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粘性测量方法及转移引导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32470065发布日期:2022-12-07 07:07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粘性测量方法及转移引导系统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产业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粘性测量方法及转移引导系统。


背景技术:

2.产业转移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趋势。现今,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间产业梯度的客观现象的存在,必然引发区域产业转移。通过区域产业转移,能够有效消除区域间的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3.但是,由于产业粘性的存在,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并不顺利。一定程度的产业转移粘性能够强化本地区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但产业转移粘性过高,会造成地区优势过于集中,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若想要实现有效的产业转移,则需要对产业粘性进行预先评估。
4.目前,行业常用产业用电量以评估产业粘性。产业用电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产业的发展情况,并且电量数据具有实时性,准确性,可靠性,通过电力数据反应产业情况是一种比较可取的方法。但是,现有的基于产业用电量的产业粘性测量方法仍存在缺陷,例如:采用的产业转移指标计算方法不佳,对于用电量数据的计算处理并不完善,以致于最终得到的产业转移指标并不能充分表现产业发展状态,可参考价值不高等。
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粘性测量方法及转移引导系统,产业转移粘性测量较精准,能够为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可靠数据参考。
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方案:
8.方案一:
9.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粘性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0.步骤1:采集电力基础数据;所述电力基础数据包括各个行政区域的总用电量和行政区域内各产业用电量;并且,在采集电力基础数据过程中,按照判定策略区分区域用电量,并得到各个行政区域的总用电量和行政区域内各产业用电量作为电力基础数据;
11.所述判定策略包括:将国家电网供电单位的供电区域范围与行政区域范围比对,若二者范围完全重合,则该供电单位的用电量及各个产业用电量即为该行政区域用电量和该行政区域内各个产业用电量;若二者范围不能完全重合,则通过国家电网直供电量分配占比,计算各个行政区域的总用电量及行政区域内各产业用电量;
12.步骤2:按照第一预设公式计算产业电力集中度;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为:
[0013][0014]
其中,lqr表示产业电力集中度;e
ij
表示i地区j产业近三年平均用电总量;ei表示i地区近三年平均全行业用电总量;n为所研究地区的数量;
[0015]
按照第二预设公式计算产业用电成长指数;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为:
[0016][0017]
其中,igr表示产业用电成长指数;表示i地区j行业近三年平均用电增长率;为归一化处理;
[0018]
按照第三预设公式计算产业用电规模;所述第三预设公式为:
[0019][0020]
其中,icr表示产业用电规模;
[0021]
步骤3:基于产业电力集中度、产业用电成长指数和产业用电规模,按照第四预设公式计算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所述第四预设公式为:
[0022][0023]
其中,为转换为0到100区间的数值。
[0024]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在于:在采集电力基础数据时,对区域用电量做了特别区分,能够得到更为细致、精准的电力基础数据,从最根本上提升了电力基础数据的准确度,进而基于此计算得到的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也更为可靠,能够为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可靠数据参考。
[0025]
具体地,本方案特别考量了,供电端中供电单位的供电区域范围与行政区域范围的差别对各行政区域、各产业的用电量的影响。并按照一定的分配占比,对各个行政区域的总用电量及行政区域内各产业用电量进行了计算调整,消除了上述影响易导致的用电量统计偏差,进而能够有效提升电力基础数据的准确度。此外,相比于常规的产业转移粘性测量方法,常规的测量方法均没有对调用的用电量数据进行区域区分处理,它们并没有意识到供电端对用电量数据统计存在的隐性影响,以致于其从测量之初就存在计算误差,可靠性较差。
[0026]
并且,本方案构建了产业电力集中度指数,产业成长指数,产业用电规模指数三个维度的产业评估指标(对应为lqr、igr、icr),并在此三个指标为变量的基础上,构建出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模型(对应为综合分析了lqr、igr、icr的enc)。通过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模型分析各区域各行业的集中程度、成长状态以及转移难易程度,以此透视地区间的产业关联关系,为产业有序转移、承接和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建议。其中,综合性指标enc(产业
转移电力粘性系数),与常规的产业转移指数等不同,常规的产业转移指数仍然停留在如单纯地lqr、igr、icr指标一样,基于统计的基础数据进行初分析的阶段,该指数值无法充分表征产业发展的不同维度的情况。而本方案则通过第一至第四预设公式的联立运作,构建了综合性的系数模型,能够以一个指标值充分表征产业发展的不同维度的情况,更便于用于产业转移分析,可参考价值更高。
[0027]
进一步,在步骤1中,所述电力基础数据自国家电网中提取得到。
[0028]
有益效果:电力基础数据来源可靠且全面,可保证后续的指标计算等更为可靠。
[0029]
进一步,在步骤1中,还按照预设标准层级,获取每一个细分行业类别的年度电量数据作为电力基础数据;并按照预设标准层级,采用线性求和方式,加总同一类别下所有细分行业类别的年度电量数据,得到大类产业用电量数据作为电力基础数据。
[0030]
有益效果:电力基础数据涵盖丰富,各细分行业数据汇总细致、可靠。
[0031]
进一步,lqr值的大小与产业专业化程度呈正相关;igr值的大小与产业发展成熟度呈负相关;icr值的大小与产业发展规模呈正相关。
[0032]
有益效果:通过各类数值大小,可以较为直观地获知产业的发展情况,便于分析。
[0033]
进一步,还包括步骤4:基于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按照分区策略将各地区划分为离散区、适度区和过度区。
[0034]
有益效果:将各地区进行进一步分区,更便于后续针对地区进行综合产业分析和引导。
[0035]
进一步,所述分区策略包括:基于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按照正态分布方式获得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的5%分位数、平均值、95%分位数;并将小于5%分位数的地区划分为离散区;将大于95%分位数的地区划分为过度区;将分布于5%分位数和95%分位数区间的地区划分为适度区。
[0036]
有益效果:以计算获得整体的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为基础,依据分位数进行分区,相比于单独设置阈值进行比对,本方案的分区标准更贴合实际,与实际的产业相关数据更为匹配,区域划分更符合该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
[0037]
进一步,还包括步骤5:制定产业转移建议;且在制定产业转移建议时,还依据电网供电组成类别及各供电组成类别的供电量进行判定;所述电网供电组成类别分为一级组成类别和二级组成类别;
[0038]
其中,二级组成类别为一级组成类别的子分类;所述一级组成类别包括自主发电和标准发电;所述二级组成类别包括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电和新能源发电。
[0039]
有益效果:本方案在制定产业转移建议时,还特别将电网供电组成类别和各供电组成类别的供电量纳入考量,常规的产业转移分析方案中往往没有考虑此类因素,而是单纯地基于计算得到的转移指数进行产业转移分析,并没有考量供电量,因为常规方案认为用电端数据即能够充分体现产业情况。而没有意识到,在产业转移建议方面,供电端数据同样重要,特别是对于跨区域式的产业转移而言,其中部分特殊产业(具备自主发电能力的产业等、高耗电产业等)的转移会对区域的供电能力提出新的需求,这对于产业转移及转移后的发展均存在客观影响,是十分需要注意的。
[0040]
而本方案则考虑到了上述问题,并通过结合供电端的细致数据,如供电组成类型等,对供电环境进行了联动考量,有助于提升产业转移建议的可参考价值。
[0041]
进一步,在制定产业转移建议时,将自主发电类别和标准发电中的新能源发电类别对应的供电量数据作为浮动指标,并按照建议策略制定产业转移建议;
[0042]
所述建议策略包括以下子步骤:
[0043]
子步骤1:根据步骤4中划分的离散区、适度区和过度区,制定第一转移建议;
[0044]
子步骤2:基于浮动指标,确定浮动指标对应产业;并按照第一转移建议预演浮动指标对应产业转移后的分布情况,作为转移参考;
[0045]
子步骤3:根据转移参考,重新预计各地区的供电量;
[0046]
子步骤4:根据子步骤3中重估的供电量,反馈修改第一转移建议,并得到第二转移建议。
[0047]
有益效果:通过预演转移情况,结合供电环境情况,反馈修改产业转移建议,能够有效提升产业转移建议的可靠度。
[0048]
方案二:
[0049]
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引导系统,采用如方案一所述的一种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粘性测量方法;包括数据获取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数据分析模块;所述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电力基础数据;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按照判定策略处理电力基础数据;所述数据分析模块用于基于电力基础数据,计算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
[0050]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在于:各模块协同工作,能够基于电力基础数据,分析得到产业的多项评估指标,进而有助于直观化、量化展示各区域各行业的集中程度、成长状态以及转移难易程度,以此透视地区间的产业关联关系,能够为产业有序转移、承接和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0051]
进一步,还包括转移引导模块;所述转移引导模块用于智能制定产业转移建议。
[0052]
有益效果:本系统还能够基于分析得到的量化指标,进一步生成产业转移建议,系统功能更全面。
附图说明
[0053]
图1为本发明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粘性测量方法及转移引导系统实施例一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0054]
图2为本发明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粘性测量方法及转移引导系统实施例一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0055]
图3为本发明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粘性测量方法及转移引导系统实施例一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57]
实施例一:
[0058]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粘性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9]
步骤1:采集电力基础数据。
[0060]
所述电力基础数据自国家电网中提取得到。且本实施例中,采集的电力基础数据
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应四川区域和重庆区域)的电力基础数据。
[0061]
在采集电力基础数据时,按照预设标准层级,获取每一个细分行业类别的年度电量数据作为电力基础数据;并按照预设标准层级,采用线性求和方式,加总同一类别下所有细分行业类别的年度电量数据,得到大类产业用电量数据作为电力基础数据。所述预设标准层级依据国家电网的行业标准层级分类标准制定而成。具体地,以工业用电量为例,工业用电量为大类产业用电量数据,在采集时,先分别采集得到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力及水的生产业的年度电量数据,然后将上述年度电量数据进行加总得到工业用电量作为电力基础数据。
[0062]
所述电力基础数据包括各个行政区域的总用电量和行政区域内各产业用电量;并且,在采集电力基础数据过程中,按照判定策略区分区域用电量,并得到各个行政区域的总用电量和行政区域内各产业用电量作为电力基础数据。
[0063]
所述判定策略包括:将国家电网供电单位的供电区域范围与行政区域范围比对,若二者范围完全重合,则该供电单位的用电量及各个产业用电量即为该行政区域用电量和该行政区域内各个产业用电量;若二者范围不能完全重合,则通过国家电网直供电量分配占比,计算各个行政区域的总用电量及行政区域内各产业用电量。例如:若某个供电单位同时向两个行政区域供电,则根据供电单位直供总电量在两个行政区域的比例,分别计算两个行政区域的总用电量和行政区域内各产业用电量。
[0064]
步骤2:按照第一预设公式计算产业电力集中度;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为:
[0065][0066]
其中,lqr表示产业电力集中度;e
ij
表示i地区j产业近三年平均用电总量;ei表示i地区近三年平均全行业用电总量;n为所研究地区的数量。
[0067]
按照第二预设公式计算产业用电成长指数;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为:
[0068][0069]
其中,igr表示产业用电成长指数;表示i地区j行业近三年平均用电增长率;为归一化处理;此处归一化处理,采用百分位归一方法,即百分之90分位以上的数均为1,百分之10分位以下的数据均为0.001,其他数据按百分之90分位数据比例缩放,以消除异常值和负值的影响。
[0070]
按照第三预设公式计算产业用电规模;所述第三预设公式为:
[0071][0072]
其中,icr表示产业用电规模。
[0073]
步骤3:基于产业电力集中度、产业用电成长指数和产业用电规模,按照第四预设公式计算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所述第四预设公式为:
[0074][0075]
其中,为转换为0到100区间的数值。
[0076]
基于上述计算出的lqr,igr,icr,通过将结果映射到0~100区间,可得出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enc)。
[0077]
本实施例中计算得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分布如附图3所示,各产业的产业转移粘性程度可从图中直观分析得到。从图3中可较直观地得出,成渝四川区域对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计算服务业、工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公共服务及管理组织业六大行业吸附能力更强,重庆区域对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四大行业吸附力更强。成渝四川区域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计算服务业、工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公共服务及管理组织业产业转移粘性系数较高,对行业的吸附能力强于成渝重庆区域;成渝重庆区域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转移粘性系数较高,对行业的吸附能力强于成渝四川区域。后续产业转移方式可基于上述分析进行进一步推断。
[0078]
lqr值的大小与产业专业化程度呈正相关,lqr值以1为界限,lqr值越大,产业专业化程度越高。igr值的大小与产业发展成熟度呈负相关,igr值越小,产业发展越成熟。icr值的大小与产业发展规模呈正相关,icr值越大,产业发展规模越大。
[0079]
步骤4:基于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按照分区策略将各地区划分为离散区、适度区和过度区。
[0080]
所述分区策略包括:基于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按照正态分布方式获得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的5%分位数、平均值、95%分位数;并将小于5%分位数的地区划分为离散区;将大于95%分位数的地区划分为过度区(即为集聚过度区);将分布于5%分位数和95%分位数区间的地区划分为适度区。
[0081]
具体地,离散区中产业转移粘性特别低,表明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非常薄弱。过度区中产业转移粘性极高,表明这类地区中产业聚集可能存在过于拥挤的情况,应合理对产业进行转移。适度区中产业转移粘性适中,可根据产业属性、地区功能定位等合理安排转移或协同。
[0082]
步骤5:制定产业转移建议。
[0083]
在进行转移引导时,根据步骤4中的分区结果和产业转移梯度分布特征(即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的梯度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区域政策规划,引导过度区产业向适度区转移,适度区产业向离散区转移。同时,将适度区按梯度分布再划分为适度i区与适度ii区,引导适度i区产业与适度ii区产业相互转移或联合协作,并在离散区中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转移粘性,提高其承接转移产业的基础条件,以便于积极承接适度区域的相关产业转移。
[0084]
如附表1所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分区结果为例:
[0085]
附表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各区域(城市)分区结果
[0086][0087]
如上表所示,各产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发展均有集聚过度区、适度区、离散区,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特征,且成都、重庆中心城区各产业发展均呈现明显过度集聚,需
采取有效措施对产业进行有序转移,以疏解城市功能,优化城市能级。
[0088]
在成都、乐山、雅安区域:工业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高,属于工业集聚过渡区域,产业较为拥挤,应引导工业向德阳、眉山、内江等工业适度区有序转移,而开州、黔江、云阳工业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较低,属于工业离散区,产业集群薄弱,应加强工业产业基础设施,提高产业转移粘性,积极承接区域工业转移。
[0089]
在成都、北碚区域: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高,属于产业集聚过渡区域,应引导产业向德阳、绵阳、资阳、渝北等适度区有序转移,推动产业集群建设,梁平、南川、长寿属于产业离散区,应加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转移粘性,积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
[0090]
如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引导系统,采用如上述的一种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粘性测量方法;包括数据获取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数据分析模块;所述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电力基础数据;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按照判定策略处理电力基础数据;所述数据分析模块用于基于电力基础数据,计算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
[0091]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粘性测量方法及转移引导系统,能够准确量化展示各区域各行业的集中程度、成长状态以及转移难易程度,并以此透视地区间的产业关联关系,能够为产业有序转移、承接和协同发展以及优化生产力布局提供可靠的参考建议。
[0092]
实施例二:
[0093]
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粘性测量方法,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步骤5进行了调整。
[0094]
步骤5:制定产业转移建议。且在制定产业转移建议时,还依据电网供电组成类别及各供电组成类别的供电量进行判定;所述电网供电组成类别分为一级组成类别和二级组成类别。
[0095]
其中,二级组成类别为一级组成类别的子分类;所述一级组成类别包括自主发电和标准发电;所述二级组成类别包括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电和新能源发电。
[0096]
在制定产业转移建议时,将自主发电类别和标准发电中的新能源发电类别对应的供电量数据作为浮动指标,并按照建议策略制定产业转移建议。其中,自主发电是指由企业或个人自备电源自主进行发电并将发电电能纳入国家电网的情况,本方案中特别将此类供电量和新能源发电量作为浮动指标,此两类供电量的稳定性较差,供电量数值大小易受环境因素和企业人为因素影响,属于易波动的供电数据,会影响到整体的供电环境,对此两类数据进行特别关注,有助于后续动态调整供电环境,能够为产业转移提供不同维度的参考。
[0097]
所述建议策略包括以下子步骤:
[0098]
子步骤1:根据步骤4中划分的离散区、适度区和过度区,制定第一转移建议;第一转移建议内容参照实施例一中的步骤5进行制定。
[0099]
子步骤2:基于浮动指标,确定浮动指标对应产业,本实施例中在确定对应产业时,首先调用各浮动指标对应的企业信息,再依据企业信息确定所述产业。并按照第一转移建议预演浮动指标对应产业转移后的分布情况,作为转移参考。在转移参考中,预演的浮动指标对应产业转移中默认为:产业转移时携带浮动指标一起进行转移。
[0100]
子步骤3:根据转移参考,重新预计各地区的供电量,即为浮动指标一起转移后的各地区供电量。
[0101]
子步骤4:根据子步骤3中重估的供电量,反馈修改第一转移建议,并得到第二转移建议。具体地,若重估的供电量小于重估前的供电量,则进一步根据转移参考,重估各地区的预计用电量,若预计用电量大于重估的供电量,则记录预计用电量与重估的供电量的差值作为空缺值,并反馈标记第一转移建议中该地区对应产业涉及到的浮动指标,并将反馈标记的浮动指标设为影响指标。并在第二转移建议中,对上述影响指标对应的产业转移项目进行一级补充建议。一级补充建议包括:建议产业转移时规避转移影响指标对应的企业,以保持区域供电环境;列出空缺值,以便于指导优化供电环境。
[0102]
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引导系统,增设了转移引导模块。所述转移引导模块用于智能制定产业转移建议。具体地,所述转移引导模块在制定产业转移建议时,按照上述步骤5进行制定,并将产业转移建议生成为建议报告,以便为产业有序转移、承接和协同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
[0103]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粘性测量方法及转移引导系统,相比于实施例一,在制定产业转移建议时,考量的维度更多样,不仅仅基于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进行综合分析,还考虑了供电端受产业转移影响可能发生的变化,并细致的对此类可能的变化进行了处理,以补充建议形式提示规避变化或提示消除变化带来的影响,最后生成的产业转移建议不仅考虑了各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还考虑了产业转移后的发展可能情况,可参考价值更高。
[0104]
实施例三:
[0105]
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粘性测量方法,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增加了子步骤5。
[0106]
子步骤5:在制定产业转移建议时,还依据各地区的电价标准为各地区增设价格标签,并基于价格标签和第二转移建议,为第二转移建议中建议转移的产业进行二级补充建议。
[0107]
所述价格标签中列有该地区的工业用电、商业用电、居民用电等的电费定价。且,所述价格标签跟随实际的电价标准调整自动更新,以保证价格标签设定保持有效。
[0108]
所述二级补充建议包括:按照第二转移建议预演各产业转移后的产业分布情况,并估算各地区的预计用电量;比对预计用电量与未转移时的实际用电量,并记录二者差值(该差值区分正负值)作为第一参考值;调用各产业转移后的对应地区的价格标签,计算转移前后两地区的电价差值(该差值取绝对值)作为第二参考值;联合计算第一参考值和第二参考值,并计算得到第一参考值对应的电费消耗值,并将电费消耗值列为二级补充建议。
[0109]
并且,对应在建议报告中,以二级补充建议形式,将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的经济消耗调整(电费变动)列在各类产业转移建议处,能够为产业转移提供更丰富的数据参考。
[0110]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转移粘性测量方法及转移引导系统,相比于实施例二,进一步考虑了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的产业用电经济上的调整(由于不同区域输电配电价格不一,而导致各产业的电费变动等),并对此类调整进行了预测和量化,能够为产业转移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参考。
[0111]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
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