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慧校园安全管理智能报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75179发布日期:2023-01-17 21:08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慧校园安全管理智能报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校园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慧校园安全管理智能报警系统。


背景技术:

2.校园安全与每个师生、家长和社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广义上讲,校园事故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某种偶然突发的因素而导致的人为伤害事件。就其特点而言,一般是因为责任人疏忽大意过失失职而不是因为故意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校园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
3.目前,大多数的校园安全事故是基于消防安全引起的,学生取暖、用电、饮食不当而造成火灾、触电、中毒等事故。一是侥幸心理严重,导致老化的供电线路和设施仍在凑合着使用、消防器材不足、楼房过道设计不符合消防规定等等。二是消防知识缺乏,大多数师生不会使用灭火器,消防课极少上,发生火情更不知如何处理。三是管理措施松懈,如学生随便使用电器,煤气,蜡烛等易燃易爆物品。
4.针对此种情况校园内一般安装有烟雾报警器,为保证烟雾报警器能够正常使用,通常需要定期的对烟雾报警器进行检测,通常检测的方式就是用烟雾去触发报警器,但烟雾报警器在触发后会往四周喷洒水滴,特别是教室里,水滴直接喷淋在书本上容易造成书本的损坏,使得烟雾报警器的测试不易轻易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6.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智慧校园安全管理智能报警系统。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智慧校园安全管理智能报警系统,包括:管理模块,用于控制智慧校园安全管理智能报警系统运行;消防模块,用于监控辖区内的火灾情况;报警模块,用于接收消防模块的信号并发出警报;消防模块包括:烟雾报警器,用于接受烟雾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传递至报警模块上;烟雾报警器包括:安装板,将烟雾报警器固定于安装点上;蓄水盒,其侧壁和底部设有多个喷水孔;底板,设于蓄水盒下方;活动板,设有一个与蓄水盒相对应的第一通孔;底板上具有第一通槽使得第一通槽至少具有供水流通过的开启状态和承接水流的封闭状态;活动板能够相对于蓄水盒移动使得活动板至少具有与底板相分离的预警状态和与底板相连接的测试状态。
8.进一步的,烟雾报警器还包括:第一连接块,设于安装板上;导风扇,设于蓄水盒上;第一连接块上设有通腔和用于放置蓄水盒的第一空腔,导风扇设于通腔内。
9.进一步的,烟雾报警器还包括:转辊,设于底板上;密封膜,绕设于转辊上;第一活
动杆,滑动连接于第一通槽内;密封膜一端固连于第一活动杆上。
10.进一步的,烟雾报警器还包括:第二连接块,设于第一活动杆上;限位块,将第二连接块固定在指定位置上;第一通槽侧壁上设有与第二连接块相对应的第一连接槽。
11.进一步的,烟雾报警器还包括:连接环,设于底板上;第一支撑板,设于连接环上;第二支撑板,用于支撑第一支撑板;第一连接块上设有与连接环相配合的第二连接槽。
12.进一步的,烟雾报警器还包括:第一推块,用于推动限位块远离第二连接块移动;第一推杆,滑动连接于第一推块上;第二连接槽顶部设有第一凹槽,第一推杆推动第一推块移动后相对于第一推块移动至第一凹槽内。
13.进一步的,烟雾报警器还包括:第二活动杆,推动第二支撑板远离第一支撑板移动;第一推板,用于推动第二活动杆移动;第二活动杆和第第二支撑板通过一个第一连接绳相连,底板上设有用于容纳第一推板的第一活动槽。
14.进一步的,烟雾报警器还包括:第一连接杆,滑动连接于第一推板上;第二推块,与第一连接杆接触带动第一连接杆往下运动;第二推杆,用于推动第一连接杆往第二推块方向移动;第二推块推动第一连接杆往下运动后,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二推块移动。
15.进一步的,烟雾报警器还包括:第二连接杆,设于活动板上;电推杆,用于推动活动板做上下运动;安装板上设有用于容纳第二连接杆的第一活动腔。
16.进一步的,烟雾报警器还包括:传动轴,设于第二连接杆上;齿圈,转动连接于活动板上;第一传动轮,用于传动传动轴和齿圈;第一传动杆,用于驱动传动轴转动;第三连接杆,设于齿圈上;安装板上设有与第三连接杆相对应的第二活动槽。
17.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测试且避免水滴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智慧校园安全管理智能报警系统。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19.另外,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20.在附图中:
21.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仰视图;
23.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底板处剖视图;
24.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第一活动杆处的放大图;
25.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第一连接槽处的放大图;
26.图6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第三连接杆处的剖视图;
27.图7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第三连接杆处的放大图;
28.图8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第一连接块处的剖视图;
29.图9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第一推块处的放大图;
30.图10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第三支撑板处的放大图;
31.图11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第二连接杆处的放大图;
32.图1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蓄水盒处的剖视图一;
33.图1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第三活动杆处的放大图;
34.图14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蓄水盒处的剖视图二;
35.图15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第十四活动槽内的放大图;
36.图16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处的放大图;
37.图17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安装板的剖视图;
38.图18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烟雾报警器的第五推杆处的放大图。
39.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40.101、安装板;101a、通腔;101b、进水口;101c、第二通孔;102、蓄水盒;1021、导风扇;103、第一连接块;104、活动板;104a、第一活动腔;104b、第二空腔;1041、插杆;1042、第二连接杆;1043、限位板;1044、传动轴;1045、第一传动轮;105、底板;105a、第一连接槽;105b、第五活动槽;105c、第一活动槽;105d、第十四活动槽;1051、连接环;106、第一活动杆;106a、限位槽;106b、插孔;1061、第二连接块;1062、第三连接块;107、限位块;108、第二推板;1081、第三复位弹簧;109、齿圈;1091、第三连接杆;110、第一推块;110a、第六活动槽;1101、第一支撑弹簧;111、第一推杆;1111、第一复位弹簧;1112、第一支撑板;112、第三推杆;113、第二支撑板;114、第二活动杆;1141、第二滑块;1142、第二复位弹簧;1143、第一连接绳;115、第一推板;116、第一连接杆;1161、第四复位弹簧;1162、第一凸块;1163、第五连接弹簧;1164、第四滑块;1165、第五滑块;117、第二推块;1171、第二凸块;118、第二推杆;1181、第二连接弹簧;119、第四推杆;1191、第三滑块;1192、第三支撑弹簧;120、第三支撑板;121、第二传动杆;122、第四活动杆;123、第二传动轮;124、第三推块;1241、抵块;1242、第七连接弹簧;125、第一传动杆;1251、第六滑块;1252、第五复位弹簧;126、第五活动板;1261、第七复位弹簧;127、第三活动杆;1271、第四支撑弹簧;128、第一支撑块;1281、第三连接弹簧;129、第二支撑块;1291、第四连接弹簧;130、支撑杆;131、第五推杆;1311、第七滑块;1312、第六复位弹簧;132、电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42.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3.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44.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45.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46.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47.如图1至18所示,一种智慧校园安全管理智能报警系统,包括管理模块、消防模块和报警模块。
48.管理模块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用于控制智慧校园安全管理智能报警系统运行;消防模块安装在校园的各个位置上,用于监控辖区内的火灾情况;报警模块与消防模块相连,用于接收消防模块的信号并发出警报。
49.消防模块包括:烟雾报警器,用于接受烟雾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传递至报警模块上;烟雾报警器包括:安装板101、蓄水盒102、底板105及活动板104。
50.安装板101将烟雾报警器固定于安装点上;蓄水盒102侧壁和底部设有多个喷水孔;底板105设于蓄水盒102下方;活动板104设有一个与蓄水盒102相对应的第一通孔;底板105上具有第一通槽使得第一通槽至少具有供水流通过的开启状态和承接水流的封闭状态;活动板104能够相对于蓄水盒102移动使得活动板104至少具有与底板105相分离的预警状态和与底板105相连接的测试状态。
51.安装板101通过螺钉固定在教室和寝室的天花板上,烟雾报警器使用时,活动板104处于安装板101底部,第一通槽处于开启状态上,活动板104处于预警状态上;在触发烟雾报警器时,蓄水盒102转动将水滴从喷水孔处喷出,对火情进行控制;在测试烟雾报警器时,活动板104下降与底板105相接触,底板105将活动板104上的第一通孔封闭,活动板104带动底板105一同往下移动小段距离,使蓄水盒102和底板105间留存间隙,烟雾报警器测试时,从蓄水盒102上甩落的水滴掉落在底板105和活动板104上,利用底板105和活动板104对喷出的水滴进行承接,避免水滴直接喷落对教室内或寝室内的物品造成影响,极大的提升烟雾报警器测试的方便性。
52.安装板101底部设有第一连接块103,第一连接块103上设有第一空腔和通腔101a,通腔101a设于第一空腔中部,蓄水盒102设于第一空腔内,蓄水盒102上设有导风扇1021,导风扇1021穿设于通腔101a内,导风扇1021固连于蓄水盒102上随蓄水盒102一同转动;第一连接块103底部为框架结构,保证蓄水盒102内的水滴能够正常喷出,安装板101上设有与蓄水盒102相通的进水口101b。
53.在触发烟雾报警器时,水流从进水口101b处进入到蓄水盒102内,蓄水盒102转动将水流从喷水孔处甩出,蓄水盒102带动导风扇1021转动,导风扇1021在通腔101a内产生气流,烟雾通腔101a排出,将烟雾快速排出,辅助控制火情,增加人员逃生机会。
54.第一通槽内壁上设有容纳槽,容纳槽内设有转辊,转辊上绕设有密封膜,密封膜为塑料膜;第一通槽内设有第一活动杆106,第一活动杆106一端设有第一滑块,另一端设有第三连接块1062,第一通槽一侧内壁上设有与第一滑块相对应的第一滑槽,另一侧侧壁上设有与第三连接块1062相对应的第三活动槽,第三连接块1062从第三活动槽内穿出,利用第一滑块和第三连接块1062的设置实现第一活动杆106在第一通槽内的滑动连接;密封膜一端固连于第一活动杆106上。
55.密封膜全绕于转辊上时,第一通槽处于开启状态,从蓄水盒102内喷出的水滴从第一通槽处掉落,使水滴正常落下;活动板104下降与底板105相接触时,第一活动杆106往第一通槽一端移动,第一活动杆106带动密封膜一端移动,密封膜从转辊上绕出,使密封膜平铺在第一通槽内将第一通槽封闭,使第一通槽处于密封状态上,以便对测试时喷出的水滴
进行收集,避免水滴直接掉落弄湿书籍或被褥;通过第一活动杆106在第一通槽内的移动可方便的对第一通槽的开关进行控制,从而使烟雾报警器在使用和测试之间进行转换,提升烟雾报警器使用的方便性。
56.第一活动杆106上设有第二连接块1061,第一通槽内壁上还设有与第二连接块1061相对应的第一连接槽105a,第一连接槽105a底部设有第四活动槽,第四活动槽底部设有限位弹簧,限位弹簧顶部设有限位块107,第二连接块1061上设有与限位块107相对应的限位槽106a,限位块107上设有第一斜槽。
57.第一活动杆106从第一通槽的容纳槽一端移动至另一端时,第二连接块1061插入到第一连接槽105a内,第二连接块1061抵在限位块107的第一斜槽上推动限位块107往第四活动槽底部移动,使第二连接块1061正常的往第一连接槽105a内移动,限位槽106a移动至限位块107顶部,限位块107插入到限位槽106a内将第二连接块1061固定在第一连接槽105a内,保证密封膜对第一通槽的密封效果。
58.底板105上设有连接环1051,第一连接块103底部设有与连接环1051相对应的第二连接槽,连接环1051侧壁上设有多个凸齿,连接环1051插入到第二连接槽内时与第一连接块103形成止转配合;连接环1051上设有第五活动槽105b,第五活动槽105b内设有第一推块110,底板105上设有用于连通第一连接槽105a和第五活动槽105b的连接腔,第一推块110上设有第四连接杆,限位板1043侧壁上设有连接板,连接板穿设于连接腔内,第四连接杆设于连接板顶部;第一推块110底部设有第一支撑弹簧1101,第一支撑弹簧1101底部固连于第五活动槽105b底部,第一推块110上设有第六活动槽110a,第六活动槽110a内设有第一推杆111,第一推杆111可沿第六活动槽110a内壁移动并无法从第六活动槽110a内脱出,第一推杆111上设有第一复位弹簧1111,第一复位弹簧1111一端抵在第六活动槽110a内壁上;第二连接槽顶部设有第一凹槽;第五活动槽105b内壁上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转动连接有第三推杆112,第三连接杆1091的连接点处设有扭簧。
59.底板105往第一连接块103底部靠近时,连接环1051插入到第二连接槽内,第一推杆111抵在第二连接槽顶部,第一推杆111推动第一推块110往下运动,第一推块110带动第四连接杆移动,第四连接杆推动连接板往下运动,限位块107从限位槽106a内推出,使第一活动杆106能够往回移动恢复第一通槽的开启状态;第一推块110移动至第二凹槽下方后,第一推块110从第三推杆112一侧移开,扭簧推动第三推杆112往第五活动槽105b内移动,第三推杆112推动第一推杆111往第一推块110一端移动,第一推杆111相对于第一推块110移动至凹槽下方,第一推杆111插入到凹槽内,第一支撑弹簧1101推动第一推块110往上运动,第四连接杆不再挤压连接板,限位块107重新从第四活动槽内伸出,完成限位块107的复位。
60.连接环1051插入到第二连接槽内后凸齿抵在第二连接槽内壁上,利用凸齿的设置使底板105和第一连接块103形成止转连接,避免第一活动杆106在第一通槽内移动时带动整个底板105一同转动,从而利用密封膜将第一通槽封闭。
61.第一推杆111上设有第一支撑板1112,第五活动槽105b侧壁上设有第一支撑板1112相对应的开槽,第二连接槽内壁上设有第七活动槽,第七活动槽内设有第二支撑板113,第二支撑板113上设有第一连接弹簧,第一连接块103上设有与第七活动槽相通的第八活动槽,第八活动槽内设有第二活动杆114,第二活动杆114一端通过一个第一连接绳1143与的第二支撑板113相连;第二活动杆114上设有第二滑块1141,第八活动槽内壁上设有与
第二滑块1141相配合的第二滑槽,第二滑块1141上设有第二复位弹簧1142,第二复位弹簧1142弹力大于第一连接弹簧弹力;底板105上设有第一活动槽105c,第一活动槽105c内设有第一推板115。
62.连接环1051插入到第二活动槽内时,第一推板115处于第二活动杆114下方,此时第二活动杆114从第八活动槽内伸出,第二支撑板113处于第七活动槽内,第三推杆112推动第一推杆111移动时,第一支撑板1112往第二支撑板113方向靠近,第一推杆111进入到第一凹槽内,第一支撑弹簧1101推动第一推块110往上运动,第一推块110推动第三推杆112转动,将第三推杆112重新推入到第二凹槽内,完成第三推杆112复位;第一推板115推动第二活动杆114往上运动时第一连接弹簧推动第二支撑板113往第七活动槽外移动,第二支撑板113移动至第一支撑板1112底部为第一支撑板1112提供支撑力,将底板105固定在第一连接块103底部;利用凸齿的设置实现底板105与第一连接块103的止转配合,保证第二支撑板113对第一支撑板1112的支撑效果,将底板105稳定的连接于第一连接块103底部,避免底板105掉落,增加报警器使用的安全性。
63.第一推板115底部设有第九活动槽,第九活动槽内设有第一连接杆116,第一连接杆116上设有第四复位弹簧1161,第一连接杆116可沿第九活动槽内壁移动并无法从第九活动槽内脱出,第一活动槽105c内设有第二推块117,第一连接杆116上设有第一凸块1162,第二推块117上设有第二凸块1171;第一连接槽105a内设有第二推板108,第二推板108上设有第三复位弹簧1081,第二推板108通过一个第二连接绳与第二推块117底部相连,第二推块117底部还设有第二支撑弹簧。
64.活动板104与底板105相接触时,活动板104推动第一活动杆106在第一通槽内移动,第二连接块1061插入到第一连接槽105a内推动第二推板108移动,第二连接绳拉动第二推块117往下移动,此时第二凸块1171处于第一凸块1162顶部,第二推块117往下运动时推动第一连接杆116往下运动,第一推板115随第一连接杆116往第一活动槽105c底部移动,第二复位弹簧1142推动第二活动杆114往下运动,第一连接绳1143将第二支撑板113拉入到第七活动槽内,第一支撑板1112失去支撑力,活动板104继续往下运动时带动底板105一同移动,使底板105从第一连接块103底部脱开移动至第一连接块103下方,以便对喷出的水流进行收集,避免水流直接掉落在书籍和床被上。
65.第一活动槽105c内壁上设有第十活动槽,第十活动槽内设有第二推杆118,第二推杆118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弹簧1181,第二连接弹簧1181一端固连于第十活动槽内壁上,底板105上还设有第十一活动槽,第十一活动槽贯穿第十活动槽,第十一活动槽内设有第四推杆119,第二推杆118上设有第二通槽,第二通槽内设有导块,第四推杆119侧壁上设有第三滑块1191,第十一活动槽内壁上设有与第三滑块1191相对应的第三滑槽,第三滑块1191底部设有第三支撑弹簧1192;第一活动槽105c内壁上设有第十二活动槽,第十二活动槽内设有第三活动杆127,第三活动杆127底部设有第四支撑弹簧1271,第一连接杆116侧壁上设有第四滑块1164,第九活动槽侧壁上设有供第四滑块1164穿过的第十三活动槽,第四滑块1164滑动连接于第三活动杆127上;第四滑块1164侧壁上设有第五滑块1165,第十二活动槽内壁上设有供第五滑块1165移动的第十四活动槽105d,第十四活动槽105d靠近第二推杆118的一侧内壁上设有第十五活动槽,第十五活动槽内设有第一支撑块128,第一支撑块128底部设有斜面,第一支撑块128上设有第三连接弹簧1281,第三连接弹簧1281一端固连于第十五
活动槽内壁上;第十四活动槽105d另一侧内壁上设有第十六活动槽,第十六活动槽内设有第二支撑块129,第二支撑块129上设有第四连接弹簧1291,第四连接弹簧1291一端固连于第十六活动槽内壁上,第二支撑块129一端为圆弧形结构,第十四活动槽105d顶部还设有支撑杆130,支撑杆130、第一支撑块128、第二支撑块129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66.活动板104与底板105想接触时,第一活动杆106在第一通槽内移动,第二连接块1061插入到第一连接槽105a内推动第二推板108移动,第二推块117推动第一推板115往下运动,第五滑块1165抵在第二支撑块129的圆弧面上将第二支撑块129推入到第十六活动槽内,第五滑块1165移动至第十四活动槽105d底部,第三活动杆127移动至第十三活动槽底部,活动板104继续往下移动时带动底板105一同移动,第三支撑弹簧1192推动第三滑块1191往上移动,第四推杆119往上运动,第二连接弹簧1181拉动第二推杆118往第十活动槽内移动,第四复位弹簧1161推动第一连接杆116往第二推杆118方向移动,第一凸块1162和第二凸块1171相分离,第四支撑弹簧1271推动第三活动杆127往上运动,第三活动杆127带动第一推板115往上运动,第五滑块1165移动至第十四活动槽105d顶部与第一支撑块128底面相接触,第一支撑块128被推入到第十五活动槽内,第五滑块1165移动至第一支撑块128顶部,第一支撑块128为第五滑块1165提供支撑力,从而为第一推板115提供支撑力;活动板104往上运动带动底板105一同移动时,连接环1051插入到第二连接槽内,第二活动杆114抵在第一推板115上,第一支撑块128为第一推板115提供支撑力,第一推板115推动第二活动杆114移动,第四推杆119抵在第一连接块103底面往第十一活动槽底部移动,第四推杆119抵在导块上推动第二推杆118往第十活动槽外移动,第二推杆118推动第一连接杆116往第二推块117方向移动,第五滑块1165沿支撑杆130移动至第二支撑块129顶部,利用第二支撑块129为第一推板115提供支撑力,保证第二支撑板113处于持续伸出状态,完成第一连接杆116的复位。
67.第一连接杆116上设有第十七活动槽,第一凸块1162设于第十七活动槽,第一凸块1162上设有第五连接弹簧1163,第一凸块1162底部设有第二斜槽;转辊上设有扭簧。
68.连接环1051重新装入到第二连接槽内后,第二推杆118推动第一连接杆116移动至初始位置上,此时第二推块117仍处于第一活动槽105c底部,第一活动杆106往回移动时,转辊在扭簧作用下转动将密封膜重新绕于转辊上,第二连接块1061从第一连接槽105a内移出,第三复位弹簧1081推动第二推板108往回移动,第二支撑弹簧推动第二推块117往上运动,第二凸块1171抵在第二斜面上后将第一凸块1162推入到第十七活动槽内后移动至第一凸块1162上方,使第二连接块1061再次插入到第一连接槽105a内时利用第二推块117推动第一连接杆116再次下降,使底板105能够随着活动板104一同移动。
69.活动板104上设有第二连接杆1042,安装板101上设有第一活动腔104a,第二连接杆1042穿设于第一活动腔104a内,第二连接杆1042顶部设有限位板1043,使得第二连接杆1042能够在第一活动腔104a内移动并不从第一活动腔104a内脱出,限位板1043顶部设有第六连接弹簧,第六连接弹簧一端固连于第一活动腔104a顶部;第一活动腔104a一侧设有第二空腔104b,第二空腔104b与第一活动腔104a顶部相连通,第二空腔104b侧壁上设有设备腔,设备腔内设有电推杆132,电推杆132的活塞杆上设有第三推块124,第三推块124设于第二空腔104b内。
70.在测试报警器时,电推杆132推动第三推块124往第二空腔104b一端移动,第三推
块124将第二空腔104b内的气流推送至第一活动腔104a顶部,气压推动第二连接杆1042往下运动,使活动板104移动至底板105处与底板105形成连接配合,对测试时喷出的水滴做承接。
71.第二连接杆1042上设有传动腔,传动腔内穿设有传动轴1044,活动板104上设有与传动轴1044相配合的第一传动轮1045,活动板104上转动连接有齿圈109,齿圈109通过第一传动轮1045与传动轴1044形成传动配合;齿圈109上设有第三连接杆1091,安装板101底部设有第二活动槽,第三连接杆1091穿设于第二活动槽内;第二空腔104b侧壁上设有与第一活动腔104a相通的第三通槽,第三通槽内设有第一传动杆125,第一传动杆125上设有第六滑块1251,第三通槽内壁上设有与第六滑块1251相配合的第四滑槽,第六滑块1251上设有第五复位弹簧1252;第三推块124上设有第四通槽,第四通槽内设有第五推杆131,第五推杆131固连于第五推杆131上,第五推杆131上设有第七滑块1311,第四通槽内壁上设有与第七滑块1311相配合的第五滑槽,第七滑块1311上设有第六复位弹簧1312;第三推块124上设有第十八活动槽,第十八活动槽内壁上设有第七连接弹簧1242,第七连接弹簧1242一端设有抵块1241,第七连接弹簧1242弹力大于第五复位弹簧1252弹力加第六复位弹簧1312弹力的总和;第二连接杆1042底部设有第八滑块,活动板104上设有与第八滑块相对应的环槽,利用第八滑块和环槽的配合使活动板104能够以安装板101的中心转动。
72.电推杆132推动第三推块124在第二空腔104b内移动时,第三推块124将第二空腔104b内的空气推入到第一活动腔104a顶部,活动板104下降至与底板105处于同一平面后,抵块1241抵在第二空腔104b内壁上,第五推杆131相对于第三推块124移动从第四通槽内伸出抵在第一传动杆125上推动第一传动杆125移动,第一传动杆125从第三通槽内伸出时与传动轴1044顶部相接触,第一传动杆125驱动传动轴1044转动,传动轴1044带动第一传动轮1045转动,齿圈109在第三连接杆1091和第二活动槽的配合下无法转动,因此活动板104在第一传动轮1045和齿圈109的配合下转动,活动板104带动第一活动杆106相对于底板105转动,将第一通槽封闭;第一通槽封闭后,电推杆132继续推动第五推杆131移动,此时第七滑块1311移动至第五滑槽一端,第五推杆131带动第三推块124继续移动,抵块1241往第十八活动槽内移动,第二空腔104b内的气流继续往第一活动腔104a内流动,使得活动板104带动底板105进一步下降,在第一连接块103下方形成接水平面,以对喷出的水流做承接。
73.第一通孔内壁上设有与第三连接块1062相对应的第三连接槽,第三连接槽顶部设有插杆1041,第三连接块1062上设有与插杆1041相对应的插孔106b,第三连接槽内壁上设有第十九活动槽,第十九活动槽内设有第三支撑板120,第三支撑板120上设有第七连接弹簧1242,第十九活动槽上方设有第二活动腔,第二活动腔底部设有用于连通第二活动腔和第十九活动槽的传动槽,第二活动腔内设有第二传动杆121,第二传动杆121上设有第八复位弹簧,传动槽内设有用于传动第二传动杆121和第三支撑板120的第二传动轮123,第二传动杆121上设有第二十活动槽,第二十活动槽内设有第四活动杆122,第四活动杆122一端设有第八连接弹簧,第八连接弹簧一端固连于第二十活动槽内壁上;第二连接杆1042侧壁上设有第二十一活动槽,第二十一活动槽内设有第五活动板126104,第五活动板126104顶部设有第七复位弹簧1261,第四活动杆122一端设有第三连接绳,第三连接绳一端固连于第五活动板126104底部。
74.活动板104下降至与底板105处于同一高度时,第三连接块1062嵌入到第三连接槽
内,插杆1041插入到插孔106b内,此时第五活动板126104抵在第一活动腔104a底面相对于第二连接杆1042往上移动,第三连接绳拉动第四活动杆122移动,第四活动杆122带动第二传动杆121移动,第二传动轮123驱动第三支撑板120从第十九活动槽内伸出,第三支撑板120移动至第三连接块1062底部,利用第三支撑板120为第三连接块1062提供支撑力,保证活动板104和底板105的连接效果,使底板105随活动板104一同移动;通过第四活动杆122的设置,使活动板104有足够的下降高度,并保证第二传动杆121始终与第二传动轮123相接触,为第三支撑板120提供固定效果。
75.活动板104上设有围板,活动板104和底板105均为锥形结构,即活动板104和底板105的中部均高于四周,使掉落在底板105和活动板104上的水滴均往围板处汇聚,避免活动板104和底板105分离后水滴从底板105上滴落;安装板101上设有第二通孔101c,第二通孔101c内穿设有输水管,输水管与一水泵相连;活动板104重新移动至安装板101底部时,输水管插设于活动板104上的液面下,利用水泵将活动板104上的水滴抽出,以便活动板104上的水滴做处理,避免水滴从活动板104上滴落。
76.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