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控器及具有该遥控器的电子产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63459发布日期:2020-11-10 12:00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遥控器及具有该遥控器的电子产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发射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遥控器及具有该遥控器的电子产品。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常常会出现遥控器遥控失灵的情况,经检测和分析后发现其原因在于遥控器的电池的电连接不够稳定,这主要基于电池与pcb之间的电连接多采用在电池仓的底部设置与pcb电连接的导电电极,当电池装设在电池仓内时,该导电电极与电池上的电极接触实现,在跌落或者是外力撞击后,容易出现因电池发生移位而导致电池上的电极与电池仓的导电电极未接触或接触位置过小,进而导致电池与pcb的电连接断开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遥控器及具有该遥控器的电子产品,有利于提高电池与pcb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便于电池的拆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遥控器,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对合连接形成容纳腔,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用于安装电池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pcb,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以及

第一弹性导电片,所述第一弹性导电片设于所述pcb,所述第一弹性导电片电连接于所述pcb,且所述第一弹性导电片部分伸入所述安装槽范围内并靠近所述安装槽的内壁面设置,所述第一弹性导电片用于与所述电池的电极抵接以电连接并对所述电池施加横向抵压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未安装于所述安装槽时,所述第一弹性导电片至所述安装槽的内壁面具有第一间距d1;

所述电池安装于所述安装槽时,所述第一弹性导电片在所述电池的挤压作用下朝向所述安装槽的内壁面发生变形形成第二间距d2,其中,0≤d2<d1。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2mm≤d1≤7m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导电片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固接于所述pcb,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侧边朝远离所述pcb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横向的两侧边中至少一侧边沿横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三连接段;

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所在面与所述第三连接段的所在面之间的夹角为α,且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伸入所述安装槽范围内并靠近所述安装槽的所述内壁面设置;

所述第二连接段可相对所述第一连接段发生弹性形变,和/或,所述第三连接段可相对所述第二连接段发生弹性形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段横向的两侧边均沿横向延伸形成两所述第三连接段。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15°≤α≤60°。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25°≤α≤45°。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设有一个或多个朝向所述pcb的引脚,所述pcb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引脚插孔,各所述引脚分别插入各所述引脚插孔内与所述pcb机械和电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遥控器还包括第二弹性导电片,所述第二弹性导电片设于所述pcb,且电连接于所述pcb,所述第二弹性导电片部分伸入所述安装槽范围内并位于所述安装槽的底部,所述第二弹性导电片用于与所述电池的电极抵接以电连接并对所述电池施加纵向抵压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括底面和侧面,所述电池安装于所述安装槽时,所述电池的所述侧面朝向所述安装槽的内壁面设置,所述电池的所述底面朝向所述pcb设置,所述电池的所述侧面上设有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电池的所述底面上设有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弹性导电片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极抵接,所述第二弹性导电片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极抵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导电片的一端固接于所述pcb,所述第二弹性导电片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安装槽范围内并可相对所述pcb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发生弹性形变;

所述电池未安装于所述安装槽时,所述第二弹性导电片的另一端与所述pcb之间为第三间距d3;

所述电池安装于所述安装槽时,所述第二弹性导电片的另一端与所述pcb之间的距离为第四间距d4,其中,d4≥0,且d4<d3。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2mm≤d3≤8m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导电片包括固定段、第一中间段、第二中间段和接触段,所述固定段的一侧边沿朝向所述安装槽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中间段,所述第一中间段的远离所述固定段的一侧边沿朝向所述安装槽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二中间段,所述接触段与所述第二中间段连接并伸入所述安装槽范围内;

所述第二中间段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段发生弹性形变,和/或,所述接触段可相对所述第二中间段发生弹性形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间段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一中间段连接,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接触段连接,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之间,且所述第二部分自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的第三部分连接处向下凹陷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面上形成有导向槽,所述电池未安装于所述安装槽时,所述第二中间段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位于所述导向槽内,所述电池安装于所述安装槽时,所述第二中间段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脱离所述导向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接触段包括用于与所述电池的所述底面抵接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的面积与所述底面的面积比为1:5-4:5。

作为第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上开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的周沿沿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方向凸设有凸条,所述凸条围合于所述贯通孔的所述周沿并与所述贯通孔形成所述安装槽。

作为第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遥控器还包括电池盖,所述电池盖封盖于所述安装槽。

作为第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盖的对外端面上设有取卸部。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产品,所述电子产品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遥控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电子产品为颈部按摩仪、眼部按摩仪、足部按摩仪或腰部按摩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遥控器及具有该遥控器的电子产品,通过在第二壳体上设置用于安装电池的安装槽,然后在pcb上设置第一弹性导电片,利用第一弹性导电片在电池安装于安装槽时与电池的电极抵接并向电池施加横向的抵压力,从而不仅实现pcb和电池之间的电连接,而且由于该横向抵压力的作用,使得电池始终处于压紧状态,提高电池与pcb的电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在外力撞击或者是跌落后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

此外,还设置第二弹性导电片,利用第二弹性导电片进一步与电池的电极接触以及对电池施加纵向抵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池与pcb的电连接稳定性,而且,在拆卸电池时,利用第二弹性导电片向电池提供的纵向抵压力可使得电池可自动被弹出,方便电池的更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已装设电池)的内部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的电池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第一弹性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省略第二壳体和电池)的平面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第二弹性导电片设于pcb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遥控器,其可应用于电子产品上作为对电子产品上的功能部件进行无线/远程控制。其中,该电子产品可包括但不限于按摩仪器(例如颈部按摩仪、眼部按摩仪、腰部按摩仪、足部按摩仪等)、美容仪器(例如美容仪)、家用电器(例如搅拌机、豆浆机)等。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100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第一弹性导电片30以及第二弹性导电片40。其中,第二壳体20和第一壳体10对合连接形成容纳腔11,该容纳腔11内可设置pcb50和第一弹性导电片30。第二壳体20上设有与容纳腔11相连通的安装槽20a,其可用于安装电池60。该第一弹性导电片30电连接于该pcb50,且第一弹性导电片30部分伸入安装槽20a范围内并靠近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设置,第一弹性导电片30用于在电池60安装于安装槽20a内时与电池60的电极(未图示)抵接,以实现第一弹性导电片30与电池60的电连接并对该电池60施加横向抵压力。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100,通过在pcb板50上设置第一弹性导电片30,利用第一弹性导电片30抵接于安装在安装槽20a内的电池60,从而利用第一弹性导电片30对电池60施加的横向抵压力使得第一弹性导电片30始终保持与电池60的接触,使其二者的电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池60与pcb的电连接稳定性以及方便后续拆装电池60,该遥控器100还可包括第二弹性导电片40,第二弹性导电片设置在容纳腔11内且设于pcb50,第二弹性导电片40电连接于pcb50,第二弹性导电片40用于在电池60安装在安装槽20a内时与电池60的电极(未图示)抵接,以实现第二弹性导电片40与电池60的电连接并对该电池60施加纵向抵压力。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100,通过在pcb50上设置第一弹性导电片30和第二弹性导电片40,利用第一弹性导电片30和第二弹性导电片40分别与电池60的电极连接,实现电池60与pcb50的电连接的同时,还由于第一弹性导电片30和第二弹性导电片40能够分别对电池60起到弹性抵压作用从而可确保电池60和pcb50之间的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效解决了市面上现有遥控器100容易出现遥控失灵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因该安装槽20a用于装设电池60,因此,该安装槽20a具有一定的槽深,故,该第一弹性导电片30伸入安装槽20a范围是指:该第一弹性导电片30只要伸入该安装槽20a的槽内部,不论其是全部伸入亦或是部分伸入,均可视为其进入安装槽20a的范围。同理,对于第二弹性导电片40伸入该安装槽20a范围内是指:该第二弹性导电片40只要伸入该安装槽20a的槽内部,不论其是全部伸入亦或是部分伸入,均可视为其进入了安装槽20a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第二壳体20和第一壳体10只是相对概念,该安装槽20a可设置在第二壳体20上,当然也可设置在第一壳体10上。本实施例以该安装槽20a设置在第二壳体20上为例进行说明。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壳体20和第一壳体10对合连接形成的容纳腔11为封闭式腔体,将pcb50、第一弹性导电片30和第二弹性导电片40设置在容纳腔11内,从而容置腔11可以起到支撑、连接、保护等作用。同时,容纳腔11选用封闭式腔体,可有利于遥控器100的防水、防尘设计,避免外部液体或灰尘进入容纳腔11内而导致pcb50涉水、或灰尘积累导致失效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壳体20与第一壳体10对合连接是指:第二壳体20与第一壳体10以彼此相对的方向设置,并且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配合连接以使二者之间形成腔体。

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连接的方式包括粘接、扣合连接、螺纹连接等等。可选地,为了提高遥控器100的防水性能,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连接处可设置密封圈(未图示)。

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的材质可选用绝缘材质例如塑料或者是玻璃等,优选用塑料材质,以具有质轻、不易损坏等优点。

第一壳体10可为半圆壳体、方形半壳、类圆形半壳等规则壳体或者是其他不规则壳体。与之对应的,第二壳体20可为圆形半壳、方形半壳、类圆形半壳等规则壳体或者是其他不规则壳体,第二壳体20和第一壳体10对合连接后,刚好可形成一个完整的壳体,从而形成该容纳腔11。

本实施例以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均为长条形的近似椭圆状壳体为例。

安装槽20a开设在第二壳体20的一端,其可为上下开口的通槽。其中,如图2所示,以第一壳体10为向上方向,第二壳体20为向下方向为例,则安装槽20a的上下开口贯通第二壳体20的上下表面,安装槽20a的上部开口位于容纳腔11内。具体地,在第二壳体20上形成该安装槽20a的方式可为:在第二壳体20上开设贯通孔201,在第二壳体20的上表面(也即位于容纳腔11的表面)上朝向第一壳体10的方向凸设有凸条202,该凸条202可沿着贯通孔201的周沿设置,凸条202为环形凸条202,从而凸条202可围合在贯通孔201的周沿并和贯通孔201形成该安装槽20a。

采用这样方式形成的安装槽20a,可以利用凸条202的设置而便于该电池60的设置,这样,在保证自身厚度较薄的情况下,还能够使得电池60与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具有一定的接触面积,提高电池60安装在安装槽20a内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安装槽20a的形成方式还可采用直接在第二壳体20上开孔或者开槽形成,无需设置该凸条202。

由于安装槽20a用于安装电池60,因此,安装槽20a的形状可与电池60的形状相适配。例如,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100为小型遥控器100,体积较小,因此,电池60的体积也比较小,优选用纽扣电池60,纽扣电池60的形状可为柱状、方形或异形等等,因此,安装槽20a的形状只要和纽扣电池60的形状相适配即可。本实施例以该纽扣电池60为圆柱状电池60,安装槽20a为圆形槽为例进行说明。

安装槽20a为圆形槽,因此,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则为其圆周面。

此外,为了使得电池60安装于安装槽20a内时不易掉出,该安装槽20a的内径和电池60的外径相适配。其中,相适配是指:安装槽20a的内径和电池60的外径相等或近似相等。这样,在安装电池60时,电池60不易掉出。

结合图1、图2、图4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池60在安装槽20a内的安装可靠性,该遥控器100还可包括电池盖70,该电池盖70可盖设在安装槽20a的下部开口。在电池60安装在安装槽20a内时,该电池60该可刚好抵接在电池60上,从而将电池60固定在安装槽20a内,避免电池60从下部开口掉出。同时,电池盖70还可保护电池60,避免外部液体或者灰尘通过安装槽20a的下部开口进入而导致电池60涉水失效等问题。

进一步地,为了能够盖合安装槽20a的下部开口,该电池盖70的形状以及尺寸应与安装槽20a的下部开口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具体地,该电池盖70可为圆形盖板,其外径刚好和安装槽20a的下部开口的内径相等,从而电池盖70和安装槽20a的下部开口的配合方式可为紧密配合,从而可提高电池盖70对安装槽20a的密封作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电池60的拆装,该电池盖70可转动连接于安装槽20a或者是可拆卸连接于安装槽20a(例如扣合连接、螺纹连接或者是扣合连接和螺纹连接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电池盖70可转动连接于安装槽20a,则可在第二壳体20的下表面临近安装槽20a的下部开口的周沿设置第一凸耳,然后在第一凸耳上设置通孔,对应的,在电池盖70上对应设置第二凸耳,在第二凸耳上也设置通孔,然后将转轴同时穿过第二凸耳上的通孔和第一凸耳上的通孔,即可实现电池盖70和安装槽20a的转动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电池盖70可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具体地,电池盖70可包括盖体和自盖体向安装槽20a内延伸的翻边,在该翻边上可设置外螺纹,然后在安装槽的内壁面上可对应设置内螺纹。在安装于安装槽20a后,可将电池盖的翻边伸入安装槽内,同时使得翻边上的外螺纹和安装槽20a上的内螺纹螺合即可。

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6、图7所示,电池盖70可采用扣合连接的方式。具体地,电池盖70可包括盖体71和自盖体71向安装槽20a内延伸的翻边72,该翻边72上可设置第一扣合部720,在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对应该第一扣合部720的位置可设置第二扣合部201a,安装时,只要将电池盖70上的第一扣合部720对准安装槽20a的第二扣合部201a,使其二者扣合连接即可。

其中,为了提高密封性,盖体71的外径可大于翻边72的外径,从而可避免盖体71进入安装槽20a内,同时也可使得盖体71能够完全覆盖安装槽20a的下部开口。可选地,第一扣合部720可为一个或多个,优选可为两个。两个第一扣合部720可设置在翻边72的相对两侧,相对翻边72的中心对称设置。其中翻边72的中心和安装槽20a的中心共线。该第一扣合部720可为自翻边72向外凸设的凸块。对应地,第二扣合部201a为两个,设置在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的相对两侧,相对安装槽20a的中心对称设置,该第二扣合部201a可为在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上内凹设置的扣槽。

在将电池盖70盖合在安装槽20a时,可通过将电池盖70的翻边72先伸入安装槽20a内,然后再旋转电池盖70,使得翻边72上的第一扣合部720可对准安装槽20a上的第二扣合部201a,直至该第一扣合部720扣合在第二扣合部201a,则此时电池盖70和安装槽20a紧密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然也可采用第一扣合部720为扣槽,而第二扣合部201a为凸块的设计。

另外,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电池盖70还可同时通过扣合以及螺纹连接的方式和安装槽20a配合。例如,可在电池盖70的翻边72上同时设置第一扣合部720和外螺纹,然后在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对应设置第二扣合部201a和内螺纹即可。采用同时通过扣合以及螺纹连接的方式,可进一步提高电池盖70和安装槽20a的安装紧密性和密封性。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用户获知该电池盖70上的第一扣合部720和安装槽20a内的第二扣合部201a对准扣合,可在电池盖70上设置第一对位标识721,该第一对位标识721所在位置和翻边72上的第一扣合部720所在位置为同一位置。对应地,在第二壳体20的下表面对应该第二扣合部201a所在位置设置有第二对位标识22。其中,第一对位标识721和第二对位标识22均可为文字、图标、凹陷或者是凸起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将电池盖70安装于安装槽20a时,可先将翻边72伸入安装槽20a内,然后旋转该盖体71,其中,旋转盖体71的角度可设置为大于30°,这样,可实现翻边72旋转较大的角度,使得锁紧更加稳定。在旋转盖体71直至该第一对位标识721对准第二对位标识22时,此时第一扣合部720和第二扣合部201a对位扣合,完成电池盖70和安装槽20a的安装。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对于盖体71旋转的角度也可不限定,或者是设置为小于30°。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盖70的对外端面上可设有取卸部73,以便于该电池盖70和安装槽20a的分离,进而便于电池60的拆装。其中,电池盖70的对外端面是指其露出在安装槽20a外部的端面。具体地,是指盖体71的位于该安装槽20a外的端面,该端面和设置有该翻边72的端面相背设置。

该取卸部73是指可用于将电池盖70和安装槽20a进行分离的部件。可选地,取卸部73可为设置在盖体71上的把手、下凹设置在盖体71的对外端面上的凹槽或者是凸设在盖体71的对外端面上的凸块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取卸部73可为下凹设置在盖体71的对外端面上的凹槽。该凹槽为长条形凹槽。可选地,且该凹槽的宽度可以能够容纳用户的手指为例,这样用户可伸入该凹槽中操作该盖体71,实现电池盖70和安装槽20a的分离。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凹槽的宽度也可以能够容纳与其配合的工具(例如螺丝刀)为例,这样用户可通过配合工具操作该盖体71,实现电池盖70和安装槽20a的分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电池盖70安装于安装槽20a时,能够对电池60提供压紧力,使得电池60牢牢地位于该安装槽20a内,该盖体71的对内端面(即位于安装槽20a内的一面)可设置有加强筋74,该加强筋74在盖体71的对内端面上的设置方式可为近似十字形、米字形、一字型或者是x字形等等。

结合图2、图3、图6、图8至图10所示,本申请的电池60优选为纽扣电池60,其可包括底面61和与底面61连接的侧面62。由于该电池60为圆柱状,因此,该电池60的侧面62实质为电池60的外圆周面。在电池60安装于该安装槽20a时,该电池60的侧面62朝向该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设置,该电池60的底面61朝向pcb50设置。该电池60的侧面62上设置有第一电极,而电池60的底面61则设置有第二电极。即,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在电池60的不同表面上,因此,第一弹性导电片30抵接在电池60的侧面62和第一电极接触并对该电池60施加横向抵压力,而第二弹性导电片40则抵接在电池60的底面61和第二电极接触并对该电池60施加纵向抵压力。即,在电池60安装在安装槽20a内时,第一弹性导电片30可对电池60施加沿其横向x向内方向上的抵压力(即上述的横向抵压力),而第二弹性导电片40则可对电池60施加沿其纵向y向上方向上的抵压力(即上述的纵向抵压力),从而可使得电池60始终处于压紧状态,提高电池60和第一弹性导电片30和第二弹性导电片40的连接紧密性,而第一弹性导电片30和第二弹性导电片40又和pcb50电连接,这样,可确保电池60和pcb始终保持电连接,有效解决了接触不良的情况。

此外,由于电池盖70安装在安装槽20a压紧该电池60,因此,对于电池60的轴向方向而言,其实质上是压紧在第二弹性导电片40和电池盖70之间的,不仅可有利于电池60的安装可靠性和紧密性,在需更换电池60打开电池盖70时,也可利用第二弹性导电片40对电池60提供轴向方向向上的弹力,从而使得电池60可自安装槽20a的下部开口弹出,方便电池60的更换。

其中,该横向抵压力和纵向抵压力是相对该电池60而言,即,该第二弹性导电片40对电池60施加的为竖直方向上的抵压力,而该第一弹性导电片30对该电池60施加的则为水平方向上的抵压力。

第一弹性导电片30为薄片状结构,其自和pcb50的连接处向上延伸至部分伸入该安装槽20a内,从而在电池60安装在安装槽20a时,能够和电池60的侧面62上的第一电极接触。具体地,在电池60未安装于安装槽20a内时,第一弹性导电片30至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具有第一间距d1。而在电池60安装于安装槽20a内时,第一弹性导电片30在电池60的挤压作用下沿靠近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发生变形形成第二间距d2,其中,0≤d2小于d1。

具体地,如图6所示,安装槽20a可设置在第二壳体20靠近右侧的一端,该第一弹性导电片30同样可设置在pcb50靠近右侧的一端,并且,第一弹性导电片30伸入安装槽20a内的部分靠近安装槽20a的右侧内壁面201设置。也就是说,第一间距d1就是第一弹性导电片30伸入安装槽20a内的部分至安装槽20a的右侧内壁面201之间的直线距离。由此可知,第一弹性导电片30伸入安装槽20a内的部分至安装槽20a的左侧内壁面201之间的距离小于电池60的外径。

采用将第一弹性导电片30设置在与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具有第一间距d的位置,这样,可确保电池60安装在安装槽20a内时,由于第一弹性导电片30伸入安装槽20a内的部分至安装槽20a的左侧内壁面201之间的距离小于电池60的外径,因此,电池60能够和第一弹性导电片30接触并挤压第一弹性导电片30,使得第一弹性导电片30沿着朝向安装槽20a的右侧内壁面201的方向发生变形。

其中,在电池60挤压作用下,第一弹性导电片30沿靠近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发生变形以改变第一间距d是指:在电池60挤压作用下,第一弹性导电片30会沿靠近该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的方向发生变形形成第二间距d2,使得该第一间距d1减小甚至消除。因此,该第二间距d2小于该第一间距d1。例如,该第一弹性导电片30可以在电池60挤压作用下抵接于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则此时第一弹性导电片30压紧在电池60的侧面62和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之间,第一弹性导电片30和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就不存在上述的第一间距d2,即,此时,该d2为0。

进一步地,第一弹性导电片30可包括第一连接段31、第二连接段32和第三连接段33。可以得知的是,第一连接段31、第二连接段32和第三连接段33可一体成型或者是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连接。

第一连接段31可设置在pcb50上,实现第一弹性导电片30整体与pcb50的固定和电连接。其中,第一连接段31和pcb50的固定和电连接的方式可为焊接、导电胶粘接或者是插接等。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段31可通过插接的方式和pcb50连接。具体地,在第一连接段31的两端分别设有朝向pcb50弯折的引脚310,与之对应的,在pcb50上可设置有引脚插孔51,该引脚310可插入引脚插孔51内和pcb50机械和电连接。

可以得知的是,该pcb50上的引脚插孔51同样为两个,分别对应两个引脚310设置,从而每一个引脚310可插入对应的引脚插孔51内。

采用引脚和引脚插孔连接的方式,不仅实现第一连接段31和pcb50的电连接,同时还实现第一连接段31和pcb50的固定连接。而采用两点连接方式(即两个引脚310)的连接方式,这种连接方式更加稳定,即便出现其中一个引脚310故障接触不良,另一个引脚310也能正常导通,从而确保该第一弹性导电片30和pcb50的连接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引脚也可不限定为两个,而是一个或者是三个、四个或更多个。

第一连接段31的一侧边朝远离pcb的方向延伸形成该第二连接段32,即,该第二连接段32是沿着该第一连接段31的纵向向上延伸的。第二连接段32和第一连接段31垂直设置,即,第一连接段31是水平片状设置在pcb50上,第二连接段32为竖直片状。

第二连接段32横向的两侧边中至少有一侧边沿横向形成该第三连接段33。即,第三连接段33和第二连接段32相连接并且自第二连接段32的横向延伸。该第三连接段33的所在面和第二连接段32的所在面之间形成夹角α,并且该第二连接段32、第三连接段33伸入该安装槽20a范围内并靠近该安装槽20a的内表面设置,从而,当电池安装于该安装槽20a内时,该第一弹性导电片30具有以下弹性变形情况: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二连接段可相对该第一连接段31发生弹性形变以形成该第二间距d2。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三连接段33相对该第二连接段32发生弹性形变以形成该第二间距d2。

作为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不仅该第二连接段32可相对第一连接段31发生弹性形变,同时该第三连接段33也同时相对该第二连接段32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形成该第二间距d2。

也就是说,该第一弹性导电片30采用上述结构,在电池60安装于安装槽20a时,能够确保始终有部分结构能够和电池60抵压发生弹性形变,从而能够对电池60提供抵压力以提高该电池60的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三连接段33可同样为薄片状,且第三连接片为长条形薄片,该第二连接段32横向的两侧边可均沿横向延伸形成两个该第三连接段33。即,第三连接段33可为两个,以增大第三连接段33和电池60的侧面62的接触面积。该两个第三连接段33可分别连接于第二连接段32的两侧,每一个第三连接段33和第二连接段32之间的连接处都形成上述的夹角。具体地,该第三连接段33和第二连接段32的连接处形成的夹角α可为锐角,其角度范围可为15°≤α≤60°,即,α可为15°、20°、25°、30°、35°、40°、45°、60°等。更具体地,该夹角α可为25°-45°之间。

该夹角α采用上述的角度范围可以保证该第三连接段33自第二连接段32向外延伸时具有一定的长度能够和电池60抵接,同时第三连接段33能够和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具有该第一间距d,避免发生干涉,从而第三连接段33在后续受电池60抵压作用下可顺利发生变形。

更进一步地,第一间距d1的取值可为2mm≤d≤7mm。即,d1可为2mm、3mm、4mm、5mm、6mm或7mm等。

第一间距d1设置在2-7mm之间,一方面,能够确保电池60安装于安装槽20a时,电池60可第一时间挤压第一弹性导电片30,另一方面,可以使得第一弹性导电片30具有足够的弹性变形范围,使得电池60和第一弹性导电片30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不至于因接触不良而出现断电的情况。

结合图2、图9至图11所示,为了能够在电池60安装于安装槽20a时,电池60能够挤压第二弹性导电片40,该第二弹性导电片40同样部分伸入至安装槽20a内。该第二弹性导电片40的一端固接于pcb50,该第二弹性导电片40的另一端伸入该安装槽20a范围内并可相对pcb5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发生弹性形变。

其中,图2中示出了第二弹性导电片40相对pcb5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发生弹性形变。图2中,虚线部分表示第二弹性导电片40位于第二位置,而实线部分的第二弹性导电片40则位于第一位置。

当电池60安装于该安装槽20a时,该第二弹性导电片40的另一端和pcb之间为第三间距d3,当该电池60安装于该安装槽20a时,该第二弹性导电片40的另一端和该pcb之间的间距为第四间距d4,其中,d4≥0,且d4<d3。

具体地,第二弹性导电片40包括固定段41、第一中间段42、第三中间段43和接触段44。其中,固定段41和pcb固接,固定段41的一侧边沿朝向安装槽20a的方向延伸形成该第一中间段42,该第一中间段42的远离固定段41的一侧边沿朝向安装槽20a的方向延伸形成该第二中间段43。即,第一中间段42的一端和固定段41连接,第一中间段42的另一端沿朝向该接触段44的方向延伸。第二中间段4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中间段42的另一端以及接触段44。接触段44至少部分或全部伸入该安装槽20a范围内,用于与电池60的第二电极抵接。

则,在该电池安装于安装槽20a时,该第二弹性导电片40发生弹性形变有以下情况: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二中间段43可相对该第一中间段41发生弹性形变。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接触段44可相对第二中间段43发生弹性形变。

作为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第二中间段43可相对该第一中间段41发生弹性形变,同时该接触段44可相对第二中间段43发生弹性形变。

本实施例以主要是该接触段44相对第二中间段43发生弹性形变,即,该接触段44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发生弹性形变为例进行说明。

固定段41为长条状,其主要起着机械和电连接pcb50的作用。固定段41和pcb50之间的连接可通过焊接、导电胶粘接或者是插接等。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段41通过插接方式与pcb50连接。具体可为:在固定段41远离接触段44的一侧设置有引脚(未图示),对应地,在pcb50上设置有引脚插孔(未图示),该固定段41上的引脚插接于该pcb50上的引脚插孔,即可实现固定段41和pcb50之间的连接。

可选地,固定段41上的引脚可为两个,则与之对应的,pcb50上的引脚插孔也为两个,分别和两个引脚对应插接。

采用两点插接的方式,可有效提高固定段41和pcb50的电连接稳定性。即使其中一个引脚出现故障接触不良或无法接触,另一个引脚也能够实现正常连接,有效确保第二弹性导电片40和pcb50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引脚也可为一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等。

接触段44可自固定段41向前且倾斜向上延伸并伸入该安装槽20a内。即,接触段44相对于固定段41倾斜设置,其倾斜的角度取决于接触段44伸入该安装槽20a的高度。其中,接触段44位于第一位置时,电池60未安装于该安装槽20a,该接触段44伸入该安装槽20a内且和pcb50之间形成第三间距d3。即,在电池60未安装于安装槽20a时,该接触段44实质上是位于该pcb50的上方并且和pcb50具有该第三间距d3。而当接触段44位于第二位置时,此时电池60已经安装于该安装槽20a内,该接触段44受电池60的底面61抵接作用而向下发生变形形成该第四间距d4。当该接触段44抵接于该pcb50时,该第四间距d4为0。即,在电池60安装在安装槽20a后,该接触段44挤压在电池60的底面61和pcb50的表面之间。

也就是说,该接触段44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位移为d3,2mm≤d3≤8mm。例如,d3可为2mm、3mm、4mm、5mm、6mm、7mm或8mm等。

若d3小于2mm的情况下,容易因接触部与电池60抵接不够而导致电路无法导通的情况,因此,考虑到在实际生产中,通常每1万台遥控器100会有小部分(例如4-5个)遥控器100无法通过跌落实验的情况,若大量生产,则废品率较高,且需人工额外检核,增加了生产制造成本。因此,本申请采用将d3设置为上述2-8mm之间,这个区间范围内可使得接触部具有足够的弹性抵压力,从而能够确保接触部和电池60之间的连接紧密性,可以降低出现接触不良的概率。另一方面,还可使得电池60受到该接触部的轴向方向上的弹力大于电池60的侧面62受到的摩擦力(包括安装槽20a内壁面201对电池60侧面62的摩擦力以及第一弹性导电片30对电池60侧面62的摩擦力),从而在需更换电池60打开电池盖70时,可利用该接触部对电池60的弹力作用而使得电池60自动从安装槽20a的下部开口弹出,无需用户手动抠取,便于更换。

可选地,接触段44可为圆形片状、方形片状、类圆形片状等规则形状或者是其他不规则形状。且为了确保接触段44和电池60的底面61的接触,该接触段44的用于和电池60的底面61抵接的接触面的面积和电池60的底面61的面积比可为1:5-4:5,例如,其二者的面积比可为1:5、2:5、3:5或4:5等等。这样,可有效保证接触段44和电池60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不良的几率,提高其二者的电连接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接触面的面积也可大于电池60的底面61面积,只要确保接触面和电池60的底面61有接触即可。

另外,该电池60的底面61上的第二电极可设置在其底面中心或靠近中心的位置,从而该接触段44和第二电极抵接时,接触段44的中心和电池60的中心可位于或近似位于同一直线上,从而使得接触段44对电池60的抵接作用力更加平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中间段42为长条形片状,其和固定段41连接并且相对固定段41向前和向上倾斜设置。第一中间段42和固定段4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一体成型或者是焊接、粘接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第二中间段43包括第一部分430、第二部分431和第三部分432,第一部分430和第一中间段41连接,第三部分432和接触段44连接,第二部分431自与第一部分430和第三部分432的连接处向下凹陷,即,该第二部分431相对接触段44和第一中间段42下凹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中间段43也为长条片状,第二中间段43下凹设置,即,相较于第一中间段42和接触段44,该第二中间段43更靠近pcb50的表面,第二中间段43实质上是沿着朝向pcb50的方向向下凹陷。

采用在第一中间段42和接触段44之间设置第二中间段43,且第二中间段43下凹设置的方式,可以利用该第二中间段43减弱该接触段44抵抗变形的能力,从而在电池60安装在安装槽20a内时,可以便于该接触段44受电池60的挤压作用发生变形而让位电池60安装,有利于电池60的安装可靠性。

可选地,第二中间段43可为长方形片状,而接触段44可为椭圆形片状,并且第二中间段43的宽度小于该接触段44的宽度。

进一步地,为了确保该接触段44在受电池60挤压作用时能够向下变形抵接在pcb50上,在第二壳体20朝向第一壳体10的一面上可形成有导向槽23,在电池60未安装在安装槽20a内时,该第二中间段43的上部部分(即第一部分430、第三部分432)可位于该导向槽23内。而当电池60安装在安装槽20a内时,接触段44受电池60挤压作用向下变形,使得该第二中间段43的上部部分(即第一部分430、第三部分432)也向下发生变形从而脱离该导向槽23。

具体地,该导向槽23设置在该安装槽20a的周沿,且,该导向槽23设置在第二壳体20的凸条202上,该导向槽23的形状和大小可根据该第二中间段43的形状和大小设置,只要其能够方便第二中间段43滑动即可。

采用在第二壳体20上设置导向槽23的方式,利用该导向槽23可对该第二弹性导电片40起到导向作用,从而避免第二弹性导电片40在受到外力作用(例如撞击、跌落等)情况而发生移位,进而导致第二弹性导电片40脱离其预定位移轨迹的情况,有利于提高该第二弹性导电片40的安装可靠性。

以下对遥控器100的电池60安装过程简单描述:

(1)电池60未安装于安装槽20a时,第一弹性导电片30的第三连接段33至该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之间具有该第一间距d1,第二弹性导电片40的接触部也位于pcb50上方且和pcb50之间形成该第二间距d3,同时,第二弹性导电片40的第二中间段43卡设在该第二壳体20上的导向槽23内。

(2)电池60安装于安装槽20a时,受电池60的侧面62挤压作用,该第三连接段33沿朝向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的方向发生变形以靠近该安装槽20a的内壁面201以形成第二间距d2,同时,第三连接段33抵接在该电池60的侧面62上的第一电极上。同样地,受电池60的底面61挤压作用,接触段44沿朝向pcb50的方向向下发生变形以形成第四间距d4,同时,该接触段44抵接在电池60的底面61上的第二电极上,从而完成该电池60和pcb50之间的电连接,此时可将电池盖70安装在安装槽20a,使得电池盖70封盖安装槽20a的下部开口,则沿电池60自身轴向方向上,电池60可牢牢地抵靠在电池盖70和第二弹性导电片40之间。

当需要更换电池60时,只需通过旋动电池盖70,使其上的第一扣合部720和安装槽20a内的第二扣合部201a分离,此时因电池盖70对电池60的挤压力消失,电池60在第二弹性导电片40的弹性作用下弹出,用户即可将电池60取出进行更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遥控器100,将第一弹性导电片30和第二弹性导电片40分别和电池60的不同电极抵接,从而能够利用第一弹性导电片30和第二弹性导电片40对电池60施加预压力,使得电池60始终处于压紧状态,一方面,可进一步提高电池60与弹性导电片的连接紧密性,避免了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拆卸电池60时,利用第二弹性导电片40向电池60提供的作用力可使得电池60可自动被弹出,方便电池60的更换。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产品,其可使用上述实施例一的遥控器100对电子产品自身的功能部件进行无线/远程控制。即,该遥控器可用于控制该电子产品实现设定的功能。该电子产品可包括但不限于按摩仪器(例如颈部按摩仪、眼部按摩仪、足部按摩仪或腰部按摩仪等)、美容仪器(例如美容仪)、家用电器(例如搅拌机、豆浆机)等。

以颈部按摩仪为例,例如,该遥控器100可控制颈部按摩仪的开启或关闭功能,控制该颈部按摩仪的按摩频率、力度或模式等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电子产品,可采用上述的遥控器100进行功能控制,使用方便且能够确保该遥控器100对电子产品的控制灵敏度,减少失灵情况的发生。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遥控器及具有该遥控器的电子产品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遥控器及具有该遥控器的电子产品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