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4011276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门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安全度高的智能门,往往开启门的过程复杂,不便用户或访客使用,对于使用方便的智能门,可通过密码输入进行打开智能门,但通过破解密码或任意一个人通过获取的密码均可打开该智能门,还可直接通过远程控制进行开关智能门,导致智能门的安全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门的控制方法,旨在使智能门使用更安全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智能门的控制方法,该智能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记录至少一移动终端的信息并授权该移动终端;

判断第一区域内是否检测到生物特征,若是,判断第一区域内是否具有电子钥匙,若第一区域内没有电子钥匙,判断第一区域内是否有移动终端,若第一区域内有移动终端,判断第一区域内的移动终端是否有授权或控制门的服务端是否接受有远程授权,若第一区域内的移动终端有授权或控制门的服务端接受有远程授权,开启密码输入连接;

至少一次判断输入的密码是否正确,若是,自动打开门。

优选地,记录至少一移动终端的信息并授权该移动终端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移动终端的验证请求信息;

判断是否接收有确认通过的指令,若是,记录该移动终端的信息。

优选地,接收移动终端的验证请求信息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该验证请求信息是否安全有效,若否,进行提示。

优选地,接收移动终端的验证请求信息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与控制门的服务端连接的按键发送的确认通过的指令或已授权的移动终端发送的确认通过的指令。

优选地,判断第一区域内是否具有电子钥匙还包括以下步骤:

若是,开启密码输入连接。

优选地,开启密码输入连接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提示输入密码。

优选地,至少一次判断输入的密码是否正确,若是,自动打开门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与第一区域相对设于门的另一侧的第二区域内是否检测到该生物特征,若是,判断门是否关闭,若门未关闭,进行提示。

优选地,判断门是否关闭还包括以下步骤:

若是,判断电子钥匙是否插入在门的锁芯内,若电子钥匙是插在门的锁芯内,进行提醒。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智能门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智能门的控制装置包括:门的控制程序,所述门的控制程序配置为实现如上述任一所述的智能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记录至少一移动终端的信息并授权该移动终端;判断第一区域内是否检测到生物特征,若是,判断第一区域内是否具有电子钥匙,若第一区域内没有电子钥匙,判断第一区域内是否有移动终端,若第一区域内有移动终端,判断第一区域内的移动终端是否有授权或控制门的服务端是否接受有远程授权,若第一区域内的移动终端有授权或控制门的服务端接受有远程授权,开启密码输入连接;至少一次判断输入的密码是否正确,若是,自动打开门。以此在当没有电子钥匙时,只有检测到用户或访客的生物特征和授权的移动终端或具有远程授权的情况下,该智能门才开启密码输入连接,并且在输入密码正确后,才能开启门,使该智能门的使用更安全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智能门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图1智能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s10的细化流程示意图;

图3为图1智能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s10的另一细化流程示意图;

图4为图1智能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s10的又一细化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智能门的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智能门的控制方法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出一种智能门的控制方法。

参照图1,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智能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记录至少一移动终端的信息并授权该移动终端;

s20:判断第一区域内是否检测到生物特征,若是,s30:判断第一区域内是否具有电子钥匙,若第一区域内没有电子钥匙,s31:判断第一区域内是否有移动终端,若第一区域内有移动终端,s311:判断第一区域内的移动终端是否有授权或控制门的服务端是否接受有远程授权,若第一区域内的移动终端有授权或控制门的服务端接受有远程授权,s3111:开启密码输入连接;

s40:至少一次判断输入的密码是否正确,若是,自动打开门。

上述的移动终端可手机或平板电脑等,一实施例为:在控制门的服务端内通过手动输入至少一移动终端的信息或移动终端通过蓝牙、wifi等进行连接服务端后请求授权,再通过服务端对移动终端进行授权。在门的外侧可通过与服务端连接的摄像头监控的范围形成第一区域,该摄像头可具有检测生物特征识别功能或服务端接收摄像头的监控画面,进行识别生物特征,接着该服务端进行搜索或检测第一区域内的电子钥匙发出的信号,若没有电子钥匙的信号,服务端判断没有电子钥匙,该服务端进行搜索是否有授权的移动终端的信号或接收远程授权的信号,若接收或检测到有授权的移动终端的信号时,开启密码输入连接,此时,用户或访客才可进行输入密码或服务端开始接收密码。可使即使没带电子钥匙的用户通过授权的移动终端和密码即可打开门,并且没带电子钥匙和授权的移动终端的用户或访客,通过已授权的移动终端进行远程授权和密码即可打开门,以此使该智能门的使用更安全方便。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记录至少一移动终端的信息并授权该移动终端;判断第一区域内是否检测到生物特征,若是,判断第一区域内是否具有电子钥匙,若第一区域内没有电子钥匙,判断第一区域内是否有移动终端,若第一区域内有移动终端,判断第一区域内的移动终端是否有授权或控制门的服务端是否接受有远程授权,若第一区域内的移动终端有授权或控制门的服务端接受有远程授权,开启密码输入连接;至少一次判断输入的密码是否正确,若是,自动打开门。以此在当没有电子钥匙时,只有检测到用户或访客的生物特征和授权的移动终端或具有远程授权的情况下,该智能门才开启密码输入连接,并且在输入密码正确后,才能开启门,使该智能门的使用更安全方便。

参照图2,s10:记录至少一移动终端的信息并授权该移动终端包括以下步骤:

s11:接收移动终端的验证请求信息;

s14:判断是否接收有确认通过的指令,若是,记录该移动终端的信息。

一实施例为:服务端通过接收移动终端的验证请求信息后进行连接移动终端,再通过服务端进行接收有确认通过的指令后,记录该移动终端的信息,即对该移动终端进行授权,以此提高该智能门使用的安全性。

参照图3,步骤s11:接收移动终端的验证请求信息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12:判断该验证请求信息是否安全有效,若否,进行提示。

当验证请求信息不是安全有效的信息后,进行提示输入正确的验证请求信息,当超过一定时间或输入次数后,可报警提示或禁止接收该移动终端的验证请求信息,进一步提高该智能门使用的安全性。

参照图4,s11:接收移动终端的验证请求信息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13:接收与控制门的服务端连接的按键发送的确认通过的指令或已授权的移动终端发送的确认通过的指令。

通过按键和已授权的移动终端发送的确认通过的指令以此使未授权的移动终端的授权更方便快捷,增强便利性。

参照图5,s30:判断第一区域内是否具有电子钥匙还包括以下步骤:

若是,s32:开启密码输入连接。

s3111:开启密码输入连接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60:提示输入密码。

一实施例为,当服务端检测到第一区域内具有电子钥匙后,开启密码输入连接,用户可在不使用电子钥匙仅通过输入密码进行开启门,以此为用户提供多种开启门的方法,使用户使用更方便。并且门上可设置有连接服务端的显示屏或喇叭,在开启密码输入连接后,通过显示屏或喇叭进行提示输入密码,当有检测或接收到授权的移动终端的指令或信息时,还可在移动终端进行提示。

参照图6,s40:至少一次判断输入的密码是否正确,若是,自动打开门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s50:判断与第一区域相对设于门的另一侧的第二区域内是否检测到该生物特征,若是,s51:判断门是否关闭,若门未关闭,s511:进行提示。

第二区域为在门的内侧可通过与服务端连接的摄像头监控的范围形成的区域,当检测到第二区域内有该生物特征时,说明用户已经进入房间,此时服务端可检测门在一定时间内是否关闭,若未关闭,可报警提示,也可在确认为未关闭后停止报警提示,提高该智能门使用的安全性。

参照图6,s51:判断门是否关闭还包括以下步骤:

s512:若是,判断电子钥匙是否插入在门的锁芯内,若电子钥匙是插在门的锁芯内,进行提醒。

通过服务端检测电子钥匙是否插入在门的锁芯内,以此增强该智能门的使用功能,进一步提高其使用的安全性。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智能门的控制装置,所述智能门的控制装置包括:门的控制程序,所述门的控制程序配置为实现如上述任一所述的智能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由于该智能门的控制装置采用了上述智能门的控制方法的全部实施例,因此该智能门的控制装置至少具有智能门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