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5811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门禁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门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门禁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门控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中,门禁系统是其中的一类典型应用。

目前的门禁系统大概有两类。第一类,采用门禁卡识别,使用时必须将门禁卡与门禁系统的识别门禁卡装置相接触,否则就无法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也就无法正常使用。第二类,采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即采用人的自身特征差异进行身份识别。这类门禁在识别过程中对人体有一定的动作要求,易受外界环境(雨天采样效果、识别屏油脂等)影响,从而影响识别效果,也会使门禁系统无法正常使用。

因此,传统技术中的门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无法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降低门禁系统的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门禁系统的使用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门禁系统。

一种门禁系统,包括无线定位装置、无线通信装置、红外感应装置、控制装置和门控装置;

控制装置通过无线通信装置建立与移动终端的通信连接,对移动终端进行身份信息认证;控制无线定位装置发送无线定位信号至移动终端;

无线通信装置在移动终端身份信息认证通过后,接收移动终端根据无线定位信号返回的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信息;

控制装置在检测到红外感应装置被触发时,获取红外感应装置被触发的位置信息;根据区域信息和位置信息判断红外感应装置被触发的位置是否在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中,若是,则发送第一控制指令至门控装置,门控装置打开门禁系统所控制的门。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方案,其是控制装置建立与移动终端的通信连接,对移动终端进行身份信息认证,在认证通过后,利用无线定位信号来确定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在检测到门禁系统的红外感应装置被触发时,确定红外感应装置被触发的位置,根据红外感应装置被触发的位置是否在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中来判断是否打开门禁系统所控制的门。在本方案中,通过无线和红外感应两者的结合,利用移动终端就能通过门禁系统控制的门,可以避免使用刷卡方式,而且,在通过门之前,通过对移动终端的识别可以正确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移动终端可以自动接收无线信号,生成并发送位置信息,免去用户对移动终端进行操作,从而可以提高门禁系统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门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门禁系统中无线定位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门禁系统中无线定位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门禁系统中红外感应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门禁系统中显示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门禁系统中无线定位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7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门禁系统中AP定位器的连接示意图;

图8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门禁系统中射频终端的连接示意图;

图9(a)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门禁系统中服务器的连接示意图;

图9(b)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门禁系统中服务器的连接示意图;

图10是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门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门禁系统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2是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射频终端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3是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后台服务器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见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门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的门禁系统包括无线定位装置100、无线通信装置200、红外感应装置300、控制装置400和门控装置500;

控制装置400通过无线通信装置200建立与移动终端600的通信连接,对移动终端600进行身份信息认证;控制无线定位装置100发送无线定位信号至移动终端;

无线通信装置200在移动终端600身份信息认证通过后,接收移动终端600根据无线定位信号返回的移动终端600所处的区域信息;

控制装置400在检测到红外感应装置300被触发时,获取红外感应装置300被触发的位置信息;根据区域信息和位置信息判断红外感应装置300被触发的位置是否在移动终端600所处的区域中,若是,则发送第一控制指令至门控装置500,门控装置500打开门禁系统所控制的门。

在本实施例中,当移动终端靠近门禁系统时,控制装置400通过无线通信装置200与移动终端600进行通信,对移动终端600所属的用户身份进行认证,若认证通过且移动终端600进一步靠近门禁系统,移动终端600获取无线定位装置100的无线信号,根据无线定位装置100的无线信号强度信息识别出移动终端600所处的区域,将移动终端600所处的区域信息通过无线通信装置200实时发送至控制装置400,当持有移动终端600的用户进入门禁系统所在的过道并触发红外感应装置300时,控制装置400对红外感应装置200被触发区域的位置和移动终端600所处的区域信息进行比较分析,若红外感应装置200被触发区域的位置在移动终端600所处的区域中,控制装置400发送第一控制指令至门控装置500,门控装置500控制门的开启。在本方案中,通过无线和红外感应两者的结合,利用移动终端就能通过门禁系统控制的门,可以避免使用刷卡方式,而且,在通过门时,移动终端可以自动接收无线信号,生成并发送位置信息,免去用户对移动终端进行操作,通过移动终端可以正确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从而可以提高门禁系统的使用效率,另外,相比于使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门禁系统,本方案的门禁系统的成本较低。

可选的,无线定位装置100、红外感应装置300可设置在门控装置500所控制的门的周围,无线定位装置100的无线信号覆盖红外感应装置300的感应区域。

可选的,无线通信装置200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大于无线定位装置100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移动终端600在靠近门禁系统时,控制装置400可以先通过无线通信装置200对移动终端进行身份认证,在身份认证通过后,移动终端600再获取无线定位装置100的无线信号,根据无线定位装置200的无线信号强度信息识别出移动终端600相对于无线定位装置200的位置信息;在身份认证未通过时,移动终端600就无需获取无线定位装置100的无线信号以及执行识别过程,使资源利用最大化。

可选的,门控装置500在接收到控制装置400的控制指令后,控制门开启,在预设时间后还可以控制门关闭,此处的门是广义的门,包括能够通行的各种通道的门,包括人通行的门,车辆通行的门等,门的具体结构不限于一般使用的门,可以是关卡、闸口、栏杆等等。

可选的,无线定位装置100和无线通信装置200的无线信号可以是WIFI信号,或者信号覆盖范围满足门禁控制需要的其他无线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装置400通过无线通信装置200接收移动终端600发送的身份认证码,在预存的身份认证码集合中查询身份认证码,若查询到对应的身份认证码,则判定认证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预存的身份认证码集合可以快速查询移动终端600的身份认证码,只要查询匹配成功,就说明该移动终端600属于在门禁系统中录入的合法用户,可以判定认证通过。控制装置400中预存的身份认证码集合中的身份认证码可以通过后台服务器进行修改和增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无线定位装置100包括多个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和多个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20;

所有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和所有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20发送无线定位信号至移动终端600;

其中,所有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设置在门禁系统所控制的门的一侧,所有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20设置在门禁系统所控制的门的另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设置在门的一侧,可以在移动终端600在门的一侧时,用于移动终端600所处的区域信息的确定;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20设置在门的另一侧,可以在移动终端600在门的另一侧时,用于移动终端600所处的区域信息的确定;由于无线定位检测装置发射有效无线信号的距离有限,将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和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20分别设置在门的两侧,保证移动终端在门的不同侧时可以正常接收无线定位检测装置的无线信号,从而准确定位移动终端600的位置。

可选的,所有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以矩阵形式设置于门的一侧,所有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20以矩阵形式设置于门的另一侧;以矩阵形式排列设置无线定位检测装置便于计算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

可选的,所有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分成两列,分别设置在门的一侧的通道两侧;所有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20分成两列,分别设置在门的另一侧的通道两侧。

可选的,第一无线定位装置110可以为2个,分别设置在门所在的通道一端的两侧;第二无线定位装置120也可以为2个,分别设置在门所在的通道另一端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无线定位装置100包括多个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多个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20和多个第三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30;

所有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所有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20和所有第三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30发送无线定位信号至移动终端600;

其中,所有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设置在门禁系统所控制的门的一侧,所有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20设置在门禁系统所控制的门的另一侧,所有第三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30设置在门禁系统所控制的门所在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设置在门的一侧,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20设置在门的另一侧,第三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30设置于门所在的位置,利用这些无线定位检测装置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移动终端600相对于门禁系统所控制的门的位置。

可选的,所有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以矩阵形式设置于门的一侧,所有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20以矩阵形式设置于门的另一侧,所有第三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30以矩阵形式设置于门所在的位置,以矩阵形式排列设置无线定位检测装置便于计算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

可选的,第三无线定位装置130可以为2个,分别设置在门的转轴与门所在通道两侧的连接位置;

可选的,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20和第三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30的无线信号发射功率相同,有利于计算移动终端所处的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红外感应装置300包括多个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各红外感应检测装置依次设置在门禁系统所控制的门的两侧的过道上;

控制装置400在当前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被触发后,启动第一预设时间倒计时,在倒计时结束前,若下一个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被触发,则重新启动第一预设时间倒计时;

控制装置400在最后一个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被触发后,启动第二预设时间倒计时;

控制装置400在任意一个倒计时结束时,发送第二控制指令至门控装置500,门控装置500关闭门禁系统所控制的门。

在本实施例中,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设置在门的两侧,可以在用户通过门时及时感应,而且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为多个,当在门的一侧的所有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感应到用户时,才确定用户想要通过门的意图,当在门的一侧的所有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中有一个未感应到用户时,表明用户在进入门所在的通道后又退了回去,此时用户并未想通过门,门的另一侧的所有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也是如此,此种设置可以准确灵活地判断用户通过门时的具体行为,在用户未想通过门时和通过门以后可以及时将门关闭,充分合理地利用了门禁系统。

可选的,在用户通过门的过程中,在门的一侧的所有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均被触发,且在门的一侧的所有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均在移动终端600所处的区域中时,门控装置500控制门开启;或者,在门的另一侧的所有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均被触发,且在门的另一侧的所有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均在移动终端600所处的区域中时,门控装置500控制门开启;

可选的,在用户通过门的过程中,在门的一侧的一个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被触发,且该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在移动终端600所处的区域中时,门控装置500控制门开启;或者,在门的另一侧的一个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被触发,且该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在移动终端600所处的区域中时,门控装置500控制门开启;

可选的,多个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可以在门所在的通道一侧依次排列,也可以在门所在的通道两侧交错排列;

可选的,在门的一侧的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为2个;在门的另一侧的红外感应检测装置310为2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门禁系统还包括显示装置700,显示装置700用于显示倒计时的时间。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700用于显示倒计时的时间,在倒计时结束时,门控装置500控制门关闭。以此可以提示用户当前门禁系统的使用情况,便于用户正常使用门禁系统。

可选的,显示装置700还可以用来显示控制装置400处理过程的相关信息,包括控制装置400对移动终端所属的用户身份进行认证的过程和结果,提示用户移动终端的合法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无线定位装置100还包括多个第四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40和多个第五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50;

所有第四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40和所有第五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50发送无线定位信号至移动终端600;

其中,所有第四无线定位检测装置设置在门禁系统所控制的门的一侧,所有第五无线定位检测装置设置在门禁系统所控制的门的另一侧,所有第四无线定位检测装置和所有第五无线定位检测装置设置在所有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和所有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所在区域的外围。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有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和所有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20所在区域的外围,还分布有第四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40和第五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50;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和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20主要是用于定位移动终端600处于门所在的通道时的位置,第四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40和第五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50主要是用于结合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和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20来定位移动终端600尚未及进入门所在的通道时的位置,以此可以进一步准确地判断用户通过门时的整个过程。

在上述定位过程中,移动终端600接收无线定位检测装置的无线信号,根据无线信号的强度大小来计算移动终端600的位置信息,可以设置一个信号强度阈值,当移动终端600接收某个无线定位检测装置的信号强度值高于信号强度阈值时,表明移动终端600接收该无线定位检测装置的信号强度优良;

在移动终端600在门的一侧时,若移动终端600接收到的所有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的信号强度均为优良,表明移动终端600处于所有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所构成的区域中,而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可以设置在门所在的通道中,此时就可以确定移动终端600处于门所在的通道中;

在有第三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30的情况下,若移动终端600接收到的所有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的信号强度和所有第三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30的信号强度均为优良,表明移动终端600处于所有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和所有第三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30所构成的区域中,而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可以设置在门所在的通道中,此时就可以确定移动终端600处于门所在的通道中;

若移动终端600接收到的所有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10的信号强度不全为优良,且接收到一个以上第四无线定位检测装置140的信号强度为优良,表明移动终端600处于门所在通道附近。

当移动终端600在门的另一侧时的情形与上述过程类似。

用户通过门的过程,是从门所在通道附近进入通道,再从通道穿过门,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可以准确判断用户穿过门的整个过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门禁系统还包括AP定位器110;AP定位器110与无线定位装置100连接,用于定位移动终端600所处的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AP(WirelessAccessPoint,无线访问接入点)定位器110与无线定位装置100连接,可以使无线定位装置100具备扫描无线信号接收终端的功能,当移动终端600不具备根据接收的无线信号强度来计算自身所处的位置信息时,可以利用AP定位器110来获取移动终端600的位置信息,实现利用一般移动终端控制门禁系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门禁系统还包括射频终端800,用于接收门禁卡的射频信号;

控制装置400对射频信号中的信息进行验证,若验证通过,则发送第一控制指令至门控装置500,门控装置500打开门禁系统所控制的门。

在本实施例中,门禁系统还包括与控制装置400连接的射频终端800,当用户未持有移动终端时,还可以利用门禁卡来使用门禁系统,只要将门禁卡与门禁系统的射频终端相接触,就可以开启门禁系统控制的门,进一步扩展了门禁系统的使用方式,便于灵活运用。

可选的,射频终端800可设置在门所在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a)和图9(b)所示,门禁系统还包括服务器900;

服务器900接收移动终端600的控制命令,将控制命令转发至控制装置400;

控制装置400在接收到控制命令后,发送第一控制指令至门控装置500,门控装置500打开门禁系统所控制的门。

在本实施例中,服务器900主要用于与移动终端600进行通信,当移动终端600发送控制命令至服务器900时,服务器900将控制命令转发至控制装置400,控制装置400发送控制指令至门控装置500,门控装置500控制门的开启。如此就可以实现通过移动终端600远程控制门禁系统,满足用户远程控制门禁系统的需求。服务器900与控制装置400连接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连接,另一种是通过无线信号连接,服务器900通过无线信号与无线通信装置200连接,无线通信装置200与控制装置400连接,从而实现服务器900与控制装置400的连接通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门控装置500包括将控制装置400的控制指令转换为开关门机械动作的机械控制电子电路。

在本实施例中,门控装置500包括机械控制电子电路,可以将控制装置400的控制指令转换为开关门机械动作,进而实现门的开启和关闭。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本发明可以应用在居民小区、校园、工业园区的智能门禁等场景中。

以下以小区门禁为例进行说明:

小区中的居民用户最常用的移动终端为手机,无线信号可以为Wifi信号;

当用户持手机靠近门禁系统时,与无线通信装置(可以是强信号Wifi装置,10米内信号质量良好,6米内信号质量优)建立通信连接,在用户手机与无线通信装置连接进行信息交互时,主要是确认用户身份是否合法,结合通过对手机号和密钥进行加密算法得到身份认证码。控制装置里存有合法的用户身份认证码集合,用户身份认证码与集合中的某项匹配则合法,没有找到匹配的项则不合法。

当合法用户进一步接近门禁时,手机中安装的门禁系统APP可以获取无线定位装置(弱信号Wifi,1-2米内信号质量最优)中各检测点(无线定位检测装置)的信号强度情况,从而识别出手机所处无线定位装置的哪个区域,并将所处区域信息实时更新给控制装置。对于用户手机不安装门禁系统APP的情况,可以通过在各检测点上加装AP定位器,使各检测点具备扫描接收Wifi信号的终端的功能,那么各检测点也可准实时扫描门禁监控范围内的终端,并将终端位置信息实时上报给控制装置和后台服务器。

当用户进入过道而触发某一侧(小区内一侧或小区外一侧)红外感应装置中的第一个红外感应检测装置时,控制装置将用户所处的无线定位装置区域的位置信息和触发红外感应的位置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为在同一区域位置则给门控装置下达开门指令。如果非同一区域(如手机在小区内一侧,触发红外感应的位置在小区外一侧),表明非用户本人通过,不开门,显示屏给出身份不合法提示。

当红外感应装置检测到合法用户从门的一侧(第一个第一红外感应检测装置)通过到达了另一侧(最后一个第二红外感应检测装置),显示屏开始倒数读秒(比如:5,4,3,2,1秒)准备关门,当计数到达0秒时,门开始关闭。这样的倒数读秒显示,有利于后面准备通过的人提前预知门会何时关闭,以避免门正好要关了,而他人快速进入通道而撞门。

手机安装的门禁系统APP软件主要负责三个工作:(1)通过图10的WIFI-A(即无线通信装置)建立与图10的控制装置的连接。WIFI-A的信号强度6米内信号质量为优,APP里存有WIFI-A的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服务集标识)和密码,手机与WIFI-A握手后建立通信连接;(2)手机APP与控制装置建立好通信连接后,APP对手机号和密钥(密钥可以在第一次使用时从控制装置获取,控制装置有生成密钥功能)进行加密(APP中含加密算法)生成用户身份认证码。手机APP将生成的用户认证码,发送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查询用户认证码集合,有匹配项,则给APP返回合法确认,否则返回不合法确认;(3)手机APP收到身份认证通过确认信息后,开始搜集图10中WIFI-B1……WIFI-B6、WIFI-C1……WIFI-C4(各个无线定位检测装置可以采用芯片ESP8266,WIFI-B1、WIFI-B2为第一无线定位检测装置,WIFI-B3、WIFI-B4为第三无线定位检测装置,WIFI-B5、WIFI-B6为第二无线定位检测装置,WIFI-C1、WIFI-C2为第四无线定位检测装置,WIFI-C3、WIFI-C4为第五无线定位检测装置),共10个检测点的Wifi信号强度(信号强度为1米内最优,或根据通道长度和宽度可以适当调整信号最优强度距离),计算是处于WIFI-B1、WIFI-B2、WIFI-B3、WIFI-B4所构成的区域(即这四个检测点的信号强度都是优),还是处于WIFI-B3、WIFI-B4、WIFI-B5、WIFI-B6所构成的区域(即这四个检测点的信号强度都是优),还是这两个区域外(比如:当检测点WIFI-B1、WIFI-B2信号质量为优,而WIFI-B3、WIFI-B4信号质量不为优,表明用户在小区内侧的过道口但还未进入过道。又如:当检测点WIFI-C4信号质量为优,而其他检测点信号质量都不为优,表明用户在小区外,且离进入小区过道还有至少2米的距离。又如:当检测点WIFI-B6、WIFI-C4信号质量为优,而其他检测点信号质量都不为优,表明用户在小区外,且离进入小区过道还有大概1米的距离)。APP将用户所在区域位置信息实时发送给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由单片机主芯片构成,可以采用arm单片机(比如:采用芯片STM32F103)。单片机的串口0预留给电脑控制台使用(在门禁建设初期调试和开户使用),正常可以不用。串口1连接WIFI-A。单片机通过丰富的GPIO(General Purpose Input Output,通用输入/输出)口转换连接红外感应检测装置(infrared)、LED显示屏和门控装置。当有用户开始通过通道想出小区时,触发第一个红外感应检测装置(图10的infrared-1)(或想进小区时,触发第一个红外感应检测装置infrared-4)时,单片机收到来自红外感应检测装置infrared-1(或infrared-4)触发的中断,就查询APP发送给控制装置的用户所持手机所处的位置区域信息,若在WIFI-B1、WIFI-B2、WIFI-B3、WIFI-B4所构成的区域(或WIFI-B3、WIFI-B4、WIFI-B5、WIFI-B6所构成的区域),则控制装置会给门控装置发送开门指令。而如果触发第一个红外感应检测装置的位置信息和用户所持手机所处的位置信息不一致(表明非合法身份触发红外感应),则不开门。

当门控装置系统收到来自控制装置的开门指令后,通过机械电路打开图10中的小区门。在这个过程中,门的打开状态会保持15秒(此时间,在控制装置串口0连接的电脑控制台上可以人工修改设置),在这15秒的时间内,控制装置在依次收到infrared-2、infrared-3(进小区则依次是图10的infrared-3和infrared-2,infrared-1、infrared-2相当于第一红外感应检测装置,infrared-3、infrared-4相当于第二红外感应检测装置)的中断信号时,刷新从15秒开始重新倒计时,当用户出小区触发infrared-4时(进小区则是infrared-1),控制装置收到最后一个红外感应检测装置的中断信号,将倒计时调整为5秒,并再图9的LED-1和LED-2显示屏上显示倒计时时间,5秒后计时结束,控制装置下达关门指令给门控装置,门控装置执行小区门的关门动作。当用户触发了第一个红外感应检测装置,而其他红外感应检测装置触发不完整的时候(比如刚进入通道用户想起自己往带东西了,又退回不通过通道了),控制装置按既定的15秒时间倒计时,读秒结束后关门。各个装置之间的信号流向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0的LED-1和LED-2的显示屏,在用户身份认证过程中同步显示用户身份认证的过程和认证结果,即身份是否合法。在门打开后,LED-1和LED-2同步显示倒计时读秒(倒计时通过控制装置的单片机里的内置定时器实现),以提醒用户即将关门的时间。

在不愿安装门禁系统APP的情况下(特别是老年人),另一种更为便捷的解决方案就是可以通过在各检测点上加装AP定位器,使各检测点具备扫描无线接收终端的功能,那么各检测点可准实时扫描门禁监控范围内的接收终端,并将接收终端信息实时上报给控制装置和后台服务器。

需要指出的是,AP定位器定位接收终端的方式的优先级高于通过APP定位接收终端的方式,只要用户手机Wifi功能开启,门禁系统通过准实时的定期扫描Wifi功能,将用户信息上报给控制装置和后台服务器(门禁建设期间将接收终端的Mac地址和用户关联的其它身份信息存入控制装置和后台服务器中),进行信息匹配,合法则通知门控装置执行开门动作。否则,控制装置驱动LED屏显示身份不合法。

在不愿安装门禁系统APP或者手机又不具备Wifi功能的情况下(特别是老年人),可以通过ID/IC卡(门禁卡)实现刷卡进门。

需要指出的是,ID/IC卡实现刷卡进门的方式的优先级高于AP定位器定位接收终端的方式和通过APP定位接收终端的方式,即当使用ID/IC卡刷卡时,不再考虑移动终端的位置与红外感应位置的匹配问题。与ID/IC卡对应的刷卡装置可以是射频终端,安装在门所在的位置,如图12所示,控制装置控制射频终端的运行,当射频终端感知到有ID/IC卡刷卡,将其获取的信息与控制装置里存储的信息(门禁建设期间存入控制装置的flash中)进行比较,合法则通知门控装置系统执行开门动作,否则,控制装置驱动LED屏显示身份不合法。

如图13所示,手机安装门禁系统APP,APP可以通过手机信号与后台服务器连接。控制装置通过网口或WIFI-A与后台服务器连接。这样就实现了手机、后台服务器和控制装置的连接通路。

控制装置与门控装置相连,在手机发送控制命令至后台服务器时,后台服务器将控制命令转发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发送控制指令至门控装置,门控装置控制门的开启。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手机远程控制门禁系统的方式的优先级高于AP定位器定位接收终端的方式和通过APP定位接收终端的方式,即当使用手机进行远程控制时,不再考虑移动终端的位置与红外感应位置的匹配问题。

通过手机远程控制门禁系统的方式、ID/IC卡实现刷卡进门的方式、移动终端的位置与红外感应位置的匹配方式可以集成共存,但在实际功能实现流程上互斥,即刷ID/IC卡了,功能实现流程上则不再考虑另外两种情况(移动终端的位置与红外感应位置匹配;远程开门);远程开门了,则功能实现流程上不再考虑ID/IC卡刷卡和移动终端的位置与红外感应位置匹配。

另外,此门禁系统同样适用于汽车进入园区的情况,只是在建设时调整无线定位装置的信号强度为优的距离,依此距离调整建设过道的宽度和距离,图9中的小区门可以改建为电控栏杆。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是:实现不用刷卡自动进入小区,解决了用户在门禁附近未有进出而导致小区门频繁空开误开,他人在误开时混入等问题。其次,读秒显示,提醒用户关门时间,避免闯卡撞门的问题。最后,对于用户(园区居住人员和物业等园区管理人员),投入成本极低,对于居住人员只需用自己的手机安装APP即可,同时还提供了不用安装APP的便捷可靠的技术方案,而且安全性都极高。在居住人员几乎无需投入成本的前提下,对于园区管理方投入成本相对与其他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也应该是极有优势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