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绿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37299发布日期:2020-01-07 12:12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绿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交通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红绿灯。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的消费量逐渐提高,这就导致了公路上的车流量加大,现有的直道红绿灯会导致司机闯红灯的概率增加,当遇到红灯时可能会导致车辆在红绿灯附近扎堆,与此同时,车辆通过红绿灯的时间会过长,安全性低。

经过海量检索,发现现有技术中的红绿灯如公开号为cn103956064b公开的一种交通信号工具,特指一种防眩目太阳能电池板红绿灯。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眩目太阳能电池板红绿灯,其中,由红绿灯盒、与红绿灯盒电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遮阳板组成,上述太阳能电池板和遮阳板与红绿灯盒相连接安装,上述太阳能电池板设置在顶层,上述遮阳板横向设置在红绿灯盒的两侧,且遮阳板为倾斜设置。有效的克服了司机在早晨或者傍晚时观察红绿灯收到刺眼阳光的干扰,使车辆的司机能够清楚的观察到红绿灯的变化,实时作出正确的操作,同时,也消除了由阳光引起眩目的安全隐患。或如公开号为cn104091452b公开的一种人行横道红绿灯控制方法及实现该方法的红绿灯控制系统,在斑马线两端设置人行横道信号灯,在所述斑马线的上方固定设置机动车信号灯,该方法包括:初始状态:所述人行横道信号灯的红灯亮,所述机动车信号灯的绿灯亮;检测人行横道两端等待区域的行人的总重量;根据检测到的行人的重量控制所述人行横道信号灯中红灯切换到绿灯的时间,以及所述机动车信号灯中绿灯切换到红灯的时间。本发明通过检测等待区域内等待过马路的行人的重量,控制机动车信号灯从绿灯变为红灯的时间,检测到的行人重量越大,机动车信号灯从绿灯变为红灯的时间越短,实现合理控制行人等待通行的时间,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或如公开号为cn109377773a公开的一种具有智能自供电功能的交通信号灯。主要由固定装置、智能供电系统、控制器系统以及信号灯组构成。智能供电系统包括带有光敏传感器的智能太阳能发电装置以及风能发电装置,两者的结合可以达到低碳环保的效果,又能使本发明在大多数环境情况下都能产生电能,保证交通信号灯的正常运行。本发明实施例利用风能发电与太阳能发电两种传统的节能环保发电方式,既节能环保,又能打破传统供电方式的局限性,使得本发明可以在供电不足的山区路段或者施工等其他特殊路段使用。条件允许的话,亦可以应用到城市道路交通,真正实现绿色交通,达到低碳环保的效果。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红绿灯仅适用于普通人群,对于色盲色弱人群,其不能看清楚红绿灯而会犹豫是否过马路,同时现有的红绿灯导致汽车停留时间过长导致堵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红绿灯以解决所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红绿灯,包括依次电连接的人行灯与交通信号灯,所述人行灯设置于斑马线两端,所述交通信号灯设置于斑马线上,所述人行灯包括依次电连接的人行指示灯以及发声装置,所述交通信号灯包依次括电连接的车行指示灯以及车流感应装置;其中,

所述发声装置,用于在人行指示灯亮起红灯时,提醒行人不要穿行马路;

所述车流感应装置,用于检测单向车道上的车流量,并以此调整车行指示灯的切换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人行灯还包括设置于斑马线两端的检测装置,当所述人行指示灯为红灯时,有行人走上斑马线穿过所述检测装置时,所述发声装置发出声音提醒行人。

进一步地,所述车流感应装置包括埋在地上的压力感应器以及设置于灯柱上的主控制器。

进一步地,所述人行灯与所述交通信号灯还包括设置于灯柱上的太阳能充电板、与所述太阳能充电板电连接的蓄电池。

进一步地,所述人行指示灯包括红灯与绿灯,所述车行指示灯包括红灯、绿灯与黄灯,所述红灯为圆形,所述绿灯为三角形,所述黄灯为正方形。

本发明所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通过将红绿灯的外形进行改变,使得色盲色弱人群也能够识别。

2、通过增加车流感应装置,能够根据车道上的车流量来合理调配红绿灯时间。

3、通过增加警报功能,能够警示想横穿马路的行人;

4、发声装置与主控制器均设计为防水防曝晒,能够有效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将重点放在示出实施例的原理上。在不同的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对应的部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之一中一种红绿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之一中一种红绿灯的红绿灯变换时间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之一中一种红绿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一种红绿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红灯;2-绿灯;3-发声装置;4-黄灯;5-主控制器;6-电子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其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查阅以下详细描述之后,本实施例的其它系统、方法和/或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旨在所有此类附加的系统、方法、特征和优点都包括在本说明书内、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并且受所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在以下详细描述描述了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另外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根据以下将详细描述将是显而易见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为一种红绿灯,根据附图说明所示讲述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一:

一种红绿灯,包括依次电连接的人行灯与交通信号灯,所述人行灯设置于斑马线两端,所述交通信号灯设置于斑马线上,所述人行灯包括依次电连接的人行指示灯以及发声装置3,所述交通信号灯包依次括电连接的车行指示灯以及车流感应装置;其中,所述发声装置3,用于在人行指示灯亮起红灯时,提醒行人不要穿行马路;所述车流感应装置,用于检测单向车道上的车流量,并以此调整车行指示灯的切换时间。所述人行指示灯包括红灯与绿灯,所述车行指示灯包括红灯1、绿灯2与黄灯4,所述红灯1为圆形,所述绿灯2为三角形,所述黄灯4为正方形。

所述人行灯还包括设置于斑马线两端的检测装置,当所述人行指示灯为红灯时,有行人走上斑马线穿过所述检测装置时,所述发声装置3发出声音提醒行人。

所述车流感应装置包括埋在地上的压力感应器以及设置于灯柱上的主控制器5。

所述人行灯与所述交通信号灯还包括设置于灯柱上的太阳能充电板、与所述太阳能充电板电连接的蓄电池。

实施例二:

一种红绿灯,包括依次电连接的人行灯与交通信号灯,所述人行灯设置于斑马线两端,所述交通信号灯设置于斑马线上,所述人行灯包括依次电连接的人行指示灯以及发声装置3,所述交通信号灯包依次括电连接的车行指示灯以及车流感应装置;其中,所述发声装置3,用于在人行指示灯亮起红灯时,提醒行人不要穿行马路;所述车流感应装置,用于检测单向车道上的车流量,并以此调整车行指示灯的切换时间。所述人行指示灯包括红灯与绿灯,所述车行指示灯包括红灯1、绿灯2与黄灯4,所述红灯1为圆形,所述绿灯2为三角形,所述黄灯4为正方形,改换为醒目的图形,便于区分红绿灯,更适合不同人群使用。

所述人行灯还包括设置于斑马线两端的检测装置,当所述人行指示灯为红灯时,有行人走上斑马线穿过所述检测装置时,所述发声装置3发出声音提醒行人。

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在人行横道的道路两侧各设置一个预防行人闯红灯阻拦装置,所述预防行人闯红灯阻拦装置包括:机箱、行人信号灯、第一栅栏、第二栅栏、单向门、警示灯、横杆和多个竖杆。

机箱的一侧设置第一栅栏,机箱的另一侧设置第二栅栏,第一栅栏的末端(远离机箱的一端)设置单向门;机箱朝向道路外的一侧设置行人信号灯(机箱上与马路相对的一侧设置行人信号灯);

第一栅栏和第二栅栏由横杆和多个竖杆组成,多个竖杆与横杆垂直设置,横杆上设置警示灯。

将本发明装置安装在人行横道两侧正中间,与道路两侧高护栏对齐,正常情况下,不影响行人、非机动车正常通行;机箱由减速箱、电机或者采用液压、传动机构、平衡装置、和控制板等组成;将两条栅栏(左为a,右为b,目的在于引导行人右侧通行,避免行人在人行横道上正面冲突,提高行人过街效率)分别设置在机箱两侧,机箱内电机、传动装置、控制板和减速箱根据行人信号带动第一栅栏和第二栅栏上下运动,带动第一栅栏和第二栅栏上下运动实现对行人的阻拦或放行。

将单向门安装在第一栅栏端点(远离机箱的一端)处,主要用于确保在阻拦设施落回地面后,人行横道上未完全过街的行人能顺利离开,特意设置仅能单向通行的匝门;单向门只能由路内人推门而出,且通过后自动复原;在单向门正面栅栏上设置禁止(行人)通行标志牌,用来提示行人禁止通过该门闯入人行横道。

此外,本实施例装置还应配有地感检测保护装置,以及压力电波检测技术,当有车或人在栅栏下行走时,控制电动机停止运转后再反转,预防栅栏砸人事故。同时,阻拦设施中栅栏的材质应更多考虑用一些轻便柔性消能材质,当意外事件发生时,对行人的伤害降至最低。

同理,在交通流密集的城市cbd地区交叉口(或路段),多处人行横道上可以同时安装实施本发明,进而更加有效地制止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行为,改善道路交通秩序、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

所述单向门朝向道路外的一侧设置禁止通行标志牌。

所述警示灯与竖杆交替设置。

所述单向门由道路开向道路外侧。

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阻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预防行人闯红灯阻拦装置安装在人行横道两侧,与道路两侧高护栏对齐;

步骤二:红灯期经过时长t1时,第一栅栏保持步骤一中的初始位置不变,第二栅栏开始抬起,当红灯关闭,绿灯亮起时,第二栅栏抬起至不影响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的设置高度(设置高度为大于等于2米);

步骤三:绿灯期经过时长t2时,第二栅栏保持抬起至设置高度不变,第一栅栏开始抬起至设置高度;正好对向行人已到达设施附近,可顺利通过。

步骤四:绿灯期经过时长t3时,第一栅栏保持抬起至设置高度不变,第二栅栏开始下降至步骤一中的初始位置,第二栅栏上的红色警示灯开始闪烁提醒行人和非机动车禁止通行,请耐心等待。

步骤五:绿灯期经过时长t4时,第二栅栏保持在初始位置不变,第一栅栏开始下降;当绿灯关闭,红灯亮起时,第一栅栏下降至步骤一中的初始位置,栅栏上的红色警示灯开始闪烁提醒行人和非机动车禁止通行,请耐心等待。

所述步骤二中时长t1满足以下条件:

t红-t1=tb升

其中t红为红灯信号时长(s);tb升为第二栅栏抬起时长(s),一般栅栏升降时间约2s左右。

所述步骤三中时长t2满足以下条件:

t2+ta升=ld/vp

其中ta升为第一栅栏抬起时长(s);ld为人行横道长度(m);vp为行人过街速度(m/s)。根据行人过街相关调查数据,老年人过街速度约为1.30m/s、中/青年人约为1.55m/s、儿童约为1.45m/s,为了确保各年龄段人都能顺利过街,vp取中/青年人过街速度。

所述步骤四中时长t3满足以下条件:

t绿-t3=tb降+ld/v′p

其中t绿为绿灯信号时长(s);tb降为第二栅栏落下时长(s);v′p为行人过街速度(m/s)。为了确保各年龄段人都能顺利过街,v′p取老年人过街速度。

所述步骤四中时长t4满足以下条件:

t绿-t4=ta降

其中ta降为第一栅栏落下时长(s)。

假设设置预防行人闯红灯装置的交叉口(或路段)行人信号时长分别为:红灯时长40s、绿灯时长为30s。将本发明装置预设在人行横道两侧。行人信号灯向机箱内的控制板发送行人交通信号,控制板根据接收到的行人交通信号向机箱发送抬起(或落下)栅栏指令;机箱内的电机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正向(或反向)转动,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栅栏向上(或向下)运动;随栅栏向上(或向下)运动实现对行人的阻拦或放行,引导行人与非机动车安全、有序过街。

步骤一:机箱和栅栏设置

将机箱安装在人行横道两侧正中间,与道路两侧高护栏对齐,正常情况下,不影响行人、非机动车正常通行;机箱包括减速箱、电机或者采用液压、传动机构、平衡装置、机箱和控制板等;将两条栅栏(左为第一栅栏,右为第二栅栏,目的在于引导行人右侧通行,避免行人在人行横道上正面冲突,提高行人过街效率)分别设置在机箱两侧,机箱内电机、传动装置、控制板和减速箱根据行人信号带动栅栏上下运动,带动栅栏上下运动实现对行人的阻拦或放行。

步骤二:进行单向门设置

将单向门安装在第一栅栏端点(远离机箱的一端)处,主要用于确保在阻拦设施落回地面后,人行横道上未完全过街的行人能顺利离开,特意设置仅能单向通行的匝门;单向门只能由路内人推门而出,且通过后自动复原;在单向门正面栅栏上设置禁止行人通行标志牌,用来提示行人禁止通过该门闯入人行横道。

步骤三:控制板控制逻辑

将行人信号灯安装在机箱正面,即面向过街行人的方向,用于引导行人过街。

在红灯末期t1时刻,阻拦设施中第一栅栏保持原位置不变,第二栅栏开始抬起,当红灯关闭,绿灯亮起时,正好抬起至不影响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的指定高度(设置高度),准许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t1需满足以下条件:

t红-t1=tb升

其中,t红为红灯信号时长(s);tb升为第二栅栏抬起时长(s),一般栅栏升降时间约2s左右。

在绿灯初期t2时刻,阻拦设施中第二栅栏原位置保持不变,第一栅栏开始抬起,当栅栏升至指定高度时,正好对向行人已到达设施附近,可顺利通过,t2需满足以下条件:

t2+ta升=ld/vp

其中,ta升为第一栅栏抬起时长(s);ld为人行横道长度(m);vp为行人过街速度(m/s)。根据行人过街相关调查数据,老年人过街速度约为1.30m/s、中/青年人约为1.55m/s、儿童约为1.45m/s,为了确保各年龄段人都能顺利过街,vp取中/青年人过街速度。

在绿灯末期t3时刻,阻拦设施中第一栅栏保持原位置不变,第二栅栏开始下降至地面,同时第二栅栏上的红色警示灯闪烁提醒行人和非机动车禁止通行,请耐心等待。为确保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和非机动车在红灯亮启前顺利过街,t3需满足以下条件:

t绿-t3=tb降+ld/v′p

其中,t绿为绿灯信号时长(s);tb降为第二栅栏落下时长(s);v′p为行人过街速度(m/s),为了确保各年龄段人都能顺利过街,v′p取老年人过街速度。

在绿灯末期t4时刻,阻拦设施中第二栅栏原位置保持不变,第一栅栏开始落下,当绿灯关闭、红灯亮起时,正好落回到地面,同时第一栅栏上的红色警示灯也闪烁提醒行人和非机动车禁止通行,请耐心等待。为了确保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顺利过街,t4需满足以下条件:

t绿-t4=ta降

其中,ta降为第一栅栏落下时长(s)。

假如人行横道长度ld为14m,则计算得到t1=38s、t2=6s、t3=19s、t4=28s,故在红灯末期38s时刻,第一栅栏原位置保持不变,第二栅栏开始抬起至指定高度,准许行人和非机动车出行者通行;在绿灯初期6s时刻,第二栅栏原位置保持不变,第一栅栏开始抬起至指定高度,供对向行人顺利过街;在绿灯末期19s时刻,第一栅栏原位置保持不变,第二栅栏开始落回到地面,阻拦行人闯入人行横道;在绿灯末期28s时刻,第二栅栏原位置保持不变,第一栅栏落回到地面,进入红灯状态,禁止通行。通过这种周而复始地循环,来引导行人右侧过街,避免行人在人行横道上正面冲突,提高行人过街效率,同时改善道路交通秩序,解决闯红灯恶习。

此外,本装置应配有地感检测保护装置,以及压力电波检测技术,当有车或人在栅栏下行走时,控制电动机停止运转后再反转,预防栅栏砸人事故。同时,阻拦设施中栅栏的材质应更多考虑用一些轻便柔性消能材质,当意外事件发生时,对行人的伤害降至最低。

同理,在交通流密集的城市cbd地区交叉口(或路段),多处人行横道上可以同时安装实施本发明,进而更加有效地制止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行为,改善道路交通秩序、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

所述车流感应装置包括埋在地上的压力感应器以及设置于灯柱上的主控制器5。

压力感应器设置在车道上的感应区内。压力感应器与主控制器5电连接并向主控制器5提供感应区内有无等候放行的主体的信号。红绿灯与主控制器5电连接并且主控制器5根据压力感应器提供的信号控制红绿灯。

其中,等候放行的主体为等候放行的车辆和/或等候放行的行人。具体实施时,压力感应器设置其感应的重量为千克以上的主体。

具体实施时,在主干道和次干道的交叉路口设置便捷转弯车道。便捷转弯车道为车辆或行人提供直接右转弯,使车辆或行人不压在感应区内。在次干道的感应区上设置指示标记,使等候放行的主体停在指示标记处,即可被压力感应器监测到。设定主控制器5控制主干道上红绿灯可显示绿灯的时间为a秒,主控制器5控制次干道上红绿灯可显示绿灯的时间为b秒。主控制器5控制主干道上的红绿灯可显示绿灯的时间由基础时间段x秒和n个延长时间段y秒形成。

当该压力感应器在基础时间段x秒内监测到次干道的感应区内有等候放行的主体时,则基础时间段x秒届满后,主控制器5控制主干道显示红灯。

当该压力感应器在延长时间段y秒内监测到次干道的感应区内有等候放行的主体时,则主控制器5控制主干道显示绿灯直至下一个延长时间段y秒届满,主控制器5再控制主干道上的红绿灯显示红灯,并且控制次干道上的红绿灯显示绿灯b秒。

当压力感应器监测到次干道的感应区内持续没有等候放行的主体时,并且主控制器5控制主干道上显示绿灯的时间第n个y秒届满后,主控制器5控制主干道上的红绿灯显示红灯并控制次干道上的红绿灯显示绿灯b秒。

具体地,以x选取数值24,n选取数值6,y选取数值12为例,在前24秒以内,只要压力感应器监测到次干道的感应区内有等候放行的主体时,则满24秒后主干道上的红绿灯直接显示红灯,同时次干道上的红绿灯显示绿灯;如在第一个12秒内监测到次干道的感应区内有等候放行的主体则延迟第二个12秒后,次干道上的红绿灯再显示绿灯;如在第二个12秒内监测到次干道的感应区内有等候放行的主体则延迟第三个12秒后,次干道上的红绿灯再显示绿灯;以此类推,如压力感应器监测到次干道的感应区内持续没有等候放行的主体时,则主干道上绿灯在第六个12秒后,即24秒加上12秒乘以6等于96秒后,主干道上的红绿灯强制显示为红灯,次干道上的红绿灯再显示绿灯并持续b秒。采用这种届满n个延长时间段后,即届满96秒后,强制转变交通信号能避免有时因系统故障而导致不能转换造成次干道上不能通行的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感应区是由压力感应器对主干道监测所能覆盖到的范围形成。作为本实施例的直接变形,a、b、x、n和y也可以选取其它值。其中,n选择的最佳范围是2≤n≤6,其余的数值可以根据具体的交叉路口的情况去设置。本发明避免了车辆在主干道上空等,充分使用红绿灯,节约了能源,有效的提高了交叉路口的通行效率。尤其适合主干道和次干道交通流量差异较大交叉路口,或者是夜间的交叉路口;因为夜间的车辆或者行人流量不大,如果还是采用普通的红绿灯系统,会浪费等候放行的主体的时间。

所述人行灯与所述交通信号灯还包括设置于灯柱上的太阳能充电板、与所述太阳能充电板电连接的蓄电池。

实施例三:

一种红绿灯,包括依次电连接的人行灯与交通信号灯,所述人行灯设置于斑马线两端,所述交通信号灯设置于斑马线上,所述人行灯包括依次电连接的人行指示灯以及发声装置3,所述交通信号灯包依次括电连接的车行指示灯以及车流感应装置;其中,所述发声装置3,用于在人行指示灯亮起红灯时,提醒行人不要穿行马路;所述车流感应装置,用于检测单向车道上的车流量,并以此调整车行指示灯的切换时间。所述人行指示灯包括红灯与绿灯,所述车行指示灯包括红灯1、绿灯2与黄灯4,所述红灯1为圆形,所述绿灯2为三角形,所述黄灯4为正方形,改换为醒目的图形,便于区分红绿灯,更适合不同人群使用。

所述人行灯还包括设置于斑马线两端的检测装置,当所述人行指示灯为红灯时,有行人走上斑马线穿过所述检测装置时,所述发声装置3发出声音提醒行人。

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在人行横道的道路两侧各设置一个预防行人闯红灯阻拦装置,所述预防行人闯红灯阻拦装置包括:机箱、行人信号灯、第一栅栏、第二栅栏、单向门、警示灯、横杆和多个竖杆。

机箱的一侧设置第一栅栏,机箱的另一侧设置第二栅栏,第一栅栏的末端(远离机箱的一端)设置单向门;机箱朝向道路外的一侧设置行人信号灯(机箱上与马路相对的一侧设置行人信号灯);

第一栅栏和第二栅栏由横杆和多个竖杆组成,多个竖杆与横杆垂直设置,横杆上设置警示灯。

将本发明装置安装在人行横道两侧正中间,与道路两侧高护栏对齐,正常情况下,不影响行人、非机动车正常通行;机箱由减速箱、电机或者采用液压、传动机构、平衡装置、和控制板等组成;将两条栅栏(左为a,右为b,目的在于引导行人右侧通行,避免行人在人行横道上正面冲突,提高行人过街效率)分别设置在机箱两侧,机箱内电机、传动装置、控制板和减速箱根据行人信号带动第一栅栏和第二栅栏上下运动,带动第一栅栏和第二栅栏上下运动实现对行人的阻拦或放行。

将单向门安装在第一栅栏端点(远离机箱的一端)处,主要用于确保在阻拦设施落回地面后,人行横道上未完全过街的行人能顺利离开,特意设置仅能单向通行的匝门;单向门只能由路内人推门而出,且通过后自动复原;在单向门正面栅栏上设置禁止(行人)通行标志牌,用来提示行人禁止通过该门闯入人行横道。

此外,本实施例装置还应配有地感检测保护装置,以及压力电波检测技术,当有车或人在栅栏下行走时,控制电动机停止运转后再反转,预防栅栏砸人事故。同时,阻拦设施中栅栏的材质应更多考虑用一些轻便柔性消能材质,当意外事件发生时,对行人的伤害降至最低。

同理,在交通流密集的城市cbd地区交叉口(或路段),多处人行横道上可以同时安装实施本发明,进而更加有效地制止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行为,改善道路交通秩序、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

所述单向门朝向道路外的一侧设置禁止通行标志牌。

所述警示灯与竖杆交替设置。

所述单向门由道路开向道路外侧。

一种预防行人闯红灯阻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预防行人闯红灯阻拦装置安装在人行横道两侧,与道路两侧高护栏对齐;

步骤二:红灯期经过时长t1时,第一栅栏保持步骤一中的初始位置不变,第二栅栏开始抬起,当红灯关闭,绿灯亮起时,第二栅栏抬起至不影响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的设置高度(设置高度为大于等于2米);

步骤三:绿灯期经过时长t2时,第二栅栏保持抬起至设置高度不变,第一栅栏开始抬起至设置高度;正好对向行人已到达设施附近,可顺利通过。

步骤四:绿灯期经过时长t3时,第一栅栏保持抬起至设置高度不变,第二栅栏开始下降至步骤一中的初始位置,第二栅栏上的红色警示灯开始闪烁提醒行人和非机动车禁止通行,请耐心等待。

步骤五:绿灯期经过时长t4时,第二栅栏保持在初始位置不变,第一栅栏开始下降;当绿灯关闭,红灯亮起时,第一栅栏下降至步骤一中的初始位置,栅栏上的红色警示灯开始闪烁提醒行人和非机动车禁止通行,请耐心等待。

所述步骤二中时长t1满足以下条件:

t红-t1=tb升

其中t红为红灯信号时长(s);tb升为第二栅栏抬起时长(s),一般栅栏升降时间约2s左右。

所述步骤三中时长t2满足以下条件:

t2+ta升=ld/vp

其中ta升为第一栅栏抬起时长(s);ld为人行横道长度(m);vp为行人过街速度(m/s)。根据行人过街相关调查数据,老年人过街速度约为1.30m/s、中/青年人约为1.55m/s、儿童约为1.45m/s,为了确保各年龄段人都能顺利过街,vp取中/青年人过街速度。

所述步骤四中时长t3满足以下条件:

t绿-t3=tb降+ld/v′p

其中t绿为绿灯信号时长(s);tb降为第二栅栏落下时长(s);v′p为行人过街速度(m/s)。为了确保各年龄段人都能顺利过街,v′p取老年人过街速度。

所述步骤四中时长t4满足以下条件:

t绿-t4=ta降

其中ta降为第一栅栏落下时长(s)。

假设设置预防行人闯红灯装置的交叉口(或路段)行人信号时长分别为:红灯时长40s、绿灯时长为30s。将本发明装置预设在人行横道两侧。行人信号灯向机箱内的控制板发送行人交通信号,控制板根据接收到的行人交通信号向机箱发送抬起(或落下)栅栏指令;机箱内的电机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正向(或反向)转动,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栅栏向上(或向下)运动;随栅栏向上(或向下)运动实现对行人的阻拦或放行,引导行人与非机动车安全、有序过街。

步骤一:机箱和栅栏设置

将机箱安装在人行横道两侧正中间,与道路两侧高护栏对齐,正常情况下,不影响行人、非机动车正常通行;机箱包括减速箱、电机或者采用液压、传动机构、平衡装置、机箱和控制板等;将两条栅栏(左为第一栅栏,右为第二栅栏,目的在于引导行人右侧通行,避免行人在人行横道上正面冲突,提高行人过街效率)分别设置在机箱两侧,机箱内电机、传动装置、控制板和减速箱根据行人信号带动栅栏上下运动,带动栅栏上下运动实现对行人的阻拦或放行。

步骤二:进行单向门设置

将单向门安装在第一栅栏端点(远离机箱的一端)处,主要用于确保在阻拦设施落回地面后,人行横道上未完全过街的行人能顺利离开,特意设置仅能单向通行的匝门;单向门只能由路内人推门而出,且通过后自动复原;在单向门正面栅栏上设置禁止行人通行标志牌,用来提示行人禁止通过该门闯入人行横道。

步骤三:控制板控制逻辑

将行人信号灯安装在机箱正面,即面向过街行人的方向,用于引导行人过街。

在红灯末期t1时刻,阻拦设施中第一栅栏保持原位置不变,第二栅栏开始抬起,当红灯关闭,绿灯亮起时,正好抬起至不影响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的指定高度(设置高度),准许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t1需满足以下条件:

t红-t1=tb升

其中,t红为红灯信号时长(s);tb升为第二栅栏抬起时长(s),一般栅栏升降时间约2s左右。

在绿灯初期t2时刻,阻拦设施中第二栅栏原位置保持不变,第一栅栏开始抬起,当栅栏升至指定高度时,正好对向行人已到达设施附近,可顺利通过,t2需满足以下条件:

t2+ta升=ld/vp

其中,ta升为第一栅栏抬起时长(s);ld为人行横道长度(m);vp为行人过街速度(m/s)。根据行人过街相关调查数据,老年人过街速度约为1.30m/s、中/青年人约为1.55m/s、儿童约为1.45m/s,为了确保各年龄段人都能顺利过街,vp取中/青年人过街速度。

在绿灯末期t3时刻,阻拦设施中第一栅栏保持原位置不变,第二栅栏开始下降至地面,同时第二栅栏上的红色警示灯闪烁提醒行人和非机动车禁止通行,请耐心等待。为确保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和非机动车在红灯亮启前顺利过街,t3需满足以下条件:

t绿-t3=tb降+ld/v′p

其中,t绿为绿灯信号时长(s);tb降为第二栅栏落下时长(s);v′p为行人过街速度(m/s),为了确保各年龄段人都能顺利过街,v′p取老年人过街速度。

在绿灯末期t4时刻,阻拦设施中第二栅栏原位置保持不变,第一栅栏开始落下,当绿灯关闭、红灯亮起时,正好落回到地面,同时第一栅栏上的红色警示灯也闪烁提醒行人和非机动车禁止通行,请耐心等待。为了确保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顺利过街,t4需满足以下条件:

t绿-t4=ta降

其中,ta降为第一栅栏落下时长(s)。

假如人行横道长度ld为14m,则计算得到t1=38s、t2=6s、t3=19s、t4=28s,故在红灯末期38s时刻,第一栅栏原位置保持不变,第二栅栏开始抬起至指定高度,准许行人和非机动车出行者通行;在绿灯初期6s时刻,第二栅栏原位置保持不变,第一栅栏开始抬起至指定高度,供对向行人顺利过街;在绿灯末期19s时刻,第一栅栏原位置保持不变,第二栅栏开始落回到地面,阻拦行人闯入人行横道;在绿灯末期28s时刻,第二栅栏原位置保持不变,第一栅栏落回到地面,进入红灯状态,禁止通行。通过这种周而复始地循环,来引导行人右侧过街,避免行人在人行横道上正面冲突,提高行人过街效率,同时改善道路交通秩序,解决闯红灯恶习。

此外,本装置应配有地感检测保护装置,以及压力电波检测技术,当有车或人在栅栏下行走时,控制电动机停止运转后再反转,预防栅栏砸人事故。同时,阻拦设施中栅栏的材质应更多考虑用一些轻便柔性消能材质,当意外事件发生时,对行人的伤害降至最低。

同理,在交通流密集的城市cbd地区交叉口(或路段),多处人行横道上可以同时安装实施本发明,进而更加有效地制止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行为,改善道路交通秩序、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

所述车流感应装置包括埋在地上的压力感应器以及设置于灯柱上的主控制器5。

压力感应器设置在车道上的感应区内。压力感应器与主控制器5电连接并向主控制器5提供感应区内有无等候放行的主体的信号。红绿灯与主控制器5电连接并且主控制器5根据压力感应器提供的信号控制红绿灯。

其中,等候放行的主体为等候放行的车辆和/或等候放行的行人。具体实施时,压力感应器设置其感应的重量为千克以上的主体。

具体实施时,在主干道和次干道的交叉路口设置便捷转弯车道。便捷转弯车道为车辆或行人提供直接右转弯,使车辆或行人不压在感应区内。在次干道的感应区上设置指示标记,使等候放行的主体停在指示标记处,即可被压力感应器监测到。设定主控制器5控制主干道上红绿灯可显示绿灯的时间为a秒,主控制器5控制次干道上红绿灯可显示绿灯的时间为b秒。主控制器5控制主干道上的红绿灯可显示绿灯的时间由基础时间段x秒和n个延长时间段y秒形成。

当该压力感应器在基础时间段x秒内监测到次干道的感应区内有等候放行的主体时,则基础时间段x秒届满后,主控制器5控制主干道显示红灯。

当该压力感应器在延长时间段y秒内监测到次干道的感应区内有等候放行的主体时,则主控制器5控制主干道显示绿灯直至下一个延长时间段y秒届满,主控制器5再控制主干道上的红绿灯显示红灯,并且控制次干道上的红绿灯显示绿灯b秒。

当压力感应器监测到次干道的感应区内持续没有等候放行的主体时,并且主控制器5控制主干道上显示绿灯的时间第n个y秒届满后,主控制器5控制主干道上的红绿灯显示红灯并控制次干道上的红绿灯显示绿灯b秒。

具体地,以x选取数值24,n选取数值6,y选取数值12为例,在前24秒以内,只要压力感应器监测到次干道的感应区内有等候放行的主体时,则满24秒后主干道上的红绿灯直接显示红灯,同时次干道上的红绿灯显示绿灯;如在第一个12秒内监测到次干道的感应区内有等候放行的主体则延迟第二个12秒后,次干道上的红绿灯再显示绿灯;如在第二个12秒内监测到次干道的感应区内有等候放行的主体则延迟第三个12秒后,次干道上的红绿灯再显示绿灯;以此类推,如压力感应器监测到次干道的感应区内持续没有等候放行的主体时,则主干道上绿灯在第六个12秒后,即24秒加上12秒乘以6等于96秒后,主干道上的红绿灯强制显示为红灯,次干道上的红绿灯再显示绿灯并持续b秒。采用这种届满n个延长时间段后,即届满96秒后,强制转变交通信号能避免有时因系统故障而导致不能转换造成次干道上不能通行的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感应区是由压力感应器对主干道监测所能覆盖到的范围形成。作为本实施例的直接变形,a、b、x、n和y也可以选取其它值。其中,n选择的最佳范围是2≤n≤6,其余的数值可以根据具体的交叉路口的情况去设置。本发明避免了车辆在主干道上空等,充分使用红绿灯,节约了能源,有效的提高了交叉路口的通行效率。尤其适合主干道和次干道交通流量差异较大交叉路口,或者是夜间的交叉路口;因为夜间的车辆或者行人流量不大,如果还是采用普通的红绿灯系统,会浪费等候放行的主体的时间。

所述人行灯与所述交通信号灯还包括智能供电系统,所述智能供电系统包括设置于灯柱上的太阳能充电板、设置于灯柱上的风能供电装置、与所述太阳能充电板和风能供电装置电连接的蓄电池。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绿灯,通过将红绿灯的外形进行改变,使得色盲色弱人群也能够识别,通过增加车流感应装置,能够根据车道上的车流量来合理调配红绿灯时间,通过增加警报功能,能够警示想横穿马路的行人,发声装置与主控制器均设计为防水防曝晒,能够有效提高使用寿命。

虽然上面已经参考各种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许多改变和修改。也就是说上面讨论的方法,系统和设备是示例。各种配置可以适当地省略,替换或添加各种过程或组件。例如,在替代配置中,可以以与所描述的顺序不同的顺序执行方法,和/或可以添加,省略和/或组合各种部件。而且,关于某些配置描述的特征可以以各种其他配置组合,如可以以类似的方式组合配置的不同方面和元素。此外,随着技术发展其中的元素可以更新,即许多元素是示例,并不限制本公开或权利要求的范围。

在说明书中给出了具体细节以提供对包括实现的示例性配置的透彻理解。然而,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配置,例如,已经示出了众所周知的电路,过程,算法,结构和技术而没有不必要的细节,以避免模糊配置。该描述仅提供示例配置,并且不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适用性或配置。相反,前面对配置的描述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用于实现所描述的技术的使能描述。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元件的功能和布置进行各种改变。

综上,其旨在上述详细描述被认为是例示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并且应当理解,以下权利要求(包括所有等同物)旨在限定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以上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的记载的内容之后,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饰同样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