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楼宇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90940发布日期:2019-07-27 11:20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楼宇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楼宇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物联网这个概念,在美国早在2000年就提出来了,当时叫传感网。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通过物联网域名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即物物相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现今物联网技术也多应用于楼宇控制,楼宇自动控制技术是兼具住户方便和室内安防的控制技术,现有技术中的楼宇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小区门禁、楼宇门禁以及相应的监控摄像头,通过小区门禁和楼宇门禁实现实时的人员识别,通过监控摄像头实现人员监控和事后的事件追踪。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楼宇控制装置(授权公告号CN 2055507934 U),该专利技术提供的智能楼宇控制装置,摄像头获取单元门前的用户视频信号,头像提取芯片从视频信号中提取头像照片,服务器将头像图片与存储器中的头像数据进行比对,当该用户的头像预存于存储器中时,服务器开启单元门,让该用户进入。但是,楼宇中的用户较多,仅靠面部识别较为单一,安全性不足,红外感应器感应距离较小,反映较慢。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楼宇控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楼宇控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楼宇控制装置,包括门框,所述门框右侧固定有交互装置,所述交互装置内置有红外感应器、微波雷达、摄像头,所述摄像头固定于球体内的通孔中,所述球体外侧圆周上设有圆齿,所述圆齿与齿轮啮合,所述球体两侧固定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位于交互装置内部转动,所述齿轮两侧固定有连接轴且右侧连接轴的端部与电机的轴固定连接,所述交互装置表面位于摄像头前侧设有防护罩,所述交互装置上设有数字键盘,所述交互装置与门框后侧的自动门锁电性连接,所述自动门锁通过门栓与楼宇门滑动连接,所述楼宇门与门框转动连接,所述交互装置与门框顶部固定的液压缸传动连接,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穿过转板上的杆槽且与转板滑动连接,所述转板两侧的活塞杆上固定有挡杆,所述转板端部与转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穿过门框上的轴套且与轴套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底端与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与楼宇门焊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红外感应器、微波雷达、摄像头均与交互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摄像头与交互装置通过可牵动的导线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球体内部的通孔的轴线位于圆齿所在平面上,所述齿轮的中心与球体的中心位于同一竖直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液压缸底侧的高度高于楼宇门顶部的高度,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位于杆槽右侧,所述活塞杆上的两个卡杆相互平行,所述卡杆之间的距离大于转板的厚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板左侧中部与转轴固定连接且左侧的上下两端为弧面,其圆弧半径大于轴套的外径,所述转轴的长度大于轴套的长度,所述连接板为矩形板且板侧面与楼宇门焊接,所述连接板与转板之间的夹角为30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交互装置与自动门锁、液压缸的油泵均通过位于门框内部的导线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交互装置内部的摄像头固定于球体内,在球体外侧设有圆齿,使用电机带动齿轮转动从而使球体内的摄像头转动,可大范围扫面用户的外形体征,经过交互装置的信息交换确认用户身份,提高了确认精度,进而提高用户的安全性,使用微波雷达扩大感应范围,在用户靠近门禁的第一时间感应到信息,通过信息的电信号传输使交互装置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能够使系统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并发送指令,提高了反应速度,节省了用户开门所用的时间,提高用户的体验,通过交互装置控制的液压缸可在接受信号后迅速作出反应,将楼宇门打开,转板与连接板之间夹角为30度,在楼宇门完全打开时可使楼宇门的开合角度较大,方便用户携带较大体积物品时进入。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楼宇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楼宇控制装置中交交互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楼宇控制装置中什么的的球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楼宇控制装置中转板、液压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楼宇控制装置中楼宇门后视图。

图中:1、门框;2、交互装置;3、楼宇门;4、液压缸;5、数字键盘;6、防护罩;7、微波雷达;8、红外感应器;9、球体;10、齿轮;11、连接轴;12、圆齿;13、通孔;14、活塞杆;15、卡杆;16、转板;17、杆槽;18、转轴;19、连接板;20、自动门锁;21、摄像头。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楼宇控制装置,包括门框1,门框1右侧固定有交互装置2,交互装置2内置有红外感应器8、微波雷达7、摄像头21,摄像头21固定于球体9内的通孔13中,球体9外侧圆周上设有圆齿12,圆齿12与齿轮10啮合,球体9两侧固定有连接轴11,连接轴11位于交互装置2内部转动,齿轮10两侧固定有连接轴11且右侧连接轴11的端部与电机的轴固定连接,交互装置2表面位于摄像头21前侧设有防护罩6,交互装置2上设有数字键盘5,交互装置2与门框1后侧的自动门锁20电性连接,自动门锁20通过门栓与楼宇门3滑动连接,楼宇门3与门框1转动连接,交互装置2与门框1顶部固定的液压缸4传动连接,液压缸4的活塞杆14穿过转板16上的杆槽17且与转板16滑动连接,转板16两侧的活塞杆14上固定有挡杆,转板16端部与转轴18固定连接,转轴18穿过门框1上的轴套且与轴套转动连接,转轴18底端与连接板19固定连接,连接板19与楼宇门3焊接,将交互装置2内部的摄像头21固定于球体9内,在球体9外侧设有圆齿12,使用电机带动齿轮10转动从而使球体9内的摄像头21转动,可大范围扫面用户的外形体征,经过交互装置2的信息交换确认用户身份,提高了确认精度,进而提高用户的安全性,使用微波雷达7扩大感应范围,在用户靠近门禁的第一时间感应到信息,通过信息的电信号传输使交互装置2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能够使系统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并发送指令,提高了反应速度,节省了用户开门所用的时间,提高用户的体验,通过交互装置2控制的液压缸4可在接受信号后迅速作出反应。

红外感应器8、微波雷达7、摄像头21均与交互装置2电性连接,摄像头21与交互装置2通过可牵动的导线连接,微波雷达7在工作时搜集雷达范围信号覆盖范围内的一切活动,在感应到用户进入信号覆盖范围内时及时将信号传送至交互装置2,可使交互装置2提前做出反应,从而能在用户到达楼宇门3之前将用户信息反映至物联网系统能够进行识别,从而使楼宇门3反映更加迅速;球体9内部的通孔13的轴线位于圆齿12所在平面上,齿轮10的中心与球体9的中心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在齿轮10带动球体9转动时,通孔13内的摄像头21随之转动,不断变换摄像角度,将更多地用户信息通过交互装置2反映至物联网系统,使系统能够得到更多的识别信息,从而能够进一步确认用户身份。

液压缸4底侧的高度高于楼宇门3顶部的高度,液压缸4的活塞杆14位于杆槽17右侧,活塞杆14上的两个卡杆15相互平行,卡杆15之间的距离大于转板16的厚度,交互装置2发出信号使液压缸4工作时,液压缸4上的活塞杆14运行,两个平行的卡杆15用于卡住转板16同时连接活塞杆14与转板16,使活塞杆14能够带动转板16运动;转板16左侧中部与转轴18固定连接且左侧的上下两端为弧面,其圆弧半径大于轴套的外径,转轴18的长度大于轴套的长度,连接板19为矩形板且板侧面与楼宇门3焊接,连接板19与转板16之间的夹角为30度,活塞杆14上的卡杆15与转板16相抵触,在卡杆15的作用力下使主板绕转轴18转动,在转轴18转动的过程中,转板16与活塞杆14之间的接触位置、角度不断变化,夹角在开门过程中经历由小变大的过程,在关门过程中由大变小,且在活塞杆14与转板16处于极限位置时,两卡杆15侧面与转板16两侧贴合,使楼宇门3可打开至与门框1最大夹角为120度,方便用户携带较大体积物品时进入;交互装置2与自动门锁20、液压缸4的油泵均通过位于门框1内部的导线电性连接,使交互装置2能够控制液压缸4、自动门锁20的开闭。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用户入住楼宇时将用户的外形特征录入物联网系统中,用户在靠近楼宇门3时,微波雷达7率先感应到用户的活动,将感应信号通过交互装置2传送至物联网系统,系统发出指令通过交互装置2使电机(型号为ZWMD008008-152-01)转动带动齿轮10转动,齿轮10带动圆周上设有圆齿12的球体9转动,在球体9内的摄像头21转动过程中拍摄用户体征,并通过交互界面将信息发送至物联网系统,系统识别后发出指令使交互装置2控制自动门锁20打开,之后控制液压缸4运动,使活塞杆14伸长,活塞杆14上的转板16以转轴18为中心转动,与转轴18固定连接的连接板19带动楼宇门3转动,使楼宇门3能够自动打开,红外感应器8感应周围无人后,将信息通过交互界面发送至物联网系统,在系统指令下使楼宇门3关闭,采用微波雷达7检测提高了检测范围,能够使交互装置2提前作出反应,从而加快了开门的过程,使用可转动的摄像探头,提高了用户信息采集的范围,进而提高了安全性。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