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信号转发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5250发布日期:2018-10-12 23:46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红外信号转发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红外信号通信广泛地应用于电子技术领域。例如,通过红外信号控制电子设备以调节设备的参数。红外信号通信是利用红外技术实现两点间近距离保密通信和信息转发,一般由红外发射系统和红外接收系统两部分组成。在一些设备声音质量的测试过程中,调试样机必须放置于消声室,而测试设备必须放置于消声室外的测试实验室。

现有技术中,由于红外信号通信是两点间近距离的通信,并且红外信号只能直线传播,红外光的传播容易被障碍物阻隔,测试人员要想调节放置于消声室中的调试样机的参数,则需要到消声室内通过红外信号调节,用遥控器近距离地控制具有红外接收系统的调试样机调节测试参数,再到测试实验室查看测试的情况。在实际测试过程中,调试样机的参数需要反复多次调试,因此测试人员需要反复进出消声室调试样机,需要在消声室和测试实验室之间来回走动,这种调试过程既麻烦又浪费大量的时间。

因此,如何实现通过红外信号控制位于不同地点的设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外信号转发电路,用于实现转发红外信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红外信号转发电路,包括用于接收红外信号的红外接收器;与所述红外接收器的输出端相连,用于对所述红外信号进行处理以得到红外发射器能够识别的已调信号的处理电路;所述红外发射器与所述处理电路的输出端相连,用于发射所述已调信号至红外接收窗。

优选地,所述处理电路包括:

用于生成载波信号的振荡电路;

用于将所述红外接收器输出的调制信号与所述载波信号调制成所述已调信号的调制电路;

用于将所述已调信号反相的反相电路;

其中,所述红外接收器的输出端和所述振荡电路的输出端均与所述调制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调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反相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反相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红外发射器的输入端相连。

优选地,所述振荡电路包括第一与非门电路、第二与非门电路、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与非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一与非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均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与非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与非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均与所述第一与非门电路的输出端相连,并均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与非门电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均与所述调制电路的输入端相连。

优选地,所述调制电路具体包括第三与非门电路和第四与非门电路;

所述第三与非门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红外接收器相连,所述第三与非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与非门电路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四与非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三与非门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四与非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振荡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四与非门电路的第三输入端与电源正极相连,所述第四与非门电路的第四输入端接地,所述第四与非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反相电路的输入端相连。

优选地,所述反相电路包括三极管,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调制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红外发射器相连。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电源和所述红外接收器之间的滤波电路。

优选地,所述滤波电路具体包括第三电阻、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红外接收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均与所述调制电路的第三输入端相连,且均与电源相连;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均接地。

相对于上述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外信号转发电路,通过红外接收器接收红外信号,然后通过处理电路将接收到的红外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红外发射器能够识别的已调信号,最后通过红外发射器将处理后得到的已调信号发射给与红外发射器通过红外信号相连的红外接收窗,从而实现红外信号的转发。由此可见,本电路可以将红外接收器和红外发射器设置在距离较远的不同的位置,红外接收器接收遥控发射的信号,通过处理电路进行处理,使得红外信号从光信号的形式转变为电信号信号的形式,通过导线连接传输作用,使电信号沿着导线传播,使得红外信号能够传递到红外发射器,红外发射器将红外信号以红外光的形式再发射出去,以代替遥控器发射的信号,从而实现红外信号的转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外信号转发电路的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红外信号转发电路的处理电路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外信号转发电路的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红外信号转发电路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红外信号转发电路,能够实现红外信号的转发。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外信号转发电路的结构图;图2为图1所示的红外信号转发电路的处理电路的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外信号转发电路的原理图。如图所示,红外信号转发电路包括用于接收红外信号的红外接收器10;与红外接收器10的输出端相连,用于对红外信号进行处理以得到红外发射器30能够识别的已调信号的处理电路20;红外发射器30与处理电路20的输出端相连,用于发射已调信号至红外接收窗。

具体的,红外接收器10接收遥控器发送的红外信号,并将收到的红外信号进行放大、解调,以得到调制信号。红外接收器10具有信号输出引脚OUT、接电源引脚VCC和接地引脚GND。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一体化设计的红外接收头作为红外接收器10,一体化设计的红外接收头是一种将红外敏感元件、低噪声前置放大器、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带通滤波器、解调器,以及整形驱动电路等集成在一起集成电路。红外线接收头的型号有很多,常用的型号有SFH506、TFMS5xx和TK16xx、TSOPl2xx/48xx/62xx(其中“xx”代表其适用载频)、HS0038等,本实施例对红外接收器的具体型号不做限定。一体化红外线接收头体积小、外接元件少,使用十分方便。

具体的,处理电路20包括用于生成载波信号的振荡电路21;用于将红外接收器20输出的调制信号与载波信号调制成已调信号的调制电路22;用于将已调信号反相的反相电路23;其中,红外接收器20的输出端和振荡电路21的输出端均与调制电路22的输入端相连,调制电路22的输出端与反相电路23的输入端相连,反相电路23的输出端与红外发射器30的输入端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获得能够将红外接收器10接收的调制信号进行调制的载波信号,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处理电路20包括振荡电路21,用于生成一个频率固定的载波信号。载波信号的频率一般在30KHz至60KHz之间。一般的,红外信号接收器10与遥控器所用的中心频率一致,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接收效果。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振荡电路21包括第一与非门电路U1A、第二与非门电路U1B、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容C1;具体的,第一与非门电路U1A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一与非门电路U1A的第二输入端均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相连;与第二非门电路U1B的第一输入端和与非门电路U1B的第二输入端均与第一与非门电路U1A的输出端相连,并均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相连;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均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相连;第二与非门电路U1B的输出端和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均与调制电路22的输入端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调制电路22将红外接收器10输出的调制信号与载波信号进行调制,生成已调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红外接收器10输出的调制信号是反相放大的,因此,为了红外发射器30发射的信号与红外接收器10接收到的信号一致,红外信号转发电路包括反相电路23,用于将调制出的已调信号反相处理。

本实施例中,反相电路23具体为三极管Q1。具体的,三极管Q1的基极与调制电路22的输出端相连,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红外发射器相连。

更具体的,为了电路稳定,可以在三极管Q1的基极与调制电路22的输出端之间串联电阻,在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红外发射器30之间也串联电阻。本实施例对串联于三极管Q1的基极与调制电路22的输出端之间的电阻阻值不做限定,对串联于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红外发射器30之间的电阻阻值也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当红外接收器10接收到红外信号并进行解调后,输出与收到的红外信号反相的调制信号,振荡电路21提供调制需要的载频信号,接着经过调制电路22处理后得到已调信号,再由反相电路23将已调信号反相,则得到与收到的红外信号相同的信号,这样,才能转发与收到的红外信号一致的红外信号。

红外发射器30是用于将电信号直接转换成红外光信号并能发射出去的发光器件。本实施例中的红外发射器30为发光二极管LED,当然红外发射器30也可以是其它能够将电信号转化成红外光信号的元器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种设备测试的实际应用中,调试样机必须放置于消声室,测试设备放置于测试实验室。根据上述的红外信号转发电路,红外接收器10和处理电路20放置于测试实验室,通过长导线把红外发射器30连接到消声室并放置于红外接收窗附近,使红外接收窗能够接收红外发射器30发射的红外信号。位于测试实验室中的红外接收器10接收到遥控器发送的红外信号后,输出调制信号,处理电路20将红外接收器10输出的调制信号进行处理以得到红外发射器30能够识别的已调信号,并通过长导线传给红外发射器30,红外发射器30将已调信号以光信号的形式发射给红外接收窗,红外信号转发电路使得红外信号从光信号的形式转变为电信号信号的形式,通过导线连接传输作用,使电信号沿着导线传播,使得红外信号能够传递到红外发射器30,红外发射器30将红外信号以红外光的形式再发射出去,红外接收窗收到此信号以控制需要调试的设备。

本实施例提供的红外信号转发电路,通过红外接收器接收红外信号,再通过处理电路将接收到的红外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红外发射器能够识别的已调信号,最后通过红外发射器将处理后得到的已调信号发射给与红外发射器通过红外信号相连的红外接收窗,从而实现红外信号的转发。由此可见,本电路可以将红外接收器和红外发射器设置在距离较远的不同的位置,以代替遥控器发射的信号,从而实现红外信号的转发。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红外信号转发电路,本实施例对技术方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优化,具体的,调制电路22包括第三与非门电路U1C和第四与非门电路U1D;

第三与非门电路U1C的输入端与红外接收器10相连,第三与非门电路U1C的输出端与第四与非门电路U1D的输入端相连;

第四与非门电路U1D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三与非门电路U1C的输出端相连,第四与非门电路U1D的第二输入端与振荡电路21的输出端相连,第四与非门电路U1D的第三输入端与电源正极相连,第四与非门电路U1D的第四输入端接地,第四与非门电路U1D的输出端与反相电路的输入端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与非门电路U1D的第三输入端与电源正极相连,电源直接或者间接地为红外信号转发电路的其他元器件供电。在本实施例中,电源的设置为3.3V至5V之间,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电压值,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红外信号转发电路的工作原理为:红外接收器10接收并输出的反相信号,在第四与非门电路U1D之前设置有第三与非门电路U1D将调制信号进行反相,然后经过第四与非门电路U1D调制得到已调信号,最后经过反相电路23反相,由此得到与红外接收器10接收到的红外信号一致的信号。

本实施例提供的红外信号转发电路,通过红外接收器接收红外信号,振荡电路提供固定频率的载波信号,通过调制电路将调制信号与振荡信号进行调制,并通过反相电路将已调信号反向,得到红外发射器能够识别的已调信号,最后通过红外发射器将处理后得到的已调信号发射给与红外发射器通过红外信号相连的红外接收窗,从而实现红外信号的转发。采用与非门电路调制,方式简单且电路易于制造。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红外信号转发电路中的四个与非门电路可以用CD4011芯片代替,当然也可以使用其它具有与非门电路的芯片,本实施例不做限定。采用芯片能够使得电路更简单,易于制造。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红外信号转发电路的结构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红外信号转发电路是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设置在电源和红外接收器之间的滤波电路40。

滤波电路40具体包括第三电阻R3、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和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均与红外接收器10的输入端相连,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和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均与调制电路22的第三输入端相连,且均与电源相连;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和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均接地。

本实施例提供的红外信号转发电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电源和红外接收器之间设置有滤波电路,使得红外转发电路更加稳定,受到的干扰更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电路中的串、并联作用,上述实施例中对电容、电阻的个数以及电容值、电阻值不做限定;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容可以是极性电容,也可以是非极性电容。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红外信号转发电路进行了详细介绍。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