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实用性使用功能的楼体综合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311830发布日期:2024-03-13 21:01阅读: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备实用性使用功能的楼体综合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旧楼改造,尤其涉及一种具备实用性使用功能的楼体综合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1、旧楼改造是指对已存在的老旧建筑进行重新设计、改建、装修或更新,以适应新的功能、提高建筑性能、符合现代标准,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对结构、功能、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改进。

2、传统的建筑设计往往缺乏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导致最终的空间布局可能无法充分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其次在空间布局上缺乏灵活性,一旦建成后难以进行有效的空间调整,这限制了建筑的使用效率和适应性。此外,许多传统建筑在节能和生态环保方面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既不利于环境保护,也增加了长期运维成本。最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能源管理系统,这不仅影响建筑的运行效率,也增加了能源消耗。总体来看,现有的楼体综合施工方法在个性化设计、空间灵活性、节能环保、智能化管理和能源利用等方面都有明显不足,需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2、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备实用性使用功能的楼体综合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s1:调查用户的工作、生活、娱乐需求,结合先进的用户体验调研技术,获取用户具体需求和偏好,生成空间功能需求清单和用户体验报告;

4、s2:利用动态空间规划算法,结合空间需求清单和用户体验报告,设计动态空间布局方案,生成动态空间规划设计图纸和功能分区计划;

5、s3:根据动态空间规划设计,采用可移动墙壁技术进行施工,配置电动或机械系统,建成可移动墙壁模块;

6、s4:在指定区域安装可折叠隔断结构,确保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展开和折叠,建成可折叠隔断模块;

7、s5:安装智能感知设备,与可移动墙壁和可折叠隔断模块相连接,建立感知网络;

8、s6:应用智能空间调整算法,根据实时用户活动、需求和人流数据,自动调整可移动墙壁和可折叠隔断的位置状态,进行动态空间布局调整;

9、s7:在建筑屋顶和垂直绿化表面安装透明度的太阳能板,确保光伏系统与绿化系统相互集成,建成光伏与绿化系统集成结构;

10、s8:引入智能生态管理系统,监测绿植状态、能源利用情况,并与感知网络进行整合,建成智能生态管理模块;

11、s9:对整体结构进行全面调试,确保可移动墙壁、可折叠隔断、光伏与绿化系统集成各模块协同工作,并根据用户反馈进行最终优化。

12、较佳的,所述s1的具体步骤如下:

13、s101:基于用户体验调研技术,采用问卷调查和面访方法,通过聚类分析算法识别用户需求的主要特征,生成用户需求数据集;

14、s102: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分析用户需求数据,挖掘用户的潜在偏好和习惯,生成用户偏好报告;

15、s103:结合用户需求数据和偏好报告,采用情感分析方法进行用户体验调研,获取用户对空间布局的情感反馈,生成用户体验报告。

16、此处,上述步骤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和偏好,从而优化产品或服务的空间布局,提升用户体验。

17、较佳的,所述s2的具体步骤如下:

18、s201:基于用户需求数据、空间功能需求清单和用户体验报告,采用动态规划算法建立空间布局的动态规划模型,生成动态空间规划模型;

19、s202:运用遗传算法等动态规划算法,结合空间需求清单,生成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动态空间布局方案,生成动态空间规划设计图纸;

20、s203:根据动态规划方案,确定各功能模块的位置和空间分区,采用区域划分算法制定功能分区计划,生成功能分区计划。

21、此处,上述步骤的实施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空间布局方案,提高空间利用率和用户满意度。

22、较佳的,所述s3的具体步骤如下:

23、s301:基于功能分区计划,采用结构优化算法设计可移动墙壁的结构,准备好材料和墙体结构设计图纸;

24、s302:配置电动或机械系统,采用运动规划算法确保可移动墙壁能够按照动态规划方案进行灵活移动,建成可移动墙壁模块;

25、s303:对可移动墙壁模块进行系统联调和测试,保证与动态规划系统协同工作。

26、此处,上述步骤的实施可以实现空间布局的动态调整和优化,提高整体结构灵活性。

27、较佳的,所述s4的具体步骤如下:

28、s401:基于功能分区计划和空间布局设计,采用结构优化算法设计可折叠隔断的结构,生成可折叠隔断结构设计图纸;

29、s402:准备可折叠隔断结构所需材料,采用数控加工技术进行制造,建成可折叠隔断模块;

30、s403:在指定区域进行安装可折叠隔断模块,采用实时监测技术进行调试,保证可折叠隔断能够根据需要展开和折叠。

31、此处,上述步骤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实现空间布局的灵活调整优化,提高空间利用率和用户满意度。

32、较佳的,所述s5的具体步骤如下:

33、s501:基于空间布局设计和动态规划模型,选择传感器设备,采用布设算法确定感知设备的位置,生成布局方案;

34、s502:将感知设备与可移动墙壁和可折叠隔断模块连接,采用通信协议建立感知网络,实现设备之间信息共享,建成感知网络;

35、s503:通过感知设备采集实时用户活动、需求和人流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有关空间使用的关键信息,生成实时感知数据。

36、此处,上述步骤的实施可以实现对用户活动的全面感知和理解,从而优化空间布局和服务体验。

37、较佳的,所述s6的具体步骤如下:

38、s601:基于实时感知数据,采用实时数据分析算法分析用户活动、需求和人流状况,生成空间调整的反馈信息;

39、s602:结合实时反馈信息和动态规划模型,采用空间调整算法自动调整可移动墙壁和可折叠隔断的位置状态,优化空间布局;

40、s603:将优化后的动态空间布局实时应用于可移动墙壁和可折叠隔断,通过智能感知设备进行监控,建成智能空间调整系统。

41、此处,建立智能的空间调整系统,可以准确的实现对空间布局的动态优化和管理。

42、较佳的,所述s7的具体步骤如下:

43、s701:基于建筑物结构和光照条件,采用光伏布局优化算法设计透明度的太阳能板的布局,生成太阳能板与绿化系统集成结构设计图纸;

44、s702: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太阳能板的安装,采用实时监测技术确保安装位置符合优化布局,与光伏系统连接,建成光伏与绿化系统集成结构;

45、s703:采用性能测试算法对光伏系统和绿化系统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调整系统参数,确保各模块协同工作,优化能源利用效率。

46、此处,上述步骤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光伏与绿化系统的集成和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47、较佳的,所述s8的具体步骤如下:

48、s801:基于空间布局和绿化系统特性,采用布设算法确定生态感知设备的位置,建成智能生态感知网络;

49、s802:通过感知设备监测绿植状态和能源利用情况,采用数据采集算法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处理,生成实时生态数据;

50、s803:将感知网络中的数据整合到智能生态管理系统,采用数据整合算法实现感知数据与生态管理系统的有效交互,建成智能生态管理模块。

51、此处,上述步骤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绿化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提高绿植生长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

52、较佳的,所述s9的具体步骤如下:

53、s901:对可移动墙壁、可折叠隔断、光伏与绿化系统集成结构等模块进行全面测试,采用系统测试算法完成模块协同工作测试;

54、s902:通过用户反馈系统采用用户反馈分析算法对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进行收集和分析,得到用户反馈分析报告;

55、s903:基于用户反馈分析报告,采用优化算法对系统进行最终调整,完成系统最终优化,建成智能生态建筑系统。

56、此处,上述步骤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智能生态建筑系统的最终优化和建成,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5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58、本发明中,通过调查用户的工作、生活和娱乐需求并结合用户体验调研技术,能够更准确地获取用户的具体需求和偏好,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空间布局,应用动态空间规划算法在设计阶段能够优化空间利用,提高了建筑空间的灵活性和可适应性,采用可移动墙壁技术和可折叠隔断结构的施工方式使得空间布局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进一步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此外,通过安装智能感知设备并应用智能空间调整算法,可以实现空间布局的实时调整,更好地适应用户的变化需求,透明度的太阳能板和垂直绿化系统的集成,不仅提高建筑的节能效率,增强建筑的生态友好性,整体结构大大提高建筑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