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收发设备和紧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69442发布日期:2021-03-30 20:03阅读:64来源:国知局
物品收发设备和紧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家用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物品收发设备和紧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品收发越来越便捷。物品收发可包含快递收发、外卖收发等等。为了提高物品的收发效率,通常会设置物品收发设备来集中管理待收发的物品,例如快递柜、外卖柜等,这样,快递员、外卖员以及顾客可以依照自己的时间收发快递和外卖等物品,节省双方时间不匹配而造成的收发时间上的浪费。

然而,传统技术中,物品收发设备多设置在住宅区或办公区的某个固定位置,很多用户需要走很长一段路程才可以取到物品,存在收发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方便收发的物品收发设备和紧固装置。

一种物品收发设备,所述设备设置于入户门20的上方,包括:

第一壳体106,围设形成第一腔体;

移动部件102,与所述第一壳体106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壳体106相对于所述入户门20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部件102包括滑轨,所述滑轨设置于所述入户门20的门框上或墙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轨包括u型滑轨,所述u型滑轨穿过入户门20上方开设的第一通孔,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壳体106相对于所述入户门20的外侧和内侧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以及相对于所述入户门20的上端进行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中设置有投放装置110;

所述投放装置110包括:

第二壳体1102,围设形成第二腔体;

卡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1102的外表面,用于从所述入户门20的外侧穿过紧固件302开设的第二通孔与所述紧固件302卡接,其中,所述紧固件302设置于所述入户门20的内侧;

其中,所述投放装置110的开口处设置于靠近所述入户门20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接件包括:

支撑柱1104,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1102的外表面;

卡舌1106,与所述支撑柱1104的连接处开设有卡槽1105,所述卡槽1105用于与所述紧固件302卡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槽1105靠近卡舌1106的一侧所形成的角度小于或等于90度。

一种紧固装置,所述装置设置于入户门20的内侧,用于卡接入户门20外侧的投放装置110,包括:

紧固件302,用于与所述投放装置110的卡接件卡接;

推动部件304,用于推动所述紧固件302与所述卡接件分离;

其中,所述投放装置110的开口处设置于靠近所述入户门20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子包括第一卡子和第二卡子,所述第一卡子与所述第二卡子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卡子和所述第二卡子分别卡接与所述卡接件的两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部件304设置有第一曲面,所述紧固件302设置有第二曲面,所述推动部件304通过推动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的接触面,使得所述紧固件302与所述卡接件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紧固装置还包括限位槽3062;所述推动部件304包括限位块3042,所述限位槽3062与所述限位块3042配合,用于控制所述推动部件304的行程。

上述物品收发设备和紧固装置,通过将物品收发设备的第一壳体设置在入户门的上方,不会占用入户门外侧可用的公共空间,避免影响楼道的通行,且需要物品收发时,通过控制第一壳体向上和向下移动,避免因第一壳体过高而无法投放或收取物品,收发方式更为便捷,且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物品收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投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紧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物品收发设备10,该物品收发设备10设置于入户门20的上方,包括:

第一壳体106,围设形成第一腔体,

移动部件102,与所述第一壳体106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壳体106相对于所述入户门20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

具体地,第一壳体106构成物品收发设备10的外壳。第一壳体106围设形成第一腔体,该第一腔体内可容纳待收发的物品,例如快递、外卖等等。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6围设形成的第一腔体具有开口,该开口用于投放或收取物品。在一个实施例中,该物品收发设备10还包括第一门体,该第一门体与第一壳体106围设形成封闭的第一腔体。第一门体包括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在第一门体打开时,用户可以投放或收取物品;在物品投放或收取完成后,第一门体被关闭。为了避免影响到用户的通行,将物品收发设备10设置于入户门20的上方,但是,物品收发设备10设置的过高可能不利于用户投放或收取物品,因此,为了方便用户投放或收取物品,通过设置移动部件102,可控制第一壳体106相对于入户门20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当需要使用物品收发设备10时,通过移动部件102控制第一壳体106从入户门20的上方向下移动;当不需要使用物品收发设备10时,通过移动部件102控制第一壳体106再向上移动,直到移动至入户门20的上方。可选地,移动部件102设置于入户门20的门框上或墙体上。

其中,入户门20的上方包括入户门20外侧的上方、入户门20内侧的上方以及入户门的正上方(后两种方式需在传统的入户门上方开设通孔)。

另外,物品收发设备10也可以设置在用户房屋外的其他位置,例如楼道、走廊或电梯厅的顶端等等,只要不影响用户的通行即可。

上述物品收发设备10中,通过将物品收发设备10的第一壳体106设置在入户门20的上方,不会占用入户门20外侧可用的公共空间,避免影响楼道的通行,且需要物品收发时,通过控制第一壳体106向上和向下移动,避免因第一壳体106过高而无法投放或收取物品,收发方式更为便捷,且安全性更高。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移动部件102包括滑轨。第一壳体106可以沿着滑轨相对于入户门20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在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人工拉动的方式控制第一壳体106沿着滑轨相对于入户门20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可选地,采用吊拉方式控制第一壳体106沿着滑轨相对于入户门20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在一个实施例中,采用自动驱动的方式控制第一壳体106沿着滑轨相对于入户门20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可选地,物品收发设备10还包括电动机。通过电动机控制第一壳体106沿着滑轨相对于入户门20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滑轨来控制第一壳体106的移动,有利于提高移动的稳定性。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滑轨包括u型滑轨,u型滑轨穿过入户门20上方开设的第一通孔,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壳体106相对于所述入户门20的外侧和内侧进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以及相对于所述入户门20的上端进行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u型滑轨,第一壳体可放置于入户门的内侧,这样完全不会占用入户门外侧可用的公共空间,完全不会影响楼道的通行。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滑轨包括双滑轨或单滑轨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双滑轨或单滑轨可以设置为u型结构。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腔体中设置有投放装置110,包括:

第二壳体1102,围设形成第二腔体;

卡接件,连接于第二壳体1102的外表面,用于从入户门20的外侧穿过紧固件302开设的第二通孔与紧固件302卡接。

其中,紧固件302设置于入户门20的内侧。

具体地,第二壳体1102构成投放装置110的外壳。第二壳体1102围设形成第二腔体,该第二腔体内可容纳待投放的物品,例如贵重物品、需保温的外卖等等。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102围设形成的第二腔体具有开口,该开口用于投放或收取物品。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投放装置110还包括第二门体1108,该第二门体1108与第二壳体1102围设形成封闭的第二腔体。第二门体1108包括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在第二门体1108打开时,用户可以投放或收取物品;在物品投放或收取完成后,第二门体1108被关闭。卡接件连接于第二壳体1102的外表面。可选地,卡接件连接于第二壳体1102的上表面、下表面、左表面或右表面中的至少一种。卡接件可从入户门20的外侧穿过紧固件302开设的第二通孔与紧固件302卡接,如此投放装置110即可固定在门上。为了提高投放装置110固定于入户门20上的稳定性,卡接件可设置多个。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紧固件302实现将投放装置110固定于入户门20的外侧,且投放装置110的开口处设置于靠近入户门20的一侧,这样用户无法直接从固定于入户门20上的投放装置110中收取其中的物品。而在需要取下投放装置110收取其中物品时,通过从入户门20的内侧推动推动部件304产生作用于紧固件302上的分离力,以使紧固件302与卡接件分离,分离开后,用户可取下投放装置110收取其中的物品。可以理解,该紧固装置30通过与投放装置110的卡接件配合,可避免入户门20外侧的用户直接从投放装置110中收取到其中的物品,提高了物品存放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门体1108设置在卡接件用于卡接的一侧,即在卡接件进行卡接时,第二门体1108与入户门20是相对的,这样在卡接完成后,用户无法直接从入户门20的外侧收取其中的物品,提高了物品存放的安全性。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卡接件包括:支撑柱1104和卡舌1106,其中:

支撑柱1104,连接于第二壳体1102的外表面;

卡舌1106,与支撑柱1104的连接处开设有卡槽1105,卡槽1105用于与紧固件302卡接。

具体地,支撑柱1104连接于第二壳体1102的外表面,用于在投放装置110卡接在入户门20上时,防止第二壳体1102掉落。卡舌1106超出第二壳体1102设置,且卡舌1106与支撑柱1104的连接处开设有卡槽1105,在卡舌1106从入户门20的外侧穿过紧固件302开设的第二通孔时,在过了卡舌1106的末端后,通过卡槽1105与紧固件302完成卡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卡舌1106与卡槽1105进行卡接,卡接方式简单且稳定性好。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物品收发设备10还包括:成像装置,其中:

成像装置用于对入户门20的外侧进行监控以及扫码。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门体包括:锁具组件,其中:

锁具组件包括机械锁或电子密码锁。采用机械锁时,机械锁的钥匙为户主持有,在第一壳体106中没有待收取的快递或物品时,机械锁为打开状态;在有快递或物品投放后,机械锁为锁住状态,锁住后只有在户主用钥匙开锁后,第一门体才能打开,从而才能收取其中的快递或物品。采用电子密码锁时,电子密码锁的开关由控制器控制。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与成像装置连接,成像装置通过扫码获得第一解锁密码并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通过比对该第一解锁密码和预存的第二解锁密码,若一致,则控制器控制电子密码锁打开;若不一致,则控制器不进行开锁。

为了防止投放装置110从入户门20的外侧取下,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卡槽1105靠近卡舌1106的一侧所形成的角度小于或等于90度。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提供了一种紧固装置30,该紧固装置30设置于入户门20的内侧,用于卡接入户门20外侧的投放装置110,包括:

紧固件302,与所述投放装置110的卡接件卡接;

推动部件304,用于推动所述紧固件302与所述卡接件分离;

第三壳体306,内部连接所述紧固件302和所述推动部件304。

其中,投放装置110的开口处设置于靠近入户门20的一侧。

具体地,第三壳体306构成紧固装置30的外壳。第三壳体306内部连接紧固件302和推动装置。该紧固件302与投放装置110的卡接件卡接,用于将投放装置110固定在入户门20的外侧。用户可以从入户门20的内侧推动推动部件304,推动部件304在推力的作用下向接触的紧固件302产生作用力,该作用力可以使紧固件302与卡接件分离,如此,用户可将投放装置110取下。在一个实施例中,入户门20上开设有第三通孔22,投放装置110的卡接件穿过该第三通孔22,进一步穿过紧固件302开设的第二通孔完成与紧固件302的卡接。可选地,第三通孔22可以是入户门上的猫眼

上述紧固装置30中,通过紧固件302实现将投放装置110固定于入户门20的外侧,且投放装置110的开口处设置于靠近入户门20的一侧,这样用户无法直接从固定于入户门20上的投放装置110中收取其中的物品。而在需要取下投放装置110收取其中物品时,通过从入户门20的内侧推动推动部件304产生作用于紧固件302上的分离力,以使紧固件302与卡接件分离,分离开后,用户可取下投放装置110收取其中的物品。可以理解,该紧固装置30通过与投放装置110的卡接件配合,可避免入户门20外侧的用户直接从投放装置110中收取到其中的物品,提高了物品存放的安全性。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投放装置110可以是可存放外卖的保温装置,也可以是可存放贵重物品的装置。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紧固件302为弹性材料。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紧固件302通过弹性连接件308与第三壳体306连接。可选地,弹性连接件308包括弹簧。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投放装置110的卡接件进入紧固件302的过程中,将紧固件302设置成弹性材料或者使用弹性连接件308,可方便卡接件顺利进入,且减小了卡接件与紧固件302之间的损坏度,有利于提高各部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紧固件302包括:卡子,其中:

卡子,与卡接件上的卡槽1105卡接。

具体地,卡子的结构与卡槽1105的结构互补设置。例如,卡子的形状为方形,那么卡槽1105的形状也设置为方形,且卡子的大小与卡槽1105的大小也需要适应性设置,以使卡子和卡槽1105可以配合完成卡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卡子与卡槽1105进行卡接,卡接方式简单且稳定性好。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卡子包括:第一卡子和第二卡子,其中:

第一卡子与第二卡子相对设置,第一卡子和第二卡子分别卡接于卡接件的两侧。

具体地,第一卡子与第二卡子可以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那么,第一卡子和第二卡子分别卡接于卡接件的上侧和下侧。第一卡子与第二卡子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相对设置,那么,第一卡子和第二卡子分别卡接于卡接件的左侧和右侧。另外,第一卡子与第二卡子还可以在其他方向上相对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第一卡子和第二卡子分别与卡槽1105进行卡接,卡接更为牢固。

为了提高卡接的稳定性,卡子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卡子的数量为偶数时,卡子可两两相对设置,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卡子的数量为奇数时,卡子可均匀地排布设置,以在不同方向上与卡接件上的卡槽1105卡接。可选地,卡槽1105可设置为环绕卡接件一周的槽道。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推动部件304设置有第一曲面,紧固件302设置有第二曲面,推动部件304通过在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接触面上产生推动力,使得紧固件302与卡接件分离。

具体地,用户推动推动部件304时,推动部件304向推动力的方向移动,直至推动部件304的第一曲面与紧固件302的第二曲面相接触,此时,用户再推动推动部件304时,第一曲面与第二曲面的接触面上产生相互作用的推动力,该推动力可将紧固件302向分离卡接件的方向移动,在紧固件302与卡接件完全分离时,用户可从入户门20的外侧取下投放装置110。

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产生相互作用的推动力,紧固件302与卡接件更容易分离,分离方式更为省力。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三壳体306包括限位槽3062,推动部件304包括限位块3042,限位槽3062与限位块3042配合,用于控制推动部件304的行程。

具体地,推动部件304在推动过程中,限位块3042会进入第三壳体306上设置的限位槽3062中,直至限位块3042与限位槽3062相接触,此时,推动部件304无法继续推动,表明推动部件304已经将紧固件302与卡接件分离,用户可以取下投放装置110。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限位块3042和限位槽3062的配合限定推动部件304的行程,方便用户及时知晓紧固件302与卡接件的分离状态。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推动部件304包括:顶块3044,其中:

顶块3044,与卡接件相对设置,用于在推动部件304推动紧固件302与卡接件完全分离时,推动卡接件沿推动部件304的推动方向移动。

具体地,推动部件304的推动方向即是入户门20内侧至外侧的方向,也就是说,顶块3044可推动卡接件向入户门20外侧移动,这样,紧固件302与卡接件无法构成卡接关系,即使用户不再向推动部件304施加推动力,用户依然可以从入户门20外侧取下投放装置110。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