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方法及系统

文档序号:36536700发布日期:2023-12-29 23:30阅读: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磨损分析,尤其涉及一种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1、作为保证车辆机动性的核心传动部件,差速器通过十字轴-行星轮的相对运转来传递扭矩和分配转速。传动过程中,十字轴表面承担巨大载荷,同时孔轴相对运动形式为滑动摩擦,在润滑不充分条件下,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非常容易磨损,严重时十字轴与行星轮发生烧结,无法满足车辆极限工况下使用要求。

2、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对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的计算分析较少,导致无法准确描述十字轴-行星轮的磨损过程。同时无法准确计算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中,轴-孔接触弧长变化、沿接触弧长的压强分布以及孔-轴接触区域压强分布规律等,进而无法提供针对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进行结构设计与改进的有效依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方法及系统,本发明通过磨损过程的几何关系计算孔轴接触弧长,进而推导出磨损过程中沿接触弧长的压强分布,填补了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的计算分析理论的空白。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3、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方法,包括:

4、结合磨损过程中孔轴圆心距、十字轴轴颈半径和行星轮孔半径,建立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的几何关系模型;

5、对建立的几何关系模型进行公式推导,得到磨损过程中轴孔接触弧长对应圆心角公式;

6、将得到的圆心角公式转化为十字轴-行星轮接触弧长表达式;根据十字轴-行星轮接触弧长表达式,计算得到孔轴接触弧长;

7、根据得到的孔轴接触弧长,计算沿接触弧长的压强分布,得到接触压强分布的二次多项式;

8、对十字轴-行星轮轴向接触长度受力分析,得到轴向作用力受力分布表达式;结合接触压强分布的二次多项式,得到孔-轴接触区域压强分布。

9、进一步的,将磨损过程分为孔磨损和轴磨损两个过程。

10、进一步的,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的几何关系模型中,孔轴圆心距等于十字轴磨损量、行星齿轮孔磨损量与行星轮孔半径三者的和与十字轴轴颈半径的差。

11、进一步的,磨损过程中轴孔接触弧长对应圆心角α计算公式为:

12、

13、其中:rh1为磨损后行星轮孔半径;a1为孔轴圆心距;ra0为十字轴轴颈半径。

14、进一步的,接触弧长的接触压强σ分布表达式为:

15、

16、其中,g为相对作用力;为在行星轮上接触弧长所对应的圆心角;a为计算值。

17、进一步的,计算值a为:

18、

19、进一步的,孔轴接触压强σi,j为:

20、

21、其中,a为计算值;gi为相对作用力;为在行星轮上接触弧长所对应的圆心角;i和j为常数。

22、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系统,包括:

23、磨损过程的几何关系模型建立模块,结合磨损过程中孔轴圆心距、十字轴轴颈半径和行星轮孔半径,建立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的几何关系模型;

24、圆心角计算模块,被配置为:对建立的几何关系模型进行公式推导,得到磨损过程中轴孔接触弧长对应圆心角公式;

25、孔轴接触弧长计算模块,将得到的圆心角公式转化为十字轴-行星轮接触弧长表达式;根据十字轴-行星轮接触弧长表达式,计算得到孔轴接触弧长;

26、接触压强分布计算模块,根据得到的孔轴接触弧长,计算沿接触弧长的压强分布,得到接触压强分布的二次多项式;

27、孔-轴接触区域压强计算模块,对十字轴-行星轮轴向接触长度受力分析,得到轴向作用力受力分布表达式;结合接触压强分布的二次多项式,得到孔-轴接触区域压强分布。

28、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了第一方面所述的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方法的步骤。

29、第四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了第一方面所述的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方法的步骤。

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31、本发明中,首先,结合磨损过程中孔轴圆心距、十字轴轴颈半径和行星轮孔半径,建立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的几何关系模型;对建立的几何关系模型进行公式推导,得到磨损过程中轴孔接触弧长对应圆心角公式;然后,将得到的圆心角公式转化为十字轴-行星轮接触弧长表达式;根据十字轴-行星轮接触弧长表达式,计算得到孔轴接触弧长;根据得到的孔轴接触弧长,计算沿接触弧长的压强分布,得到接触压强分布的二次多项式;最后,对十字轴-行星轮轴向接触长度受力分析,得到轴向作用力受力分布表达式;结合接触压强分布的二次多项式,得到孔-轴接触区域压强分布;实现了磨损过程中沿接触弧长的压强分布计算,填补了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的计算分析理论的空白,为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的结构设计与改进提供了有效依据。



技术特征:

1.一种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磨损过程分为孔磨损和轴磨损两个过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的几何关系模型中,孔轴圆心距等于十字轴磨损量、行星齿轮孔磨损量与行星轮孔半径三者的和与十字轴轴颈半径的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磨损过程中轴孔接触弧长对应圆心角α计算公式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接触弧长的接触压强σ分布表达式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值a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孔-轴接触区域压强σi,j为:

8.一种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了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方法的步骤。

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了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方法的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磨损分析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分析方法及系统,首先,结合磨损过程中孔轴圆心距、十字轴轴颈半径和行星轮孔半径,建立磨损过程的几何关系模型;对建立的几何关系模型进行公式推导,得到磨损过程中轴孔接触弧长对应圆心角公式;然后,将得到的圆心角公式转化为十字轴‑行星轮接触弧长表达式;根据十字轴‑行星轮接触弧长表达式,计算得到孔轴接触弧长;根据得到的孔轴接触弧长,计算沿接触弧长的压强分布,得到接触压强分布的二次多项式;最后,将得到的接触压强分布的二次多项式结合十字轴轴向作用力分布,得到孔‑轴接触区域压强分布,填补了差速器十字轴‑行星轮磨损过程的计算分析理论的空白。

技术研发人员:江京亮,刘迪,刘本友,魏蓉,马长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