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80604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容触控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0002]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手持终端(主要是手机)的安全性问题逐步体现出来,为其安装指纹识别系统成为各厂商的迫切需求,目前已采用的方式就是安装独立的指纹识别模块,将指纹识别区域放置于手机正面屏幕下方或手机后壳上,此种方式存在用户体验较差、手机外观设计受限等问题。
[0003]触控屏是用于手机、电子书、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上的复合触摸屏,其中电容式触控屏是触控屏中最常用的一种。
[0004]现有的电容式触控屏如图1所示,通常包括以下主要组成元件:在玻璃基材上镀上了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ITO)图案的ITO传感器10 ;对ITO传感器起保护作用的盖板(Cover Lens)ll ;用于粘合ITO传感器10与Cover Lens 11的光学双面胶15 ;用于计算触控点并回报给处理器的柔性电路板12,以及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屏13 ;现有的电容式触控屏的传感器是在某种基材(玻璃或PET)上镀上纳米铟锡氧化物(ITO),通过蚀刻(或黄光工艺)将所需要的ITO图案制出来,接着印制出银浆导线,作为连接ITO图案和相应触控屏上IC的相应通道。
[0005]申请号为“CN201410313078.9”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名称为“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触控屏、终端设备及指纹识别方法”的发明专利,该发明公开的触控屏包括:透明盖板;半导体薄膜,其形成于所述透明盖板之上,于其上形成有彼此间隔的半导体条纹;以及,指纹传感器,其贴合于所述透明盖板之下,包括第一指纹检测电极和第二指纹检测电极,其中所述第一指纹检测电极设置于所述触控屏的位置传感器中的检测电极之间,并与所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电极平行且间隔地排列。该触控屏结构将指纹识别传感器和用于触控位置回馈的半导体薄膜分开,并在中间设置透明盖板,该设置所用的层数较多,容易造成触控屏的透光率较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6]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以解决手机安装独立的指纹识别模块存在用户体验差、外观受限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合指纹识别功能的触控屏技术解决方案,该触控屏能够在屏幕上的任意位置实现指纹识别,同时不影响到原本触控功能的使用,同时简化了制程工艺,提高手机外观可设计性。
[0007]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从上至下包括保护板、电容传感图形、指纹识别传感器和基板,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器包括透明导电图形和指纹识别芯片板,所述指纹识别芯片板可与基板结合,所述透明导电图形可与电容传感图形相结合,所述电容传感图形为网格状,将透明导电图形置于电容传感图形的网格内部。
[0008]进一步的,所述电容传感图形为铟锡金属氧化物。
[0009]进一步的,所述电容传感图形的一端连有第一柔性电路板。
[0010]进一步的,所述透明导电图形的一端连有第二柔性电路板。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和第二柔性电路板集成。
[0012]本实用新型利用电容式触控屏的电容传感图形精度较低,而指纹识别传感器导电图形精度较高的特点,而将指纹识别传感器导电图形置于电容式触控屏的电容传感图形的空隙之内,指纹识别传感器导电图形与电容传感器图形不产生电连接,从而实现触控屏的指纹识别功能和位置传感功能的集成统一,用户能够在触控屏的各个位置实现指纹识别,扩大了指纹识别的范围,不需要在手机上另外设置单独的指纹识别模块,提高手机可设计性,将原本的三层结构转变成一层结构,大大降低了触控屏的总体厚度,提高其透光率。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现有的普通触控屏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实施例1中触控屏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实施例2中触控屏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实施例3中触控屏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指纹识别传感器导电图形与电容传感器图形结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该触控屏能够在屏幕上的任意位置实现指纹识别,同时不影响到原本触控功能的使用,同时简化了制程工艺,提高手机外观可设计性。
[00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1]参见图2-5所示,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从上至下包括保护板、电容传感图形、指纹识别传感器和基板,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器包括透明导电图形和指纹识别芯片板,所述指纹识别芯片板可与基板结合,所述透明导电图形可与电容传感图形相结合,所述电容传感图形为网格状,将透明导电图形置于电容传感图形的网格内部。
[0022]所述电容传感图形为铟锡金属氧化物,所述电容传感图形的一端连有第一柔性电路板,所述透明导电图形的一端连有第二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和第二柔性电路板可集成。
[0023]实施例1
[0024]如图2所示,该触控屏从上至下包括保护板20、电容传感图形21、指纹识别传感器和基板24,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器包括透明导电图形22和指纹识别芯片板23,所述透明导电图形22与电容传感图形21相结合,所述电容传感图形21的一端连有第一柔性电路板25,所述透明导电图形22的一端连有第二柔性电路板26。
[0025]实施例2
[0026]如图3所示,该触控屏从上至下包括保护板20、电容传感图形21和指纹识别传感器,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器包括透明导电图形22和指纹识别芯片板23,所述透明导电图形22与电容传感图形23相结合,指纹识别芯片板23作为基板,所述电容传感图形21的一端连有第一柔性电路板25,所述透明导电图形22的一端连有第二柔性电路板26。
[0027]实施例3
[0028]如图4所示,该触控屏从上至下包括保护板20、电容传感图形21和指纹识别传感器,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器包括透明导电图形22和指纹识别芯片板23,所述透明导电图形22与电容传感图形23相结合,指纹识别芯片板23作为基板,还包括集成柔性电路板27,所述集成柔性电路板27分别与所述电容传感图形21和指纹识别传感器22相连。
[0029]通过上述描述可知,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至少具有以下优占.V.
[0030](I)可提升用户体验。现有的指纹识别系统将指纹识别区域放置于手机正面屏幕下方或手机后壳上,存在用户体验较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将识别区域放置在显示区域,最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从产品外观上无法观察到识别t吴块;
[0031](2)手机外观设计更方便。现有的指纹识别系统需额外占用产品的横向空间,产品外观设计无法作到简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设计上无须额外预留外部空间,从产品外观上更是无法观察到指纹识别模块,产品外观设计不受任何影响;
[0032](3)简化制程工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绝大部分部件可以与触控屏的部件合二为一,大大简化了制程工艺。
[0033]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描述的是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的一种产品形式,其它满足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的产品,即使材质、器件名称、外观、器件摆放顺序等不影响产品特性的因素不相同,仍然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4]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包括保护板、电容传感图形、指纹识别传感器和基板,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器包括透明导电图形和指纹识别芯片板,所述指纹识别芯片板可与基板结合,所述透明导电图形可与电容传感图形相结合,所述电容传感图形为网格状,将透明导电图形置于电容传感图形的网格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传感图形为铟锡金属氧化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传感图形的一端连有第一柔性电路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图形的一端连有第二柔性电路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和第二柔性电路板集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与触控屏技术相结合的指纹识别系统,从上至下包括保护板、电容传感图形、指纹识别传感器和基板,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器包括透明导电图形和指纹识别芯片板,所述指纹识别芯片板可与基板结合,所述透明导电图形可与电容传感图形相结合,所述电容传感图形为网格状,将透明导电图形置于电容传感图形的网格内部,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升用户体验、简化制程工艺、降低产品外观设计难度。
【IPC分类】G06K9/00, G06F21/32, G06F3/044
【公开号】CN204631840
【申请号】CN201520185015
【发明人】吴宝玉, 方维祥, 张庆超
【申请人】格林精密部件(惠州)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