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尘服务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95138发布日期:2023-03-24 21:23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尘服务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服务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尘服务器。


背景技术:

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器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以及科研等领域,通过服务器能够更加有效的辅助人们进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在服务器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服务器也显现了一些缺点,例如,服务器在进行高负荷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造成服务器内部温度不断的升高,从而影响服务器的正常工作,现有的服务器通常在防护壳上开有散热口,在配合防护壳内部增设的风扇,以实现服务器的散热,目前的散热方式效果较差,散热缓慢,从而影响服务器内部的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使散热口一直与外界保持畅通状态,空气中的粉尘则会通过散热口进入到服务器内部,并附着在服务器中的电路板上,降低服务器的防尘效果,影响服务器散热,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防尘服务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尘服务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了现有的服务器通常在防护壳上开有散热口,在配合防护壳内部增设的风扇,以实现服务器的散热,目前的散热方式效果较差,散热缓慢,从而影响服务器内部的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使散热口一直与外界保持畅通状态,空气中的粉尘则会通过散热口进入到服务器内部,并附着在服务器中的电路板上,降低服务器的防尘效果,影响服务器散热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尘服务器,包括防护壳和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固定连接在所述防护壳的顶部,所述防护壳的底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防护壳的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框,所述支撑框的内腔前后侧壁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吸热管,所述固定框的左右侧壁均开有百叶窗口,所述固定框的内腔左侧壁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静音风机,所述固定框的内腔底部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热管,且延伸至所述防护壳的内腔,且与所述吸热管贯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框的内腔底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微型循环泵,且位于所述导热管的右侧,所述微型循环泵与右侧所述导热管贯穿固定连接。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7.所述底座的顶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服务器本体,所述底座与防护壳之间设有密封条。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所述吸热管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螺旋叶片杆,所述吸热管的形状呈波浪型形状。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两个所述导热管之间贯穿固定连接有分流管,且从上到下依次排列,所述分流管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散热棒,且均匀分布。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所述吸热管和分流管均采用黄铜材质制成。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所述吸热管和分流管的内腔均填充冷却液。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防尘服务器,服务器本体在进行高负荷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造成防护壳内部温度不断的升高,防护壳内部的热空气直接与吸热管的管壁接触,通过热传导,将热量传递到吸热管的冷却液中,通过微型循环泵提供动力,使冷却液在管内流动,带动螺旋叶片杆转动,使冷却旋转翻动,便于其受热均匀,提高吸热量,通过导热管,使吸热后的冷却液流动至分流管,进行放热,通过散热棒,便于提高分流管的散热速率,通过静音风机提供动力,带动固定框的内部空气流速,使热量通过百叶窗口快速排出,使分流管中的冷却液快速放热,放热后的冷却液再次循环进入吸热管,从而实现防护壳内部持续快速散热,提高服务器的散热效率,同时实现防护壳的内腔密封完整性,使服务器本体与外界直接隔离,进而提高了其防尘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尘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尘服务器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尘服务器的局部仰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尘服务器的吸热管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00、防护壳;110、底座;111、服务器本体;120、支撑框;130、安装架;140、吸热管;141、螺旋叶片杆;200、固定框;210、百叶窗口;220、静音风机;230、导热管;231、分流管;232、散热棒;240、微型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
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尘服务器,通过利用冷却液循环吸放热,从而实现防护壳内部持续快速散热,提高服务器的散热效率,同时实现防护壳的内腔密封完整性,使服务器本体与外界直接隔离,进而提高了其防尘效果,请参阅图1-4,包括防护壳100和固定框200;
26.请再次参阅图1-4,防护壳100的底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底座110,底座110用于服务器本体111的安装,防护壳100的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框120,支撑框120用于安装架130固定,支撑框120的内腔前后侧壁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架130,安装架130用于吸热管140的安装,安装架13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吸热管140,吸热管140用于热传导;
27.请参阅图1-2,固定框200固定连接在防护壳100的顶部,固定框200的左右侧壁均开有百叶窗口210,百叶窗口210用于散热,固定框200的内腔左侧壁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静音风机220,静音风机220用于提供动力,固定框200的内腔底部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热管230,导热管230用于分流管231安装,且延伸至防护壳100的内腔,且与吸热管140贯穿固定连接,固定框200的内腔底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微型循环泵240,微型循环泵240用于提供动力,且位于导热管230的右侧,微型循环泵240与右侧导热管230贯穿固定连接。
28.综上所述,通过利用冷却液循环吸放热,从而实现防护壳100内部持续快速散热,提高服务器的散热效率,同时实现防护壳100的内腔密封完整性,使服务器本体111与外界直接隔离,进而提高了其防尘效果。
29.请再次参阅图1-2,底座110的顶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服务器本体111,底座110与防护壳100之间设有密封条,便于提高防护壳100的密封性。
30.请参阅图3-4,吸热管140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螺旋叶片杆141,吸热管140的形状呈波浪型形状,便于提高吸热量。
31.请参阅图2,两个导热管230之间贯穿固定连接有分流管231,且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分流管23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散热棒232,且均匀分布,便于提高分流管231的散热效率。
32.请参阅图2-4,吸热管140和分流管231均采用黄铜材质制成,便于提高吸热管140和分流管231的导热率。
33.请再次参阅图2-3,吸热管140和分流管231的内腔均填充冷却液,便于热量传输。
34.在具体的使用时,服务器本体111在进行高负荷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造成防护壳100内部温度不断的升高,防护壳100内部的热空气直接与吸热管140的管壁接触,通过热传导,将热量传递到吸热管140的冷却液中,通过微型循环泵240提供动力,使冷却液在吸热管140内流动,带动螺旋叶片杆141转动,使冷却旋转翻动,便于其受热均匀,提高吸热量,通过导热管230,使吸热后的冷却液流动至分流管231,进行放热,通过散热棒232,增大了与空气接触面接,且通过分流管231采用黄铜材质,黄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便于提高分流管231的散热速率,通过静音风机220提供动力,带动固定框200的内部空气流速,使热量通过百叶窗口210快速排出,使分流管231中的冷却液快速放热,放热后的冷却液再次循环进入吸热管140,从而实现防护壳100内部持续快速散热,提高服务器的散热效率,同时实现防护壳100的内腔密封完整性,使服务器本体111与外界直接隔离,进而提高了其防尘效果。
3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
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