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自助售餐机的立体送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5346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自助售餐机的立体送风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助售餐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助售餐机的加热或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自动售餐机,是可以全自动24小时自动售餐的自动售餐机。由于对食品保藏的需要,自动售餐机上都设有大型或中型的保温箱。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行,自助售餐机慢慢成为人们用餐的一种辅助工具,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欢迎。

然而,在自动售卖机领域,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点热源或点制冷源,即在售餐机内安装电热管或制冷机,由它们提供加热及制冷热源。当要对大面积摆放的物品进行加热(或制冷)时,由于自助售餐机内部需要装很多餐盒,内部空间大,因此采用点热源(或点冷源)进行加热或制冷时,靠近点热源(或点冷源)的物品温度上升(或下降)得很快,而远离这些点热源(或点冷源)的物品的温度上升(或下降)得很慢,快慢之间的时间间隔很长,造成物品受热(或冷)的严重不均匀,导致对物品的口味(或特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专利申请201320468627.0公开了一种自动售餐机快速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箱,所述加热箱前部及后部均设有自动启闭的箱门,后部箱门为货品进口,前部箱门为货品出口,当前部及后部箱门均关闭时,加热箱形成密闭箱体,所述加热箱上下及左右箱壁上均设置有磁控管实现对加热箱内货品的立体微波加热。本实用新型中磁控管采用上下左右的立体布置,使位于加热箱中部的货品得到均匀的微波照射,实现均匀加热。这种结构虽然对加热装置进行了改进,能够具有一定的加热保温效果,但是仍然存在这加热速度慢,加热不均匀的问题,而且加热效率低,功耗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地是提供一种用于自助售餐机的立体送风系统,该系统解决对大面积分散摆放的物品进行加热(制冷)时大面积物品均匀地加热(或制冷)的问题;解决对物品进行集中加热(或制冷)时的冷热不均、时间长短相差大的问题,缩短整体的加热(或制冷)时间,达到快速加热(制冷)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地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自助售餐机的立体送风系统,该系统能够提高加热或制冷的效率,降低加热或制冷所需的总功率和功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自助售餐机的立体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有静压单元、涡轮增压风机及加热管或制冷机,所述静压单元设置有进风口及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涡轮增压风机;所述涡轮增压风机与静压单元之间,或静压单元的进风口处设置有加热管或制冷机。由涡轮增压风机将回风道内的热风(或冷风)输送到静压仓内,在静压单元内形成一个有均匀风压,利用热风、冷风自然循环的规律,与回风道构成一个整仓的热、冷风循环系统,达到了快速高效且均匀加热、制冷的目的。

所述静压单元由静压仓构成,所述静压仓包括有多个,其中一个大静压仓内平行设置多个小静压仓,所述小静压仓上部具有复数个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上部为餐盒放置区,就是说一个静压仓对应多行(比如5~6行)餐盒放置区,一个静压单元内可以设置多个静压仓,从而构成一个整仓的立体均匀加热或制冷系统。

进一步,所述大静压仓封闭,其前端连接于涡轮增压风机;小静压仓则平行设置与大静压仓内,以分别产生加热或制冷效果。

所述静压单元由静压仓构成,且所述静压仓内设置有复数个餐盒放置区。

进一步,所述餐盒放置区均匀排列于所述静压仓内,呈行和或列排列。静压仓可以理解为一个六面体(或多个管道并排组成的多行管道),在这个六面体的一个面开有多个出风口(每一餐盒/物品的底部一个),餐盒/物品就靠近这一面的外部成排成列摆放,从这些出风口送出的风就直接吹向了餐盒物品的底部,或下一餐盒的上部。

更进一步,所述每个餐盒放置区的上部设置有出风口,底部设置有底部风口,以便于热风或冷风对餐盒进行充分加热或冷却。

更进一步,所述静压仓为长方体或管道式结构,以利用餐盒的摆放和拿取。

进一步,所述静压仓包括有复数个静压仓,所述涡轮增压风机设置有多个,一个涡轮增压风机对应于一个静压仓,以具有良好的加热或制冷效果。

所述涡轮增压风机与静压单元之间设置有加热管或制冷机,对涡轮增压风机送来的风进行加热或制冷,形成热风或冷风并高速吹向静压单元,在仓内形成一个有在大气压基础上增加50mmhg左右的均匀风压,以便于均匀加热或制冷。

更进一步,所述涡轮增压风机、加热管或制冷机密封设置于静压单元的进风口处,以具有稳定的风压,提高加热或制冷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每一个物品(餐盒)的下部开一个出风口,以一致的风压、一致的风速和一致的风量直接吹向物品(餐盒)的底部和下一层物品(餐盒)的上部,并利用热风、冷风自然循环的规律,与静压单元内部的风道构成一个整仓的热、冷风循环系统,达到了快速高效加热、制冷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将大面积成行/列分散摆放的物品分成几个基本单元,由涡轮增压风机进行风的输送,形成热风并高速吹向静压仓,并利用热风、冷风自然循环的规律,与回风道构成一个整仓的热、冷风循环系统,达到了快速高效加热、制冷的目的。

且该系统能够提高加热或制冷的效率,降低加热或制冷所需的总功率和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实施方式一静压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实施方式一静压仓内餐盒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实施方式二静压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案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现的用于自助售餐机的立体送风系统,图中所示,该系统包括有静压单元3、加热管2和涡轮增压风机1,其中,静压单元3为静压仓,静压仓3设置有进风口31及出风口32,进风口32处设置有加热管2和涡轮增压风机1。由涡轮增压风机输送热风或冷风,在静压单元内形成一个有在大气压基础上增加50mmhg左均匀风压,利用热风、冷风自然循环的规律,与回风道构成一个整仓的热、冷风循环系统,达到了快速高效且均匀加热、制冷的目的。

所述涡轮增压风机1、加热管2均是密封设置于静压仓3的进风口32处,以具有稳定的风压,提高加热或制冷效果。

具体地说,结合图2所示,图2为静压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静压仓3为长方体结构,且静压仓5内设置有餐盒支撑架5,通过餐盒支撑架5设置有多个餐盒放置区4。静压仓可以理解为一个六面体(或多个管道并排组成的多行管道),在这个六面体的一个面开有多个出风口(每一餐盒/物品的底部一个),餐盒/物品就靠近这一面的外部成排成列摆放,从这些出风口送出的风就直接吹向了餐盒物品的底部,或下一餐盒的上部。

因此,静压仓3内具有多数个餐盒放置区4,餐盒放置区4均匀排列于所述静压仓3内,呈行和列排列,每一行或每一列均包含有多个餐盒放置区4。

同时,每个餐盒放置区4的上部设置有出风口31,底部设置有底部风口32,以便于热风或冷风对餐盒进行充分加热或冷却。

在其它的实现方式中,加热管可以被制冷机所替代,以进行制冷,对涡轮增压风机送来的风进行制冷,形成冷风并高速吹向静压仓,在仓内形成一个均匀风压,以便于均匀制冷。

再结合图3所示,图3为餐盒支撑架5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餐盒支撑架5具有竖向隔板51和横向隔板52,竖向隔板51和横向隔板52间隔形成餐盒放置区4,且在餐盒支撑架5上还设置多个风口32,以使热风或冷风通过该风口对餐盒进行加热或制冷。

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该系统可以包含有多个静压仓,且涡轮增压风机也设置有多个,一个涡轮增压风机对应于一个静压仓,以具有良好的加热或制冷效果。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实施的第二种实现方式,在该实现方式中包含有多个静压仓,有一个大静压仓3以及多个小静压仓6,其中大静压仓3直接与涡轮增压风机1连接,大静压仓3与涡轮增压风机1之间设置有加热管2(或者是制冷机),四个小静压仓6则位于大静压仓3内部,平行设置。

结合图5所示,每个小静压仓6的上部具有多个出风口61,出风口61处则有餐盒放置区4,将每个餐盒放于餐盒放置区,可通过出风口61吹出的热风或冷风进行加热或制冷保鲜。

在多个静压仓共存的情况下,几个小的静压仓与整个大仓只能同时工作于一种模式(比如说只能工作在加热模式、或工作在制冷模式下)。

如果需要同时满足加热和制冷的需要,则需要设置两个大静压仓3及对应的涡轮增压风机1,大静压仓3和涡轮增压风机1均是独立设置;此时,有的大静压仓进风口处可以设置有加热管2,以对风进行加热,产生热风;有的大静压仓进风口处可以则设置有制冷机,以对风进行制冷,产生冷风,以满足不同食物的需求。

在任一种工作模式下,通过独立的实时可变的调整加热功率(或制冷量),和独立的可变风量,来独立的调整每一组静压仓的加热量(或制冷量),从而实现在同一个大仓内对不同食品对温度的不同需求。

本实用新型将大面积(比如1.0米*1.6米)成行/列分散摆放的物品分成几个基本单元,由涡轮增压风机进行风的输送,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静压仓内压力的均匀性问题,仓内各点的压力均匀了,在各出风口大小一致的情况下,则各出风口的风速、风量也就均匀了(即各出风口输出的热能/冷量也就一致了),则物品的升温(加降温)也就均匀一致。

经实验证明,本实用新型可使静压仓的各出风口的风速控制在15米/秒±1米之内,风速、风量的一致性非常好。受热(冷)达到同一设定温度的时间差由原来的50多分钟,缩短到五分钟以内,加热(制冷)的均匀性非常好。

而且,由于加热源(制冷源)更靠近目标物,使得热能(冷能)直接作用在物品上,加热(制冷)的效率更高,所需的总功率更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