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户外救援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33511881发布日期:2023-03-22 00:33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户外救援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户外救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户外救援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户外探险是指以野外自然环境为场地,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性质的旅游方式,因其存在一定的刺激性和未知性,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户外探险的目的地往往位于远离城市的郊外、山区、荒漠等人烟稀少、危险的地区,在给探险者带来刺激、紧张等满足感的同时,还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例如,在户外探险过程中遭遇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或者因遇到多种路况迷失方向,进而误入地势险峻的险境,甚至因此造成坠崖、滚落或落水等惨剧发生。
3.现有技术的户外救援方案通常户外探险者遇险后,呼救和等待专业救援。现有技术的救援方案容易忽视周遭邻近人员的救援力量,导致救援不及时,错失黄金救援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户外救援方案救援不及时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救援及时的户外救援方法及系统。
5.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户外救援方法,其包括:
6.接收求救者的救援请求信号;
7.根据所述救援请求信号对求救者进行定位,并找出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
8.对救援环境的风险情况进行评估,
9.当救援环境不存在安全隐患时,同步启动专业救援和互助救援,分别通知专业的救援人员和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进行救援;
10.当救援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时,启动专业救援,通知专业的救援人员进行救助。
11.本发明实施例中,当救援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时,将风险情况推送至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进行预警。
12.本发明实施例中,启动互助救援后,进一步对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进行救援能力评估,若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通过救援能力评估,则向其发送求救者的位置和救援路径,否则不发送。
13.本发明实施例中,启动互助救援后,通知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之前,还包括:
14.根据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到达求救者的难易程度对通知参与救援的户外探险人员就行筛选。
15.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参与救援的人员与求救者的距离小于设定的范围时,向参与救援的人员发送确认信息,确认是否找到求救者。
16.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户外救援系统,其包括云平台和与所述云平台通信连接的多个移动终端,
17.所述移动终端,用于求救者发出救援请求信号;
18.所述云平台,用于接收求救者的救援请求信号,并根据所述救援请求信号对求救者进行定位,并找到附近的使用所述移动终端的户外探险人员;
19.所述云平台进一步对救援环境的风险情况进行评估,
20.当救援环境不存在安全隐患时,所述云平台同步启动专业救援和互助救援,分别通知专业的救援人员和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进行救援;
21.当救援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时,所述云平台启动专业救援,通知专业的救援人员进行救助。
22.本发明实施例中,当救援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时,所述云平台将风险情况推送至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的移动终端进行预警。
23.本发明实施例中,启动互助救援后,所述云平台进一步对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进行救援能力评估,若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通过救援能力评估,则向其发送求救者的位置和救援路径,否则不发送。
24.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云平台还根据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到达求救者的难易程度对通知参与救援的户外探险人员就行筛选。
25.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参与救援的人员与求救者的距离小于设定的范围时,所述云平台向参与救援的人员发送确认信息,确认是否找到求救者。
26.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本发明的户外救援方法及系统,采用云平台和多个移动终端,当所述云平台接收求救者通过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救援请求信号时,根据所述救援请求信号对求救者进行定位,并找出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对救援环境的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当救援环境不存在安全隐患时,同步启动专业救援和互助救援,分别通知专业的救援人员和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进行救援;当救援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时,启动专业救援,通知专业的救援人员进行救助,可以获取周遭的一切救援力量,将邻近人员救援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多维度为户外遇险者提供救援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户外遇险的生存率。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户外救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户外救援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户外救援系统,其包括云平台10和与多个与所述云平台10通信述接的多个移动终端20。
30.所述移动终端20,可以装备给每一个户外探险人员,用于户外探险人员在户外探险的时候出现危险情况时,发出救援请求信号。所述云平台10在接收到救援请求信号后,根据所述救援请求信号对求救者进行定位,并找到附近的使用所述移动终端20的其它户外探险人员,并通知他们过来救援,从而可以使得求救者得到快速及时的救援。
31.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移动终端20可以是安装有与所述云平台10进行通信连接的app的手机或者智能穿戴设备,其具有卫星定位的功能,从而可以便于使用所述移动终端20的户外探险人员进行定位,所述定位功能可以是gps定位,也可以是北斗定位,本发明对此不进行限制。
32.当所述移动终端20为智能穿戴设备时,智能穿戴设备监测到户外探险人员的生命体征、三维运动状态、环境状态等数据发生异常(如:海拔骤降、温度瞬间变化、心率突然加快、加速度异常)时,会触发自动呼救。所述云平台10通过快速的数据分析和安全确认响应(例如,20s可穿戴端设备不回应则直接判定为危险状态),在获知户外探险人员处于危险状态,然后启动救援流程。
33.如图2所示,所述云平台10在接收求救者的救援请求信号后,救援流程包括步骤s1-s4,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34.步骤s1:根据所述救援请求信号对求救者进行定位,并找到附近的使用所述移动终端的户外探险人员。
35.步骤s2:对救援环境的风险情况进行评估。
36.当救援环境不存在安全隐患时,所述云平台同步启动专业救援和互助救援,分别通知专业的救援人员和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进行救援;当救援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时,所述云平台启动专业救援,通知专业的救援人员进行救助。
37.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是使用所述移动终端20的户外探险人员基本是户外爱好者,不具备专业救援队的救援实力,因此考虑到求救者的生命安全同时充分考虑救援人员的救助实力。
38.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环境等级划分为三个等级: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具体如下:
39.低风险:该环境无任何安全隐患;
40.中风险:该环境在未来可能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例如,马上天黑了、即将下雨、或者该区域道路险峻;
41.高风险:该环境在短时间内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例如,即将暴雨可能导致山体滑坡、山洪爆发、气温骤降可能下雪或者该区域存在猛兽。
42.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云平台10中,存储有大量的地理信息和气候信息,其可以根据求救者的地位信息快速地对求救者所处的环境的风险进行评估,当不存在安全隐患时,才会同时启动互助救援和专业救援;在存在安全隐患时,只会启动专业救援。具体地,在经过环境风险判定为“低风险”时,才能启动互助救援,同步启动专业救援,若判定为“中风险”或“高风险”则由所述云平台10直接呼叫专业救援。当救援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时,所述云平台10将风险情况推送至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的移动终端20进行预警,提醒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注意安全,不要去该风险区域。
43.在低风险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救援人员能够快速的到达,所述云平台10通过判定邻近人员到达遇险者位置的难易程度进行筛选。
44.具体地,所述云平台10根据遇险人员的定位,以画圆的方式辐射周围一定距离(例如2km)的移动端信号。进一步地,所述云平台10还计算出附近每个救援人员到达遇险者位置的实际路径,并通过实际路径评估出每位互助人员去到遇险人员位置路径的难易程度、危险程度,从而对通知参与救援的户外探险人员就行筛选。
45.步骤s3:对可参与救援的户外探险人员进行救援能力评估,并向通过救援能力的户外探险人员发送求救者的位置和救援路径。
46.选定可参与救援的户外探险人员后,所述云平台10进一步向其发出互助救援邀
请,并对其进行救援能力评估,若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通过救援能力评估,则向其持有的移动终端20发送求救者的位置和救援路径,否则不发送。
47.关于互助救援能力的评估将侧重以下几点:是否具备救助能力;是否具备救助装备、物料;是否愿意参与互助救援。通过评估的人员,系统会发出遇险人员的位置以及规划好的最佳路径到救助人员的移动端设备。互助救援路径的选择侧重最佳路径选择,其中路径、海拔、地理环境将作为重点评估的标准,选择出最安全、最容易到达的路径。
48.步骤s4:当参与救援的人员与求救者的距离小于设定的范围时,所述云平台10向参与救援的人员发送确认信息,确认是否找到求救者。
49.在救援的过程中,所述云平台10对参与救援的人员进行实时定位,当发现参与救援的人员与求救者的距离小于设定的范围时,则发送消息给参与救援的人员,确认是否找到求救者,从而及时得知救援的情况。
50.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户外救援方法及系统,采用云平台和多个移动终端,当所述云平台接收求救者通过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救援请求信号时,根据所述救援请求信号对求救者进行定位,并找出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对救援环境的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当救援环境不存在安全隐患时,启动专业救援和互助救援,分别通知专业的救援人员和附近的户外探险人员进行救援;当救援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时,启动专业救援,通知专业的救援人员进行救助,可以获取周遭的一切救援力量,将邻近人员救援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多维度为户外遇险者提供救援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户外遇险的生存率。
5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