位置以及区域类型,来设置采集类型以及设置的采集设备的区域,且设置区域在关键建筑施工区域中。
36.该实施例中,施工计划指的是施工作业流程,且每个施工作业都有其对应的预估消耗因素。
37.该实施例中,假如,预估消耗曲线由地表污染因素与空气污染因素组成,此时,子因素即为地表污染因素与空气污染因素,通过获取同个子因素的所有折点,以及地表污染因素与空气污染因素相关关系,来确定第二折点,是为了更精准的获取对应污染因素的有效信息,且消耗曲线与污染因素的污染程度以及污染类型有关。
38.该实施例中,第二折点数量越多,影响伴随关系越大,对应的采集重要程度越高,且影响伴随关系指的是剩余子因素对第二折点所对应的该子因素的污染影响情况。
39.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建筑施工图以及施工计划,便于确定采集类型以及设置区域,便于确定设置采集块的基础,通过预估消耗因素,并进行曲线分析以及第二折点数量、影响伴随关系的确定,便于获取采集重要程度,进而实现对采集块数量以及位置的精准确定,实现对环境数据的高效捕捉,保证后续捕捉的合理性。
40.实施例3: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采集筛选模块,包括:拆分单元,用于按照所述工程属性对所述工程布局进行拆分,得到子布局集合;采集块确定单元,用于向所述子布局集合中的每个子布局匹配施工作业,并按照所述施工作业的作业属性,从作业属性-采集数据库中,确定待使用采集块,并获取预先预
估的所述施工作业在不同时间点进行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待采集因子;条件设置单元,用于将与所述待采集因子所属同类型的待使用采集块作为同个子采集层,并根据所述待采集因子的产生先后顺序以及因子权重顺序,向对应子采集层设置采集触发条件;层次确定单元,用于当所有子布局都设置完成后,按照所有采集触发条件,获取并列触发的采集块,作为对应的采集层次。
41.该实施例中,作业属性-采集数据库中包括不同的作业属性以及采集阵列在内,且不同作业属性与采集阵列中的采集块对应。
42.该实施例中,待使用采集块,指的是与作业属性匹配的采集块。
43.该实施例中,待采集因子,指的是需要采集的对应类型的环境数据,便于获取同类型的子采集层。
44.该实施例中,通过向不同的在采集层设置采集触发条件,比如是采集时间等,来实现并列触发,得到采集层次。
45.比如:存在采集块1、采集块2、采集块3,此时,采集块1和2,为对应的并列触发,进而进行同步采集。
46.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按照作业属性,确定待使用采集块,进而确定采集因子,通过进行产生先后顺序以及因子权重顺序,来设置采集触发条件,并获取并列触发采集块,实现层次采集,保证并列采集的高效性以及采集的灵活性。
47.实施例4: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如图3所示,包括:列表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每个采集层次的触发列表,其中,所述触发列表中包括若干不同类型的采集触发条件;列表调整单元,用于确定当下建筑工地的当下外界环境,并对所述触发列表进行第一调整,得到第一列表;一致性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当下外界环境转换到其余外界环境后,所述第一列表中采集触发条件实现并列触发的一致性;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当所有一致性都大于对应的预设性时,根据所述第一列表确定对应采集层次的层属性,控制所述第一列表所对应的每个采集块采集并实时监测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环境中的环境数据;否则,获取所述一致性小于预设性时,所对应的外界环境列表,并确定所述当下外界环境转换到对应待分析外界环境的转换发生概率以及每个待分析外界环境对对应采集触发条件的影响概率;条件提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当下外界环境转换到对应待分析外界环境的转换发生概率以及对应的影响概率,提取所述第一列表中的待调节触发条件;条件划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转换发生概率与预设发生概率的第一差值以及每个待调节触发条件对应的影响概率与预设概率的第二差值,将所述待调节触发条件划分为落后触发条件以及提前触发条件;第一更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当下外界环境与预测的事后外界环境的环境变更信息以及每个落后触发条件的第一条件属性,确定第一调节时刻,并将所述第一调节时刻附
加在所述落后触发条件上进行更新;第二更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变更信息以及每个提前触发条件的第二条件属性,确定第二调节时刻,并将所述第二调节时刻附加在所述提前触发条件上进行更新;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基于更新结果,对所述第一列表进行调整,得到第二列表,按照所述第二列表确定对应采集层次的层属性,控制所述第二列表所对应的每个采集块采集并实时监测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环境中的环境数据。
48.该实施例中,由于建筑工程的环境情况还与天气相关,因此,通过当下外界环境,对触发列表进行调整,可以使得触发的采集块更加贴合实际,提高其的实用性,通过将当下外界环境与其余外界环境的环境转换,确定一致性,进一步确定是否需要对第一列表进行调整,当不需要调整时,可以按照第一列表中涉及到的采集块进行继续采集。
49.该实施例中,外界环境列表指的是一致性小于预设性的所有外界环境构成额列表。
50.该实施例中,预设性是预先设置好的,可以为0.6,且一致性是基于当下外界环境与其余外界环境进行触发条件比较后得到的,当触发条件一致时,视为一致性大于与预设性等。
51.该实施例中,转换发生概率指的是环境由a1成为a2的发生概率,且该概率小于1,越是极端天气对应的概率越是趋于0。
52.该实施例中,当成为对应的待分析外界环境时,需要对原先的第一列表中的采集触发条件发生更改的概率,此时,天气越极端,对应的影响概率越大。
53.该实施例中,待调节触发概率是基于转换发生概率与影响概率综合确定的,比如:待调节触发概率与对应权重的乘积+每个影响概率与对应条件的权重的乘积累加和。
54.该实施例中,第一差值以及第二差值有正负之分,比如,第一差值小于0,第二差值大于0,此时,可以根据第一差值与对应权重的乘积+第二差值与对应权重的乘积,当大于预设范围的最大值时,视为提前触发条件,当小于预设范围的最小值时,视为落后触发条件,当在预设范围内时,视为对应的待调节触发条件不变。
55.该实施例中,提前触发条件指的是需要在提前开始监测环境数据,比如是提前5分钟监测等,落后触发条件指的是可以在正常时间之后在开始监测环境数据,比如是退后1分钟监测等,便于调节监测的灵活性。
56.该实施例中,环境变更信息指的是当下与天气预测的下一时刻的环境的变化情况,第一条件属性指的是触发条件的触发类型,第一调节时刻比如是提前5分钟。
57.该实施例中,对第一列表进行调整,实现了对采集块的灵活控制,保证采集的环境数据的灵活性。
58.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确定当下外界环境与其余外界环境的并列触发一致性,来进行环境数据采集的分析,方便灵活采集,提高获取数据的真实性与实际性,且通过确定转换发生概率与影响概率,便于对待调节触发条件按照第一差值与第二差值进行划分,且通过设置调节时刻,来实现对提前与落后条件的更新,实现对环境数据的灵活采集。
59.实施例5: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包括:
数据分析单元,用于获取同个最新采集层次对应采集的环境数据,并对所述环境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存在的环境污染;解决情况确定单元,用于按照污染评判标准,对所述环境污染涉及到的污染种类中的每种污染按照污染程度进行从大到小排序,并分别获取每种污染的可解决措施以及每个可解决措施的单独解决情况以及基于所有可解决措施的综合解决情况;可行性确定单元,用于按照所述单独解决情况以及综合解决情况,得到对应可解决措施的可行性;其中,表示对应可解决措施的可行性;表示对应可解决措施的单独解决情况的单独权重;表示对应可解决措施的综合解决情况的综合权重;表示对应可解决措施的单独解决情况的单独解决值;表示对应可解决措施的综合解决情况的综合解决值;exp表示指数函数的符号;表示取中的最小值;表示取中的最大值;指令确定单元,用于对所有可行性进行先后排序,并按照排序结果以及排序结果中每种污染的可解决措施,设置对应子解决指令,进而得到应对指令。
60.该实施例中,y1越大,对应的可行性越大。
61.该实施例中,g1的取值范围为0-1,g2的取值范围为0-1。
62.该实施例中,可解决措施指的是针对污染的解决方案,比如针对灰尘可以用洒水的处理方式。
63.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确定环境污染以及每种环境污染的单独解决情况以及综合解决情况,来计算可解决措施的可行性,并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指令的有序设置,进而得到贴合环境数据的防范措施,提高防范的有效性。
64.实施例6: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数据分析模块,还包括:预防层次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与所述采集层次同步设置的预防层次;子控制单元,用于对应对措施进行措施拆分,并根据措施拆分结果,生成对应的子控制指令,将所述子控制指令分别与所述预防层次中相关的预防阵列进行匹配,并控制对应的预防阵列按照对应的子控制指令执行相应的预防工作。
65.该实施例中,预设阵列是预先设置好的,用于针对各种不同的污染。
66.该实施例中,应对措施,可以是针对很多种类的污染的应对方案。
67.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预防层次可以有效的对预防阵列进行有效的匹配控制,提高防范效率。
68.实施例7: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包括:区域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施工属性以及施工实地考察结果,确定施工布局中的关键布局点以及所述关键布局点的设置区域;
允许扩展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关键布局点的点信息以及点类型,确定所述关键布局点的地质构成信息,确定所述设置区域的允许扩展范围以及所述允许扩展范围的允许扩展方位,进而得到允许扩展区域;允许布局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允许扩展区域的施工面积、施工深度以及施工位置,确定允许最大程度的施工布局,同时,确定可允许扩展区域的生态面积、生态位置,确定允许最大程度的保护布局;优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允许扩展区域的扩展类型,向所述允许扩展区域设置第一采集块,根据所述施工布局以及保护布局,优化所述第一采集块,得到第二采集块;辅助模块,用于按照所述第二采集块的采集类型,设置采集间隔进行采集,并将采集结果作为针对所述设置区域设置采集块数量的辅助结果。
69.该实施例中,施工实地考察结果,便于保证结合实际来对进行分析。
70.该实施例中,允许扩展范围,比如是扩展10米,且方位为右侧,此时,就可以得到允许扩展区域。
71.该实施例中,通过确定该允许扩展区域的施工布局以及保护布局,可以确定该区域的环境布局进而,可以优化第一采集块,保证对该区域数据的完整采集,提高有效的辅助作用。
72.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按照设置区域进行采集以及防范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周围区域的情况,可以保证其过渡阶段的可靠性,进而保证在设置采集数量的合理性,提高采集效果,保证后续灵活采集数据的完整性。
73.实施例8:基于实施例7的基础上,还包括:预警模块,用于在获取所述允许最大程度的施工布局以及允许最大程度的保护布局之后,按照所述允许最大程度的施工布局的第一布局占比以及允许最大程度的保护布局的第二布局占比,确定预警信号,并进行输出预警。
74.该实施例中,第一布局占比与第二布局占比的和为1。
75.该实施例中,预警信号,比如:声、光等的组合。
76.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预警输出,便于有效确定该辅助作用起到的效果,进一步保证对数据的灵活采集。
77.实施例9: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包括:日常污染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建筑工程的施工布局以及当下的施工进展,确定日常污染因子;信息捕捉模块,用于捕捉对所述建筑工程的污染因子的反馈信息,并对所述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从所述日常污染因子中确定待优化因子以及每个待优化因子的待优化程度;方案调取模块,用于从优化数据库中,调取与所述待优化因子以及待优化程度匹配的优化方案;通信建立模块,用于按照所述优化方案,设置新的预防块,同时,建立与所述新的预防块与对应采集块的一一通信关系,根据所述通信关系,实现对所述新的预防块的控制。
78.该实施例中,日常污染因子,指的是影响施工工程附件居民的污染因子,比如:灰尘、噪声、水质等。
79.该实施例中,反馈信息指的居民对该施工工程的投诉信息等。
80.该实施例中,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获取居民反映的因子,并视为待优化因子,也就是需要对该待优化因子进行优化方案的匹配。
81.该实施例中,优化数据库中包括不同的优化因子以及优化方案在内。
82.该实施例中,新的预防块指的新的预防设备,来对待优化因子产生的污染进行消除。
83.该实施例中,设置通信关系,是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
84.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确定日常污染因子,并结合反馈信息,来获取待优化因子,根据优化程度匹配优化方案,实现新的预防块的设置,保证对环境数据的有效监测,且可进一步消除带来的污染,提高防范效率。
85.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