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口流动跟踪监测识别方法及其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32207346发布日期:2022-11-16 05:04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口流动跟踪监测识别方法及其系统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人口流动监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口流动跟踪监测识别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2.小区是指在城市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相对独立的居住环境的大片居民住宅,并且配套有成套的生活服务设施的区域,由于小区人员流动较大,为了保证小区的环境,会通过设置特定的装置对小区人员进行监测,监测系统包括摄像头监测系统、小区门口闸机系统等。
3.目前,技术人员在进行小区内人口流动实时跟踪监测识别时,为了监测人员进出小区的时间,为此会使用闸机进行监测,然而现有技术中的闸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是通过人员持有门禁卡进行身份识别后打开闸门进行放行的,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没有门禁卡的人员可能会跟随在别人的身后来达到进入小区的目的,这些人员可能对小区的环境或安全等方面有一定的威胁,当出现小区遭到环境破坏或安全问题时,无法对这些人员进行追踪。


技术实现要素:

4.发明目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口流动跟踪监测识别方法及其系统。
5.技术方案:一种人口流动跟踪监测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并判断人员的持卡信息:若持卡信息显示为授权的持卡信息,则给予人员第一门禁权限,使获取第一门禁权限的人员进入识别区;获取识别区中的人员信息;判断所述人员信息是否符合第一判断标准:若符合,则给予第二门禁权限;反之,则发出警示指令;当发出警示指令后,若识别区中的人员给出响应动作,则获取响应信息;所述响应信息至少包括:当前响应动作信息、当前响应时间点、以及对应的响应时长;判断所述响应信息是否符合第二判断标准:若是,则给予第二门禁权限;同时,将对应的持卡信息、人员信息、以及响应信息更新至响应信息集;若不是,则获取识别区中人员面部信息以及当前时间点,并给予第二门禁权限,同时,将所述人员面部信息和当前时间点更新至人员信息集。
6.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判断是否符合第一判断标准包括以下流程:获取识别区中的人员数量;判断所述人员数量是否满足第一判断条件:若满足,则判定符合第一判断标准;若不满足,则再获取识别区中的人员身份;判断所述人员身份是否满足第二判断条件:若满足,则判定符合第一判断标准,反之,则发出警示指令。
7.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判断标准的预配置过程如下:预设至少两个判断条件:第一判断条件和第二判断条件;若识别区中的人员数量为单人则满足第一判断条件;若识别区中的人员身份为成人和儿童则满足第二判断条件。
8.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响应信息的获取包括以下流程:记录发出警示指令时
的时间点t1,若存在响应动作,则获取当前响应动作信息,以及当前响应时间点t2;定义对应的响应时长t=t
2-t1;所述当前响应动作信息至少包括:响应动作和与之相对应的持卡信息。
9.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判断是否符合第二判断标准包括以下流程:预先设置标准响应动作信息集合ψ,ψ={ψ1,ψ2,...ψn},其中,ψn表示第n种标准响应信息;集合ψ中至少包括以下元素:授权的持卡信息;定义时间阈值为t0;判断当前响应动作信息和对应的响应时长t是否符合第二判断标准:若当前响应动作信息包括有授权的持卡信息且对应的响应时长t在时间阈值t0范围内,则符合第二判断标准;否则,不符合第二判断标准。
10.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人员身份为成人和儿童的识别判定过程如下:预先设置第一高度阈值和第二高度阈值;若在第一高度阈值范围内,识别的人员数量至少为两个,同时在第二高度阈值范围内,识别的人员数量仅为一个,则判定人员身份为成人和儿童;若在第一高度阈值范围内,识别的人员数量仅为一个,同时在第二高度阈值范围,识别的人员数量至少为两个,则判定人员身份为成人和儿童。
11.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还包括以下流程:当出现关于人口的查询需求时,优先调用人员信息集;将所述人员信息集与查询需求比对;若所述人员信息集不满足查询需求,则再调用响应信息集;将所述响应信息集与查询需求比对。
1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人口流动跟踪监测识别系统,用于实现上述的人口流动跟踪监测识别方法,所述系统包括:第一模块,用于接收并判断人员的持卡信息:若持卡信息显示为授权的持卡信息,则给予人员第一门禁权限,使获取第一门禁权限的人员进入识别区;第二模块,用于获取识别区中的人员信息;判断所述人员信息是否符合第一判断标准:若符合,则给予第二门禁权限;反之,则发出警示指令;第三模块,用于当发出警示指令后,若识别区中的人员给出响应动作,则获取响应信息;所述响应信息至少包括:当前响应动作信息、当前响应时间点、以及对应的响应时长;第四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响应信息是否符合第二判断标准:若是,则给予第二门禁权限;同时,将对应的持卡信息、人员信息、以及响应信息更新至响应信息集;若不是,则获取识别区中人员面部信息以及当前时间点,并给予第二门禁权限,同时,将所述人员面部信息和当前时间点更新至人员信息集。
13.有益效果:基于人员的持卡信息,给人员第一门禁权限,再根据符合第一判断标准的人员给予第二门禁权限;不符合第一判断标准的人员再次判断,若符合第二判断标准,则给予第二门禁权限,同时将获取到的信息更新至响应信息集;不符合第二判断标准的,获取当前人员面部信息以及当前时间点,并给予第二门禁权限,同时将信息更新至人员信息集;经过第一判断标准的判断,判别进入小区的人员危险性比较低,则不需要对其进行信息采集;再经过第二判断标准的判断,对进去小区的人员进行信息采集,以及记录进入小区的时间点,以便对其进行流动跟踪检测,当有查询需求时,可调出相关信息集进行查询追踪。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发明人口流动跟踪监测的流程图;图2是第一判断标准的判断流程图;图3是各模块工作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成人婴儿判定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成人儿童判定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实施例1如图1至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人口流动跟踪监测识别方法,本实施例以围绕小区门禁来展开,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城市园区门禁、写字楼门禁等带有门禁或者需要人口流动跟踪的场景。
16.本实施例设置有第一门禁、和第二门禁(第一门禁和第二门禁可为闸门),在第一门禁和第二门禁之间设置有识别区。识别区中包括有:红外检测模块、确认模块(其为电脑)、以及智能拍摄模块。本实施例还包括动力模块、智能控制模块(其为电脑)、被感应模块以及感应模块。上述各个模块之间皆为通信连接。被感应模块为感应器,用于读取门禁卡信息并将门禁卡信息发送至感应模块,感应模块用于接受门禁卡信息并将门禁卡信息发送智能控制模块,智能控制模块分析确认门禁卡信息,并生成相应的指令,将指令发送给动力模块,动力模块接收相应指令,驱动第一门禁和第二门禁打开或关闭。红外检测模块检测人员数量,并将结果发送至确认模块,确认模块分析并发送相应指令至智能拍摄模块或动力模块。
17.本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s100,接收并判断人员的持卡信息:若持卡信息显示为授权的持卡信息,则给予人员第一门禁权限,使获取第一门禁权限的人员进入识别区。
18.当人员想进入小区时,手持门禁卡,将门禁卡刷在感应器上,当获取的持卡信息为授权的持卡信息,则给予人员第一门禁权限,即第一门禁打开,对该人员放行。授权的持卡信息为提前输入至电脑中的该小区的业主信息。如果持卡信息不是授权的持卡信息,则不给予人员第一门禁权限,防止非该小区的人员进入该小区。
19.s200,获取识别区中的人员信息;判断所述人员信息是否符合第一判断标准:若符合,则给予第二门禁权限;反之,则发出警示指令。
20.人员获得第一门禁权限后,走进识别区,此时识别区对处于其中的人员进行识别并获取人员信息,基于人员信息判定其是否符合第一判断标准。以下针对此具体说明:当持有门禁卡的人员进入识别区时,在第一门禁关闭前,若无门禁卡的人员跟随一起进去识别区,无门禁卡的人员与有门禁卡的人员之间的关系有以下情况:第一种,无门禁卡的人员与有门禁卡的人员之间是认识的,比如他们为家人,朋友;第二种,无门禁卡的人员与有门禁卡的人员之间是不认识的,无门禁的人员为非该小区的。第二种情况中的无门禁卡的人员为重要监测对象。所以提出以下技术方案:第一判断标准的配置过程如下:预设至少两个判断条件:第一判断条件和第二判断条件;若识别区中的人员数量为单人则满足第一判断条件;若识别区中的人员身份为成人和儿童则满足第二判断条件。此处儿童包括婴幼儿和会自行走路的儿童。对于第一判断条件和第二判断条件来说,这两个判断标准具有一个判断优先级,即:先比较第一判断条件,再比较第二判断条件,换句话说,先判断人员数量,再判断人员身份。本实施例中的人员身份是指:成人、儿童、或婴儿。
21.这是因为,从进入小区的环境和安全等因素来说,人员数量的优先级大于人员身
份,当人员数量为单人时,且其的持卡信息为授权的持卡信息,则可判定其为该小区的业主,就不用在进行人员身份判断,减少了判断步骤,节约判断时间,使业主尽快进入小区,提高业主的体验感;反过来说,当判定其为该小区的业主时,其对小区的环境或安全等因素的危险性很低,就不需要对该人进行重点监测。在单人的情况下,如果先对其进行人员身份判别,在进行人员数量判定,这相对于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明显增加了判断时间,降低了业主的体验感。所以,需先比较第一判断条件,再比较第二判断条件。在人员数量不为单人时,再对其进行身份识别。
22.在识别区中,红外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红外检测装置和第二红外检测装置(均为现有产品),第一红外检测装置和第二红外检测装置呈上下分布,第一红外检测装置位于第二红外检测装置的顶部,第一红外检测装置和第二红外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处于识别区中的人员数量和人员身份。当第一门禁打开后,第一红外检测仪和第二红外检测仪要检测识别区中的人员数量和人员身份,并将识别信息发送至电脑中,电脑基于识别信息进行计算判断等操作。
23.如图2所示,判断是否符合第一判断标准包括以下流程:获取识别区中的人员数量;判断所述人员数量是否满足第一判断条件:若满足,则判定符合第一判断标准;若不满足,则再获取识别区中的人员身份;判断所述人员身份是否满足第二判断条件:若满足,则判定符合第一判断标准,反之,则发出警示指令。
24.在本实施例中,若进入识别区中的人员为单人,或非单人情况下人员是成人和儿童,均判定为符合第一判断标准,符合第一判断标准后,给予第二门禁权限,打开第二门禁,人员通过第二门禁进去小区内。
25.在非单人的情况下,若进去识别区的人员为成人+儿童组合,一般手持的门禁卡的人为成人,所以可判定该成人为小区的业主,跟随成人的儿童则为该成人的家庭成员,所以一般也是小区的业主,而且儿童对小区的危险性很低。所以非单人情况下人员是成人和儿童也被判定为符合第一判断标准,符合第一判断标准,给予第二门禁权限,不会发出警示指令。在识别区安装闪烁灯或能发出声音装置,该装置与电脑通讯连接,电脑发出警示指令,控制闪烁灯闪烁或声音装置发出声音,以提醒识别区中手持门禁卡的人员。
26.如图4和5所示,所述人员身份为成人和儿童的识别判定过程如下:预先设置第一高度阈值和第二高度阈值;若在第一高度阈值范围内,识别的人员数量至少为两个,同时在第二高度阈值范围内,识别的人员数量仅为一个,则判定人员身份为成人和儿童;若在第一高度阈值范围内,识别的人员数量仅为一个,同时在第二高度阈值范围,识别的人员数量至少为两个,则判定人员身份为成人和儿童。
27.第一高度阈值为第一红外检测装置能检测的高度范围(该高度范围为成人平均身高,如1.65米左右),第二高度阈值为第二红外检测装置的高度范围(该高度范围为儿童平均身高,如1.2米以下高度)。在实际场景下,当成人怀抱婴幼儿,婴幼儿高度与人高度处于差不多的高度,第一红外检测装置可以检测到至少两个人影,同时第二红外检测装置只能检测到的人影只有一个,所以在此种情况下,电脑会判断为处于识别区的人员身份为成人和儿童,判定符合第一判断标准,给予第二门禁权限,不会发出警示指令,使得人员尽快进入小区,减少等待时间。
28.同理,当成人携带可自行行走的儿童,此时第一红外检测装置仅检测到一个人影,第二红外检测装置检测到至少两个人影,电脑会判断为处于识别区的人员身份为成人和儿童,判定符合第一判断标准,给予第二门禁权限,不会发出警示指令,使得人员尽快进入小区,减少等待时间。所以除了进入识别区中的人员为单人,或非单人情况下人员是成人和儿童的情况下,电脑会发出警示指令,提醒在识别区中持有授权的持卡信息的人员。
29.s300,当发出警示指令后,若识别区中的人员给出响应动作,则获取响应信息;所述响应信息至少包括:当前响应动作信息、当前响应时间点、以及对应的响应时长;判断所述响应信息是否符合第二判断标准:若是,则给予第二门禁权限;同时,将对应的持卡信息、人员信息、以及响应信息更新至响应信息集;若不是,则获取识别区中人员面部信息以及当前时间点,并给予第二门禁权限,同时,将所述人员面部信息和当前时间点更新至人员信息集。
30.所述响应信息的获取包括以下流程:记录发出警示指令时的时间点t1,若存在响应动作,则获取当前响应动作信息,以及当前响应时间点t2;定义对应的响应时长t=t
2-t1;所述当前响应动作信息至少包括:响应动作和与之相对应的持卡信息。
31.判断是否符合第二判断标准包括以下流程:预先设置标准响应动作信息集合ψ,ψ={ψ1,ψ2,...ψn},其中,ψn表示第n种标准响应信息;集合ψ中至少包括以下元素:授权的持卡信息;定义时间阈值为t0;判断当前响应动作信息和对应的响应时长t是否符合第二判断标准:若当前响应动作信息包括有授权的持卡信息且对应的响应时长t在时间阈值t0范围内,则符合第二判断标准;否则,不符合第二判断标准。授权的持卡信息为提前录入电脑系统中的小区业主信息。
32.以下举例具体说明:记录发出警示指令时的时间点t1,识别区灯光闪烁或发出声音,警示持有门禁卡(该门禁卡包含有授权的持卡信息)的人员,此时需要该人员再次刷门禁卡(在识别区内也设置被感应模块和感应模块)。在正常情景下:当人员再次刷门禁卡时,获取到的当前响应动作信息中包含有之相对应的持卡信息ψ,记录刷门禁卡的时间点t2;计算对应的响应时长t=t
2-t1;此时的与相应动作相对应的持卡信息ψ为门禁卡内授权的持卡信息。当前响应动作信息中包括有授权的持卡信息且对应的响应时长t在时间阈值t0范围内,则判定符合第二判断标准,否则,不符合第二判断标准。
33.持有门禁卡的人员(该门禁卡包含有授权的持卡信息)获取警示后,意识到有其他人跟随,根据其反应时间设置了时间阈值t0。如果其他人是该人员认识的,则该人员的反应思考时间会短,对应的响应时长t会在时间阈值t0内,此情况下该人员刷卡后,电脑会给予第二门禁权限,打开第二门禁,同时将该门禁卡中的持卡信息、人员信息(包括人员数量和人员身份)、以及响应信息更新至响应信息集中。也就是说,此种情况下,电脑记录的信息至少包括该业主信息、进入小区的时间点、其是否有同行人员等。
34.在其他场景下如:一、如果其他人为该人员不认识的,则该人员的反应思考时间会变长,对应的响应时长t会超出时间阈值t0;二、该人员不会进行再次刷卡,没有响应动作,电脑接收不到响应信息;三、有响应动作但电脑获取到的与响应动作对应的持卡信息不是授权的持卡信息,同时对应的响应时长t在或者不在时间阈值t0范围内;四、或者其他场景。上述场景出现的情况均会被电脑判定不符合第二判断标准。然后电脑控制识别区中的智能拍摄模块会对识别区的中所有人脸进行拍摄,得到当前人员面部信息,以及拍摄的当前时
间点,同时电脑给予第二门禁权限,打开第二门禁,使人员进入小区,将人员面部信息和当前时间点,更新至人员信息集中。在此种情况下,电脑记录的信息至少包括:进去小区的人员面部信息以及进入小区的时间点。
35.如果物业发现小区内的环境遭到破坏,或者安全受到威胁时,物业人员需要对小区的人口进行跟踪查询时,本实施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当出现关于人口的查询需求时,优先调用人员信息集;将所述人员信息集与查询需求比对;若所述人员信息集不满足查询需求,则再调用响应信息集;将所述响应信息集与查询需求比对。
36.因为上述的人员信息集是基于持有门禁卡的人员在识别区中该人员的行为不符合第二判断标准生成的,说明该人员与跟随的人员不太熟悉,所以该情景下的跟随人员的危险性较高,所以优先调出人员信息集进行排查;随后,如果人员信息集不能满足查询需求时,再调用响应信息集,再对进入小区的人员以及时间点一一排查,实现对人员针对性排查,减少了人员排查的时间,减少排查盲目性,提高排查效率,及时将相关人员寻找出来,维护小区环境以及安全性。
37.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人口流动跟踪监测识别系统,用于实现实施例1中所述人口流动跟踪监测识别方法,所述系统包括:第一模块,用于接收并判断人员的持卡信息:若持卡信息显示为授权的持卡信息,则给予人员第一门禁权限,使获取第一门禁权限的人员进入识别区;第二模块,用于获取识别区中的人员信息;判断所述人员信息是否符合第一判断标准:若符合,则给予第二门禁权限;反之,则发出警示指令;第三模块,用于当发出警示指令后,若识别区中的人员给出响应动作,则获取响应信息;所述响应信息至少包括:当前响应动作信息、当前响应时间点、以及对应的响应时长;第四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响应信息是否符合第二判断标准:若是,则给予第二门禁权限;同时,将对应的持卡信息、人员信息、以及响应信息更新至响应信息集;若不是,则获取识别区中人员面部信息以及当前时间点,并给予第二门禁权限,同时,将所述人员面部信息和当前时间点更新至人员信息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