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生鲜运输储存柜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1256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体式生鲜运输储存柜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分体式生鲜运输储存柜设备。



背景技术:

购物客户从网络或其它途径预订的生鲜物品,商家通过使用冷链运输车运输生鲜物品。到达指定生鲜储存柜后,工作人员搬运生鲜物品至生鲜储存柜中。购物客户通过验证的方式,将生鲜物品从储存柜中取出;生鲜储存柜通常包括柜体、制冷系统和控制系统;柜体通常为储物格结构,储物格组合成完整的柜体,每个储物格设有独立开启的柜门,便于多用户独立使用,柜门受到控制系统中的验证取物分系统的控制;通过对储物格设置对应的制冷分系统,对生鲜物品保鲜。现有技术的缺点在于:现有生鲜物品物流运输方式落后,都是先由冷链运输车集中运输生鲜物品,再把生鲜物品从冷链运输车搬运至生鲜储存柜。需要同时使用冷链车制冷系统和生鲜储存柜制冷系统,且需要对生鲜物品进行多次装卸,既不利于生鲜物品品质保证,而且浪费能源,物流成本较大;且由于一些大中型城市路段对大型车辆限时限行,极大限制了大型车辆(如冷链车)出入城市道路。且现有的生鲜储存柜制不易清理消毒;制冷系统复杂,不易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分体式生鲜运输储存柜设备,从而使得生鲜物品放入分体储存设备后,运输分体储存设备并放置在主体储存设备中。其中运输方式及工具多样,不需要使用冷链车,减少能源消耗;并能保证生鲜物品(尤其是需冷冻的生鲜物品)放置在分体储存设备后,在以后的运输及储存过程中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受控制的环境中,极大保证了生鲜物品的品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分体式生鲜运输储存柜设备,包括主体储存设备,所述主体储存设备包括一个大的箱体,所述箱体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液晶显示屏,位于液晶显示屏的两侧分别开有多个储物格,所述储物格中分别插入安装有分体储存设备的柜体;单个柜体的结构为:其顶部设置有把手,所述柜体的内部设置有隔板和温度传感器,所述柜体通过连接机构安装柜门;所述柜体内下部安装有散热器,所述柜体的下部依次安装有微控制器、制冷系统、无线网络模块和电源指示灯,所述柜体的底部对称安装有支架。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所述储物格的底部开有两条对称的凹型滑槽,所述凹型滑槽与支架配合,储物格背部设置有连接锁紧装置和散热格栅;

柜体后部安装有连接装置;

还包括控制系统,运营业务管理平台直接与主体储存设备电信号连接,运营业务管理平台同时跟每个分体储存设备电信号连接,每个分体储存设备与主体储存设备连接,所述主体储存设备内设置有主控制中心,主控制中心与用户接口对接,主控制中心再与执行中心连接,执行中心与每个柜门连接。

液晶显示屏也可以安装在柜体的柜门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通过采用主体储存设备和多个分体制冷储存设备相结合的生鲜储存柜,且主体储存设备和分体制冷储存设备能够独立和结合工作。不仅能够优化生鲜物品运输方式,降低物流成本;而且能够极大保证生鲜物品的储存质量及储存时间。同时对分体存储设备回收清洗方便。

购物客户通过移动或网络设备订购生鲜物品,运营业务管理平台获得信息后配置生鲜物品至分体储存设备,再使用普通车辆运输分体储存设备,到达主体储存柜后,把分体储存放置并连接主体储存设备。购物客户通过身份验证后从分体设备中取出生鲜物品。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分体储存设备和主体储存设备相结合,使得生鲜物品在运输、存储过程中的能耗被针对性使用,满足节能、保质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单个分体储存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体存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体存储设备的滑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把手;2、连接装置;3、柜体;4、隔板;5、散热器;6、微控制器;7、支架;8、制冷系统;9、连接机构;10、无线网络模块;11、电源指示灯;12、柜门;13、主体储存设备;14、液晶显示屏;15、储物格;16、连接锁紧装置;17、散热格栅;18、凹型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分体式生鲜运输储存柜设备,包括主体储存设备13,主体储存设备13包括一个大的箱体,箱体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液晶显示屏14,位于液晶显示屏14的两侧分别开有多个储物格15,储物格15中分别插入安装有分体储存设备的柜体3;单个柜体3的结构为:其顶部设置有把手1,柜体3的内部设置有隔板4和温度传感器,柜体3通过连接机构9安装柜门12;柜体3内下部安装有散热器5,柜体3的下部依次安装有微控制器6、制冷系统8、无线网络模块10和电源指示灯11,柜体3的底部对称安装有支架7。

储物格15的底部开有两条对称的凹型滑槽18,凹型滑槽18与支架7配合,储物格15背部设置有连接锁紧装置16和散热格栅17。

柜体3后部安装有连接装置2。

如图4所示,还包括控制系统,运营业务管理平台直接与主体储存设备13电信号连接,运营业务管理平台同时跟每个分体储存设备电信号连接,每个分体储存设备与主体储存设备13连接,主体储存设备13内设置有主控制中心,主控制中心与用户接口对接,主控制中心再与执行中心连接,执行中心与每个柜门12连接。

实际使用过程中,购物客户通过手机、电脑等互联网设备在商户网站选择生鲜物品,并形成订单号。商户根据订单号配置生鲜物品,并放入分体储存设备。运营业务管理平台或商户根据订单号信息,通过无线发射装置对分体储存设备发出功能指令,同时把订单号信息发送给主体储存设备13。分体储存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模块10接收运营业务管理平台或商户发出的功能指令,通过分体储存设备的微控制器6控制分体储存设备的制冷系统8,从而实现对生鲜物品进行制冷和制冷级别;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分体储存设备的温度;通过无线网络模块10中的定位模块对分体储存设备实时定位,并实时发送温度监测数据及定位数据至运营业务管理平台。租用客户(租用客户可分别与分体储存设备、主体储存设备13形成租赁关系)运输分体储存设备至指定主体储存设备13处,通过用户接口发出开启柜门12的指令。主控制中心对用户指令进行分析,用户指令分析后对执行系统发出执行指令,柜门12开启后,租用客户把分体储存设备支脚对准储物格15内凹型滑槽18,推动放置分体储存设备至储物格15内,并使分体储存设备的连接装置2和储物格15中的连接锁紧装置16相连接(分体储存设备的连接装置2和储物格15中的连接锁紧装置16位置预先经过测量),分体储存设备的电源指示灯11亮起。主控制中心通过无线发射装置把连接信息反馈给运营业务管理平台。关闭柜门12后,运营业务管理平台或主控制中心发送信息给购物客户,购物客户通过用户接口发出开启柜门12的指令,柜门12开启后,购物客户取出生鲜物品。主控制中心通过无线发射装置把柜门12开启信息发送给运营业务管理平台,并通过主体储存设备13的连接锁紧装置16对分体储存设备解除锁紧。同时主控制中心对分体储存设备发出功能指令停止分体储存设备制冷系统8运行。

执行系统包括执行中心和柜门机构;执行中心接受主控制中心发出的执行指令后,驱动柜门执行开或闭操作,并将上述执行的结果实时发送给运营业务管理平台、主控制中心。柜门机构包括各独立的柜门和开启机构,独立柜门12与各储物格15相对应设置,开启机构接受执行中心的驱动,执行各柜门12的开启或关闭操作,柜门12的关闭可以由客户自行操作,或是根据预设的程序对柜门进行自动关闭操作。

主控制中心设置于柜体3(或主相对于柜体3独立设置),主控制中心与柜体3通过无线电波或有线电路连接,用户通常为租用客户和购物客户,用户与主体储存设备13之间通过用户接口连接,用户接口包括现场接口和远程接口,现场接口设置在柜体3,包括触摸屏,现场接口与主控制中心有线连接;远程接口,包括无线电接收装置和发射装置(或还包括远程有线收发装置),运营业务管理平台或商户指令通过发射无线电波发射至无线电接收装置,主控制中心对运营业务管理平台或商户指令的回复由发射装置发出。

用户指令包括身份验证请求指令和功能指令,用户所发的身份验证请求指令被主控制中心接收后,主控制中心对用户所发的身份验证请求指令分析后,决定是否接受客户所发的功能指令。

功能指令包括物品存取请求、存储物品类别信息或制冷级别信息、储存时间信息,主控制中心根据订单号信息决定分体储存设备制冷系统8的制冷级别,或直接使用功能指令中所包含的制冷级别信息,并根据功能指令的储存时间信息决定分体储存设备制冷系统8的启动时间以及延续时间;主控制中心还根据功能指令决定柜门的开启时间。

柜门关闭操作完成后,开启机构对柜门的关闭进行验证并将验证的结果反馈给执行中心;另外,柜门开启机构定时进行自检,当自检结果异常时,通知执行中心,执行中心通知对此储物格15的存储使用,并向主控制中心发出提示。

储物格15被使用后,主控制中心对此储物格15做出占用标记,当储物格15被全部占用时,主控制中心不再接受用户指令,并将结果反馈给运营管理业务平台;直至至少一个储物格15的占用标记被解除时,再接受用户指令;对超出设定储存时间的物品,运营管理业务平台或主控制中心向客户发出处理信息,防止储物格15被长期超时占用。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主体设备中的一些构件(柜门机构、液晶显示屏14、主控制中心、执行中心、用户接口)可以安置在分体设备中,从而同样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化生鲜物方便品运输方式,降低物流成本;而且能够极大保证生鲜物品的储存质量及储存时间。同时对存储设备回收清洗)。使用与应用灵活。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