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管材数控弯曲回弹角的方法

文档序号:10570123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确定管材数控弯曲回弹角的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确定管材数控弯曲回弹角的方法,基于平衡条件,提出了一种考虑弹性模量变化、壁厚变化、中性层偏移的管材弯曲回弹计算方法,以提高回弹预测精度,从而实现对弯管成形的精确控制。本发明考虑了管材弯曲过程中的弹性模量变化、壁厚变化、中性层偏移的管材弯曲回弹计算方法,提高了回弹预测精度,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用于管材弯曲回弹的初步预测,并对研究各参数对回弹的影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专利说明】
一种确定管材数控弯曲回弹角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领域,具体是一种确定管材数控弯曲回弹角的方法,主要用 于数控弯曲成形。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飞机及新一代先进飞行器的研制,迫切需要提高液压管道系 统的承压能力,以满足飞机机动性、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高强TA18钛管由于具有 密度小、比强度高、抗疲劳和抗蚀性能优异、焊接性能良好等优势,能够满足高强及轻量化 的要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
[0003] 然而,高强TA18钛管具有强度大,弹性模量小,屈弹比高等特点,与不锈钢管及铝 管相比,弯曲成形后更易出现各种成形缺陷,如回弹、截面扁化、壁厚减薄等。其中,卸载后 的回弹现象最为严重,直接影响着弯曲件的成形质量,当回弹量超过误差所允许的范围时, 零件的几何精度和形状精度就难以满足要求,而这两方面的精度会直接影响到弯管件的使 用,如和其它部件连接的设计布局及结构紧凑性等。此外,回弹还会对截面扁化和壁厚减薄 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管材强度及管内液压介质的正常流动。因此,对高强TA18钛管数控弯 曲回弹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回弹的预测精度,从而对其进行合理控制,已成为发展高强钛管 数控弯曲精确成形技术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0004] 目前关于弯曲回弹的理论解析模型大多是基于经典回弹理论(即弯曲卸载后的回 弹弯矩与弯曲时的加载弯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建立的。
[0005] H.A.AL-Qureshi等(H.A.AL-Qureshi.Elastic-plastic analysis of tube bend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1999,39(1):87-104)基于平面应变条件,将圆管视为空心梁,采用梁弯曲理论对圆管纯弯进行了弹塑性分 析,在分析过程中假设材料为理想弹塑性,横截面上具有一个与外载荷平面垂直的对称轴, 忽略起皱、破裂以及包辛格效应等,得出了定量预测弯矩和回弹半径的近似公式,并通过对 不同规格的同种铝合金管材进行纯弯曲实验来验证回弹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回弹的实验结 果和理论预测结果吻合良好。这种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很具有借鉴意义。 A.EI.Megharbel等(A.E1.Megharbel,G.A.E1 Nasser,A.El.Domiaty.Bending of tube and section made of strain-hardening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8,203(1-3): 372-380)在H. A. AL-Qureshi的基础上,将线弹 性一理想塑性材料改为更加符合实际的硬化材料,使回弹的理论解析结果更加接近实验 值,但其没有考虑管材弯曲时的中性层偏移、壁厚变化等,与实际情况不符。
[0006] 综上所述,针对管材弯曲回弹的理论解析研究都以大量的假设为基础,如将材料 简化为理想弹塑性材料,忽略管材弯曲过程中的弹性模量变化、壁厚变化、中性层偏移等, 这些都会给计算结果带来很大误差。回弹是弯曲变形中弹性变形部分恢复的结果,当材料 发生纯弹性弯曲时,应变沿厚度方向呈线性分布,回弹时弹性变形能够完全恢复,回弹弯矩 大小等于加载弯矩,可以采用经典回弹理论求解回弹。但当材料发生弹塑性弯曲时,变形沿 厚度方向呈非线性分布,回弹时弹性变形成分不能完全恢复,残余变形、残余应力和残余弯 矩均存在,弯曲时的加载力矩不等于卸载时的回弹弯矩,此时再采用经典纯弯曲理论计算 回弹存在较大的误差。目前大部分文献都是以经典纯弯曲理论计算回弹的。
[0007] 管材弯曲过程中,弯曲外侧材料轴向受拉伸长,壁厚减薄,内侧材料轴向受压缩 短,壁厚增厚,弯管中性层向弯曲内侧偏移。张配配(张配配.考虑弹性模量变化的高强TA18 钛管数控弯曲回弹研究.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基于平衡条件,建立了考虑弹 性模量变化、壁厚变化、中性层偏移的分步回弹理论。研究发现,在理论解析中将弹性模量、 壁厚视为常数会导致回弹解析值比实际值小,考虑中性层偏移会减小回弹角计算误差。因 此,建立基于平衡条件,考虑弹性模量变化、壁厚变化、中性层偏移的管材弯曲回弹理论解 析模型是发展钛管数控弯曲精确成形技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0008] 为减小现有计算方法中由于理论基础和未考虑弹性模量变化、壁厚变化、中性层 偏移引起的误差,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确定管材数控弯曲回弹角的方法。
[0009] 本发明的具体过程是:
[0010] 步骤1,确定应力/应变中性层偏移量De和屈服点处的应变es:
[0011] 根据式(1)确定应力/应变中性层偏移量De:
[0012] De =p-r^J(p/r)2 -1 C 1 )
[0013]其中,P为弯曲半径,r为管材内半径。
[0014]根据式(2)确定屈服点处的应变es:
[0015] E〇es = K(es+b)n (2)
[0016] 其中,Eo为初始弹性模量,K为强化系数,n为硬化指数,b为材料常数。
[0017]步骤2,确定管材弯曲外侧弹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a和弯曲内侧弹 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
[0018]根据式(3)确定管材弯曲外侧弹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a:
C3;
[0020]根据式(4)确定管材弯曲内侧弹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
[0022]其中,to为管材的初始壁厚。
[0023] 步骤3,确定弯管截面上随位置变化的壁厚t和随塑性变形变化的弹性模量Eu:
[0024] 根据式(5)确定弯管截面上随位置变化的壁厚t: (5)
[0026]其中,为管材横截面外表面上某一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夹角,名龙0
[0027]确定随塑性变形变化的弹性模量:通过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 距离y、弯管的轴向应变和弯管的等效应变f确定所述弹性模量。具体过程是:
[0028] I确定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距离y
[0029]根据式(6)确定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距离y:
[0030] / = (r + 〇CGS^ (g)
[0031] II确定弯管的轴向应变ee
[0032]根据式(7)确定弯管的轴向应变ee:
(7)
[0034] m确定弯管的等效应变歹
[0035]根据式(8)确定弯管的等效应变歹:
C8)
[0037] 根据确定的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距离y、弯管的轴向应变ee 和弯管的等效应变#确定所述弹性模量。
[0038] 根据式(9)确定随塑性变形变化的弹性模量Eu:
[0039] = £0-(£0~£a) (1-e^) (9)
[0040] 其中,Ea为弹性模量随塑性变形的稳定值,|为系数。
[0041 ]步骤4,确定管材弯曲时轴向应力分布:
[0042]根据式(10)得到弯曲时管材的轴向应力〇〇分布: (10) (11)
[0048] 其中,Pe为回弹半径。
[0049] 步骤6、确定管材回弹后残余轴向应力W分布:
[0050] 根据式(12)得到回弹后残余轴向应力W分布:
(12)
[0052] 步骤7,确定回弹角A 0:
[0053]根据式(13)和(14)确定回弹前外侧塑性变形区各轴向力之和&、回弹前内侧弹性 变形区各轴向力与外侧弹性变形区各轴力之和C2、回弹前内侧塑性变形区各轴向力之和C3、 C4为回弹时外侧塑性变形区各轴向力之和的-(PADJ倍、(:5为回弹时内侧弹性变形区各轴 向力与外侧弹性变形区各轴向力之和的_ ( Pe+De )倍、C6为回弹时内侧塑性变形区各轴向力 之和的-(Pe+De )倍:
(13)
[0055] 其中,M为弯管弯曲截面面积,根据式(14)得到:
[0056] M = t2+2tr (14)
[0057] 根据式(15)得到弯管回弹后的曲率
(15) (16)
[0059]根据式(16)得到弯管的回弹角A 0:
[0061] 其中,9为回弹前的弯曲角。
[0062] 本发明基于平衡条件,提出了一种考虑弹性模量变化、壁厚变化、中性层偏移的管 材弯曲回弹角计算方法,以提高回弹预测精度,从而实现对弯管成形的精确控制。
[0063]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静力平衡条件,考虑管材弯曲过程中的弹性模量变化、壁 厚变化、中性层偏移的管材弯曲回弹角计算方法,提高了回弹预测精度,具有一定的普适 性,可用于管材弯曲回弹的初步预测,并对研究各参数对回弹的影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0064] 当材料发生弹塑性弯曲时,变形沿厚度方向呈非线性分布,回弹时弹性变形不能 完全恢复,残余变形、残余应力和残余弯矩均存在,弯曲时的加载弯矩不等于卸载时的回弹 弯矩。因此,采用经典回弹理论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方面,本发明基于静 力平衡条件,认为回弹时残余变形和残余应力均存在,对回弹的预测精度高于经典回弹理 论;另一方面,本发明考虑了弹性模量变化、壁厚变化、中性层偏移,得到的回弹角计算值大 于未考虑弹性模量变化、壁厚变化、中性层偏移时的计算值,且更接近实验值,使回弹预测 精度得到提高,如图3和表1所示。
[0065] 表1考虑De, t和E不同组合的D6mmX t0.6mmXpl8mm钛管回弹角计算值的平均相对 误差

【附图说明】
[0067]图1为一种管材数控弯曲回弹角计算方法的流程图;
[0068]图2为弯管截面图;
[0069] 图3为考虑De,t和E不同组合的D6mm X t0.6mm X pl8mm钛管回弹角计算值和实验值 对比图。
[0070] 图中:
[0071 ] 1.几何中性层;2.应力/应变中性层;3.弯曲前截面;4.弯曲后截面;5.弯管外侧塑 性变形区;6.弯管外侧弹性变形区;7 .弯管内侧弹性变形区;8.弯管内侧塑性变形区;9.弯 曲中心;10.考虑De,t和E的回弹角计算值;11.考虑1和t的回弹角计算值;12.回弹角实验 值;13.考虑t和E的回弹角计算值;14.只考虑t的回弹角计算值;15.考虑和E的回弹角计 算值;16.只考虑D e的回弹角计算值;17.只考虑E的回弹角计算值;18.未考虑De,t和E的回弹 角计算值。
【具体实施方式】
[0072] 实施例一:
[0073] 本实施例是一种管材数控弯曲回弹角计算方法。本实施例中,弯曲的管材选用 TA18钛合金,外径D为6mm,初始壁厚to为0.6mm,弯曲半径P为18mm,回弹前的弯曲角0为90, 初始弹性模量E〇为97541MPa,弹性模量随塑性变形的稳定值E^94215MPa,系数|为-97.45, 泊松比v为0.3,强化系数K为1038.9,硬化指数n为0.093,材料常数b为-0.0040。
[0074]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弯曲回弹角的计算,其具体过程是:
[0075] 步骤1,确定应力/应变中性层偏移量De和屈服点处的应变es:
[0076]应力中性层是指管材在弯曲时,弯曲截面上轴向应力为零处的中间层,应变中性 层是指管材在弯曲时,弯曲截面上应变为零处的中间层。本发明假设应力中性层与应变中 性层重合,即为所述的应力/应变中性层。
[0077]管材弯曲时,为了平衡管材内外侧的力矩,弯管截面上的应力/应变中性层向弯曲 侧偏移,不再与几何中性层重合,所产生的偏移量为匕。
[0078]根据式(1)确定应力/应变中性层偏移量De:
[0079] D. = p - -\ U )
[0080] 其中,p为弯曲半径,r为管材内半径。
[0081 ] 本实施例中,确定的应力/应变中性层偏移量De = 0.16mm。
[0082]根据式(2)确定屈服点处的应变es:
[0083] E〇es = K(es+b)n (2)
[0084] 其中,Eo为初始弹性模量,K为强化系数,n为硬化指数,b为材料常数。
[0085]本实施例中,确定的屈服点处的应变es = 0.00597。
[0086] 步骤2,确定管材弯曲外侧弹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a和弯曲内侧弹 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
[0087] 根据式(3)确定管材弯曲外侧弹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a:
C3)
[0089]根据式(4)确定管材弯曲内侧弹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
(4)
[0091] 其中,to为管材的初始壁厚。
[009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确定的管材弯曲外侧弹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 夹角a = 1.589,管材弯曲内侧弹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0= 1.660。
[0093] 步骤3,确定弯管截面上随位置变化的壁厚t和随塑性变形变化的弹性模量Eu:
[0094] 根据式(5)确定弯管截面上随位置变化的壁厚t:
(5)
[0096]其中,为管材横截面外表面上某一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夹角,由于弯管截面的对称 性,本发明中:〇 s p s冗,如图2所示。
[0097]本实施例中,确定的弯管截面上随位置变化的壁厚t:
[0099]确定随塑性变形变化的弹性模量:通过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 距离y、弯管的轴向应变和弯管的等效应变F确定所述弹性模量。具体过程是:
[0100] I确定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距离y
[0101]根据式(6)确定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距离y:
[0102] y =.(r + 〇eos.炉 (g).
[0103]本实施例中,确定的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距离y为:
[0105] II确定弯管的轴向应变ee
[0106]根据式(7)确定弯管的轴向应变ee:
(7)
[0108]本实施例中,确定的弯管轴向应变ee:
[oho] m确定弯管的等效应变歹 [0111]根据式(8)确定弯管的等效应变歹:
(8)
[0113] 根据确定的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距离y、弯管的轴向应变£0 和弯管的等效应变F确定所述弹性模量。
[0114] 根据式(9)确定随塑性变形变化的弹性模量Eu:
[0115] Em =Eq-(E0~EJ (i-e^7) (9)
[0116]其中,Ea为弹性模量随塑性变形的稳定值,|为系数。
[0117] 本实施例中,确定的随塑性变形变化的弹性模量Eu: = 9754卜3326(1 - 。
[0118] 步骤4,确定管材弯曲时轴向应力分布:
[0119]根据式(10)得到弯曲时管材的轴向应力〇〇分布: l !())
[0121] 其中,v为泊松比。
[0122] 本实施例中,确定的弯曲时管材的轴向应力分布: l 199.6i8(- l. 155eu -0.004)°093, 0 <^< 1.589
[0123] = <107187.9126;,, 1.589 < c? < 1.660 -1199.618(- 1.1556;, -0.004)°,w,, 1.660<^<,t
[0124] 步骤5,确定管材回弹时轴向应力A 〇e分布:
[0125]根据式(11)确定管材回弹时的轴向应力A 〇〇分布:
(11)
[0127] 其中,Pe为回弹半径。
[0128] 本实施例中,确定的管材回弹时的轴向应力A 〇e分布:
[0130] 步骤6、确定管材回弹后残余轴向应力#分布:
[0131] 根据式(12)得到回弹后残余轴向应力4分布:
(12)
[0133]本实施例中,确定的回弹后残余轴向应力 < 分布:
[0135] 步骤7,确定回弹角A 0:
[0136] 根据式(13)和(14)确定回弹前外侧塑性变形区各轴向力之和&、回弹前内侧弹性 变形区各轴向力与外侧弹性变形区各轴力之和C 2、回弹前内侧塑性变形区各轴向力之和C3、 C4为回弹时外侧塑性变形区各轴向力之和的-(Pe+Dd倍、(:5为回弹时内侧弹性变形区各轴 向力与外侧弹性变形区各轴向力之和的_ ( Pe+De )倍、C6为回弹时内侧塑性变形区各轴向力 之和的-(Pe+De )倍:
C13)
[0138] 其中,M为弯管弯曲截面面积,根据式(14)得到:
[0139] M = t2+2tr (14)
[0140] 本实施例中,确定的ChCsXs、C4、C5、C6分别为4425.956,-0.0076,-5349.883, 845579.196,2.250,-1014849.955。
[0141] 根据式(15)得到弯管回弹后的曲率

U5)
[0143] 本实施例中,确定的弯管回弹后的曲率 「为0.00497。 e.
[0144] 根据式(16)得到弯管的回弹角A 0:
[0146]其中,0为回弹前的弯曲角。 (16)
[0147] 本实施例中,确定的回弹角A 0为7.971。
[0148] 实施例二:
[0149] 本实施例是一种管材数控弯曲回弹角计算方法。本实施例中,弯曲的管材选用 TA18钛合金,外径D为12mm,初始壁厚to为0.9mm,弯曲半径P为24mm,回弹前的弯曲角0为120 °,初始弹性模量Eo为100380MPa,弹性模量随塑性变形的稳定值EaS94109MPa,系数|为-59.08,泊松比v为〇. 291,强化系数K为1326.5,,硬化指数n为0.070,材料常数b为-0.0006。
[0150] 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弯曲回弹角的计算,其具体过程是:
[0151] 步骤1,确定应力/应变中性层偏移量De和屈服点处的应变es:
[0152]应力中性层是指管材在弯曲时,弯曲截面上轴向应力为零处的中间层,应变中性 层是指管材在弯曲时,弯曲截面上应变为零处的中间层。本发明假设应力中性层与应变中 性层重合,即为所述的应力/应变中性层。
[0153]管材弯曲时,为了平衡管材内外侧的力矩,弯管截面上的应力/应变中性层向弯曲 侧偏移,不再与几何中性层重合,所产生的偏移量为匕。
[0154]根据式(1)确定应力/应变中性层偏移量De:
[0155] D =p-1小pfrf- -\ ⑴
[0156] 其中,P为弯曲半径,r为管材内半径。
[0157] 本实施例中,确定的应力/应变中性层偏移量De = 0.55mm。
[0158]根据式(2)确定屈服点处的应变es:
[0159] E〇es = K(es+b)n (2)
[0160] 其中,Eo为初始弹性模量,K为强化系数,n为硬化指数,b为材料常数。
[0161] 本实施例中,确定的屈服点处的应变es = 0.00950。
[0162] 步骤2,确定管材弯曲外侧弹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a和弯曲内侧弹 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
[0163] 根据式(3)确定管材弯曲外侧弹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a:
(3)
[0165]根据式(4)确定管材弯曲内侧弹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
0)
[0167] 其中,to为管材的初始壁厚。
[0168]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确定的管材弯曲外侧弹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 夹角a = 1.625,管材弯曲内侧弹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0= 1.699。
[0169] 步骤3,确定弯管截面上随位置变化的壁厚t和随塑性变形变化的弹性模量Eu: [0170]根据式(5)确定弯管截面上随位置变化的壁厚t: (5)
[0172] 其中,为管材横截面外表面上某一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夹角,由于弯管截面的对称 性,本发明中茂,如图2所示。
[0173] 本实施例中,确定的弯管截面上随位置变化的壁厚t:
[0175]确定随塑性变形变化的弹性模量:通过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 距离y、弯管的轴向应变和弯管的等效应变f确定所述弹性模量。具体过程是:
[0176] I确定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距离y
[0177] 根据式(6)确定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距离y:
[0178] v = (r + 〇 cos# (石)
[0179]本实施例中,确定的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距离y为:
[0181] n确定弯管的轴向应变ee
[0182] 根据式(7)确定弯管的轴向应变ee:
(7)
[0184]本实施例中,确定的弯管轴向应变ee:
[0186] m确定弯管的等效应变F
[0187] 根据式(8)确定弯管的等效应变
(8)
[0189] 根据确定的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距离y、弯管的轴向应变£0 和弯管的等效应变^确定所述弹性模量。
[0190] 根据式(9)确定随塑性变形变化的弹性模量Eu:
[0191] =E0-(E(i-Ea) (1-e, (9)
[0192] 其中,Ea为弹性模量随塑性变形的稳定值,|为系数。
[0193] 本实施例中,确定的随塑性变形变化的弹性模量Eu: & =10038〇-6271(l-eH^。 (10)
[0194]步骤4,确定管材弯曲时轴向应力分布:
[0195]根据式(10)得到弯曲时管材的轴向应力〇e分布:
[0197] 其中,v为泊松比。
[0198] 本实施例中,确定的弯曲时管材的轴向应力分布: 1531.7l〇(l. 155^-0.0006)°,r", 0 <Ap<\ .625
[0199] -< 109597.1 1.625 < ^9 < 1.699 -1531.71 〇(-1.155f,, -O-GOOG)'1,r", 1.699 <(,〇< tv
[0200]步骤5,确定管材回弹时轴向应力A 〇e分布:
[0201 ]根据式(11)确定管材回弹时的轴向应力A 〇〇分布:
(11)
[0203] 其中,Pe为回弹半径。
[0204]本实施例中,确定的管材回弹时的轴向应力A 〇e分布:
[0206] 步骤6、确定管材回弹后残余轴向应力4分布:
[0207] 根据式(12)得到回弹后残余轴向应力%分布:
(12;
[0209] 本实施例中,确定的回弹后残余轴向应力分布:
[0211] 步骤7,确定回弹角A 0:
[0212] 根据式(13)和(14)得到回弹前外侧塑性变形区各轴向力之和&、回弹前内侧弹性 变形区各轴向力与外侧弹性变形区各轴力之和C 2、回弹前内侧塑性变形区各轴向力之和C3、 C4为回弹时外侧塑性变形区各轴向力之和的-(Pe+Dd倍、(:5为回弹时内侧弹性变形区各轴 向力与外侧弹性变形区各轴向力之和的_ ( Pe+De )倍、C6为回弹时内侧塑性变形区各轴向力 之和的-(Pe+De )倍: (13)
[0214] 其中,M为弯管
弯曲截面面积,根据式(14)得到:
[0215] M = t2+2tr (14)
[0216] 本实施例中,确定的、C4、C5、C6分别为 18393.84,-0.324,-23829.90, 5152154.25,19.29,-6401573.15〇
[0217] 根据式(15)得到弯管回弹后的曲率

(15)
[0219] 本实施例中,确定的弯管回弹后的曲率
为0.00398。
[0220] 根据式(16)得到弯管的回弹角A 0:
(16)
[0222] 其中,0为回弹前的弯曲角。
[0223] 本实施例中,确定的回弹角A 0为11.208。
【主权项】
1. 一种确定管材数控弯曲回弹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过程是: 步骤1,确定应力/应变中性层偏移量De和屈服点处的应变es; 步骤2,确定管材弯曲外侧弹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α和弯曲内侧弹塑性 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β; 步骤3,确定弯管截面上随位置变化的壁厚t和随塑性变形变化的弹性模量Eu: 步骤4,确定管材弯曲时轴向应力σθ分布: 根据式(10)得到弯曲时管材的轴向应力σθ分布:其中,ν为泊松比; 步骤5,确定管材回弹时轴向应力Λσθ分布: 根据式(11)确定管材回弹时的轴向应力Λσθ分布:其中,~为回弹半径; 步骤6、确定管材回弹后残余轴向应力σ分布: 根据式(12)得到回弹后残余轴向应力σ分布:步骤7,确定回弹角ΛΘ: 根据式(13)和(14)确定回弹前外侧塑性变形区各轴向力之和Q、回弹前内侧弹性变形 区各轴向力与外侧弹性变形区各轴力之和C2、回弹前内侧塑性变形区各轴向力之和C3、C 4为 回弹时外侧塑性变形区各轴向力之和的-(Pe+De)倍、C 5为回弹时内侧弹性变形区各轴向力 与外侧弹性变形区各轴向力之和的-(Pe+De)倍、C6为回弹时内侧塑性变形区各轴向力之和 的 -(Pe+De)倍:其中,Μ为弯管弯曲截面面积,根据式(14)得到: M=t2+2tr (14)其中,Θ为回弹前的弯曲角。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确定管材数控弯曲回弹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式(1)确定应 力/应变中性层偏移量Dm其中,P为弯曲半径,r为管材内半径; 根据式(2)确定屈服点处的应变es: E〇es = K(es+b)n (2) 其中,Eo为初始弹性模量,K为强化系数,η为硬化指数,b为材料常数。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确定管材数控弯曲回弹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式(3)确定管 材弯曲外侧弹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α:根据式(4)确定管材弯曲内侧弹塑性分界处与几何中性层之间的夹角β:其中,to为管材的初始壁厚。4.如权利要求1所述确定管材数控弯曲回弹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式(5)确定弯 管截面上随位置变化的壁厚t:其中,为管材横截面外表面上某一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夹角,0 S τ; 确定随塑性变形变化的弹性模量:通过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距离 y、弯管的轴向应变εθ和弯管的等效应变足确定所述弹性模量;具体过程是: I确定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距离y 根据式(6)确定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距离y: _r = (r 4-/)cose/) (6) II确定弯管的轴向应变εθ 根据式(7)确定弯管的轴向应变ε θ :m确定弯管的等效应变歹 根据式(8)确定弯管的等效应变f ;根据确定的管材横截面上某一点到管材几何中性层的距离y、弯管的轴向应变εθ和弯管 的等效应变f确定所述弹性模量; 根据式(9)确定随塑性变形变化的弹性模量Eu:其中,Ea为弹性模量随塑性变形的稳定值,ξ为系数。
【文档编号】G06F17/50GK105930559SQ201610228006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3日
【发明人】詹梅, 杨合, 王燕
【申请人】西北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