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脸识别图书借还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60343发布日期:2021-11-25 09:21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脸识别图书借还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图书借还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人脸识别图书借还机。


背景技术:

2.随着全球科技化的普及,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各大高校对科技新产品的引进越来越多,高科技系统的引进使得学生们的体验感得到提升,同时也提升了高校的自动化管理能力,其中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尤其得到重视,在图书馆中传统书本的借还是采用人工扫描书本从而录入书本的借还信息,但是高校图书馆的藏书数目庞大,导致图书管从业人员的管理难度和工作压力加大,而现在大多高校的图书馆是采用图书借还一体机,并且rfid技术已经应用于图书管理系统中,其主要目的是简化借还流程,提升,提升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生产力,但是,现有的图书借还机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
3.1、若图书的磁条出现问题,系统便无法读入图书信息,若图书的特定芯片被恶意损坏或者缺失,就会导致借还无法完成,并且,图书借还机器需要专人维护,耗费人力;
4.2、待归还的图书在借还机上录入信息后需要同学手动将图书拿出来放置于旁边的收纳架,耽误同学们的时间,并且,同学们随意将图书放置于收纳架内部,不便于工作人员整理归类;
5.因此,人们急需一种人脸识别图书借还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脸识别图书借还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人脸识别图书借还机,包括第一机体和第二机体,所述第一机体和第二机体底部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机体一侧与第二机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机体上设有显示组件和识别组件,所述第二机体内部设有图书托板,所述第二机体一侧设有分类组件;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机体和第二机体均呈l型设置,所述第一机体包括平板一和平板二,所述显示组件包括显示屏防护外壳,所述显示屏防护外壳嵌于平板一内部,所述显示屏防护外壳上设有人脸识别摄像头和触摸显示屏;
9.进一步的,所述识别组件包括图书识别摄像头,所述图书识别摄像头与平板二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图书识别摄像头与图书托板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图书托板和第二机体均呈透明设置;
10.进一步的,所述图书托板上设有传输带,所述第二机体上开设有槽口,所述槽口底部低于传输带设置,所述槽口一侧设有分类组件,所述分类组件低于槽口底部设置;
11.进一步的,所述传输带上设有两个气囊,两个所述气囊均通过支撑杆与第二机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呈l型设置,两个所述气囊呈弧形设置,两个所述气囊的下表面高于传输带的上表面,两个所述气囊关于传输带对称设置;
12.进一步的,所述分类组件包括两根滑轨,两根所述滑轨一端与第二机体固定连接,两根所述滑轨一端低于槽口底部设置,两根所述滑轨另一端设有收纳箱一,两根所述滑轨靠近槽口的一端高于远离槽口的一端,所述滑轨下方设有滑板;
13.进一步的,两根所述滑轨靠近槽口的一端之间的距离设为130mm,两根所述滑轨远离槽口的一端之间的距离设为210mm,所述滑板一侧高于另一侧设置,所述滑板低的一侧设有三个收纳箱二;
14.进一步的,所述滑轨一端与收纳箱一边缘固定连接,所述滑板一侧均与三个收纳箱二边缘固定连接,所述收纳箱一和三个收纳箱二内部均设有置物板,所述置物板呈u型设置,所述置物板顶部均与收纳箱一、三个收纳箱二顶部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置物板底部设有升降组件;
15.进一步的,所述置物板的宽度均小于收纳箱一、三个收纳箱二的宽度,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升降板和踩踏板,所述升降板与置物板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通过连接板与踩踏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中部均贯穿收纳箱一、三个收纳箱二一侧内部,所述连接板中部均与收纳箱一、三个收纳箱二一侧转动连接;
16.进一步的,所述踩踏板均位于收纳箱一、三个收纳箱二的外部,所述踩踏板底部与复位弹簧固定连接,所述置物板两侧边的开口方向与导轨平行,所述置物板两侧边的开口方向与踩踏板所在水平平面垂直;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8.1、通过人脸识别摄像头和触摸显示屏可以快速高效地对读者的信息进行自动识别,读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主操作,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降低,有利于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并且,该图书借还机一体设置,使用成本大大降低,图书识别准确,极大地节省了财力人力物力。
19.2、通过两根滑轨之间的间距不同,可以对不同宽度范围的图书进行分类,图书的宽度随着滑轨间距由小到大的设计,使得图书在两根滑轨内可以通过的位置掉落至滑板上,并通过滑板将图书集中收集在收纳箱内部,使得重叠起来的图书不会因为宽度相差很多而出现倒塌,便于后期管理员集中归还至书架上。
20.3、通过踩踏板、升降板和复位弹簧可以实现置物板的升降效果,踩踏板和升降板通过连接板的转动使得升降板被升起,从而将置物板从收纳箱内部升起,便于工作人员从置物板的开口两侧将图书抱出,便于图书后期的集中归纳。
附图说明
21.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人脸识别摄像头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书识别摄像头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槽口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滑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收纳箱二的结构示意图;
30.图9是本实用新型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0是本实用新型置物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中:1、第一机体;2、第二机体;3、底座;4、显示组件;5、图书托板; 6、分类组件;7、平板一;8、平板二;9、显示屏防护外壳;10、人脸识别摄像头;11、触摸显示屏;12、图书识别摄像头;13、传输带;14、槽口;15、气囊;16、支撑杆;17、滑轨;18、收纳箱一;19、收纳箱二;20、滑板;21、置物板;22、升降组件;23、升降板;24、连接板;25、踩踏板;26、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实施例:请参阅图1

10,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人脸识别图书借还机,包括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底部与底座3 固定连接,第一机体1一侧与第二机体2固定连接,第一机体1上设有显示组件4和识别组件,第二机体2内部设有图书托板5,第二机体2一侧设有分类组件6;显示组件4用于识别和显示读者信息,识别组件用于扫描并识别图书借还信息,图书托板5用于放置待录入借还信息的图书,第一机体1上有字母图案镂空,内置发光灯带。
35.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均呈l型设置,第一机体1包括平板一7和平板二8,显示组件4包括显示屏防护外壳9,显示屏防护外壳9嵌于平板一7内部,显示屏防护外壳9上设有人脸识别摄像头10和触摸显示屏11;显示屏防护外壳9用于固定并保护触摸显示屏11,人脸识别摄像头10用于识别读者信息,触摸显示屏11用于读者进行身份验证,同时进行借书、还书等操作,通过人脸识别摄像头10和触摸显示屏11可以快速高效地对读者的信息进行自动识别,读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主操作,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降低,有利于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并且,该图书借还机一体设置,使用成本大大降低,图书识别准确,极大地节省了财力人力物力,实际使用时,第一机体1 内部设置有主板,人脸识别摄像头10、触摸显示屏11、图书识别摄像头12和发光灯带共同连接到主板上,触摸显示屏11、主板和镂空发光图案共同连接到电源控制器上。
36.识别组件包括图书识别摄像头12,图书识别摄像头12与平板二8内侧固定连接,图书识别摄像头12与图书托板5在同一水平面上,图书托板5和第二机体2均呈透明设置;图书识别摄像头12用于拍摄并识别图书托板上的待借还图书,利用图书识别摄像头12来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借还,可以简化图书的借还流程,省去了中间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人工操作流程,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高效地管理图书馆,图书识别摄像头12投过透明机体拍摄图书书脊的书名,从而进行书名的识别,图书托板5和第二机体2均呈透明设置有利于提高图书识别摄像头12识别图书的准确性。
37.图书托板5上设有传输带13,第二机体2上开设有槽口14,槽口14底部低于传输带13设置,槽口14一侧设有分类组件6,分类组件6低于槽口14底部设置;传输带13用于传输待
归还的图书至分类组件6位置处,读者需要借走的图书待图书识别摄像头12识别完成后即可拿走,读者需要归还的图书待图书识别摄像头12扫描完成后传输带13即将图书传输至分类组件6将其按照各个图书的不同宽度进行分类,槽口14用于图书通过,传输辊轮、电机可以作为传输带的动力输出,传输带的动力输出方式不限,可以通过控制器来控制传输带是否传输,控制器连接图书识别摄像头12,借走的图书识别完成后传输带13 不传输等待读者取走,归还的图书识别完成后控制传输带13传输。
38.传输带13上设有两个气囊15,两个气囊15均通过支撑杆16与第二机体2 固定连接,支撑杆16呈l型设置,两个气囊15呈弧形设置,两个气囊15的下表面高于传输带13的上表面,两个气囊15关于传输带13对称设置;两个对称设置的气囊15用于将图书托板5上的待归还的图书居中处理,使得图书穿过气囊15和槽口14时是在槽口14时的中间位置穿过的,使得图书会传落至分类组件6的中间位置,可以避免图书从两边位置掉落下去,有利于图书的后期分类处理。
39.分类组件6包括两根滑轨17,两根滑轨17一端与第二机体2固定连接,两根滑轨17一端低于槽口14底部设置,两根滑轨17另一端设有收纳箱一18,两根滑轨17靠近槽口14的一端高于远离槽口14的一端,滑轨17下方设有滑板20;滑轨17用于分类不同宽度的图书,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同宽度的图书在重叠高了之后会倒下的问题,图书在从槽口14穿过后正中落至滑轨17上,两根滑轨17靠近槽口14的一端高于远离槽口14的一端使得图书从滑轨17高的一端自动滑至低的一端。
40.两根滑轨17靠近槽口14的一端之间的距离设为130mm,两根滑轨17远离槽口14的一端之间的距离设为210mm,滑板20一侧高于另一侧设置,滑板20 低的一侧设有三个收纳箱二19;通过两根滑轨17之间的间距不同,可以对不同宽度的图书进行分类,图书的宽度随着滑轨17间距由小到大的设计,使得图书在两根滑轨17内可以通过的位置掉落至滑板20上,滑板20一侧高于另一侧设置使得图书在滑板20上自动从高的一侧滑至低的一侧,并且,经过滑轨17 之间间距不同,可以使得不同宽度的图书被收集至三个收纳箱二19中,便于后期管理员集中归还至书架上,没有掉落至三个收纳箱二19内部的图书从滑轨 17上滑落至收纳箱一18内部,两根滑轨17靠近槽口14的一端之间的距离设为130mm使得宽度较小的图书不至于直接掉落至滑板20上,两根滑轨17远离槽口14的一端之间的距离设为210mm使得中间的滑轨17间距满足不同宽度的书通过,且范围一定内的图书宽度分别对应三个收纳箱二19,使得图书按照不同的宽度被集中至收纳箱一18和三个收纳箱二19内部。
41.滑轨17一端与收纳箱一18边缘固定连接,滑板20一侧均与三个收纳箱二 19边缘固定连接,收纳箱一18和三个收纳箱二19内部均设有置物板21,置物板21呈u型设置,置物板21顶部均与收纳箱一18、三个收纳箱二19顶部在同一水平面上,置物板21底部设有升降组件22;置物板21用于集中收纳从滑板20滑落下来的图书,置物板21呈u型设置使得从滑板20滑落的图书至收纳箱内部时会被置物板21有挡板的一侧阻挡住,使得图书被集中重叠在置物板 21内部,升降组件22用于管理人员通过踩踏将置物板21升起从而将置物板21 两侧开口位置处将置物板21内部的图书抱出对其进行集中归类,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
42.置物板21的宽度均小于收纳箱一18、三个收纳箱二19的宽度,升降组件 22包括升降板23和踩踏板25,升降板23与置物板21底部固定连接,升降板 23通过连接板24与踩踏板25固定连接,连接板24中部均贯穿收纳箱一18、三个收纳箱二19一侧内部,连接板24中部均
与收纳箱一18、三个收纳箱二19 一侧转动连接;置物板21的宽度均小于收纳箱一18、三个收纳箱二19的宽度便于连接板24在收纳箱内部升降,踩踏板25用于管理人员脚踩,通过连接板 24转动使得升降板23被升起,从而将置物板21从收纳箱内部升起,便于工作人员从置物板21的开口两侧将图书抱出,便于图书后期的集中归纳。
43.踩踏板25均位于收纳箱一18、三个收纳箱二19的外部,踩踏板25底部与复位弹簧26固定连接,置物板21两侧边的开口方向与滑轨17平行,踩踏板 25对于滑轨17方向设置;踩踏板25的放置方向使得工作人员正对滑轨17,便于工作人员的双手位置对应于置物板21的开口两侧,复位弹簧26用于踩踏板 25被踩踏之后的复位,工作人员将图书抱出之后,置物板21随着复位弹簧26 的复位、踩踏板25的升起而下降,从而实现了置物板21的升降。
4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读者将待借还的图书放置于图书托板5上,图书书脊正对图书识别摄像头12,人脸识别摄像头10对读者头像进行识别,读者通过触摸显示屏11根据需要进行自主操作,读者需要借走的图书待图书识别摄像头12识别完成后即可拿走,读者需要归还的图书待图书识别摄像头12扫描完成后,传输带13即将图书传输至槽口14并达到两根滑轨17上;
45.图书在滑轨17上从高到低滑动,在滑轨17上满足图书宽度通过的时候,图书从滑轨17掉落至滑板20,不同宽度范围的图书从滑板20滑落并分别落至三个收纳箱二19内部的置物板21当中,此时完成分类不同宽度的图书,使得重叠起来的图书不会因为宽度相差很多而出现倒塌;
46.工作人员通过下压踩踏板25,同时升降板23升起,从而置物板21也被升起,工作人员在下压或者下踩踩踏板25的时候,同时将图书抱出,便于图书后期的归纳。
4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4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