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感探测报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11862发布日期:2018-10-09 20:37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烟感探测报警系统。



背景技术:

烟雾报警器是一种用于检测烟雾的感应传感器,一旦发生火灾危险,其内部的电子扬声器便会及时警醒人们,是防止火灾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现有的烟雾报警器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用于检测烟雾的感应传感器,二是电子扬声器。在传统的使用场景中,烟雾报警器大都是通过探测烟雾浓度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触动探测器本身的声音报警装置,发出警示的声响,起到报警的作用。

现有的烟雾报警器功能单一,仅能起到报警的作用,一旦发生严重火灾,对现场人员无法提供更好的帮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烟感探测报警系统,不仅可以实现烟雾报警功能,而且对现场人员逃离火灾现场起到一定的辅助功能。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烟感探测报警系统,包括:烟雾报警器及照明灯;所述烟雾报警器包括: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烟雾传感器、报警单元;所述照明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烟雾传感器,用于感测当前环境下的烟雾浓度,向所述控制器输出烟感信号;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烟感信号确定当前烟雾浓度大于设定的浓度阈值时,向所述报警单元发送报警控制信号,以使所述报警单元进行报警,并向所述照明灯发送照明控制信号,以开启所述照明灯。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亮度传感器;

所述亮度传感器,用于感测当前环境下的光线亮度,向所述控制器输出亮度信号;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烟感信号确定当前烟雾浓度大于设定的浓度阈值,并且根据所述亮度信号确定当前光线亮度低于设定的亮度阈值时,向所述照明灯发送所述照明控制信号。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

复位单元,其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报警单元及所述照明灯连接,用于由人工触发对所述报警单元及所述照明灯进行复位。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设置在壳体内,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复位按钮,所述复位按钮与所述复位单元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设置在壳体内,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红外热释传感器,所述红外热释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感测设定区域内的人体动作,向所述控制器输出红外感测信号;

所述控制器收到所述红外感测信号后,向所述复位单元输出复位信号,以触发对所述报警单元及所述照明灯进行复位。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设置在壳体内,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复位按钮及红外热释传感器;所述复位单元有两个输入端,所述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复位按钮和所述控制器;所述红外热释传感器用于感测设定区域内的人体动作,向所述控制器输出红外感测信号;所述控制器收到所述红外感测信号后,向所述复位单元输出复位信号,以触发对所述报警单元及所述照明灯进行复位。

优选地,所述报警单元包括:声音报警器和/或灯光报警器。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服务器;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确定当前烟雾浓度大于设定的浓度阈值后,向所述服务器发送告警信息。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智能终端;

所述服务器收到所述告警信息后,向所述智能终端发送通知消息。

优选地,所述服务器通过客户端或微信或短信向所述智能终端发送通知消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烟感探测报警系统,通过照明灯的设置,既能实现烟雾感知报警,而且同时还能提供应急照明,在发生火灾时可以简单方便地为现场人员及救援人员提供更好的帮助。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亮度传感器,可以根据当前环境下的光线亮度来控制照明灯是否开启,有效地节省了电能。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红外热释传感器,可以在产生误报的情况下,使用户方便地关掉警报及照明。

进一步地,在产生报警后,通过向所述智能终端发送通知消息,可以使不在现场的用户及时了解报警信息,采取措施,做出有效反应,避免火灾的蔓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烟感探测报警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烟感探测报警系统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烟感探测报警系统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烟感探测报警系统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烟感探测报警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系统包括:烟雾报警器及照明灯14。所述烟雾报警器包括:控制器11,分别与所述控制器11连接的烟雾传感器12、报警单元13。所述照明灯14与控制器11连接。其中:

所述烟雾传感器12用于感测当前环境下的烟雾浓度,向所述控制器11输出烟感信号;

所述控制器11用于根据所述烟感信号确定当前烟雾浓度大于设定的浓度阈值时,向所述报警单元13发送报警控制信号,以使所述报警单元13进行报警,并向所述照明灯14发送照明控制信号,以开启所述照明灯14。

上述报警单元13具体可以包括声音报警器和/或灯光报警器。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所述控制器11安装在壳体内,烟雾传感器12和报警单元13可以设置在壳体内,并且在壳体相应位置开设窗口,不会影响烟雾传感器12和报警单元13的正常工作,当然,烟雾传感器12和报警单元13也可以设置在壳体外,对此本实施例不做限定。另外,所述照明灯14与所述烟雾报警器可以采用集成式布置方式,比如将所述照明灯14设置在所述烟雾报警器的壳体上,也可以与所述烟雾报警器采用分布式布置方式,比如可以根据所述烟雾报警器的安装区域环境,设置一个或多个照明灯,在有多个照明灯时,可以根据区域环境确定各照明灯的安装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烟感探测报警系统,通过照明灯的设置,既能实现烟雾感知报警,而且同时还能提供应急照明,在发生火灾时可以简单方便地为现场人员及救援人员提供更好的帮助。

考虑到在环境亮度足够的情况下,即使发生报警也无需其它照明。针对这种情况,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烟感探测报警系统的另一实施例中,还可设置有亮度传感器21,用于感测当前环境下的光线亮度,向所述控制器11输出亮度信号。

相应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11根据所述烟雾传感器12输出的烟感信号确定当前烟雾浓度大于设定的浓度阈值时,向所述报警单元13发送报警控制信号,以使所述报警单元13进行报警;同时根据所述亮度传感器21输出的亮度信号确定当前光线亮度是否低于设定的亮度阈值,如果是,则向所述照明灯14发送所述照明控制信号,从而开启所述照明灯14。也就是说,只有在当前烟雾浓度大于设定的浓度阈值、并且当前光线亮度低于设定的亮度阈值时,才开启所述照明灯14;否则不开启所述照明灯14。

可见,通过设置亮度传感器,能够根据当前环境下的光线亮度来控制照明灯是否开启,有效地节省了电能。

在有些情况下,由于环境问题,比如灰尘、蒸气、湿气等的影响,可能会造成系统产生误报,一旦发生误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要解除报警信号给人产生的不适,因此,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烟感探测报警系统的另一实施例中,还设置了复位单元31,其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报警单元13及所述照明灯14连接,用于由人工触发对所述报警单元13及所述照明灯14进行复位。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所述壳体上设置复位按钮,所述复位按钮与所述复位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这样,在需要对报警单元13及照明灯14进行复位时,按下复位按钮即可。

进一步地,考虑到上述烟感探测报警系统通常安装在屋顶天花板上,通过复位按钮对其进行复位有时会不太方便,因此,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烟感探测报警系统的另一实施例中,还可设置有红外热释传感器32,该红外热释传感器32可以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控制器11相连,用于感测设定区域内的人体动作,向所述控制器11输出红外感测信号。

相应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复位单元31的输入端与控制器11相连。所述控制器11收到所述红外热释传感器32输出的红外感测信号后,向所述复位单元31输出复位信号,以触发对所述报警单元13及所述照明灯14进行复位。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同时设置上述复位按钮及所述红外热释传感器32。也就是说,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均能进行复位操作,方便了用户的不同需求,具体可以采用门电路即可方便地实现。

在实际应用中,本实用新型烟感探测报警系统可以应用于家庭及办公场所,可以由市电供电,也可以由电池供电。进一步地,为了方便不在现场的用户及时了解报警情况,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可包括:与所述控制器11连接的服务器(未图示)。所述服务器与所述控制器11可以采用有线连接或者无线连接,比如通过433、868、WIFI、NB-Iot、LoRa等无线通讯协议连接。相应地,所述控制器11还用于确定当前烟雾浓度大于设定的浓度阈值后,向所述服务器发送告警信息。

另外,由于智能终端的普遍使用,因此在所述系统中还可包括智能终端(未图示)。相应地,所述服务器收到所述告警信息后,向所述智能终端发送通知消息,比如所述服务器通过客户端APP或微信或短信向所述智能终端发送通知消息,从而可以使用户通过智能终端即可及时获知报警信息。所述智能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或者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掌上电脑)、或者平板电脑等。

本实用新型的烟感探测报警系统,在产生报警后,通过向所述智能终端发送通知消息,可以使不在现场的用户及时了解报警信息,采取措施,做出有效反应,避免火灾的蔓延。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装置;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