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处理方法及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866526阅读:来源:国知局
像特征匹配,调整使所述第一图片与所述第二图片的预览图相符,提示拍摄所述第二图片。
[0054]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为了提高合影效果的真实感,可以通过图像特征匹配技术,对图片进行微调,使第一图片与第二图片的预览图相符,如此,在后续进行图片融合时,便可避免图像提取出现的毛刺问题。举例来说,可以对第一图片进行微调,将第一图片调整至与第二图片的预览图相符;或者,也可以对第二图片的预览图微调,将第二图片的预览图调整至与第一图片相符,本公开实施例对此可不做限定。
[0055]考虑到两张图片均针对同一当前拍照场景而拍摄,故第一背景区域和第二背景区域中包括很多相互匹配的图像特征,因此,可以采用特征匹配技术来调整第一图片。举例来说,图像特征可以包括颜色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空间位置特征等等;特征匹配技术可以体现为s if t算法、surf算法等等,本公开实施例对图像特征、特征匹配技术可不做限定。
[005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可以先对图片进行缩小处理,并从缩小处理后的图片中进行图像特征提取,有助于加快特征提取速度,本公开实施例对缩小程度可不做限定。
[0057]调整使第一图片与第二图片的预览图相符时,便可提示进行第二图片的拍摄,例如拍摄获得图3所示第二图片。举例来说,可以通过文字提示、声音提示、图像提示中的至少一种,进行拍摄提示。其中,文字提示可以为智能设备上显示的预设文字,如预设文字为“拍摄”;声音提示可以为智能设备发出的预设声音,如预设声音为“滴滴滴”;图像提示可以为智能设备上显示的预设图案或图标,如预设图标为“相机标识”。本公开实施例对采用的提示方式可不做限定。
[0058]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过图像特征来调整第一图片的方案,参见图4所示流程图,可包括以下步骤:
[0059]在步骤401中,获得第一图像特征和第二图像特征,所述第一图像特征从所述第一背景区域中提取,所述第二图像特征从所述第二背景区域中提取;
[0060]在步骤402中,利用所述第一图像特征和所述第二图像特征,获得图像转换矩阵;
[0061]在步骤403中,通过所述图像转换矩阵,将所述第一图片和所述第二图片的预览图中的像素点调整至相符。
[0062]作为一种示例,可以通过sift算法,从第一背景区域中提取第一图像特征,从第二背景区域中提取第二图像特征;可以通过RANSAC算法,获得图像转换矩阵。可以理解地,图像转换矩阵用于表示第一图片中的像素点与第二图片中的像素点之间的对应转换关系,参见图5,示出了图2所示第一图片与图3所示第二图片的像素点间的对应关系。
[0063]如果利用图像转换矩阵对第一图片进行微调,则可将第一图片中的像素点转换到第二图片的预览图的对应位置。如果利用图像转换矩阵对第二图片的预览图进行微调,则可将第二图片的预览图中的像素点转换到第一图片的对应位置。
[0064]在步骤105中,从所述第一图片和所述第二图片中选取主图片,并从未被选取的图片中自动提取用户区域,将提取到的用户区域融合到所述主图片中,获得合影照片。
[0065]以对第一图片进行微调为例,经上述步骤,可以获得调整后的第一图片和第二图片,可将两张图片融合处理为一张合影照片。举例来说,可以从两张图片中选取一张作为主图片,例如,将调整后的第一图片确定为主图片,对应于此,则可从未被选取的第二图片中提取出第二用户区域,并将第二用户区域融合至主图片中,获得合影照片。
[0066]综上,在不借助外力的条件下,便可利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实现了两人或多人合影。在拍摄过程中,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实时向用户展示合影效果图,如此便可对第二用户的拍照位置和拍照姿势做适当调整,有助于提高利用本公开实施例方案得到的合影的真实感。同时,通过图像特征匹配技术,调整第一图片与第二图片的预览图相符,即可提高第一背景区域和第二背景区域的一致性,这样,可以降低从未被选取的图片中提取用户区域时对精准度的要求,也就是说,即使提取到的用户区域的边缘出现毛刺,亦可在融合过程中通过背景区域来减缓甚至消除毛刺问题,使利用本公开实施例方案得到的合影更具真实感。此外,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中,大多可由智能设备自动执行,极少涉及使用者的手动操作,实现过程简单便捷,对使用者的能力要求较低。
[0067]除上文所做介绍之外,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选取主图片的方案,下面进行解释说明。
[0068]示例方案一,为了提高本公开实施例方案的灵活性,可以向使用者提供交互界面,由使用者从两张图片中选取一张作为主图片,例如,根据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拍照姿势,将可以被遮挡的用户所在的图片确定为主图片,参见图2和图3所示示意图,第二用户的左腿与第一用户之间会出现遮挡情况,为了使合影效果更具真实感,可以将第一图片确定为主图片,保证融合处理之后,第二用户区域可以位于第一用户区域之上。
[0069]示例方案二,可以由智能设备自动从两张图片中选取一张作为主图片,例如,将首次拍摄的图片确定为主图片,或监测两张图片的拍摄质量,将质量较高的图片确定为主图片,等等。本公开实施例对选取主图片的方式可不做限定。
[0070]除上文所做介绍之外,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从未被选取的图片中自动提取用户区域的方案,下面进行解释说明。
[0071]示例方案一,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从未被选取的图片中自动识别第一区域,并将第一区域作为待提取用户区域;然后从未被选取的图片中,提取识别出的待提取用户区域。例如,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自动识别出第二图片中的第二用户区域;再通过图像分割技术,从第二图片中提取出第二用户区域。
[0072]示例方案二,还可以向使用者提供交互界面,由使用者从未被选取的图片中划定第二区域,并将人脸识别技术识别出的第一区域和使用者划定出的第二区域作为待提取区域。举例来说,智能设备可以监测使用者对未被选取的图片的操作动作,从而自动识别出所述操作动作划定的第二区域。例如,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自动识别出第二图片中的第二用户区域,同时,通过监测使用者的操作动作,自动识别出使用者圈定的第二用户人影所在区域;然后通过图像分割技术,从第二图片中提取出第二用户区域以及第二用户人影所在区域。
[0073]除上文所做介绍之外,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将提取到的用户区域融合到主图片中的方案,参见图6所示流程图,可包括以下步骤:
[0074]在步骤601中,获得所述提取到的用户区域的像素点坐标,并根据所述像素点坐标确定出所述提取到的用户区域对应于所述主图片中的融合位置;
[0075]在步骤602中,利用所述提取到的用户区域覆盖所述主图片的融合位置。
[0076]经过步骤104后,可有效保证第一图片和第二图片所含背景区域的一致性,因此,可以直接通过像素点坐标,来确定提取到的用户区域对应于主图片中的融合位置,也就是说,融合位置在主图片中的位置、与提取到的用户区域在未被选取的图片中的位置,相互对应。
[007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可以通过提取到的用户区域的任意位置的像素点坐标,来确定融合位置,例如,通过提取到的用户区域的边缘位置的像素点坐标来确定。可以理解地,可以获得边缘位置的所有像素点的坐标,来确定融合位置;或者,也可获得边缘位置的预设点的像素点坐标,来确定融合位置,例如,边缘位置的预设点可以为用户的头部、四肢等。本公开实施例对此可不做限定。
[0078]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片处理装置的框图。参照图7,该装置700可以包括第一图片获取模块701、第一图片处理模块702、图片显示模块703、特征匹配模块704、用户区域提取模块705和融合模块706。
[0079]该第一图片获取模块701,可以被配置为获取第一图片,所述第一图片包括第一用户区域和第一背景区域;
[0080]该第一图片处理模块702,可以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一背景区域进行透明化处理,获得处理后的第一图片;
[0081]该图片显示模块703,可以被配置为显示所述处理后的第一图片以及第二图片的预览图,所述第二图片包括第二用户和第二背景区域,所述第一背景区域与所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