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条的物理性能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文档序号:35124603发布日期:2023-08-14 18:05阅读:46来源:国知局
密封条的物理性能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电器,尤其涉及一种密封条的物理性能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1、密封条,作为电器密封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其功能既要满足密封性,又要满足扣合性,因此,合理地设计密封条是至关重要的。

2、在选择密封条时,需要充分考虑密封条的物理性能,例如应变能密度不同,那么,如何准确地确定密封条的物理性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密封条的物理性能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通过准确地确定密封条的物理性能,使得后续可以基于密封条的物理性能,合理地设计密封条。

2、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密封条物理性能的确定装置。

3、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

4、本技术还提出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密封条的物理性能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

6、生成第一种群,所述第一种群包括多个第一种群个体,所述第一种群个体为密封条应变能密度的力学参数,用于确定密封条的物理性能;各所述第一种群个体对应有适应度值,所述适应度值是基于不同场景下密封条的反弹力最大值确定的。

7、针对各所述第一种群个体,根据多个所述适应度值中的最大适应度值,对所述第一种群个体的适应度值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适应度值;基于所述最大适应度值与所述适应度值的第一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所述最大适应度值与所述修正后的适应度值之间的第二差值小于所述第一差值,基于所述第一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所述第二差值大于所述第一差值。

8、根据各所述第一种群个体修正后的适应度值,生成第二种群,所述第二种群包括多个第二种群个体;所述第二种群个体为密封条应变能密度的力学参数,用于确定密封条物理性能。

9、根据多个所述第一种群个体和多个所述第二种群个体各自修正后的适应度值,确定目标种群个体,所述目标种群个体为用于确定所述密封条的物理性能的密封条应变能密度的力学参数。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密封条物理性能的确定方法,生成包括多个第一种群个体的第一种群,第一种群个体为密封条应变能密度的力学参数,用于确定密封条的物理性能;并根据多个第一种群个体的适应度值中的最大适应度值对各第一种群个体的适应度值进行修正,基于最大适应度值与适应度值的第一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最大适应度值与修正后的适应度值之间的第二差值小于第一差值,基于第一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第二差值大于第一差值;并根据各第一种群个体修正后的适应度值,生成第二种群;根据多个第一种群个体和第二种群包括的多个第二种群个体各自修正后的适应度值,共同确定目标种群个体,目标种群个体为用于确定所述密封条的物理性能的密封条应变能密度的力学参数,从而可以准确地确定密封条的物理性能。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适应度值的减小值与所述第一差值呈正相关,所述适应度值的增大值与所述第一差值呈负相关。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各所述第一种群个体修正后的适应度值,生成第二种群,包括:

13、根据各所述第一种群个体修正后的适应度值,从多个所述第一种群个体中选择多个第三种群个体;多个所述第三种群个体包括修正后的适应度值大于第一适应度阈值的第一种群个体;对多个所述第三种群个体进行交叉和变异,生成所述第二种群。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多个所述第一种群个体和多个所述第二种群个体各自修正后的适应度值,确定目标种群个体,包括:

15、基于迭代次数小于预设迭代次数的比较结果,根据多个所述第一种群个体和多个所述第二种群个体各自修正后的适应度值,从多个所述第一种群个体和多个所述第二种群个体中选择多个第四种群个体;多个所述第四种群个体包括修正后的适应度值大于第二适应度阈值的种群个体;将多个所述第四种群个体确定为新的第一种群个体,并基于所述新的第一种群个体修正后的适应度值,生成新的第二种群个体,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至迭代次数等于所述预设迭代次数。

16、根据多个所述第一种群个体和多个所述第二种群个体各自修正后的适应度值,将修正后的最大适应度值对应的种群个体确定为所述目标种群个体。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18、确定试验场景下所述密封条的第一反弹力最大值,以及压缩仿真场景下所述密封条的第二反弹力最大值;

19、根据所述第一反弹力最大值和所述第二反弹力最大值的差值,确定所述第一种群个体的目标函数值;

20、根据所述目标函数值,确定所述第一种群个体的适应度值。

2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确定压缩仿真场景下所述密封条的第二反弹力最大值,包括:

22、获取压缩仿真场景下所述密封条的应变能密度的力学参数;

23、将所述压缩仿真场景下所述密封条的应变能密度的力学参数输入至神经网络模型,得到所述第二反弹力最大值;

24、其中,所述神经网络模型是根据所述密封条的多个应变能密度的样本力学参数和所述多个样本力学参数各自对应的反弹力最大值标签,对初始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的,所述多个样本力学参数和所述反弹力最大值标签是所述密封条压缩仿真场景下产生的。

2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神经网络模型是基于如下方式训练得到的:

26、将所述多个样本力学参数输入至所述初始神经网络模型中,得到各样本力学参数对应的预测反弹力最大值。

27、根据各样本力学参数对应的预测反弹力最大值和反弹力最大值标签,更新所述初始神经网络模型的模型参数,得到所述神经网络模型。

28、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密封条物理性能的确定装置,该装置包括:

29、第一生成模块,用于生成第一种群,所述第一种群包括多个第一种群个体,所述第一种群个体为密封条应变能密度的力学参数,用于确定密封条的物理性能;各所述第一种群个体对应有适应度值,所述适应度值是基于不同场景下密封条的反弹力最大值确定的。

30、处理模块,用于针对各所述第一种群个体,根据多个所述适应度值中的最大适应度值,对所述第一种群个体的适应度值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适应度值;基于所述最大适应度值与所述适应度值的第一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所述最大适应度值与所述修正后的适应度值之间的第二差值小于所述第一差值,基于所述第一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所述第二差值大于所述第一差值。

31、第二生成模块,用于根据各所述第一种群个体修正后的适应度值,生成第二种群,所述第二种群包括多个第二种群个体;所述第二种群个体为密封条应变能密度的力学参数,用于确定密封条物理性能。

32、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多个所述第一种群个体和多个所述第二种群个体各自修正后的适应度值,确定目标种群个体,所述目标种群个体为用于确定所述密封条的物理性能的密封条应变能密度的力学参数。

3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密封条物理性能的确定装置,生成包括多个第一种群个体的第一种群,第一种群个体为密封条应变能密度的力学参数,用于确定密封条的物理性能;并根据多个适应度值中的最大适应度值,对第一种群个体的适应度值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适应度值;基于最大适应度值与适应度值的第一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最大适应度值与修正后的适应度值之间的第二差值小于第一差值,基于第一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第二差值大于第一差值;根据各第一种群个体修正后的适应度值,生成第二种群;根据多个第一种群个体和第二种群包括的多个第二种群个体各自修正后的适应度值,共同确定目标种群个体,目标种群个体为用于确定所述密封条的物理性能的密封条应变能密度的力学参数,从而可以准确地确定密封条的物理性能。

34、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生成包括多个第一种群个体的第一种群,第一种群个体为密封条应变能密度的力学参数,用于确定密封条的物理性能;并根据多个适应度值中的最大适应度值,对第一种群个体的适应度值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适应度值;基于最大适应度值与适应度值的第一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最大适应度值与修正后的适应度值之间的第二差值小于第一差值,基于第一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比较结果,第二差值大于第一差值;根据各第一种群个体修正后的适应度值,生成第二种群;根据多个第一种群个体和第二种群包括的多个第二种群个体各自修正后的适应度值,共同确定目标种群个体,目标种群个体为用于确定所述密封条的物理性能的密封条应变能密度的力学参数,从而可以准确地确定密封条的物理性能。

35、进一步的,减小第一种群个体的适应度值时,适应度值的减小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适应度值的减小值与第一差值呈正相关,即适应度值与最大适应度值越远,对应的减小值可以相对大一点,适应度值与最大适应度值越近,对应的减小值可以相对小一点,这样可以降低较差的第一种群个体被选中的概率。

36、更进一步的,增大第一种群个体的适应度值时,适应度值的增大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适应度值的增大值与第一差值呈负相关,即适应度值与最大适应度值越远,对应的增大值可以相对小一点,适应度值与最大适应度值越近,对应的增大值可以相对大一点,这样可以提高较优的第一种群个体被选中的概率。

37、再进一步的,确定第一种群个体的适应度值时,可以确定试验场景下密封条的第一反弹力最大值,以及压缩仿真场景下密封条的第二反弹力最大值;并根据第一反弹力最大值和第二反弹力最大值的差值,确定第一种群个体的目标函数值;再根据目标函数值,确定第一种群个体的适应度值。由于在试验场景下产生的第一反弹力最大值的准确度较高,因此,结合该准确度较高的第一反弹力最大值共同确定适应度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确定出的适应度值的准确度。

38、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