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4855发布日期:2019-04-20 03:09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共享充电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共享充电线。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电子设备的运用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而电子设备中的电量则是影响到电子设备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当前在宾馆等一些场所中会提供电源插座,但是不会提供与电子设备相对应充电器或充电线,而多数人容易忘记携带充电器或充电线,导致即使有电源插座依然无法对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同时,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共享设备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关技术的共享充电线中,仅仅包括一个输出端,使得一个共享充电线一次只能供一人使用,不能同时满足多人充电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共享充电线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供多人同时充电使用的共享充电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共享充电线,包括:

充电插头,用于与外界电源电连接;

充电接口,用于与待充电的移动终端电连接;

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所述壳体外表面设置有二维码及按键;

控制装置,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用于控制所述共享充电线中电路的导通或断开,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输入端,与所述充电插头连接;

至少两个输出端,所述输出端与所述充电接口连接,用于给移动终端充电,所述输出端上设有电子开关,所述电子开关用于控制对应所述输出端上电路的导通或断开;

控制端,用于匹配用户通过移动终端扫描所述二维码进行获取并通过所述按键输入的密码与所述控制端中密码算法得到的密码是否一致,若两者一致,发送充电开始信号给所述电子开关,控制所述电子开关开启,输出电流供移动终端充电。

优选的,所述输出端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上设有第一电子开关,所述第二输出端上设有第二电子开关。

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

计时器,用于统计所述第一输出端或第二输出端的充电时间,在充电时间达到预设时长时,发送充电完成信号给所述控制端,所述控制端控制所述第一电子开关或所述第二电子开关断开,结束充电。

优选的,所述第一输出端充电时间的预设时长为3小时,所述第二输出端充电时间的预设时长为1小时。

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外表面的指示灯,所述指示灯包括第一指示灯和第二指示灯,所述第一指示灯与所述第一充电接口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指示灯与所述第二充电接口的位置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子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一指示灯亮起;所述第二电子开关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二指示灯亮起。

优选的,所述二维码、所述按键及所述指示灯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面。

优选的,所述二维码存储有所述共享充电线的身份信息,所述身份信息包括所述共享充电线的产品编号、计费方式及密码发送入口,所述密码发送入口与云端服务器通讯连接,用户访问所述密码发送入口后,云端服务器向用户的移动终端下发密码;所述按键用于输入所述密码。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享充电线,通过设置相互独立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可以同时满足多人充电的需求,并且设置与第一电子开关相对应的第一指示灯及与第二电子开关相对应的第二指示灯,可以方便区分,避免误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享充电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享充电线的模块图;

图3为扫描所述二维码后,移动终端的界面参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共享充电线100,其包括充电插头1、壳体2、控制装置3及充电接口4。

所述充电插头1用于与外界电源电连接。

所述壳体2具有收容空间,所述壳体2由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材料制成,电气性能优良,并具有耐疲劳性及耐热老化性,使用安全可靠,同时具有较高的外观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2的外表面设有二维码21及按键22,所述二维码21存储有所述共享充电线100的身份信息,所述身份信息包括所述共享充电线的产品编号、计费方式及密码发送入口,所述密码发送入口与云端服务器通讯连接。用户通过移动终端扫描所述二维码21之后可查询到所述共享充电线100的产品编号、计费方式及密码发送入口,用户访问所述密码发送入口后,云端服务器向用户的移动终端下发密码;所述密码发送入口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且不同的密码发送入口对应不同的计费方式,用户可以自由进行选择,使用方便。

所述按键22用于输入所述密码,更进一步的,所述按键22可以是机械式按键,也可以是虚拟式按键,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所述控制装置3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用于控制所述共享充电线100中电路的导通或者断开,所述控制装置3与所述充电插头1之间通过导电线电连接。

具体的,所述控制装置3包括输入端31、至少两个输出端32、控制端33及计时器34。

所述输入端31与所述充电插头1电连接,用于电流的输入;所述输出端32与所述充电接口4电连接,用于电流的输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端32的数量为两个,具体的,所述输出端32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输出端321和第二输出端322,所述充电接口4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充电口41和第二充电口42,所述第一输出端321与所述第一充电口41电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322与所述第二充电口42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输出端32上设置有电子开关320,所述电子开关320用于控制对应输出端32上电路的导通或断开,所述电子开关320型号为UPG2214TB,具体的,所述第一输出端321上设有第一电子开关3211;所述第二输出端322上设有第二电子开关3221。

所述控制端33用于匹配用户用过移动终端扫描所述二维码21进行获取并通过所述按键22输入的密码与所述控制端33中密码算法得到的密码是否一致,若两者一致,则发送充电开始信号给所述电子开关320,控制所述电子开关320开启,输出电流供移动终端充电。优选的,所述控制端33为单片机。

所述计时器34用于统计所述第一输出端321或所述第二输出端322的充电时间,在充电时间达到预设时长时,发送充电完成信号给所述控制端33,所述控制端33控制所述第一电子开关3211或所述第二电子开关3221断开,结束充电。

所述第一输出端321充电时间的预设时长和所述第二输出端322充电时间的预设时长可以设定为相同,也可以设定为不同,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输出端321充电时间的预设时长为3小时,所述第二输出端322充电时间的预设时长为1小时。所述第一输出端321和所述第二输出端322充电时间的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更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装置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2外表面的指示灯35,所述指示灯35包括与所述第一电子开关3211对应设置的第一指示灯351及与所述第二电子开关3221对应设置的第二指示灯352,所述第一电子开关3211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一指示灯351亮起;所述第二电子开关3221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第二指示灯352亮起。所述第一指示灯351及所述第二指示灯352均设置于所述壳体2外表面,且所述第一指示灯351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充电接口4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指示灯352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充电接口4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指示灯35与所述二维码21及按键22位于所述壳体2的同一面。

所述充电接口4与所述输出端32通过导线电连接,优选的,所述充电接口4包括micro USB接口、Lightning接口或USB Type-c接口中的一种或多种。

请参阅图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二维码21中存储的密码发送入口的数量与所述输出端32的数量相匹配,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二维码21中存储有第一密码发送入口和第二密码发送入口,且所述第一密码发送入口对应所述第一输出端321,所述第二密码发送入口对应所述第二输出端322。

举例说明:通过移动终端扫描所述二维码21后,用户需要充电3小时时,则可访问第一密码发送入口,进入费用支付页面,费用支付完成后,云端服务器接收到访问请求,向用户的移动终端下发密码,用户通过所述按键22输入密码,所述控制端33将输入的密码与所述控制端33中密码算法得到的密码进行比对,若两者一致,则发送充电开始信号给所述第一电子开关3211,控制所述第一电子开关3211开启,此时所述第一指示灯351亮起,提示用户选择第一充电接口41进行充电,同时,所述计时器34开启,自动进入3小时的倒计时,计时完成后,所述计时器34向所述控制端33发送充电完成信号,所述控制端33控制所述第一电子开关3211断开,所述第一指示灯351同时关闭,充电完成。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享充电线100,通过设置相互独立的第一输出端321和第二输出端322,可以同时满足多人充电的需求,并且设置与第一电子开关3211相对应的第一指示灯351及与第二电子开关3221相对应的第二指示灯352,可以方便区分,避免误操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