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意外紧急救助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837186发布日期:2020-11-06 16:32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交通意外紧急救助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交通安全救助系统领域、危急预警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交通意外的发现、紧急报警,通过平台进行及时引导救助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车辆已经称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给用户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交通事故发生率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增长,交通事故人员死亡人数也越来越多。调査显示,交通事故死亡人员中,约有70%是因为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而导致死亡,而这70%中有35%的人是因为没有及时报警求救而丧失生命,因此,在发生交通事故的第一时间报警求救已经成为减少交通事故人员死亡的一个突破。

我国交通事故形势严峻,每年死亡十万余人,伤者20-30余万人;我国万车死亡率是6.2,居世界各国之首。据世界灾难伤亡统计,交通伤害每年造成的伤亡人数远远超过地震、洪水、风暴等自然灾难造成伤亡的总和。

一直以来,人们所重视的交通安全是撞击安全,这是一种被动的安全,目的是在事故发生时将伤害程度降到最低。例如安全气囊、头部保护靠垫、安全带预拉伸和车身的撞击力吸收性能等。而今后的交通安全的发展趋势是“安全预防”,一种主动的安全,即“防患于未然”。现阶段,一些高级车辆已具备相对成熟的主动安全技术,如,abs(防抱死制动系统)、vdc(车辆动态稳定控制系统)等已经开始投入使用。

但是在较严重的交通事故中,对于突发意外者易出现以下问题:处于偏僻环境,无人知道;撞击力度大,无知觉;长时间没人知道,容易发生其他意外(被撞到路边,二次碾压;被撞倒路边,室外温度低,可能冻死;被撞倒路边,受伤流血,不能及时被救治;被撞飞到草丛等地,找不到);周边无人,受困,不能动,找不到人求救;身边没有急救药品;独自面对、内心恐惧、丧失求生意志。

专利号zl201310364494.7《一种基于车联网的重大交通事故主动救援系统》的中国专利存在的问题有:重大交通事故的监测,因其特征特殊性,易于被判断和发现。该方法用于非重大交通事故就无法准确的判断并提供主动救援了。

申请号为201710853694.7《一种基于智能终端的监测救助方法及监测救助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存在的问题有:要先建立数据库才能比对生命体征;无法自行判断智能设备离体跌落,此情况下需要用户取消报警,存在一定的误报率;其报警是直接拨打120或紧急联系人电话,误报情况下无法判断,造成公共资源浪费。

故,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交通意外紧急救助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发生交通意外时,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及时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能够完善预警机制,第一时间自动报警,提高找寻成功率;自动追踪求救者位置信息,随时了解定位及生命体征,为救援节省时间。

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交通意外紧急救助方法,同样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交通意外紧急救助系统,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交通意外紧急救助系统,包括:

车祸预警模块,用于监测车辆情况;

第一用户终端,用以对第一用户的生命体征信息和所在周边环境信息实时监测,并用以产生报警信息;报警信息包括第一用户的位置信息、身份信息、车辆信息、生命体征信息、周边环境信息;

值守平台,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报警信息;根据所述身份信息与所述生命体征信息生成交通意外信息;以及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将所述交通意外信息推送至第二用户终端及第二设备终端;

第二用户终端,为移动设备app,用于接收值守平台发送的交通意外信息,同时通过第二用户终端展示第一用户终端实时位置;

第二设备终端,为放置在公共场所的设备终端,用于接收值守平台发送的交通意外信息并声光警示,同时通过第二用户终端展示交通意外信息、第一用户终端实时位置。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系统通过车祸预警模块、第一用户终端自动监测报警;值守平台第一时间采取措施通知求救者附近的周边人,尽快实施救助。本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非重大交通事故及涉及到行人、自行车等情况的交通事故不易判断的技术问题;以及要先建立数据库才能比对生命体征,存在一定的误报率,造成公共资源浪费的问题。

进一步的,车祸预警模块包括碰撞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音视频采集装置、红外线传感器、水压传感器、风力传感器、噪音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的,第一用户终端的传感器模块包括心率检测传感器、脉搏检测传感器、血压检测传感器、呼吸频率检测传感器、体温检测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水压传感器、风力传感器、噪音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心率检测传感器、脉搏检测传感器、血压检测传感器、呼吸频率检测传感器、体温检测传感器用以监测第一用户的生命体征信息;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水压传感器、风力传感器、噪音传感器用以监测第一用户所在周边环境信息;第一用户终端具有报警功能,第一用户终端产生报警信息的同时也启动声光警示功能。

进一步的,每个传感器中均预设数据阈值,当一个传感器检测的数据高于数据阈值时则触发报警。

进一步的,所述值守平台由人工和/或计算机ai智能系统全天候值守,值守平台包括客服语音通话模块、远程数据处理模块、远程设备控制模块、音视频数据采集模块,存储模块;客服语音通话模块用以提供音视频通讯;远程数据处理模块用以接收并处理第一用户终端的报警信息;远程设备控制模块用以对车祸预警模块、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第二设备终端发出控制指令;音视频数据采集模块用以采集车祸预警模块、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第二设备终端传回的音视频数据。

本发明提供的交通意外紧急救助方法,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交通意外紧急救助方法:

接收车祸预警模块和/或第一用户终端的报警信息;报警信息包括第一用户的位置信息、身份信息、生命体征信息;第一用户终端同时发出声光警示;

根据所述身份信息与所述生命体征信息生成交通意外信息;以及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将所述交通意外信息推送至在该位置信息预设物理距离范围内的第二设备终端;

通过第二用户终端通知、展示交通意外信息、第一用户终端实时位置、到达第一用户终端实时位置的导航信息,提醒第二用户到第一用户终端位置实施救助;

通过第二设备终端声光警示、展示交通意外信息、第一用户终端实时位置、到达第一用户终端实时位置的导航信息,提醒周边人到第一用户终端位置实施救助。

进一步的,报警形式分为主动报警及自动报警;主动报警包括按键报警,语音报警;自动报警为采集紧急情况数据报警。

进一步的,所述的周边人,为第一用户终端附近或第二设备终端附近的随机人员;平台远程专家通过音视频通话形式,远程指导周边人实施救助;所述第二用户,为紧急联系人、志愿者、专业救援团队中的至少一种;平台远程专家通过音视频通话形式,远程指导第二用户实施救助。

根据上述交通意外紧急救助方法,对应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交通意外紧急救助方法。

根据上述交通意外紧急救助方法,对应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交通意外紧急救助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交通意外紧急救助系统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中交通意外紧急救助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交通意外紧急救助系统,包括:

车祸预警模块,用于监测车辆情况。车祸预警模块包括碰撞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音视频采集装置、红外线传感器、水压传感器、风力传感器、噪音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几种;车祸预警模块也具有报警功能,当监测到车辆相关数值超过预设定的阈值范围,则触发自动报警。

第一用户终端,具有报警功能,并用以对第一用户的生命体征信息和所在周边环境信息实时监测,并用以产生报警信息;报警信息包括第一用户的位置信息、身份信息、车辆信息、生命体征信息、周边环境信息。第一用户终端的传感器模块包括心率检测传感器、脉搏检测传感器、血压检测传感器、呼吸频率检测传感器、体温检测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水压传感器、风力传感器、噪音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心率检测传感器、脉搏检测传感器、血压检测传感器、呼吸频率检测传感器、体温检测传感器用以监测第一用户的生命体征信息;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水压传感器、风力传感器、噪音传感器用以监测第一用户所在周边环境信息。每个传感器中均预设数据阈值,当一个传感器检测的数据高于数据阈值时则触发报警。该第一用户终端设有供24小时值守平台确定位置的卫星定位模块。

值守平台,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报警信息;根据所述身份信息与所述生命体征信息生成交通意外信息;以及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将所述交通意外信息推送至第二用户终端及第二设备终端,同时通过第二设备终端向外推送交通事故消息,避免其他车辆发生追尾等次生事故的发生。例如,可以优先选择在第一用户终端位置信息物理距离500米内的第二用户终端,如未找到500米内存在第二用户终端,则将范围继续扩大为1000米、1500米等。所述值守平台由人工与计算机ai智能系统全天候值守,值守平台包括客服语音通话模块、远程数据处理模块、远程设备控制模块、音视频数据采集模块,存储模块;客服语音通话模块用以提供音视频通讯;远程数据处理模块用以接收并处理第一用户终端的报警信息;远程设备控制模块用以对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第二设备终端发出控制指令;音视频数据采集模块用以采集第一用户终端、第二用户终端、第二设备终端传回的音视频数据。

第二用户终端,为移动设备app,用于接收值守平台发送的交通意外信息,同时通过第二用户终端展示第一用户终端实时位置;

第二设备终端,为放置在公共场所的设备终端,用于接收值守平台发送的交通意外信息并声光警示,同时通过第二用户终端展示交通意外信息、第一用户终端实时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交通意外紧急救助系统不但能够应用在如高速公路、城市内高架桥、主干道出现的重大交通事故,对于较小的交通事故,如应用于第一用户终端佩戴者驾驶时突发车祸,如追尾相撞、单车事故、碰撞行人、物体碰撞、落水,或者第一用户终端佩戴者非驾驶时突发车祸,如步行、骑车时被撞或被撞飞等类似场景。

实施例二

请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交通意外紧急救助方法:

步骤101:车祸预警模块和/或第一用户终端触发报警,信息传送给24小时值守平台。

车祸预警模块实时监测车辆情况,实时采集车载终端各类控制组件的数据信息,掌握车辆行驶相关数据。包括当前汽车速度、加速度、陀螺仪、碰撞监测、方向盘位置、转向速度、车况数据、摄像头等。当监测到车辆相关数值超过预设定的阈值范围,则触发自动报警。

通过第一用户佩戴的第一用户终端上的心率传感器、体温传感器、血压传感器、压电薄膜传感器等生命体征监测传感器,以及碰撞监测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等周围环境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使用者的生命体征数值和周边环境数值。当监测到的使用者生命体征和周边环境数值超过预设定的阈值范围,则触发自动报警;如,当佩戴第一用户终端的第一用户处于摔倒挣脱时,心脏跳动加快,釆集到的心跳信号对应的微动电信号会相应增多,使得心跳信号对应的微动电信号的波形中每分钟时间内出现的最高波峰(j峰)的个数增加。计算每分钟时间内出现的最高波峰(j峰)的个数,进而计算出心率,心率等于通过分离得到心跳信号对应的微动电信号的波形中每分钟内的最高峰的个数。将监测到的第一用户终端佩戴者心率与正常心率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属于正常心率范围,如,正常心率范围为60次/分钟-120次/分钟,当监测大于130次/分钟时,即属于生命体征数值超过预设定的阈值范围的情况。此时第一用户终端判断心脏跳动加快,并将分析结果指示信号发送至报警装置。报警装置判断分析结果指示信号指示生命体征信息的状态异常,发出自动警报信号。

主动报警形式包括:一键报警、语音报警。一键报警:长按第一用户终端上的指定组件触发报警;语音报警:在车祸预警模块和/或第一用户终端附近发出指定语音口令触发报警。例如,第一用户有意识情况下,可以通过主动点击手环按键,或语音方式,触发报警信息,上传给24小时值守平台。

24小时值守平台接收到设备的报警信息后,向第一用户终端发出地理位置定位指令。第一用户终端接收到指令后,向24小时值守平台发送或反馈第一用户终端当前的地理位置信息。24小时值守平台收到地理位置信息后,生成包括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生命体征信息、地理位置信息、交通意外报警数据信息。

步骤102:24小时值守平台确认报警是否有效。

24小时值守平台收到交通意外相关报警信息后,向车祸预警模块和/或第一用户终端发送智能语音提问指令。第一用户终端收到指令后,则进行预先设定的语音提问,并等待第一用户的反馈。

若第一用户语音回复指定的否定指令或进行指定的代表否定意义的操作,则将该次报警认定为误报。24小时值守平台生成误报记录,并以短信、app客户端通知等方式发送至第二用户终端。如,第一用户在乡间小路驾驶时,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有小猫挡路,紧急刹车。此时报警设备监测报警数据,上报24小时值守平台,语音提示“确认报警请语音回复是,取消报警请语音回复否”,第一用户回复“否”取消报警。

若第一用户语音回复指定的肯定指令或进行指定的代表肯定意义的操作,则确认该次报警有效并反馈给24小时值守平台。24小时值守平台启动救助程序。

若24小时值守平台在指定时长内没有收到第一用户的反馈,则默认该次报警有效并反馈给24小时值守平台。24小时值守平台启动救助程序。如,第一用户凌晨下班回家时,路上被汽车撞倒,汽车逃逸离开,第一用户昏迷不醒,24小时值守平台联系第一用户无反馈,开启音视频通话,观察第一用户状态,自动启动救助程序。

步骤103:24小时值守平台启动吸引周边人装置。24小时值守平台发送报警信息给第二用户终端。

24小时值守平台向第一用户终端发送指令,开启音视频通话功能,观察现场情况、系统自动记录并留存报警现场的音视频证据、同步发送到第二用户终端(紧急联系人app中)。

24小时值守平台向第一用户终端发送指令,开启声光警示功能,吸引周边人注意。如,第一用户夜晚驾驶摩托车回家的时候,不慎摔入路边坑中,24小时值守平台监测到自动报警后,指示第一用户终端开启声光警示功能,红白光亮交替闪烁,语音“有人突发交通意外,请救助”,吸引路过的周边人注意。

24小时值守平台根据第一用户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搜索报警设备附近的第二设备终端,并发送指令,开启声光警示功能,吸引周边人注意。如,某高速公路服务站附近发生车辆与绿化带碰撞事故,服务站内的第二设备终端,接收指令后发光发声,“有人突发交通意外,请注意,请前往救助”,吸引周边人注意。

24小时值守平台将求救者信息发送至第二设备终端,远程操控第二设备终端电子屏幕,循环播放交通意外基本信息,包括车辆号码、位置等内容,吸引周边人注意,提醒其他车辆注意。如,某拥堵路段晚高峰时发生汽车追尾事故,附近的某小区门口的第二设备终端,接收指令后发声发光,屏幕滚动显示“前方100米处有交通事故,请注意安全或自行绕行”。

通过第二设备终端电子屏幕开启周边人面部识别功能,启动语音系统对话周边人,促使其前往现场救助。如,第二设备终端发声发光时吸引到一名邻居驻足浏览屏幕超过一定时间,面部识别体统自动识别此人身份信息,并进行语音对话,“张先生,请您携带急救设备,前往现场协助救助,您的善举将会挽救一个生命垂危的人!”。

24小时值守平台根据车祸预警模块和/或第一用户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搜索第一用户终端附近的专业救援机构发送交通意外信息,包括交警、急救中心、保险公司、海事救援等。

24小时值守平台根据第一用户信息,调取其车辆相关注册信息,查询其对应的保险公司,并通知其前往交通事故事发地。如,用户驾驶车辆撞到路边停泊的车辆,24小时值守平台接到报警指令后,联系车辆所在保险公司人员,前往事发地处理。

24小时值守平台根据报警设备的地理位置信息,搜索该设备附近的第二用户终端(志愿者客户端),将交通意外信息发送到第二用户终端(志愿者app客户端)中,并通过智能语音电话系统和短信平台给第二用户终端(志愿者客户端)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的方式,提醒查看app客户端信息。app客户端会响起特殊铃声,如类似警笛声或持续发光闪烁,引起注意。如,求救者最近的志愿者的第二用户终端会接收到24小时值守平台发送的求救者相关信息,志愿者通过点击第二用户终端确认前往现场救助。

推送交通事故信息,提醒周边驾驶用户注意防护。如,因大雾天气影响,某高速出现车辆追尾连环相撞事故,24小时值守平台定位此高速路段附近的用户,发送语音提示“此路段前往有交通事故发生,前行请注意,避免给您带来影响”。

第二用户终端(志愿者通过app)确认,告知平台,是否前往现场救助;

24小时值守平台将交通意外信息发送到紧急联系人app客户端中,并通过智能语音电话系统和短信平台给紧急联系人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的方式(之前录入有语音提示或短信模板),提醒紧急联系人登录查看app客户端信息。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声发光形式可以但不限制为包括交替闪烁的红白光亮,或“有突发交通意外者,请注意,请前往救助”的智能语音。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用户基本信息形式可以但不限制为照片、姓名、年龄、定位信息、导航信息等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步骤104:24小时值守平台建立第二用户终端、第二设备终端、救援机构相互间的必要联系,并提供实时信息共享。

24小时值守平台的相关人员根据情况判定是否需要急救设备或其他急救物资。若需要,则值守平台向第二设备终端发送待解锁指令,第二设备终端进入待解锁状态;当第二设备终端被解锁时,视频记录设备取用人。急救设备同步获取报警设备位置信息,并在设备屏幕上显示导航信息。

24小时值守平台指挥系统,根据预置应急救助方案,对现场人员合理进行分工,提高救治效率,避免混乱。

车祸预警模块和/或第一用户终端在接收到24小时值守平台人工客服发出的视频连接请求后,响应所述视频连接请求,与24小时值守平台建立语音连接,由第一用户或者周边人确认现场情况,告知救助进程。如,求救者所佩戴智能手环开启语音连接后,求救者有意识情况下,由其本人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沟通,客服确认其目前身体状况、安抚情绪,告知救助进程;若求救者无意识情况下,可以由其周边人代为沟通。

24小时值守平台与第二用户终端(紧急联系人的app)建立音视频通话连接,人工客服告知救助进程。

24小时值守平台与第二用户终端(志愿者的app)建立音视频通话连接,求救者及紧急联系人情况及救助方案。志愿者在接受到24小时值守平台人工客服发出的音视频连接请求后,响应所述音视频连接请求,与24小时值守平台建立音视频连接,由平台医疗急救专家远程指导救助、反馈现场情况。

步骤105:完成救助,寻回第一用户,发送救助结果。

专业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实施救助,志愿者或周边人视情况予以辅助。

志愿者或周边人归还急救设备到指定第二设备终端,在第二设备终端显示屏处点击确认救助结束,系统生成设备归还记录。志愿者完成救助任务,回复24小时值守平台。如,志愿者现场救助结束,完成救助任务,通过客户端回复平台救援结束。

救助结束后,24小时值守平台,将救助过程,生成救助报告,发送给紧急联系人客户端,并由客户及紧急联系人反馈评价。

本实施例中,所述救助报告内容包括可以但不限制为包括报警时间及相关数据信息、平台应急救助方案的进程时间及相关数据信息、参与救助人员及响应时间相关数据信息、救助结果信息等相关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以上实施例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服务器、云端服务器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上述方法,包括:接收车祸预警模块和/或第一用户终端的报警信息;报警信息包括第一用户的位置信息、身份信息、生命体征信息;第一用户终端同时发出声光警示;根据所述身份信息与所述生命体征信息生成交通意外信息;以及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将所述交通意外信息推送至在该位置信息预设物理距离范围内的第二设备终端;通过第二用户终端通知、展示交通意外信息、第一用户终端实时位置、到达第一用户终端实时位置的导航信息,提醒第二用户到第一用户终端位置实施救助;通过第二设备终端声光警示、展示交通意外信息、第一用户终端实时位置、到达第一用户终端实时位置的导航信息,提醒周边人到第一用户终端位置实施救助。

本发明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