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防盗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30707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红外线防盗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报警器,具体的是在设定的距离范围内,利用红外探 测就能发现目标的报警器。
技术背景目前使用的报警器品种繁多,形式多样,性能独特,针对性强,人们选择 的余地也大,然而总结起来现在使用的报警器大都是接触式,即偷盗者开始付 诸行动时才进行报警,使其达不到盗窃的目的。可是有的物品或场所极为重要,几乎是不允许有人靠近,以防突然行动而 得手。对于这种情况目前使用的报警器大都无能为力,实现不了这个目的。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目前报警器不能在特定的距离内报警的缺欠,而 提供一种可在设定距离内进行报警的红外线防盗报警器。 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红外线防盗报警器,包括红外探测器、主机壳体及装在主机壳体中的继电器J,报警芯片U,交直流变换器TB;所述交直流变换器TB正极输出端连接红 外探测器的1#接线端子,红外探测器为成品件,交直流变换器TB负极输出端 经开关K2同时连接红外探测器的3#接线端子,和二极管D的负端及继电器J 的线圈的一端,继电器J的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红外探测器的4#接线端子,红外 探测器的2#接线端子连接二极管D的正端;继电器J的接点l、 2端分别对应连 接报警芯片U的1、 2脚,报警芯片U的3脚连接电池E的负极,电池E的正 极经开关Kl连接报警芯片U的4脚,报警芯片U的5、 6两脚连接蜂鸣器BZ 的两端,报警芯片U的7脚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端,发光二极管LED1 的负端连接报警芯片U的8脚,报警芯片U的9脚连接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 端,发光二极管LED2的正端连接报警芯片U的10脚。本实用新型设计科学、合理、富有创意、整体结构简单、紧凑、严密,耗 材少,成本低廉,性能稳定、可靠,实用性较强,维修方便,本实用新型有效 的解决了目前报警器不能在特定的距离内报警的问题,已在实际中使用,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实用新型适宜作为关键物品或重要场所的防盗, 安全监测使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外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红外线防盗报警器,包括红外探测器2、主机壳体1及装在主机壳体1中的 继电器J,报警芯片U,交直流变换器TB;交直流变换器TB正极输出端连接红 外探测器2的l衬妾线端子,红外探测器2为成品件,交直流变换器TB负极输 出端经开关K2同时连接红外探测器2的3#接线端子,和二极管D的负端及继 电器J的线圈的一端,继电器J的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红外探测器2的4財妾线端 子,红外探测器2的2#接线端子连接二极管D的正端;继电器J的接点1、 2 端分别对应连接报警芯片U的1 、 2脚,报警芯片U的3脚连接电池E的负极, 电池E的正极经开关Kl连接报警芯片U的4脚,报警芯片U的5、 6两脚连接 蜂鸣器BZ的两端,报警芯片U的7脚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端,发光二 极管LED1的负端连接报警芯片U的8脚,报警芯片U的9脚连接发光二极管 LED2的负端,发光二极管LED2的正端连接报警芯片U的10脚。
权利要求1、红外线防盗报警器,包括红外探测器(2)、主机壳体(1)及装在主机壳体(1)中的继电器J、报警芯片U、交直流变换器TB;其特征在于所述交直流变换器TB正极输出端连接红外探测器(2)的1#接线端子,交直流变换器TB负极输出端经开关K2同时连接红外探测器(2)的3#接线端子,和二极管D的负端及继电器J的线圈的一端,继电器J的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红外探测器(2)的4#接线端子,红外探测器(2)的2#接线端子连接二极管D的正端;继电器J的接点1、2端分别对应连接报警芯片U的(1)、(2)脚,报警芯片U的(3)脚连接电池E的负极,电池E的正极经开关K1连接报警芯片U的(4)脚,报警芯片U的(5)、(6)两脚连接蜂鸣器BZ,报警芯片U的(7)脚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端,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端连接报警芯片U的(8)脚,报警芯片U的(9)脚连接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端,发光二极管LED2的正端连接报警芯片U的(10)脚。
专利摘要红外线防盗报警器,包括红外探测器、继电器J,报警芯片U,交直流变换器TB;交直流变换器TB正极输出端连接红外探测器的1#接线端子,负极输出端经开关K2同时连接红外探测器的3#接线端子、二极管D的负端及继电器J的线圈的一端,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红外探测器的4#接线端子,红外探测器的2#接线端子连接二极管D的正端;继电器J的接点1、2端分别对应连接报警芯片U的1、2脚,报警芯片U的5、6两脚连接蜂鸣器BZ的两端。本实用新型设计科学、整体结构简单、耗材少,成本低廉,性能稳定、可靠,实用性较强,有效的解决了目前报警器不能在特定的距离内报警的问题,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实用新型适宜作为关键物品或重要场所的防盗监测使用。
文档编号G08B13/189GK201126617SQ20072001639
公开日2008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4日
发明者晨 王 申请人:晨 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