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无线信号收发模块的托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89396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无线信号收发模块的托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无线信号收发模块的托盘。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标签能够实现产品信息的记录与传递,但无法获知产品的环境信息或在使用过程中的相关状态信息;而人们在生产运营及物流运输当中,对于产品的环境参数或使用的状态信息更为关注,比如在托盘管理中,需要知道托盘的位置信息、装载货状态信息;产品存储的温度、湿度信息,抽检时产品的对应使用参数,而现有技术中多以单一功能设计,使用不方便,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无线信号收发模块的托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物流运输的无法对托盘产品的对应使用参数进行监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带无线信号收发模块的托盘,包括托盘本体及设置在托盘本体上的用于安装无线信号收发模块的壳体,所述壳体为一面开口的空腔结构,所述无线信号收发模块集成在电路板上,该电路板置于壳体内与开口面相对的底面;

所述壳体内电路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加强机构,每个加强机构均包括沿壳体侧壁设置的条形加强台,加强台靠近其中一端的位置开有缺口,加强台上缺口的设置使壳体内固定电路板的底面呈“T”形状;所述加强台为上顶面开口的空腔结构且通过隔板分割成多个腔室,靠近其端面的腔室的开口部延展有固定耳;

所述电路板上集成有无线收发电路、收发滤波电路、开关电路、带通滤波电路、天线,所述无线收发电路与收发滤波电路和开关电路分别通信连接,且所述收发滤波电路与开关电路通信连接;所述开关电路与带通滤波电路通信连接,所述带通滤波电路与天线通信连接;

所述无线收发电路包括型号为SI4463的芯片U2及与其连接的第二外围电路,第二外围电路包括晶振电路和电源滤波电路;

所述晶振电路包括晶振X1,所述晶振X1与芯片U2的XIN、XOUT两个引脚电连,且晶振X1的外壳接地;所述芯片U2的两个引脚GPIO0、GPIO1与开关电路的上对应的两个引脚电连;

所述开关电路包括型号为UPG2214的芯片U1,所述芯片U1的两引脚VC1、VC2与芯片U2的两引脚GPIO0、GPIO1通信,芯片U1的引脚OUT1、OUT2与收发滤波电路通信;芯片U1的引脚INPUT与带通滤波电路相连,芯片U1的引脚GND接地。

本实用新型通过壳体将电路板设置在托盘上,将托盘上所检测到的信号由控制单元处理后从射频收发单元、发送信号滤波单元、单刀双掷开关与天线单元顺序传递及发射出去;由于电子标签选取的芯片本身具有的唯一ID识别特性,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所连接的传感信号赋予ID识别特性,在大量数据采集环境下,不仅利于使用,还减少了对外部传感器所采集参数或外部设备传输数据的人为ID定义、标记及传输连接的繁琐作业,适合不同环境下作为单独功能模块快捷使用。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壳体将电路板固定在托盘上,对壳体对电路板起到间接固定的作用,同时具有保护作用。壳体内加强台在固定后起到支撑加强保护的作用,顶面开口的空腔结构使壳体重量轻,隔板的设置再次起到加强的作用;再有空腔内可用于放置电池等元件。加强台上缺口的设置使壳体内固定电路板的底面呈“T”形状,美观、紧凑。

通过无线信号收发模块所用芯片自带的ID信息能够快速建立外部传感信息或外部设备传输信息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多数据采集的分类识别,便于智能化运用。通过开关电路可以根据需要在发送或接收时对应切换收发电路,节省了主控电路的处理资源,相对提高了控制效率,也比较节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信号收发模块与壳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无线信号收发模块的原理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无线信号收发模块的电路图。

图中:壳体1、空腔结构2、加强台3、隔板4、腔室5、固定耳6、电路板7、无线收发电路71、滤波电路72、接收滤波电路721、发送滤波电路722、开关电路73、带通滤波电路74、天线7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3,一种带无线信号收发模块的托盘,包括托盘本体及设置在托盘本体上的用于安装无线信号收发模块的壳体1,所述壳体1为一面开口的空腔结构2,所述无线信号收发模块集成在电路板7上,该电路板7置于壳体1内与开口面相对的底面;所述壳体1内电路板7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加强机构,每个加强机构均包括沿壳体1侧壁设置的条形加强台3,加强台3靠近其中一端的位置开有缺口,加强台3上缺口的设置使壳体1内固定电路板7的底面呈“T”形状;所述加强台3为上顶面开口的空腔结构2且通过隔板4分割成多个腔室5,靠近其端面的腔室5的开口部延展有固定耳6;通过壳体1将电路板7固定在托盘上,对壳体1对电路板7起到间接固定的作用,同时具有保护作用。壳体1内加强台3在固定后起到支撑加强保护的作用,顶面开口的空腔结构2使壳体1重量轻,隔板4的设置再次起到加强的作用;再有空腔内可用于放置电池等元件。加强台3上缺口的设置使壳体1内固定电路板7的底面呈“T”形状,美观、紧凑。

所述电路板7上集成有无线收发电路71、收发滤波电路72、开关电路73、带通滤波电路74、天线75,所述无线收发电路71与收发滤波电路72和开关电路73分别通信连接,且所述收发滤波电路72与开关电路73通信连接;所述开关电路73与带通滤波电路74通信连接,所述带通滤波电路74与天线75通信连接;托盘通过传感器获取重量和/或温度、湿度等环境信息,将所得信号经主控电路处理后从无线收发电路71、发送滤波电路722、开关电路73、带通滤波电路74与天线75顺序传递及发射出去;由于电子标签选取的芯片本身具有的唯一ID识别特性,使得本发明能够将所连接的传感信号赋予ID识别特性,在大量数据采集环境下,使用非常方便。当主站接收到的数据不符合设置要求时,主站再发送信号依次经过天线75、带通滤波电路74、开关电路73、接收滤波电路721、无线收发电路71、主站电路再次采集传感器重量和/或温度、湿度等环境信息,然后再将所得信号经主控电路1处理后从无线收发电路71、发送滤波电路722、开关电路73、带通滤波电路74与天线75顺序传递及发射出去;依次循环发送数据。通过主控电路1所用芯片自带的ID信息能够快速建立托盘及其传感器所传数据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多数据采集的分类识别,便于智能化运用;通过模拟量输出的传感器能够获得托盘的装载重量信息,监控设备可设置警戒值或对应单个产品毛重,以换算堆叠产品高度,从而实现托盘使用的监管;通过开关电路73可以根据需要在发送或接收时对应切换收发电路,节省了主控电路1的处理资源,相对提高了控制效率,也比较节能。

所述无线收发电路71包括型号为SI4463的芯片U2及与其连接的第二外围电路,第二外围电路包括晶振电路和电源滤波电路72;所述晶振电路包括晶振X1,所述晶振X1与芯片U2的XIN、XOUT两个引脚电连,且晶振X1的外壳接地;所述芯片U2的两个引脚GPIO0、GPIO1与开关电路73的上对应的两个引脚电连;晶振电路是用来控制程序的运行的节奏的,高速就说明频率大、节奏快,低速,则反之。晶振电路的作用是为系统提供基本的时钟信号,一个系统共用一个晶振,为了保持各部分同步。

所述发送滤波电路722包括电感L4、L5、L6和电容C6、C9、C10,所述电感L4、L5、电容C6、电感L6依次串接,且电感L4与芯片U1的OUT1引脚连接,电感L6与电感L7与芯片U2的TX引脚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9一端接在电感L4与电感L5之间的线路上,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0一端接在电感L5与电容C6之间的线路上,另一端接地。接接受的到的信号通过发送滤波电路722发送到开关电路73,所述开关电路73为UPG2214芯片U1,所述芯片U1的两引脚VC1、VC2与芯片U2的两引脚GPIO0、GPIO1电连,当芯片U2的输出引脚GPIO0、输出引脚GPIO1发出信号后,则芯片U2内的等效开关电路73做出与控制码相对应的开关切换动作;芯片U1的引脚OUT1与发送滤波电路722电连;芯片U1的引脚OUT2与接收滤波电路721电连;芯片U1的引脚INPUT与带通滤波电路74相连,芯片U1的引脚GND接地。当开关电路73接收到发送滤波电路722的信号,信号从芯片U1的OUT1引脚进入后从INPUT引脚输出,进入带通滤波电路74,最后传输给天线75;开关电路73可根据需求选择切换发送滤波电路722。所述带通滤波电路74包括电感L3和电容C5、C7、C8,电容C5与电感L3串接,且电容C5与芯片U1的INPUT引脚通信连接,电感L3与天线75通信连接;所述电容C7一端连接在电感L3与天线75之间的连线上,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8一端连接在电感L3与电容C5之间的连线上,另一端接地。

所述接收滤波电路721包括电容C2、C3、C4和电感L1、L2,电容C3的一端与芯片U1的OUT2引脚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电感L1和电容C4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芯片U2的RXp引脚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芯片U2的RXn引脚连接;电感L2的一端接在电感L1与芯片U2的RXp引脚之间的连线上,另一端接在电容C4与芯片U2的RXn引脚之间的连线上。当主控电路1接受信号时,天线75将接受到的信号传送到带通滤波电路74后经芯片U1的INPUT引脚输入,再从芯片U1的引脚OUT2输出,传输到接收滤波电路721,接收滤波电路721将信号输入芯片U2的输入引脚RX,最后从芯片U2的输出引脚传输到主控电路。

不同的支路针对了发送与接收不同信号的强度、通带频率的分布及滤波需要进行了单独设计,使得滤波效果更好,后端的信号处理更为稳定与可靠。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