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干胶涂胶量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530545发布日期:2023-09-21 09:27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不干胶涂胶量检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涂胶量检测,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不干胶涂胶量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1、现有不干胶行业检测单位面积料上涂胶量的方式包括三种方式:

2、1.使用涂胶样块称重检测:即在已涂胶(未复合)的薄膜上横向的左、中、右三个区域分别取三个等尺寸的样块,用溶剂清除其表面的胶液并擦拭干净,再分别在电子秤上测量各样块的重量,计算其平均值即可获得其涂胶量值及各区域涂胶量偏差。2.使用复合机参数模拟估算涂胶量:利用复合机涂布单元的参数(如各辊筒的转速比)来估算涂胶量。3.使用混胶机参数估算涂胶量:利用混胶机储胶桶内胶黏剂消耗量或者齿轮泵的输出量来估算涂胶量。

3、上述方法对待检测物的涂胶情况的检测均不够精准,且无法根据待检测物自身材质调整检测参数,所以亟须一种精准性更好的不干胶涂胶情况的检测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干胶涂胶量检测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待检测物的涂胶情况的检测均不够精准,且无法根据待检测物自身材质调整检测参数的技术问题。

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增设涂胶量类别和检测类别,根据不同的待检测材料的不干胶涂胶量进行动态检测,通过采集静态数据和一级检测涂胶量预测模型得到在静态检测时,待检测材料的不干胶涂胶量测试值,通过采集动态数据和二级检测涂胶量预测模型得到运动检测时的待检测材料的不干胶涂胶量测试值,并根据不同涂胶量类别的可信度得到最终检测结果,实现对于不同材质的待检测材料的针对性检测,提高测试精度。

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检测材料涂胶量面积动态调节近红外照射参数,获取多组检测参数,同时根据检测参数的预处理结果修正近红外照射参数,提高检测精度,避免因待检测材料的不干胶涂抹不均匀影响检测结果。

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不干胶涂胶量检测方法,包括:

5、根据光谱-涂胶量映射表建立涂胶量预测模型;

6、根据待检测材料涂胶量面积设定近红外光照射点参数,根据所述近红外光照射点参数设定照射参数,根据所述照射参数生成多个近红外光谱图;

7、获取全部近红外光谱图中的特征光谱数据,将所述特征光谱数据输入到涂胶量预测模型中生成多个初始预测涂胶量,根据所述多个初始预测涂胶量生成不干胶涂胶量。

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建立涂胶量预测模型时,包括:

9、预设涂胶量类别,所述涂胶量类别包括:一级涂胶量,二级涂胶量和三级涂胶量;

10、预设检测类别,所述检测类别包括:一级检测和二级检测;

11、根据所涂胶量类别,所述检测类别和所述光谱-涂胶量映射表生成训练集数据和测试集数据;

12、根据所述训练集数据对预设涂胶量预测模型进行训练生成一级检测涂胶量预测模型和二级检测涂胶量预测模型;

13、根据所述测试集数据生成一级检测涂胶量预测模型的一级涂胶量预测可信度a1,二级涂胶量预测可信度b1和三级涂胶量可信度c1;

14、根据所述测试集数据生成二级检测涂胶量预测模型的一级涂胶量预测可信度a2,二级涂胶量预测可信度b2和三级涂胶量可信度c2。

1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待检测材料涂胶量面积设定近红外光照射点参数时,包括:

16、获取待检测材料涂胶量面积d;

17、根据所述待检测材料涂胶量面积d设定近红外照射点数量m;

18、根据所述待检测材料涂胶量面积d设定单个近红外照射点面积e。

1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待检测材料涂胶量面积d设定近红外照射点数量m时,包括:

20、预设待检测涂胶量面积矩阵d,设定d(d1,d2,d3,d4),其中,d1为第一预设待检测涂胶量面积,d2为第二预设待检测涂胶量面积,d3为第三预设待检测涂胶量面积,d4为第四预设待检测涂胶量面积,且d1<d2<d3<d4;

21、预设近红外照射点数量矩阵m,设定m(`m1,m2,m3,m4),其中,m1为第一预设近红外照射点数量,m2为第二预设近红外照射点数量,m3为第三预设近红外照射点数量,m4为第四预设近红外照射点数量,且m1<m2<m3<m4;

22、若d1<d≤d2时,设定近红外照射点数量m为第一预设近红外照射点数量m1,即m=m1;

23、若d2<d≤d3时,设定近红外照射点数量m为第二预设近红外照射点数量m2,即m=m2;

24、若d3<d≤d4时,设定近红外照射点数量m为第三预设近红外照射点数量m3,即m=m3;

25、若d4<d时,设定近红外照射点数量m为第四预设近红外照射点数量m4,即m=m4。

2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定单个近红外照射点面积e时,包括:

27、预设近红外照射点面积矩阵e,设定e(e1,e2,e3,e4),其中,e1为第一预设近红外照射点面积,e2为第二预设近红外照射点面积,e3为第三预设近红外照射点面积,e4为第四预设近红外照射点面积,且e1<e2<e3<e4;

28、若d1<d≤d2时,设定单个近红外照射点面积e为第一预设近红外照射点面积e1,即e=e1;

29、若d2<d≤d3时,设定单个近红外照射点面积e为第二预设近红外照射点面积e2,即e=e2;

30、若d3<d≤d4时,设定单个近红外照射点面积e为第三预设近红外照射点面积e3,即e=e3;

31、若d4<d时,设定单个近红外照射点面积e为第四预设近红外照射点面积e4,即e=e4。

3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照射参数生成多个近红外光谱图时,包括:

33、预设一级照射参数,根据所述一级照射参数生成每个近红外照射点的一级近红外光谱图,根据所述一级近红外光谱图和所述一级检测涂胶量预测模型生成每个近红外照射点的一级初始预测涂胶量;

34、预设二级照射参数,根据所述二级照射参数生成每个近红外照射点的二级近红外光谱图,根据所述二级近红外光谱图和所述二级检测涂胶量预测模型生成每个近红外照射点的二级初始预测涂胶量。

3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多个初始预测涂胶量生成不干胶涂胶量时,包括:

36、获取全部近红外照射点的一级初始涂胶量f1,f2,…fm;

37、生成一级初始涂胶量平均值f;

38、预选一级涂胶量差值阈值,根据所述一级初始涂胶量平均值f和所述一级涂胶量差值阈值判断一级初始涂胶量f1,f2,…fm中是否需要剔除数据;

39、获取一级初始涂胶量的剔除数量n;

40、生成一级初始涂胶量第一集合f1,其中,f1=(f1,f2,…fm-n),集合f1中为未剔除数据;

41、生成一级初始涂胶量第二集合f2,其中,f2=(fm-n+1,fm-n+2,…fm),集合f2中为剔除数据;

42、生成一级不干胶涂胶量f;

43、其中,f=[d/(m-n)e]+dn/m2e;

44、其中,fi为所述一级初始涂胶量第一集合f1和所述一级初始涂胶量第二集合f2中的第i个一级初始涂胶量。

4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多个初始预测涂胶量生成不干胶涂胶量时,还包括:

46、获取全部近红外照射点的二级初始涂胶量g1,g2…gm;

47、生成二级初始涂胶量平均值g;

48、预选二级涂胶量差值阈值,根据所述二级初始涂胶量平均值g和所述二级涂胶量差值阈值判断二级初始涂胶量g1,g2,…gm中是否需要剔除数据;

49、获取二级初始涂胶量的剔除数量h;

50、生成二级初始涂胶量第一集合g1,其中,g1=(g1,g2,…gm-h),集合g1中为未剔除数据;

51、生成二级初始涂胶量第二集合g2,其中,g2=(gm-h+1,gm-h+2,…gm),集合g2中为剔除数据;

52、生成二级不干胶涂胶量g;

53、其中,g=[d/(m-h)e]+dh/m2e;

54、其中,gi为所述二级初始涂胶量第一集合g1和所述二级初始涂胶量第二集合g2中的第i个二级初始涂胶量。

5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多个初始预测涂胶量生成不干胶涂胶量时,还包括:

56、预设剔除数据占比阈值j;

57、获取所述获取一级初始涂胶量的剔除数量n,根据所述剔除数量n生成第一剔除数据占比j1,其中,j1=n/m;

58、获取所述获取二级初始涂胶量的剔除数量h,根据所述剔除数量h生成第二剔除数据占比j2,其中,j2=h/m;

59、若j1>j,修正所述一级照射参数;

60、若j2>j,修正所述二级照射参数。

6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初始预测涂胶量生成不干胶涂胶量时,还包括:

62、根据所述一级不干胶涂胶量f和所述二级不干胶涂胶量g,生成涂胶量占比;

63、根据所述涂胶量占比生成待检测材料涂胶量类别;

64、根据所述待检测材料涂胶量类别获取一级检测涂胶量预测模型和二级检测涂胶量预测模型的可信度;

65、根据所述可信度生成不干胶涂胶量。

66、本技术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

67、通过增设涂胶量类别和检测类别,根据不同的待检测材料的不干胶涂胶量进行动态检测,通过采集静态数据和一级检测涂胶量预测模型得到在静态检测时,待检测材料的不干胶涂胶量测试值,通过采集动态数据和二级检测涂胶量预测模型得到运动检测时的待检测材料的不干胶涂胶量测试值,并根据不同涂胶量类别的可信度得到最终检测结果,实现对于不同材质的待检测材料的针对性检测,提高测试精度。

68、根据检测材料涂胶量面积动态调节近红外照射参数,获取多组检测参数,同时根据检测参数的预处理结果修正近红外照射参数,提高检测精度,避免因待检测材料的不干胶涂抹不均匀影响检测结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