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自组网的温湿度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2407发布日期:2019-04-02 23:58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自组网的温湿度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集装置改进,特别是一种基于自组网的温湿度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的温湿度采集设备,在采集到温湿度的数据后,需要通过有线连接,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至本地进行保存,其人力物力和时间的耗费,不适用于紧急场合,故我们研究了一种基于自组网的温湿度采集装置。

本发明在普通的温湿度采集装置基础上加入了网关模块,可以自动上传采集到的信息至数据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自组网的温湿度采集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自组网的温湿度采集装置,包括采集模块组、多个无线通讯模块、TCP服务端、协议解析模块、数据存储服务器和终端模块,

所述采集模块组的输出端与无线通讯模块的输入端通过无线方式进行通讯;

所述无线通讯模块的输出端与TCP服务端的输入端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

所述TCP服务端的输出端与协议解析模块的输入端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所述TCP服务端,用于定时回传数据;

所述协议解析模块的输出端与数据存储服务器的输入端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所述协议解析模块,用于解析温湿度传感器中的数据,包括温度和湿度数据;

所述数据存储服务器的输出端和终端模块的输入端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

所述采集模块组包括多个子采集模块,所述子采集模块包括无线通讯模块和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无线通讯模块的输入端通过数据线相连接,所述无线通讯模块的输出端与无线通讯模块的输入端通过无线方式进行通讯,其中,

所述无线通讯模块,用于与温湿度传感器对接,与温湿度传感器进行数据传输。

作为优选,多个子采集模块的数量为一个以上。

作为优选,多个所述无线通讯模块的数量为一个以上。

作为优选,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为wifi模块或3G模块。

作为优选,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型号为Zpcg-406的温湿度传感器。

作为优选,所述终端模块包括智能移动设备、LED显示屏或计算机。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制作一种基于自组网的温湿度采集装置,在普通的温湿度传感器的基础上加入了网关模块,可以自动上传采集到的信息至数据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基于自组网的温湿度采集装置的模块连接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基于自组网的温湿度采集装置实施例一的模块连接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基于自组网的温湿度采集装置实施例二的模块连接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基于自组网的温湿度采集装置实施例三的模块连接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基于自组网的温湿度采集装置实施例四的模块连接图;

图中,1、采集终端;2、第一无线通讯模块;3、TCP服务端;4、协议解析模块;5、数据存储服务器;6、子终端模块;7、第二无线通讯模块;8、温湿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基于自组网的温湿度采集装置,包括采集模块组、多个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TCP服务端3、协议解析模块4、数据存储服务器5和终端模块6,所述采集模块组的输出端与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的输入端通过无线方式进行通讯;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的输出端与TCP服务端3的输入端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所述TCP服务端3的输出端与协议解析模块4的输入端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所述TCP服务端3,用于定时回传数据;所述协议解析模块4的输出端与数据存储服务器5的输入端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所述协议解析模块4,用于解析温湿度传感器中的数据,包括温度和湿度数据;所述数据存储服务器5的输出端和终端模块6的输入端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所述采集模块组包括多个子采集模块1,所述子采集模块1包括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和温湿度传感器8,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无线通讯模块的输入端通过数据线相连接,所述无线通讯模块的输出端与无线通讯模块的输入端通过无线方式进行通讯,其中,所述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用于与温湿度传感器对接,与温湿度传感器进行数据传输;多个子采集模块的数量为一个以上;多个所述无线通讯模块的数量为一个以上;所述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为wifi模块或3G模块;所述温湿度传感器8的型号为Zpcg-406的温湿度传感器;所述终端模块6包括智能移动设备、LED 显示屏或计算机。

本技术方案的特点为,在普通的温湿度传感器的基础上加入了无线通讯模块,可以自动上传采集到的信息至数据存储服务器。

实施例一:

在本技术方案中,子采集模块6的数量为1个,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的数量为1个,子采集模块6中的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的输入端与温湿度传感器8的输出端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 的输出端与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的输入端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TCP服务端3、协议解析模块4和终端模块6依次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

温湿度传感器8,设置要连接的SSID的名字和密码以及要连接的 TCP服务端3的IP地址和端口号;重启温湿度传感器8,该温湿度传感器8定时搜索SSID的信号;搜索到SSID后,同样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 可以搜索到TCP服务端3;连接到TCP服务端3后,可定时回传数据,此定时根据环境需要设定,最少一分钟;TCP服务端3接到数据后,传送给协议解析模块4,根据设备厂家定义的协议包的格式解包(一般采用16进制或2进制);解析后得到温湿度传感器8中的数据,包括温度和湿度;解出数据向数据存储服务器5发送数据,数据存储服务器5进行存储;终端模块6向数据存储服务器5发送请求,数据存储服务器5整合数据,发送数据至终端模块。

实施例二:

在本技术方案中,子采集模块6的数量为4个,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的数量为1个,每个子采集模块6中的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的输入端与温湿度传感器8的输出端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4个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的输入端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TCP服务端3、协议解析模块4和终端模块6依次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

温湿度传感器8,设置要连接的SSID的名字和密码以及要连接的 TCP服务端3的IP地址和端口号;重启温湿度传感器8,该温湿度传感器8定时搜索SSID的信号;搜索到SSID后,同样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 可以搜索到TCP服务端3;连接到TCP服务端3后,可定时回传数据,此定时根据环境需要设定,最少一分钟;TCP服务端3接到数据后,传送给协议解析模块4,根据设备厂家定义的协议包的格式解包(一般采用16进制或2进制);解析后得到温湿度传感器8中的数据,包括温度和湿度;解出数据向数据存储服务器5发送数据,数据存储服务器5进行存储;终端模块6向数据存储服务器5发送请求,数据存储服务器5整合数据,发送数据至终端模块。

实施例三:

在本技术方案中,子采集模块6的数量为4个,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的数量为4个,每个子采集模块6中的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的输入端与温湿度传感器8的输出端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的输出端与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的输入端通过数据线一一对应进行通讯,4个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的输出端分别与TCP服务端3的输入端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TCP服务端3、协议解析模块4和终端模块 6依次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

温湿度传感器8,设置要连接的SSID的名字和密码以及要连接的 TCP服务端3的IP地址和端口号;重启温湿度传感器8,该温湿度传感器8定时搜索SSID的信号;搜索到SSID后,同样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 可以搜索到TCP服务端3;连接到TCP服务端3后,可定时回传数据,此定时根据环境需要设定,最少一分钟;TCP服务端3接到数据后,传送给协议解析模块4,根据设备厂家定义的协议包的格式解包(一般采用16进制或2进制);解析后得到温湿度传感器8中的数据,包括温度和湿度;解出数据向数据存储服务器5发送数据,数据存储服务器5进行存储;终端模块6向数据存储服务器5发送请求,数据存储服务器5整合数据,发送数据至终端模块。

实施例四:

在本技术方案中,子采集模块6的数量为4个,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的数量为3个,每个子采集模块6中的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的输入端与温湿度传感器8的输出端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其中2个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的输出端与其中2个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的输入端通过数据线一一对应进行通讯,另外2个第二无线通讯模块7的输出端分别与第3个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的输入端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3个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的输出端分别与TCP服务端3的输入端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TCP服务端3、协议解析模块4和终端模块6依次通过数据线进行通讯。

温湿度传感器8,设置要连接的SSID的名字和密码以及要连接的 TCP服务端3的IP地址和端口号;重启温湿度传感器8,该温湿度传感器8定时搜索SSID的信号;搜索到SSID后,同样第一无线通讯模块2 可以搜索到TCP服务端3;连接到TCP服务端3后,可定时回传数据,此定时根据环境需要设定,最少一分钟;TCP服务端3接到数据后,传送给协议解析模块4,根据设备厂家定义的协议包的格式解包(一般采用16进制或2进制);解析后得到温湿度传感器8中的数据,包括温度和湿度;解出数据向数据存储服务器5发送数据,数据存储服务器5进行存储;终端模块6向数据存储服务器5发送请求,数据存储服务器5整合数据,发送数据至终端模块。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