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簧复合刚度的验算方法

文档序号:10594244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簧复合刚度的验算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簧复合刚度的验算方法,属于悬架钢板弹簧技术领域。本发明可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各片主簧和各片副簧的结构参数及弹性模量,对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复合刚度进行精确验算。通过实例及ANSYS仿真验证可知,该发明所提供的非端部接触式少片变截面主副簧复合刚度的验算方法是正确的,为复合刚度验算提供了可靠的验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得到准确可靠的非端部接触式少片变截面主副簧的复合刚度验算值,确保产品满足悬架对复合刚度的设计要求值,从而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和性能及车辆行驶平顺性;同时,还可降低设计及试验测试费用,加快产品开发速度。
【专利说明】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黃复合刚度的验算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车辆悬架钢板弹黃,特别是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黃复合刚 度的验算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满足在不同载荷下的车辆悬架变刚度设计要求,采用少片变截面主、副黃,其 中,副黃触点与主黃之间设计有一定的主副黃间隙,确保当大于副黃起作用载荷之后,主、 副黃共同工作,W满足复合刚度的设计要求。少片变截面主副黃的第1片主黃的受力复杂, 不仅承受垂向载荷,同时还承受扭转载荷和纵向载荷,因此,实际所设计的第1片主黃的端 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大于其他各片主黃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即大都采用端部 非等构的少片变截面钢板弹黃,W满足第1片主黃受力复杂的要求。另外,为了满足不同复 合刚度的设计要求,通常采用不同长度的副黃,即副黃触点与主黃相接触的位置也不同,因 此,可分为端部平直段接触式和非端部接触式两种。主副黃接触一起工作时,第m片主黃除 了受端点力之外,还受到副黃触点的支撑力的作用,致使少片变截面主副黃的变形及内力 计算非常复杂。少片变截面主副黃的复合刚度,对车辆行驶平顺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 须对所设计的少片变截面主副黃的复合刚度进行校核和验算,W确保满足车辆悬架复合刚 度的设计要求。然而,由于主黃的端部平直段非等构、主副黃长度不相等、主副黃的变形及 内力分析计算非常复杂,因此,对于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的复合刚度, 先前一直未能给出精确可靠的验算方法。尽管先前曾有人给出了少片变截面钢板弹黃的设 计和计算方法,例如,彭莫,高军曾在《汽车工程》,1992年(第14卷)第3期,提出了变截面钢 板弹黃的设计和计算方法,主要是针对端部等构的少片抛物型变截面钢板弹黃进行设计和 计算,其不足之处不能满足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的设计及其复合刚度 验算的要求。目前工程设计人员,大都是忽略主副黃不等长的影响,直接将主黃刚度和副黃 刚度叠加进行近似验算,不能满足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的精确设计及 其复合刚度精确验算的要求。
[0003] 因此,必须建立一种精确、可靠的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的复 合刚度的验算方法,满足车辆行业快速发展及对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钢板弹黃精确设 计和复合刚度验算的要求,提高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的设计水平、产品质量和性能, 确保满足主副黃复合刚度的设计要求,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同时,降低设计及试验费用, 加快产品开发速度。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便、 可靠的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黃复合刚度的验算方法,其验算流程图,如图1所 示。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的一半对称结构可看作为变截面悬臂梁,即将对称中屯、线 看作为一半弹黃的根部固定端,将主黃端部受力点及副黃端部触点分别看作为主黃端点和 副黃端点。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的一半对称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包括,主黃1,根部垫片2,副黃3,端部垫片4,主黃1各片的根部平直段之间、副黃3的根部平 直段之间及主黃1和副黃3之间均设有根部垫片2,主黃1的端部平直段之间设有端部垫片4, 端部垫片的材料为碳纤维复合材料,W降低弹黃工作所产生的摩擦噪声。主副黃的一半对 称结构由根部平直段、抛物线段和端部平直段=段所构成,主副黃的安装间距的一半为13, 宽度为b,弹性模量为E;其中,主黃片数为m,各片主黃的一半长度为Lm,各片主黃的根部平 直段的厚度为h2M,各片主黃的端部平直段非等构,即第1片主黃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 度,大于其他各片主黃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各片主黃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 分别为hii和hi,i = l,2,…,m;中间变截面段为抛物线段,各片主黃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为 0i = hii/h2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黃端点的距离为l2M=LM-l3。副黃片数为n,各片副黃的一 半长度为La,副黃触点与主黃端点的水平距离为Io = Lm-La;各片副黃的根部平直段厚度为 h2A,各片副黃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分别为hAu和Iau,各片副黃抛物线段的厚度比Paj =hu/h2A,j = l,2,..,n。畐騰触点与主黃抛物线段之间的主副黃间隙为5,当载荷大于副黃 起作用载荷后,副黃触点与主黃抛物线段内某点相接触而共同起作用,W满足车辆悬架复 合刚度的设计要求。在主副黃的各片结构参数及弹性模量给定情况下,对非端部接触式少 片变截面主副黃的复合刚度进行验算。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非端部接触式少片变截面主副黃复合刚度 的验算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W下验算步骤:
[0006] (1)端点受力情况下的各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黃的端点变形系数Gx-Di计算:
[0007]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黃的一半长度Lm,宽度b,弹性模量E,主黃抛物线段的 根部到主黃端点的距离12M,主黃片数m,其中,第i片主黃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扣,其中,i = 1,2,…,m,对端点受力情况下的各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黃的端点变形系数Gx-Di进行计算, 即
[000引
[0009] (2)端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黃在抛物线段与副黃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BC计 算:
[0010]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黃的一半长度Lm,宽度b,弹性模量E,主黃抛物线段的 根部到主黃端点的距离12M,副黃触点与主黃端点的水平距离1〇,主黃片数m,对端点受力情 况下的第m片主黃在抛物线段与副黃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BC进行计算,即
[0011]
[0012] (3)主副黃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黃的端点变形系数Gx-Dpw计算:
[0013]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黃的一半长度Lm,宽度b,弹性模量E,主黃抛物线段的 根部到主黃端点的距离12M,副黃触点与主黃端点的水平距离1〇,对主副黃接触点受力情况 下的第m片主黃的端点变形系数住-Dpm进行计算,即
[0014]
[0015] (4)主副黃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黃在抛物线段与副黃接触点处的变形系 数&-bGp计算;
[0016]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黃的一半长度Lm,宽度b,弹性模量E,主黃抛物线段的 根部到主黃端点的距离12M,副黃触点与主黃端点的水平距离1〇,对主副黃接触点处受力情 况下的第m片主黃在抛物线段与副黃接触点的变形系数(^8〇>进行计算,即
[0ni71
[0018] (5)端点受力情况下的n片叠加副黃的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计算:
[0019]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黃的一半长度La,宽度b,弹性模量E,副黃抛物线段的 根部到副黃端点的距离12A,每片副黃的根部厚度h2A,副黃片数n,各片副黃的端部平直段的 厚度hw,抛物线段的厚度比^,其中,j = l,2,…,n,对在端点受力情况下的n片叠加副黃的 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进行计算,即
[0020]
[0021] 其中,Gx-DA功在端点受力情况下,各片副黃的端点变形系数
[0022]
[0023] (6)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黃的复合刚度Kmat验算:
[0024] 根据主黃片数m,各片主黃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副黃片数n,各片副黃的根部平 直段的厚度h2A,步骤(1)中计算得到的Gx-Di,步骤(2)中计算得到的Gx-BC,步骤(3)中计算得 到的G、-Dp?,步骤(4)中计算得到的G、-BLp,及步骤(5)中计算得到的Gx-DAT,可对非端部接触式 少片抛物线型主副黃的复合刚度Kmat进行验算,即
[0025]
[0026] 本发明比现有技术具有的优点
[0027] 先前由于主黃的端部平直段非等构和副黃的长度与主黃的长度不相等,且第m片 主黃除了受端点力之外,还受副黃触点支撑力的作用,少片变截面主副黃的变形及内力的 分析计算非常复杂,因此,一直未能给出非端部接触式少片变截面主副黃的复合刚度解析 验算方法。本发明可根据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的各片主黃和副黃的结 构参数、弹性模量,对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的复合刚度Kmat进行验算。 通过设计实例及ANSYS仿真验证可知,利用该方法可得到准确、可靠的非端部接触式少片变 截面主副黃的复合刚度验算值,为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的复合刚度验 算提供了可靠的验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可提高非端部接触式少片变截面主副黃的设计水 平、产品质量和性能,确保满足悬架对主副黃复合刚度的设计要求,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 同时,还可降低悬架弹黃质量和成本,降低设计及试验费用,加快产品开发速度。
【附图说明】
[0028]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9] 图1是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黃复合刚度的验算流程图;
[0030] 图2是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的一半对称结构示意图;
[0031 ]图3是实施例一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的ANSYS变形仿真云图;
[0032] 图4是实施例二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的ANSYS变形仿真云图。 具体实施方案
[0033]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4] 实施例一:某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的宽度b = 60mm,弹性模量 E = 200G化,安装间距的一半l3 = 55mm;其中,主黃片数m = 2,各片主黃的一半长度Lm = 575mm,主黃抛物线段的根部到弹黃端点的距离l2M=LM-l3 = 520mm,各片主黃的根部厚度h2M = Ilmm;第1片主黃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hii = 7mm,第1片主黃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 = hii/ h2M=0.64,第2片主黃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hi2 = 6mm,第2片主黃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阮= 〇.55。副黃片数11=1,副黃的一半长度1^4=375111111,副黃触点与主黃端点的水平距离1〇 = 1^?- LA=200mm,副黃抛物线段的根部到副黃端点的距离l2A=LA-l3 = 320mm该片副黃的根部平直 段的厚度h2A= 14mm,端部平直段的厚度hAii = 7.98mm,抛物线段的厚度比0Ai = hAii/h2A = 0.57。根据各片主黃和副黃的结构参数及弹性模量,对该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 黃的复合刚度进行验算。
[0035] 本发明实例所提供的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黃复合刚度的验算方法,其 验算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验算步骤如下:
[0036] (1)端点受力情况下的各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黃的端点变形系数Gx-Di计算:
[0037]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黃的一半长度LM = 575mm,宽度b = 60mm,弹性模量E = 200GPa,主黃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黃端点的距离l2M=520mm,主黃片数m=2,第1片主黃的抛 物线段的厚度比& = 〇.64,第2片主黃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02 = 0.55,对端点受力情况下的 第1片主黃和第2片主黃在端点位置处的变形系数Gx-D谢Gx-D2分别进行计算,即
[00;3 引
[0039]
[0040] (2)端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黃在抛物线段与副黃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BC计 算:
[0041]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黃的一半长度LM = 575mm,宽度b = 60mm,弹性模量E = 200GPa,主黃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黃端点的距离l2M=520mm,副黃触点与主黃端点的水平距 离lo = 200mm,主黃片数m=2,对端点受力情况下的第2片主黃在抛物线段与副黃接触点处 的变形系数Gx-BG进行计算,即
[0042]
[0043] (3)主副黃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黃的端点变形系数&-DP2计算:
[0044]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黃的一半长度LM = 575mm,宽度b = 60mm,弹性模量E = 200GPa,主黃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黃端点的距离l2M=520mm,副黃触点与主黃端点的水平距 离lo = 200mm,主黃片数m=2,对在主副黃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2片主黃的端点变形系数 &-Dp2进行计算,BP
[0045]
[0046] (4)主副黃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黃在抛物线段与副黃接触点处的变形系 数Gx-BCp计算;
[0047]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黃的一半长度LM = 575mm,宽度b = 60mm,弹性模量E = 200GPa,主黃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黃端点的距离l2M=520mm,副黃触点与主黃端点的水平距 离lo = 200mm,主黃片数m=2,对在主副黃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2片主黃在抛物线段与副 黃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Bt进行计算,即
[004引
[0049] (5)端点受力情况下的n片叠加副黃的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计算:
[0050]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黃的一半长度LA=375mm,宽度b = 60mm,弹性模量E = 200G化副黃片数n = l,该片副黃的抛物线段的根部到副黃端点的距离l2A=320mm,副黃的根 部平直段的厚度11;^4=14111111,端部平直段的厚度11411 = 7.98111111,副黃抛物线段的厚度比041 = 0.57,对在端点受力情况下的n片叠加副黃的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进行计算,即
[0化1 ]
[0化^ 其中,Gx-DAl为该片副黃的端点变形系数,
[0053] (6)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黃的复合刚度Kmat验算:
[0054] 根据主黃片数m = 2,各片主黃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llmm,副黃片数n=l,该片 副黃的根部平直段厚度h2A=14mm,步骤(l)中计算得到的Gx-Dl = 98.16mm4/N和Gx-D2 = 1〇2.63Him^N,步骤(2)中计算得到的Gx-bc = 40.77Him^N,步骤(3)中计算得到的巧油应= 40.77mn//N,步骤(4)中计算得到的.,,=21.35mm"VN,及步骤(5)中计算得到的Gx-DAT = 26.46mm4/N,对该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黃的复合刚度Kmat进行验算,即
[0化5]
[0056]主副黃共同起作用之后,在一半对称结构主黃的端点施加载荷P=1840N情况下, 利用复合刚度计算值KMAT = 76.42N/mm,对该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的一 半对称结构的最大变形进行验算,即
[0化7]
[0058] 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根据该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的各片主黃和副 黃的结构参数和材料特性参数,建立一半对称结构主副黃的ANSYS仿真模型,划分网格,并 在仿真模型的根部施加固定约束,在一半对称结构主黃的端点处施加集中载荷P=1840N, 对该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钢板弹黃的主副黃的变形进行ANSYS仿真,所得到的主副黃的变 形仿真云图,如图3所示,其中,主副黃在端点位置处的最大变形量时smax = 48.00mm。
[0059] 可知,在相同载荷情况下,该主副黃最大变形的ANSYS仿真验证值fDSmax=48.00mm, 与在刚度验算值下的最大变形fDmax = 48.16mm的相对偏差分别为0.33%,结果表明该发明 所提供的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黃复合刚度的验算方法是正确的,复合刚度验算 值是准确可靠的。
[0060] 实施例二:某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黃的宽度b = 60mm,安装间距的 一半13 = 60mm,弹性模量E = 200G化;其中,主黃片数m = 2,主黃的一半长度Lm=600mm,主黃 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黃端点的距离l2M=LM-l3 = 540mm,各片主黃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 12mm;第1片主黃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hii = 8mm,第1片主黃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 = hii/h2M = 0.67;第2片主黃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hi2 = 7mm,第2片主黃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02 = hi2/ h2M=0.58。副黃片数n=l,该片副黃的一半长度LA = 410mm,副黃抛物线段的根部到副黃端 点的距离12A=La-13 = 350mm,畐[J黃触点与主黃端点的水平距离1日=Lm-La= 190mm,该片副黃 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13mm,端部平直段的厚度hiA=8.06mm,即该片副黃的抛物线段的 厚度比eAl=hAll/h2A = 0.62。根据各片主黃和副黃的结构参数和弹性模量,对该非端部接触 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的复合刚度进行计算。
[0061] 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对该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钢板弹黃的主 副黃的复合刚度进行验算,具体验算步骤如下:
[0062] (1)端点受力情况下的各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黃的端点变形系数Gx-Di计算:
[0063]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黃的一半长度LM = SOOmm,宽度b = 60mm,弹性模量E = 200GPa,主黃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黃端点的距离l2M=540mm,主黃片数m = 2,其中,第1片主 黃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 = 〇.67,第2片主黃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02 = 0.58,对端点受力情 况下的第1片丰普巧第2片丰普的端点巧形系敬Gx-m巧Gx-d2分别进行计算,即
[0064]
[00 化]
[0066] (2)端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黃在抛物线段与副黃接触点的变形系数Gx-BC计算:
[0067]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黃的一半长度LM = SOOmm,宽度b = 60mm,弹性模量E = 200GPa,主黃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黃端点的距离l2M=540mm,副黃触点与主黃端点的水平距 离lo=190mm,主黃片数m=2,对端点受力情况下的第2片主黃在抛物线段与副黃接触点处 的变形系数Gx-BG进行计算,即
[006引
[0069] (3)主副黃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黃的端点变形系数&-DP2.计算:
[0070]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黃的一半长度LM = SOOmm,宽度b = 60mm,弹性模量E = 200GPa,主黃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黃端点的距离l2M=540mm,副黃触点与主黃端点的水平距 离Io= 190mm,主黃片数m=2,对在主副黃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2片主黃的端点变形系数 岛:-Dp2进行计算,即
[0071]
[0072] (4)主副黃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黃在抛物线段与副黃接触点处的变形系 数佑BCp计算:
[0073]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黃的一半长度LM = SOOmm,宽度b = 60mm,弹性模量E = 200GPa,主黃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黃端点的距离l2M=540mm,副黃触点与主黃端点的水平距 离lo=190mm,主黃片数m=2,对在主副黃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2片主黃在抛物线段与副 黃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Vbo进行计算,即
[0074]
[0075] (5)端点受力情况下的n片叠加副黃的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计算:
[0076]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黃的一半长度LA=410mm,宽度b = 60mm,弹性模量E = 200G化,副黃抛物线段的根部到副黃端点的距离l2A=350mm,副黃片数n = l,该片副黃的根 部厚度h2A二13mm,端部平直段的厚度hiA二8.06mm,副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0A1二0.62,对在 端点受力情况下的该片副黨的端点变形系数Gx-DAT进行计算,即
[0077]
[0078] (6)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黃的复合刚度Kmat验算:
[0079] 根据主黃片数m = 2,各片主黃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12mm,副黃片数n=l,副黃 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 = 13mm,步骤(1)中计算得到的Gx-Di = 108.70mm4/N和Gx-d2 = 114.25mm4/N,步骤(2 )中计算得到的Gx-BC = 5 1 . OOmmVN,步骤(3 )中计算得到的 G,._Dp产51 .OOmm4ZN,步骤(4)中计算得到的&_8岛=28.33mm4/N?,及步骤(5)中计算得到的 Gx-DAT = 36.86mm4/N,对该主副黃的复合刚度Kmat进行计算,即
[0080]
[0081] 主副黃共同起作用之后,在一半对称结构主黃的端点施加载荷P = 2000N情况下, 利用复合刚度计算值KMAT = 83.44N/mm,对该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黃一半的最大变形进 行验算,即
[0082]
[0083]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根据该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钢板弹黃的主副黃结构 参数和材料特性参数,建立一半对称结构主副黃的ANSYS仿真模型,划分网格,并在仿真模 型的根部施加固定约束,同时设置副黃触点与主黃在抛物线段相接触,并且在一半对称结 构主黃的端点处施加集中载荷P = 2000N,对该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钢板弹黃的主副黃的变 形进行ANSYS仿真,所得到的主副黃的变形仿真云图,如图4所示,其中,主副黃在端点位置 处的最大变形量时Smax = 47.50mm。
[0084]可知,在相同载荷情况下,该主副黃最大变形的ANSYS仿真验证值fDSmax=47.50mm, 与在刚度验算值下的最大变形f〇max = 47.94mm的相对偏差分别为0.93%,结果表明该发明 所提供的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黃复合刚度的验算方法是正确的,复合刚度计算 值是准确可靠的。
【主权项】
1.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簧复合刚度的验算方法,其中,少片抛物线型变截 面主副簧的一半对称结构是由根部平直段、抛物线段和端部平直段构成,其中,各片主簧的 端部平直段非等构,即第1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大于其他各片主簧端部平直 段的厚度和长度;副簧长度小于主簧长度,当载荷副簧起作用载荷时,副簧触点与主簧抛物 线段内某点相接触,以满足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在各片主簧 和副簧的结构参数及弹性模量给定情况下,对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簧的复合刚 度进行验算,具体验算步骤如下: (1) 端点受力情况下的各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l计算: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簧的一半长度Lm,宽度b,弹性模量E,主簧抛物线段的根部 到主簧端点的距离12M,主簧片数m,其中,第i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队,其中,i = l, 2,···,m,对端点受力情况下的各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进行计算,即(2) 端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在抛物线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i计算: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簧的一半长度Lm,宽度b,弹性模量E,主簧抛物线段的根部 到主簧端点的距离12M,副簧触点与主簧端点的水平距离1〇,主簧片数m,对端点受力情况下 的第m片主簧在抛物线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Bdi行计算,即(3) 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pm计算: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簧的一半长度Lm,宽度b,弹性模量E,主簧抛物线段的根部 到主簧端点的距离12M,副簧触点与主簧端点的水平距离1〇,对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 第m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 x-Dpm?行计算,即(4) 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在抛物线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 Gx-BCp计算: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簧的一半长度Lm,宽度b,弹性模量E,主簧抛物线段的根部 到主簧端点的距离12M,副簧触点与主簧端点的水平距离1〇,对主副簧接触点处受力情况下 的第m片主簧在抛物线段与副簧接触点的变形系数6\-_进行计算,即(5) 端点受力情况下的η片叠加副簧的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计算: 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的一半长度La,宽度b,弹性模量E,副簧抛物线段的根部 到副簧端点的距离12A,每片副簧的根部厚度h2A,副簧片数n,各片副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 hiAj,抛物线段的厚度比0Aj,其中,j = 1,2,…,n,对在端点受力情况下的η片叠加副簧的总端 点变形系数Gx-DAT进行计算,ΒΡJ -1 Λ-1./Λ/ 其中,Gx-DAj为在端点受力情况下,各片副簧的端点变形系数当副簧片数n=l时,η片叠加副簧的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等于该片副簧的端点变形系 数Gx-DA1,即(6)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簧的复合刚度Kmat验算: 根据主簧片数m,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1!2[?;副簧片数n,各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 的厚度h2A,步骤(1)中计算得到的Gx-Dl,步骤(2)中计算得到的G X-BC,步骤(3)中计算得到的 Gx-Dpm,步骤(4)中计算得到的Gx-BCp,及步骤(5)中计算得到的G X-DAT,可对非端部接触式少片 抛物线型主副簧的复合刚度Kmat进行验算,即
【文档编号】G06F17/50GK105956223SQ201610241061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8日
【发明人】于曰伟, 王炳超, 周长城, 汪晓, 邵明磊, 袁光明, 赵雷雷
【申请人】周长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