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普通公路路侧限速标志连续设置的确定方法

文档序号:6698938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普通公路路侧限速标志连续设置的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普通公路交通环境下,根据驾驶人的视觉和认知特征参数、道路特
征参数、交通特征参数,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连续设置,路侧限速标志的连续设置包括确定 路侧限速标志的重复设置次数和重复设置的最佳间距,以达到提高普通公路路侧限速标志 设置的有效性、提高普通公路车速管理效率的目的。属于公路交通安全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公路交通混合状况严重,车速离散性较大,公路交通安全受到了严重影响。根 据公路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可发现,超速行驶、高速行驶、速度离散是目前我国公路交通事 故发生的重要诱因。对车速进行有效控制已成为改善公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对策。
通过在路侧设置限速标志来向驾驶人提供前方路段的限速信息是交通管理部门 最常采用的一种车速控制手段。关于驾驶人对路侧限速标志的视认,可能遇到以下两种情 况, 一种是驾驶人在获取限速标志信息时出现精力分散等情况而错过交通标志,称之为驾 驶人的主动性错过,另一种是由于大型车辆较多,小汽车驾驶人观察路侧限速标志的视线 被大型车辆遮挡,错过了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时间,称之为驾驶人的被动性错过。驾驶人的
主动性错过和被动性错过都使其未能及时视认限速标志的信息,从而未能采取相应的减速 措施,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然而,目前普通公路限速标志设置所依据的规范《公路交 通标志标线设置指南》中,未能就路侧限速标志的连续设置提出确定其重复设置次数和重 复设置最佳间距的计算方法。根据"以人为本"的交通设计理念,不管是驾驶人的主动性错 过还是被动性错过,都应该给驾驶人一个"容错"的机会。因此,有必要考虑普通公路路侧 限速标志的连续设置问题,即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重复设置次数和重复设置间距。
经发明人长期研究发现,限速标志是交通管理部门与驾驶人交互信息的载体,限 速标志所提供的信息,需要经过驾驶人的感觉、知觉和判断然后决定其操作行为。而驾驶人 在视认限速标志信息时往往又受到自身特征、道路、交通与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如果能 建立一套考虑驾驶人的视觉和认知特征参数、道路特征参数以及大车比例等交通特征参数 的限速标志连续设置方法,则能减少驾驶人错过路侧限速标志情况的发生,提高路侧限速 标志的有效性和警示性,进而可以改善普通公路的交通安全状况。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适于普通公路的路侧限速标志连续设置 的确定方法,包括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重复设置次数和重复设置的最佳间距,本发明能与 驾驶人的视认特征和认知行为相适应,能有效避免驾驶人错过路侧限速标志情况的发生, 并能针对公路的不同道路和交通条件考虑限速标志连续设置问题,具有针对性强的优点。
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普通公路路侧限速标志连续设置的确 定方法为 1)采集普通公路道路和交通条件相关参数,所述的普通公路道路和交通条件相关参数包括道路车道数、车道宽度、路肩宽度、道路侧向净空距离和大车比例;获取驾驶人的 视觉、认知特征参数,所述视觉、认知特征参数包括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觉察时间、认读时 间,驾驶人的横向视角,驾驶人最大视野范围,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
2)根据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觉察时间、认读时间,驾驶人的横向视角,驾驶人最大 视野范围,以及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确定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觉察距 离s"读取距离s^标志消失距离m和标志视认距离S, 3)根据大车行驶速度和小车行驶速度,采用外侧车道大车对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 视认路侧限速标志视线的遮挡概率的计算方法,确定大车的遮挡概率, 4)根据外侧车道大车对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视线的遮挡概率, 计算驾驶人对路侧限速标志的可用视认时间T胃^和最小视认时间Tmin,如果驾驶人对路侧
限速标志的可用视认时间T胃^小于对路侧限速标志的最小视认时间T^,则需要对路侧限
速标志进行重复设置,并采用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次数的计算方法,确定路侧限速标志 重复设置的次数,以延长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可用视认时间, 5)根据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采用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间距 的计算方法,确定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的最小和最大间距,并确定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 置的最佳间距。 根据以上基本思路,提出普通公路路侧限速标志连续设置的确定方法 1、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觉察距离A、读取距离Sy标志消失距离m和标志视认距离
S的计算方法为 1. 1)根据限速路段起点前车辆平均行驶速度K和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觉察时间 ^,确定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觉察距离<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formula> 1. 2)根据限速路段起点前车辆平均行驶速度K和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认读时间 ^,确定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认读距离<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formula> ; 1. 3)根据限速路段的车道数N和车道宽度W,确定车辆与路侧行车道边缘线的距 离<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formula>
1. 4)根据限速标志的路侧净空距离4、车辆与路侧行车道边缘线的距离(12、驾驶 人与车道中心线的偏移距离(13以及驾驶人的横向视角e ,确定驾驶人视认限速标志的限速
标志消失距离<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formula>
1. 5)根据驾驶人最大视野范围和行车安全性确定驾驶人对路侧限速标志的视认 ①根据路侧限速标志与驾驶人视线平面高差AH、路侧限速标志与驾驶人视线的 横向侧距d、驾驶人最大视界范围a 、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认读时间^,驾驶人对限速标志
的反应时间^,确定考虑驾驶人动态视觉特征的视认距离<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formula>
②以驾驶人在标志消失前认读完限速标志信息为原则,确定考虑驾驶人行驶安全 性的视认距离<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formula>
③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视认需同时满足以上两方面要求,可确定视认距离的最终值s = max<| ~^ x f + 、,-, -+ a + 52 [>;
(3.6 Vtan or tan<9 2、外侧车道大车对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视线的遮挡概率的计 算方法为 2. 1)小车驾驶人视认限速标志的可视范围为从标志发现点到标志消失点之间,总 的允许视认时间T^= (S-m)/V小,V小为小车速度;同时在t' = 0时刻,小车行驶到标志发 现点, 2. 2)根据普通公路外侧车道大车宽度B、内侧车道小车行驶速度V,j、以及小车驾驶 人视认距离S计算得到t'时刻外侧车道大车遮挡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限速标志的距 离长度为",卢fx(s —r小"')' 2. 3)根据大车行驶速度V力以及大车比例,采用交通流理论中的泊松分布原理,计
算在允许视认时间T允内,大车遮挡的时间为7a = £(1 —/j^^^j'^, 2. 4)确定T力时间内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视线被外侧车道大
车遮挡的概率为^=^><100%。 ^允 3、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次数的计算方法为 3. 1)根据驾驶人错过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概率P。和允许视认时间T力,确定驾驶 人视认限速标志的可用时间为丁可用=T允-T允XP0, 3. 2)确定驾驶人对路侧限速标志的最小视认时间Tmin为其对路侧限速标志的觉 察时间^和认读时间t2之和, 3. 3)令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k次,k = 0, 1, 2, 3. . . N, N为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
置的次数,初始设k二0, 3. 4)重复设置一次,即k = k+l, 3. 5)根据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过程中路侧限速标志的消失距离m和驾驶人 对路侧限速标志的视认距离S,确定前一次重复设置路侧限速标志后驾驶人允许视认路侧 限速标志的时间"t = & + l)x (S - w)/F小' 3. 6)根据每块路侧限速标志被外侧车道大车遮挡的概率P。,确定重复设置k次后 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视线仍被外侧车道大车持续遮挡的概率为所有
设置的限速标志都被大车遮挡的概率,即A =flP。, 3.7)根据重复设置k次后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视线仍 被外侧车道大车持续遮挡的概率Pk,确定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可用视认时间
T"k一 Tk 一 Tk y P ^可用—j允一乂允入^A ' 3.8)若T胃/〈Tmin,则返回至3.4);否则,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的次数N为当 前的k值。 4、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间距的计算方法为
4. 1)路侧限速标志的最小重复设置间距
以第一个路侧限速标志消失时驾驶人视野内恰好能发现第二个路侧限速标志为 原则,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最小重复设置间距为ADmin = S-m,
4.2)路侧限速标志的最大重复设置间距 ①根据驾驶人对路侧限速标志的记忆保持时间T,确定在驾驶人记忆保持时间内 车辆的行驶距离L' 二ViXT; ②以驾驶人在第一个路侧限速标志消失点前认读完标志信息,并进行信息短时记 忆存储;当短时记忆衰减完时,驾驶人发现第二个路侧限速标志为原则,确定路侧限速标志 的最大重复设置间距为ADMX = S+L' -m, 4. 3)取路侧限速标志最小重复设置间距和最大重复设置间距的中值为其重复设 置的最佳间距,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重复设置的最佳间距为A D = ( A Dmin+ A Dmax) /2,并取 整数。
有益效果 本发明根据驾驶人的视觉和认知特征参数,道路横断面车道组成、设计尺寸参数 等道路特征参数以及大车比例等交通特征参数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连续设置,提高了路侧 限速标志设置的有效性。 1、根据驾驶人视觉和认知特征参数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连续设置,体现了 "以人 为本"的交通设计理念,可以减少驾驶人错过路侧限速标志情况的发生,提高限速标志的有 效性和警示性,进而改善普通公路的交通安全状况。 2、考虑了限速标志所设置路段的道路和交通条件,能有效避免现有相关规范中不 能针对公路的不同道路和交通条件考虑限速标志连续设置问题的缺陷。


图1为确定普通公路路侧限速标志连续设置的流程图; 图2为驾驶人对路侧限速标志视认过程的示意图; 图3为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过程中的路侧限速标志消失距离计算示意图; 图4为路侧限速标志最小重复设置间距的计算示意图; 图5为路侧限速标志最大重复设置间距的计算示意图; 图6为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次数的计算流程图; 图7为示例路段横断面设计尺寸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提出的普通公路路侧限速标志连续设置的确定方法为 1)采集普通公路道路和交通条件相关参数,所述的普通公路道路和交通条件相关 参数包括道路车道数、车道宽度、路肩宽度、道路侧向净空距离和大车比例;获取驾驶人的 视觉、认知特征参数,所述视觉、认知特征参数包括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觉察时间、认读时 间,驾驶人的横向视角,驾驶人最大视野范围,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
2)根据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觉察时间、认读时间,驾驶人的横向视角,驾驶人最大 视野范围,以及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确定驾驶人的觉察距离A、读取距 离s^标志消失距离m和标志视认距离S,
3)根据大车行驶速度和小车行驶速度,采用外侧车道大车对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 视认路侧限速标志视线的遮挡概率的计算方法,确定大车的遮挡概率, 4)根据外侧车道大车对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视线的遮挡概率, 计算驾驶人对路侧限速标志的可用视认时间T胃^和最小视认时间Tmin,如果驾驶人对路侧
限速标志的可用视认时间T胃^小于对路侧限速标志的最小视认时间T^,则需要对路侧限
速标志进行重复设置,并采用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次数的计算方法,确定路侧限速标志 重复设置的次数,以延长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可用视认时间, 5)根据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采用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间距 的计算方法,确定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的最小和最大间距,并确定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 置的最佳间距。 根据以上基本思路,普通公路路侧限速标志连续设置的确定方法 1、驾驶人的觉察距离A、读取距离Sy标志消失距离m和标志视认距离S的计算方
法为 1. 1)根据限速路段起点前车辆平均行驶速度K和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觉察时间
^,确定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觉察距离^ ;限速路段起点前车辆平均行驶速度^可以
丄6
通过本专业领域的交通观测方法得到;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觉察时间^可以从2007年东 南大学出版的范红静的硕士论文《驾驶人动态视觉特征及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 的第21页查阅得到,为400ms ; 1. 2)根据限速路段起点前车辆平均行驶速度K和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认读时
间^,确定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认读距离 =^x";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认读时间t2可
以从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出版的《Ma皿al on Uniform Traffic Control Devices for Streetsand Highways》(2003版)中查阅得到,根据路侧限速标志牌上的字数、文字种类及 汉字复杂性确定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认读时间为1. Is ; 1. 3)根据限速路段的车道数N和车道宽度W,确定车辆与路侧行车道边缘线的距 离d2 = (N/2-0. 5) XW ;限速路段的车道数N和车道宽度W可以通过本专业领域的交通测量 得到; 1. 4)根据限速标志的路侧净空距离4、车辆与路侧行车道边缘线的距离(12、驾驶 人与车道中心线的偏移距离(13以及驾驶人的横向视角e ,确定驾驶人视认限速标志的限速
标志消失距离^7^= "' "2,3-;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一级以下的 tan (9 tan 6
普通公路一般采用宽为0. 75 1. 5m的土路肩,而《公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指南》规定,路 侧标志板外缘距路肩边缘不应小于0. 25m,此处限速标志的路侧净空距离为路肩宽度与 路侧标志板外缘距路肩边缘之和,取1.8m;考虑我国车辆为左侧驾驶,取驾驶人与车道中 心线的偏移距离d3为0.45m;驾驶人的横向视角e可以从2007年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的彭 武雄的硕士论文《驾驶人视线诱导设施设置合理间距研究》第14页中查阅得到,为15° ;
1. 5)根据驾驶人最大视野范围和行车安全性确定驾驶人对路侧限速标志的视认 距离 ①根据路侧限速标志与驾驶人视线平面高差AH、路侧限速标志与驾驶人视线的横向侧距d、驾驶人最大视界范围a 、驾驶人视认标志所需时间t,采用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4年出版的渡边新三等编写的《交通工程》中驾驶人视认距离的计算方法,确定考虑驾
AH可以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中查阅得到,为1. 3m ;驾驶人最大视界范 围a可以从根据驾驶人的视野范围与车速关系得到,为了读取交通标志,驾驶人视轴最大 的偏移角度为10° ,此时视锥边缘位于行车方向上,对交通标志的视认性极差。而当视轴偏 移角度移动5。,交通标志视认性为最佳,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视认角度范围为3(T以内, 取驾驶人最大视界范围a为15° ;驾驶人视认标志所需时间t为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认 读时间t2与反应时间t4之和,为2. 6s ; ②以驾驶人在标志消失前认读完限速标志信息为原则,确定考虑驾驶人行驶安全
性的视认距离^ = m + & + & = A + W
tan <9 ③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视认需同时满足以上两方面要求,可确定视认距离的最终 2、外侧车道大车对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视线的遮挡概率的计 算方法为 2. 1)小车驾驶人视认限速标志的可视范围为从标志发现点到标志消失点之间,总 的允许视认时间1^= (S-m)/V小,V小为小车速度;同时在t' = 0的初始时亥lj,小车行驶到 标志发现点, 2. 2)根据普通公路外侧车道大车宽度B、内侧车道小车行驶速度V,j、以及小车驾驶 人视认距离S计算得到t'时刻外侧车道大车遮挡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限速标志的距
离长度为"0 = |><^- 2.3)根据大车行驶速度Vt以及大车比例,采用交通流理论中的泊松分布原理,
计算在允许视认时间T允内,大车遮挡的时间为7s^f 1-/> 卜^大车行驶速度V
可以通过本专业领域的交通观测手段得到;大车比例为大车在交通流所有车辆中占有的比 例,可以通过本专业领域的交通观测手段得到;交通流理论中的泊松分布原理可以从人民 交通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王殿海编写的《交通流理论》第13页中查阅得到;
2. 4)确定T力时间内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视线被外侧车道大
车遮挡的概率为P。=》xl00%很卩在允许视认时间T《内大车遮挡的时间Tg所占的百分比。 3、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次数的计算方法为 3. 1)根据驾驶人错过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概率P。和允许视认时间T力,确定驾驶 人视认限速标志的可用时间为丁可用=T允-T允XP0, 3. 2)确定驾驶人对路侧限速标志的最小视认时间Tmin为其对路侧限速标志的觉 察时间^和认读时间t2之和, 3. 3)令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k次,k = 0, 1, 2, 3. . . N, N为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
驶人动态视觉特征的视认距离S,
;路侧限速标志与驾驶人视线平面高差置的次数,初始设k二0, 3. 4)重复设置一次,即k = k+l, 3. 5)根据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过程中路侧限速标志的消失距离m和驾驶人 对路侧限速标志的视认距离S,确定前一次重复设置路侧限速标志后驾驶人允许视认路侧 限速标志的时间^ = (A +1) x - w)/F小' 3. 6)根据每块路侧限速标志被外侧车道大车遮挡的概率P。,确定重复设置k次后 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视线仍被外侧车道大车持续遮挡的概率为所有
设置的限速标志都被大车遮挡的概率,即& =flP。, 3.7)根据重复设置k次后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视线仍 被外侧车道大车持续遮挡的概率Pk,确定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可用视认时间
丄可用一乂允一J允X/i , 3. 8)若T可/ < Tmin则返回至3. 4);否则,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的次数N为当 前的k值。 4、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间距的计算方法为
4. 1)路侧限速标志的最小重复设置间距 以第一个路侧限速标志消失时驾驶人视野内恰好能发现第二个路侧限速标志为
原则,即第一个路侧限速标志消失点为第二个路侧限速标志的发现点,确定路侧限速标志
的最小重复设置间距为ADmin = S-m, 4.2)路侧限速标志的最大重复设置间距 ①根据驾驶人对路侧限速标志的记忆保持时间T,确定在驾驶人记忆保持时间内 车辆的行驶距离L' = V工XT ;可以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王甦、汪安圣编写的 《认知心理学》第107页中查阅得到,取15s ; ②以驾驶人在第一个路侧限速标志消失点前认读完标志信息,并进行信息短时记 忆存储;当短时记忆衰减完时,驾驶人发现第二个路侧限速标志为原则,即在第一个路侧限 速标志消失点后,经过15s,车辆到达第二个路侧限速标志的发现点,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 最大重复设置间距为ADmiax = S+L' -m, 4. 3)取路侧限速标志最小重复设置间距和最大重复设置间距的中值为其重复设 置的最佳间距,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重复设置的最佳间距为A D = ( A Dmin+ A Dmax) /2,并取 整数。 结合附图5,对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示例选择某一双向四车道的普通公路路段为本发明的研究对象,道路断面组成 如附图5所示。假设每条车道通行能力为1800pcu/h/ln,饱和度为0. 7,车道1小车平均 速度为60km/h,车道2大车平均速度为40km/h,大车比例为60% 。路段前方车速限速值为 30km/h。 1、确定驾驶人对路侧限速标志视认过程的相关参数
1. 1)觉察距离Sl = (60/3. 6) X0. 4 = 6. 67m ;
1. 2)认读距离s2 = (60/3. 6) X 1. 1 = 18. 33m ; 1. 3)车辆位置与车道边缘线的距离d2 = (N/2-0. 5) XW = (4/2-0. 5) X3. 75 =5. 625m
tanl5°
54. 39m




1. 4)消失距离m :d = 1. 8+3. 75+3. 75X0. 5+0. 45 = 7. 875m,消失距离m = d/ =29. 39m ;
1. 5)视认距离S :
=58.75加
① 从驾驶人动态视觉特征方面,视认距离《=乓x"、,-
3.6 V tan or
② 从驾驶人行驶安全性方面,视认距离S2 = m+Sl+s2 = 29. 39+6. 67+18. 33 = 由①、②,取二者最大值,得到视认距离S = 58. 75m。
2、确定外侧车道大车对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视线的遮挡概率 2. 1)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允许时间T力 T允二 (S-m)/V小二 (58. 75-29. 39)/(60/3. 6) = 1.76s;
2.2)外侧车道大车到达率A :根据外侧车道大车比例和总交通量,并由交通工程 学的车辆换算系数,取大车和小车的换算系数分别为2和l,确定外侧车道大车的到达率
2 + 2/3 2.3)确定t'时刻外侧车道大车遮挡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 距离长度为",)=*><(5-&、x。= 18.65-5.29, (m); 2. 4)大车遮挡概率P。根据大车遮挡概率计算方法,确定限速标志被大车遮挡的 概率P。 = 0. 152。 3、确定路侧限速标志是否需要重复设置和重复设置的次数 3. 1)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可用时间T可用T可用二 T允-T允XP0 = 1. 49s ;
3. 2)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最短时间Tmin :Tmin = ^+t2 = 1. 5s ;
3. 3)因为T,〈 Tmin,所以示例路段需要进行路侧限速标志的重复设置;
3.4)取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次数k二O。由于T可用〈T^,因此,重复设置一次,
即k = 1 ; 3. 5)重新计算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允许时间T力1 :
="-(/( + l)x(6"—一,小=2x(58.75 —29.39)/(60/3.6) = 3.52j ;
3.6)重新计算大车的遮挡概率P工两块限速标志都被大车遮挡的概率为Pi = P0XP0 = 0. 023 ; 3. 7)驾驶人视认限速标志的可用时间T可用1 :g用=g -^ x《=3.4"; T胃/ > Tmin,即示例路段只需对限速标志重复设置一次即可保证驾驶人能够视认 路侧限速标志信息。 4、确定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的最佳间距 4. 1)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最小重复设置间距:ADmin = S-m = 58. 75-29. 39 = 29. 36m,取整为30m ; 4. 2)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最大重复设置间距ADMX : ①确定在驾驶人记忆保持时间内车辆的行驶距离L' :L' 二^XT二 (60/3. 6) X 15 = 250m ;
②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最大重复设置间距ADMX = S+L' -m = 58.75+250-29.39=279. 39m,取整为280m ; 4.3)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重复设置的最佳间距为AD = (ADmin+ADmax)/2 =(30+280)/2 = 155m。
权利要求
一种普通公路路侧限速标志连续设置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为1.1)采集普通公路道路和交通条件相关参数,所述的普通公路道路和交通条件相关参数包括道路车道数、车道宽度、路肩宽度、道路侧向净空距离和大车比例;获取驾驶人的视觉、认知特征参数,所述视觉、认知特征参数包括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觉察时间、认读时间,驾驶人的横向视角,驾驶人最大视野范围,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1.2)根据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觉察时间、认读时间,驾驶人的横向视角,驾驶人最大视野范围,以及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确定驾驶人的觉察距离s1、读取距离s2、标志消失距离m和标志视认距离S,1.3)根据大车行驶速度和小车行驶速度,采用外侧车道大车对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视线的遮挡概率的计算方法,确定大车的遮挡概率,1.4)根据外侧车道大车对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视线的遮挡概率,计算驾驶人对路侧限速标志的可用视认时间T可用和最小视认时间Tmin,如果驾驶人对路侧限速标志的可用视认时间T可用小于对路侧限速标志的最小视认时间Tmin,则需要对路侧限速标志进行重复设置,并采用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次数的计算方法,确定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的次数,以延长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可用视认时间,1.5)根据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采用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间距的计算方法,确定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的最小和最大间距,并确定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的最佳间距。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侧限速标志连续设置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驾驶人的觉 察距离s"读取距离82、标志消失距离m和标志视认距离S的计算方法为2. 1)根据限速路段起点前车辆平均行驶速度VI和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觉察时间tp确定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觉察距离A ;3.62. 2)根据限速路段起点前车辆平均行驶速度^和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认读时间^,确定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认读距离^ = ;2. 3)根据限速路段的车道数N和车道宽度W,确定车辆与路侧行车道边缘线的距离d2 =(N/2-0. 5) XW ;. 4)根据限速标志的路侧净空距离d"车辆与路侧行车道边缘线的距离4、驾驶人与 车道中心线的偏移距离(13以及驾驶人的横向视角e ,确定驾驶人视认限速标志的限速标志<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formula>2. 5)根据驾驶人最大视野范围和行车安全性确定驾驶人对路侧限速标志的视认距离①根据路侧限速标志与驾驶人视线平面高差AH、路侧限速标志与驾驶人视线的横向 侧距d、驾驶人最大视界范围a 、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认读时间^,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反应时间^,确定考虑驾驶人动态视觉特征的视认距离《=^x,+、 A//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0</formula>②以驾驶人在标志消失前认读完限速标志信息为原则,确定考虑驾驶人行驶安全性的<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3</formula>③驾驶人对限速标志的视认需同时满足以上两方面要求,可确定视认距离的最终值<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3</formul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侧限速标志连续设置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外侧车道大 车对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视线的遮挡概率的计算方法为3. 1)小车驾驶人视认限速标志的可视范围为从标志发现点到标志消失点之间,总的允 许视认时间(S-m)/V小,V小为小车速度;同时在t' = 0时亥lj,小车行驶到标志发现点,3. 2)根据普通公路外侧车道大车宽度B、内侧车道小车行驶速度V,j、以及小车驾驶人视 认距离S计算得到t'时刻外侧车道大车遮挡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限速标志的距离长 度为W卜,xO-r小"')'3. 3)根据大车行驶速度V力以及大车比例,采用交通流理论中的泊松分布原理,计算在允许视认时间T允内,大车遮挡的时间为r挡=f {i -户<|^ ,W' A '3. 4)确定T力时间内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视线被外侧车道大车遮挡的概率为P一》x1,/。。 J允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侧限速标志连续设置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次数的计算方法为4. 1)根据驾驶人错过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概率P。和允许视认时间T力,确定驾驶人视 认限速标志的可用时间为T可用=T允-T允X P0,4. 2)确定驾驶人对路侧限速标志的最小视认时间Tmin为其对路侧限速标志的觉察时 间^和认读时间t2之和,4. 3)令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k次,k = 0, 1, 2, 3. . . N, N为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的 次数,初始设k = 0,4.4)重复设置一次,即k二k+l,4. 5)根据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过程中路侧限速标志的消失距离m和驾驶人对路 侧限速标志的视认距离S,确定前一次重复设置路侧限速标志后驾驶人允许视认路侧限速 标志的时间g = (A +1) x - w)/K小'4. 6)根据每块路侧限速标志被外侧车道大车遮挡的概率P。,确定重复设置k次后内侧 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视线仍被外侧车道大车持续遮挡的概率为所有设置的限速标志都被大车遮挡的概率,即A =flA ,4. 7)根据重复设置k次后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视线仍被 外侧车道大车持续遮挡的概率Pk,确定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的可用视认时间^可用一 J允一乂允X/"^ ,4.8)若g用〈r,,则返回至4.4);否则,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的次数N为当前的k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侧限速标志连续设置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路侧限速标 志重复设置间距的计算方法为5. 1)路侧限速标志的最小重复设置间距以第一个路侧限速标志消失时驾驶人视野内恰好能发现第二个路侧限速标志为原则, 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最小重复设置间距为ADmin = S-m, 5. 2)路侧限速标志的最大重复设置间距① 根据驾驶人对路侧限速标志的记忆保持时间T,确定在驾驶人记忆保持时间内车辆 的行驶距离L' ^XT,② 以驾驶人在第一个路侧限速标志消失点前认读完标志信息,并进行信息短时记忆存 储;当短时记忆衰减完时,驾驶人发现第二个路侧限速标志为原则,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最 大重复设置间距为ADMX = S+L' -m,5. 3)取路侧限速标志最小重复设置间距和最大重复设置间距的中值为其重复设置的 最佳间距,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重复设置的最佳间距为AD = (AD^+ADmJ/2,并取整 数。
全文摘要
普通公路路侧限速标志的连续设置包括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重复设置次数和重复设置最佳间距。路侧限速标志的连续设置涉及在普通公路交通环境下,根据驾驶人的视觉和认知特征参数、道路特征参数以及大车比例等交通特征参数,确定路侧限速标志的连续设置,具体包括以下步骤采集普通公路道路和交通条件相关参数,获取驾驶人的视觉认知特征参数;计算外侧车道大车对内侧车道小车驾驶人视认路侧限速标志视线的遮挡概率;确定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的次数;计算路侧限速标志重复设置的最小和最大间距,并确定其重复设置的最佳间距。本发明可以达到提高普通公路路侧限速标志设置有效性和车速管理效率的目的。本发明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强。
文档编号G08G1/095GK101739838SQ200910232409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7日
发明者叶海飞, 姜军, 陆建 申请人:东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