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记录方法与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44113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数据记录方法与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记录从,例如一计算机发送的借助旋转磁头记录在磁带方位磁道上的数据的数据记录方法和数据记录设备。
在一台计算机中,人们已实施将写在,例如硬盘上的数据转移到,例如,曾经为保护而将数据记录其上的称作数据流的数据记录器。
人们常常应用俗称(commonplace)模拟音频磁带记录器作为这种数据记录器。然而,就这种模拟音频磁带记录器而言,不仅磁带消耗量增大,而且数据记录和转移过程占用很多时间,因为记录期间的数据速率低。此外,由于对模拟音频磁带记录器来说不可能进行高速检索,故所谓定位,即对所需数据的前端部进行检索也是耗费时间的。
因此,现已实际采用利用旋转磁头的螺线扫描数字式音频磁带记录器,或称作DAT作为该种数据记录器。
当将DAT用作数据记录器时,在进行记录以前要将来自主计算机的数据转换成DAT格式数据。就DAT格式而言,在有不同方位角的两磁头转一整圈所产生的两条方位磁道TA,TB组成一帧并如

图1所示,以该帧为一个单位(unit)运用隔行技术进行16-位PCM音频数据记录。每一磁道由196块构成,每块由36字节组成。构成一子区的34个端块(end block)与中间128块一起构成一主区。
从一条磁道末端看,每个子区被划分成一个边沿域,一个子代码PLL前同步信号域,第一子代码域,后同步信号域,相邻块至块间隙域,自动寻迹(ATF)信号域,相邻块与块间隙域,数据PLL前同步信号域,相邻块与块间隙域,ATF信号域,相邻块与块间隙域,子代码PLL前同步信号域,第二子代码域,后同步信号域,相邻块与块间隙域和一个边沿域。第一和第二子代码域各由八块组成,而其余诸域由各自的予置块数构成。
主区由128个数据块组成。如图2所示,每个数据块由同步信号,PCM-ID,块地址,和一字节构成的一个奇偶校验,以及32字节的主数据域构成。
若主数据是音频信号,则该主数据是16位左通道PCM音频数据和16-位右通道PCM音频数据。如图3所示,该16-位PCM音频数据是运用隔行相间技术以一帧即两磁道的主区连同奇偶校验Q数据一道排列而成。在此情况下,1帧主区中记录约5760字节的数据。
这样,用DAT格式时,通过将一条磁道划分成主区和子区,可用该子区进行后记录。
如图4所示,DAT格式下的主数据的纠错码是二维代码。该代码具有每磁道四个代码平面,各沿C1和C2方向被编码。
若将DAT用作数据记录器,则从主计算机发送的数据是16位数据并以同PCM音频数据相同的方式受到处理。这些数据被格式化并记录在1帧主区中。对L和R通道使用1两个16位数据,其中高四位是格式ID数据而低八位被记录成逻辑帧号码。格式ID指示适于数据记录器的格式并对从1至23的帧数追加每个单位逻辑帧号,例如帧23。
欧洲计算机制造协会(ECMA)提供DDS和DDS2格式作为应用DAT的数据记录器的格式。
该DDS或DDS2格式设置从带的实体开始(PBOT)的设备区和在与引导带接续的前导区中作为磁带装入和未装入区的带逻辑开始(LBOT)。该设备区跟随一个参考区和一个系统区。参考区用作在系统区中进行系统运行记录时的物理参考。系统区跟随用于记录数据的数据区,数据区又跟随一个数据结束(EOD)区。
DDS2格式设置两条分割带P1和P2,各有参考区,系统区,数据区和EOD区。每个分割带P1和P2的系统运行记录(磁滞信息)被记录在分隔带P1和P2的各自系统区中。
就以上DAT格式而言,C2奇偶校验(Q)被排列在中央而偶数和奇数样本排列在C2(Q)奇偶校验的两侧,以便为误差数据插值起见而使奇数和偶数样本排列在磁带上彼此相距最远的位置。然而,这不仅对无需插值的DDS或DDS2格式毫无意义,而且存在以下问题带状记录媒体对应于该记录媒体同旋转磁头滑动接触的开始与末端的那些部分,即,该带沿磁道方向的两终端部分,往往因重复使用而要受损害,从而增大了在这些部分产生数据误差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借助旋转磁头将数据记录在一磁带某一方位磁道上的数据记录方法,用此法减小了主数据中出现数据误差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用于借助旋转磁头将数据记录在一磁带某一方位磁道上的数据记录方法,其中,可对每个磁道被划分的多个块的每一个进行差错校正,以改善以块为基础的数据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借助旋转磁头将数据记录在一磁带某一方位磁道上的数据记录设备,其中在主数据中出现数据差错的可能性被减小。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用于借助旋转磁头将数据记录在一磁带某一方位磁道上的数据记录设备,其中,可对每个磁道被划分的多个块的每一个进行差错校正,从而改善以块为基础的数据的可靠性。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用于将数据记录在形成在带状记录媒体上的多个方位磁道上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每一方位磁道划分成主数据区,和在该主数据区两侧的一对边沿区;将所记录的主数据排列在每个方位磁道的主数据区内;将用于误差检测和校正的第一奇偶校验附加到沿所述磁道方向排列的数据串;将用于误差检测和校正的第二奇偶校验附加到沿与磁道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的数据串上;以及借助旋转磁头记录所述第一奇偶校验,以使第一奇偶校验被排列在每条方位磁道的主数据区的两侧。
就本发明的该记录方法而言,主数据区可与带状记录媒体对应于同旋转头滑动接触的记录媒体的开始和终端的那些部分分离,为的是使主数据区中的数据更加不会受到损害而抗破坏。此外,可减小主数据中出现误差的可能性从而使主数据误差能通过对垂直于轨迹方向的方向上的数据串的第二奇偶校验而得到可靠校正。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用于记录数字数据的带状记录媒体包括多个轨迹,每个轨迹具有一主数据区和排列在主数据区两侧的一对边沿区。该记录媒体贮存数字数据,该数字数据包含主数据,基于存在于主数据的第一数据组而产生的第一奇偶校验,和基于存在于主数据和排列在主数据的前和后侧的第一奇偶校验中的第二数据组而产生的第二奇偶校验。第一奇偶校验被排列在主数据的前,后侧,而第二奇偶校验排列在存在于已附加有第一奇偶校验的主数据中的那个数据组的后侧。
再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带状记录媒体的数据记录设备,其中,数据是借助旋转头记录在带状记录媒体上形成的多个方位轨迹上。该设备包括用于同外部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控制器,第一和第二奇偶校验发生装置,以将用于误差检测和校正的第一奇偶校验和第二奇偶校验附加到借助接口控制器供给的主数据。每个方位轨迹被划分成一个主数据区和一对在所述主数据区两侧的边沿区。记录在每条轨迹的主数据区中的主数据是成两维空间排列的。来自第一奇偶校验发生装置用于误差检测与校正的第一奇偶校验被附加到沿轨迹方向排列的数据串上,来自第二奇偶校验发生装置用于误差检测与校正的第二奇偶校验被附加到沿垂直于轨迹方向的方向排列的数据串上。第一奇偶校验被排列在每条轨迹的主数据区的两侧上。由此形成的数据通过旋转头记录在带状记录媒体上。
就本发明的该记录方法而言,主数据的每一轨迹部分被划分成多个块,每个块还附加有用于误差检测与校正的另一奇偶校验,该另一奇偶校验记录在与该另一奇偶校验一起的主数据区中。从而可改善以块为基础的主数据的可靠性。
再一方面,本发明提供具有多个方位轨迹的带状记录媒体使用的数据记录/重放设备。该设备包括用于同外部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控制器和用于将为误差检测与校正的第一奇偶校验和第二奇偶校验附加到通过接口控制器供给的主数据的第一和第二奇偶校验发生装置。第一奇偶校验发生装置根据存在于主数据的一个数据组产生第一奇偶校验,该主数据记录在其每条轨迹被划分为主数据区和一对排列在所述主数据区两侧的边沿区的带状记录媒体的主数据区中。第二奇偶校验发生装置根据存在于第一奇偶校验和记录在每个轨迹的主数据区中的主数据的一个数据组产生第二奇偶校验。该设备也包括记录/重放装置用于记录由第一奇偶校验发生装置产生的第一奇偶校验以使第一奇偶校验被附加在主数据的前和后侧和用于记录由第二奇偶校验发生装置产生的第二奇偶校验,以使第二奇偶校验被附加到已附加了第一奇偶校验的那个主数据上。该记录/重放装置读出记录在带状记录媒体每一轨迹的主数据区中的数据。该设备还包括第一解码装置,用以依据由记录/重放装置读出的数据中的第二奇偶校验完成误差校正和检测,和第二解码装置,用于根据由第一解码装置解码的数据中的第一奇偶校验完成误差校正和检测。由第二解码装置解码后的数据被馈送到接口控制器。
还有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供其上记录数字数据的带状记录媒体用的数据重放设备,其中,带状记录媒体有多个轨迹各被分成一个主数据区和一对排列在主数据区两侧的边沿区,根据存在于每条轨迹的主数据区中所记录的主数据的第一数据组产生第一奇偶校验,该第一奇偶校验被排列在主数据的前和后侧,而且其中一个第二奇偶校验是依据存在于主数据和在每条轨迹的主数据区中所记录的第一奇偶校验的第二数据组产生的,该第二奇偶校验被排列在已附加有第一奇偶校验的主数据的后侧。该设备包括记录/重放装置,用于读出记录在带状记录媒体每一轨迹的主数据区中的数据,第一解码装置,用于依据从记录/重放装置读出的数据中的第二奇偶校验完成误差检测和校正,第二解码装置,用于依据来自第一解码装置的已解码数据中的第一奇偶校验完成误差检测与校正,以及一个被供以来自所述第二解码装置的解码数据的接口控制器。
图1是表示DAT格式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该DAT格式中主数据的块格式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按DAT格式交织排列的数据组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用于DAT格式中主数据的纠错码组成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按本发明的数据记录设备的一种布局的电路方块图;图6是表示供通过数据记录装置记录数据之用的一磁带的磁道格式示意图;图7是表示作为借助数据记录设备记录在该磁带上的一条磁道的数据组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由数据记录设备记录在该磁带上46条磁道的数据部分的一个数据组示意图;图9是表示为由数据记录设备记录数据所用磁带的带格式(tapeformat)的示意图;图10是表示该磁带的两个分段带的带格式示意图;图11是用于说明由数据记录设备中的跟踪控制部件作跟踪误差检测的原理简要视图。
现参照诸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数据记录方法与设备的几个最佳实施例。
按本发明的数据记录装置的结构实例示于图5中。本发明的记录方法是借助该数据记录设备实施的。
该数据记录装置是一种数据流(data streamer)用于借助旋转磁头在(或从)磁带的方位磁道上记录和重放数据。该数据记录装置是由,用于同外部进行数据变换的接口控制器10,用于处理经由接口控制器10供给的输入数据的记录路径20上的信号处理部件,以将数据转换成予置格式的信号,一个记录/重放部件30,用于借助一对旋转磁头31A,31B将从信号处理部件20供给的信号记录在磁带32上的方位磁道上,或通过旋转磁头31A,31B重放该方位磁道上所记录的信号,重放路径40上的一个信号处理部件,用于处理由记录/重放部件30重放的重放信号,以再现原始数据,以及一个用于控制记录/重放部件30的带运行系统的跟踪控制部件50,构成。
就本数据记录设备而言,该记录/重放部件30具有一旋转鼓31,一对旋转磁头31A,31B以彼此成180°的角度安装在鼓31上。磁带32围绕旋转鼓31覆盖大约90°范围安置并在此条件下以一预定运行速度运行。旋转鼓31每转整一圈,旋转磁头31A,31B便扫过磁带32上的两个方位磁道TA,TB一次,如图6所示,以便在或从两方位磁道记录/重放信号。
就本数据记录设备而言,每个磁道被分成三区,即,一个主数据区和一对在该主数据区两侧的边沿区。该主数据区被分为64块,每块由195字节组成。每块被分成四域,即,1-字节的第一域用以记录同步信号,6-字节的第二域用于记录子-代码和块地址,2-字节的第三域用于记录引导奇偶校验和186-字节的第四域用于记录主数据。主数据与子代码和块地址一道被记录在主数据区的每一块中。
如图7所示,二维纠错码C2和C1被附加到记录在第四域中的186-字节数据上。纠错码C1通过将其附加到成块(bolock-based)主数据而加以记录,而纠错码C2被分成两部分记录在每道的主数据区的两端部。
本数据记录装置运用一纠错编码系统,该系统中将46道或23帧组成一个单元,每帧由两道即128块组成。参见图8,纠错码C2与沿磁道方向的数据串相联的两部分被排列在主数据区的两端,而与沿磁道法向的数据串相联系的纠错码C3被记录在46个磁道的最后两道中。以上各组附加有索引信息以便对数据区彼此加以区分。
至于子代码,记录有表示主数据组之间界限的分隔计数(separator count),指示记录数的记录计数,指示由磁带格式定义的各区的区ID,指示记录单元绝对位置的帧号,指示记录单元数的组计数,和检查总数。
与上述DDS或DDS2格式相似,本数字记录装置的带格式设有与作为装入和未装入磁带若干区的引导带接续的前导区中的从带物理开始(PBOT)到带逻辑开始(LBOT)的设备区。该设备区跟随一参考区和一系统区。该参考区用作将系统运行记录(磁滞信息)记录在系统区内时的一个物理基准。该系统区接着用于记录主数据的数据区,后者又跟随一个数据结束(EOD)区。DDS2格式设置有两个分段P1和P2的两段带,如图10所示,每个分段有参考区,系统区,数据区和EOD区。
每个分段P1和P2的系统记录(磁滞信息-hysteresjsinformation)被记录在每个分段P1和P2的系统区内。
就本数据记录设备而言,接口控制器10在总线11上同外部主计算机交换数据。也就是说,接口控制器10按规定路径将来自主计算机的数据发送到用于记录路径20的信号处理部件,同时将由信号处理部件重放用于重放路径40的数据发送到主计算机。
参见图5,用于记录路径20的信号处理部件有一供以经接口控制器10馈送的输入数据的索引附加电路21,一个加有已由索引附加电路21附加了索引信息的主数据的子代码发生器22和纠错码发生器23。信号处理部件21还有供以已由纠错码发生器23附加了纠错数据的主数据和来自子代码发生器的子代码和块地址的子代码追加电路24,以及一个加有已由子代码追加电路24附加了块地址和子代码的主数据的首标奇偶校验追加电路25。信号处理部件21还有8/10调制电路26,该电路26加有已由首标奇偶校验追加电路25附加了首标奇偶校验的主数据,还有一同步信号追加电路27,电路27加有已由8/10调制电路26转换成10位数据的主数据。最后,信号处理部件21也有一边沿追加电路28,电路28加有已由同步信号追加电路27附加了同步信号的主数据,以及一个加有已由边沿追加电路28附加了边沿的主数据的记录放大器29。
索引追加电路21将索引信息附加到借助接口控制器10馈送的输入数据。该索引信息用作间隔46道或23帧组成的数据部分的划界数据。
如图5所示纠错码发生器23有存贮器49,一个C3编码器23A,一个C2编码器23B和一个C1编码器23C。
索引追加电路21将索引信息附加到经接口控制器10供给的输入数据,用于以46道或23帧作为一个单位划分数据串。
如图5所示,纠错码发生器23有存贮器49,一个C3编码器23A,一个C2编码器23B和一个C1编码器23C。
在纠错码发生器23中,存贮器49暂时贮存已由索引追加电路21,以所述数据单元为基础附加了索引信息的主数据,C3编码器23A为贮存在存贮器49中的以所述单元为基础的主数据产生用于沿磁道法向的数据串的纠错码C3并将该纠错码C3定位在构成所述数据单元的46道的最后两道上。C2编码器23B产生用于沿磁道方向的数据串的纠错码C2并将纠错码C2分成定位于主数据区的两端部的两部分。再者,C1编码器23C产生以块为基础的纠错码C1。
子代码追加电路24将由子代码发生器22供给的子代码和块地址附加到已由纠错码发生器23附加了纠错码C3,C2和C1的主数据上。这样将子代码和块地址配置在各自块的第二域。
子代码发生器22有第一和第二子代码发生电路22A,22B和系统运行记录产生电路22C,如图5所示。
在子代码发生器22中,第一子代码发生电路22A基于借助接口控制器10馈入的输入数据产生作为指示主数据单元之间划界信息的分隔标志数,和指示记录次数的记录总数。第二子代码发生器22B产生指示按磁带格式定义的各区的区ID,帧号,指示记录单元数或检查总数的组总数,连同块地址。系统记录产生电路22C对作为该磁带格式所规定的每个分段P1,P2产生系统记录(磁滞信息)。
首标奇偶校验追加电路25产生用于对子代码纠错的2-字节奇偶校验和由子代码追加电路24附加到主数据的块地址并将2-字节奇偶校验数据附加到主数据。这样,该2字节奇偶校验被配置在每个块的第三域。
8/10调制电路26将已由首标奇偶校验追加电路25附加了首标奇偶校验和块地址的主数据按字节从8位转换到10位,以便将被记录信号的直流电平维持在近似于零。
同步信号追加电路27将同步信号附加到已由8/10调制电路26按块转换成10位数据的主数据上。这就将同步信号定位于每个块的第一域。
边沿追加电路28对已由同步信号追加电路27附加了同步信号的主数据按磁道附加边沿。这就按磁道给主数据区的每一侧附加了边沿区。
已由边沿追加电路28按磁道附加了边沿的主数据通过记录放大器29加到记录重放部件30。
就有上述用于记录路径20的信号处理器的本数据记录设备而言,每条磁道被分为主数据区和在该主数据区两侧的边沿区,同时主数据区被分成64块,每块由195字节组成。此外,每块被分成四域,即,用于记录同步信号的1字节第一域,用于记录子代码和块地址的6-字节第二域,用于记录首标奇偶校验的2-字节第三域和用于记录主数据的186-字节的第四域。子代码可与主数据区的每块中的数据一道被记录。和为指示主数据划界的划界信息的分隔标志计数,指示记录次数的记录总数,指示按该磁带格式定义的各个区的区ID,指示记录数的帧数,组总数或检查总数,可作为子代码加以记录。这样可通过将每个磁道分为主数据区和在该主数据区的两侧的两个边沿区并通过与主数据区中的主数据一道记录子代码来改善磁道利用率。此外,通过将用于子代码检错的2-字节奇偶校验记录在每个块的第三域而可改善子代码的可靠性。其结果就是使该数据记录媒体具有高的磁道利用率。
此外,就本数据记录设备而言,二维纠错码C2,C1是为记录在第四域中的186字节数据产生的,纠错码C1被附加到以块为基础的主数据而纠错码C2被分为两部分并记录在主数据区的两侧。以块为基础的主数据可通过按块记录纠错码C1而改善其可靠性。此外,由于将纠错码C2分为两部分并将它们按磁道记录在数据区的两侧,故使主数据区可跟相应于旋转磁头开始/结束部分的磁带部分相隔开,从而减小主数据区的数据中所产生的误差。
另一方面,就本数据记录装置而言,是这样进行纠错编码的,即,两条磁道,也就是128块组成一帧,46磁道或23帧组成一单元或组。用于磁道方向上的数据串的纠错码C2排列和记录在主数据区的两侧,而用于沿垂直于磁道方向上的数据串的纠错码C3被定位和记录在46道的最后两道上。用于数据划界的索引信息可按单元地被附加和记录。由于将用于沿磁道方向上数据串的纠错码C2排列在主数据区的两侧,故使主数据更能抗破坏而不会受损害,从而降低了主数据出现误差的可能性并可通过用于垂直于磁道方向上的数据串的纠错码C3可靠地实现主数据的纠错。
此外,对本数据记录装置来说,分段P1和P2的两系统记录(磁滞信息)作为分段P1的系统区中的子代码加以记录的。由于分段P1和P2的两者系统记录均记录在分段P1的系统区内,故能缩短存取时间和获得一种有最佳适用性的数据记录装置。
现解释重放路径40的信号处理部件。参见图5,重放路径40的信号处理部件有一同步信号检测电路42,从磁带32的方位磁道通过记录/重放部件30再生的重放信号经一重放放大器41馈送至该检测电路42,还有一个加有从同步信号检测电路42来的双电平重放数据的8/10解调电路43。重放路径40的信号处理部件还有一个子代码分离电路45,分离电路45被加有来自8/10解调电路43经首标奇偶检验电路44已转换成8位数据的重放数据。最后,重放路径40的信号处理部件有供以经由子代码分离电路45除去了子代码的重放数据的纠错部件46和一个馈入已经由纠错部件46纠正了错误的重放数据的索引分离电路47。
在重放路径40的信号处理部件中,同步信号检测电路42检测由记录/重放部件30供给的重放信号中的同步信号并由与同步信号同步的时钟转换该重放信号以便产生重放数据。
与记录路径20的信号处理部件的8/10调制电路26相对应的装置,8/10解调电路43,通过8/10解调将由同步信号检测电路42供给的10位重放数据变换成8位数据。
首标奇偶校验电路44用2-字节首标奇偶校验完成对子代码和块地址的奇偶校验了检查。子代码分离电路45从重放数据中分离出已经由奇偶校验电路校验了奇偶性的正确子代码,并将该分离出的子代码按规定路线送至,例如,一个系统控制器(图中未示)。
如图5所示,纠错部分46有一存贮器49,一个C1解码器46A,C2解码器46B和C3解码器46C。
在纠错部分46中,存贮器49暂存已附加了索引信息,并以46—道或23—帧为一单元的主数据。存贮器47被记录路径20中信号处理部件的纠错码发生器23所共用。
C1解码器46A借助按块附加的纠错码C1对贮存在存贮器49中的每块主数据的每个单元进行错误校正处理。C2解码器46B借助附加到每磁道的主数据区两端的纠错码C2对已经过C1解码器46A错误校正的每个单元的主数据进行纠错处理。该纠错是对沿磁道方向排列的数据串执行的。C3解码器46C借助附加到构成每一数据单元的46道的最后两磁道的纠错码C3对已由C2译码器46A纠错后的每个主数据单元进行纠错处理。该纠错是对沿磁道法线方向排列的数据串执行的。
索引分离电路47从以单元为基础已由纠错部分46纠正了错误的主数据中分离出索引信息并将分离后的索引信息发送到系统控制器(未示出)。
就具有重放路径40的上述信号处理部件的本数据记录装置而言,纠错操作是通过利用以块为基础(block-based)的纠错码C1,以磁道为基础(track-based)的纠错码C2和以单元为基础(unit-based)的纠错码C3的纠错部分46实现的,从而使主数据可被可靠纠错而产生具有极高可靠性的主数据。
现解释本数据记录装置的磁道控制部件50。该磁道控制部件50有一借助首标奇偶校验电路44加有来自重放路径40的信号处理部件的块地址的块地址检测电路51,供以来自记录/重放部件30的PG脉冲的PG检测电路52,以及一个被供以块地址检测电路51和PG检测电路52的检测输出的时间检测电路53。跟踪控制电路50还有被供以时间检测电路53的检测输出的跟踪伺服电路54以及一个被加有跟踪伺服电路54的输出的主动轮驱动电路55。
在用该跟踪控制部件50的情况下,块地址检测电路51检测由首标奇偶校验电路44校验过奇偶的正确块地址并将指示检测时序的检测输出按规定路线发送至时间检测电路53。PG检测电路52检测指示来自记录/重放部件30的旋转鼓31的旋转相位的PG脉冲,并将表示其检测时序的检测输出按规定路线发送到时间检测电路53。时间检测电路53检测块地址检测电路51已检测到一予置块地址的时间标记和PG检测电路52已检测到PG脉冲的时间标记之间的时间。假设磁带32上的方位磁道被旋转磁头31A,31B扫描,从磁道TA的磁带边缘到一予置块的扫描距离,在正确跟踪状态下,等于L,则如图11所示,若有跟踪误差,所述扫描距离L视乎该跟踪误差而改变了±Δ。因此由时间检测电路53所检测的该时间是依据跟踪误差而定,从正确跟踪状态下的该时间起算而变化的。
跟踪伺服电路54检测由时间检测电路53所测时间与正确跟踪状态下的基准时间之间的时差并根据检测输出控制主动轮驱动电路55驱动记录/重放部件30的走带(tape running)系统的主导电动机,以使跟踪误差减小到零。
就具有上述跟踪控制部件50的本数据记录设备而言,跟踪控制可在无需将用于跟踪控制的ATF信号记录在磁带上的情况下完成。由于不必设备记录ATF的信号域,故可因此而增大主数据数量,从而进一步提高磁带的利用率。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将数据记录在带状记录媒体上形成的多个方位轨迹上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每道方位轨迹分成主数据区和一对在所述主数据区两侧的边沿区,对记录在每道方位轨迹的所述主数据区中的主数据进行排列;将用于检错和纠正的第一奇偶校验附加到沿轨迹方向排列的数据串上,将用于检错和纠错的第二奇偶校验附加到沿轨迹方向的垂直方向上排列的数据串上,和借助旋转头记录所述第一奇偶校验以使第一奇偶校验排列在每个方位轨迹的主数据区的两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对应于一道轨迹的主数据划分成多个块,对每一块附加另一用于检错和纠错的奇偶校验,以及将所述另一奇偶校验与数据一道记录在主数据区中的步骤。
3.一种用于将数据记录在带状记录媒体上形成的多个方位轨迹上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每道方位轨迹分成主数据区和一对在所述主数据区两侧的边沿区,根据记录在每道轨迹中主数据区内的主数据的一个数据组产生第一奇偶校验,记录所产生的第一奇偶校验以便能附加在主数据区的前侧和后侧,依据记录在每道方位轨迹中主数据区中的主数据的一个数据组及所述第一奇偶校验产生第二奇偶校验,将所产生的第二奇偶校验附加到已附加了第一奇偶校验的主数据上,以及将由此产生的数据记录在带状记录媒体上。
4.如权利要求3的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对应于一道方位轨迹的主数据划分成多个数据块,对每一块附加用于检错和纠错的另一奇偶校验,以接续到主数据的方式将所述另一奇偶校验记录在主数据区中,
5.用于记录数字数据的带状记录媒体,包括多道轨迹,每道轨迹有一主数据区和一对排列在主数据区两侧的边沿区,所述记录媒体贮存包括主数据的数字数据,根据存在于所述主数据的第一数据组产生的第一奇偶校验,所述第一奇偶校验排列在主数据的前侧和后侧,以及根据存在于主数据中的第二数据组和排列在主数据前和后侧的第一奇偶校验产生的第二奇偶校验,所述第二奇偶校验排列在存在于已附加了第一奇偶校验的那个主数据中的数据组的后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状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对应于一道轨迹的主数据被分为多个块,对每一块产生用于检错和纠错的另一奇偶校验,而所述另一奇偶校验排列在主数据区中接续到主数据的末尾。
7.用于带状记录媒体的一种数据记录设备,就该媒体而言,数据是借助旋转磁头记录在带状记录媒体上形成的多道方位轨迹上的,该设备包括用于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控制器,和第一和第二奇偶校验发生装置,用于将供检错和纠错用的第一奇偶校验和第二奇偶校验附加到经所述接口控制器供给的主数据,其中每道方位轨迹被划分成一个主数据区和一对在所述主数据区两侧的边沿区,记录在每道轨迹的所述主数据区中的主数据是按二维空间排列的,来自所述第一奇偶校验发生装置用于检错和纠错的第一奇偶校验被附加到沿轨迹方向排列的数据串上,来自所述第二奇偶校验发生装置用于检错和纠错的第二奇偶校验被附加到沿垂直轨迹方向的方向上排列的数据串,所述第一奇偶校验排列在每道轨迹的主数据区的两侧,而由此形成的数据通过旋转磁头记录在所述带状记录媒体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记录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另一奇偶校验发生装置,用于产生供每一块检错和纠错用的另一奇偶校验,来自所述另一奇偶校验发生装置的所述另一奇偶校验与所述主数据区中的主数据一道被记录。
9.一种用于有多道方位轨迹的带状记录媒体的数据记录设备,包括用于同外部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控制器,第一和第二奇偶校验发生装置,用于将供检错和纠错用的第一奇偶校验和第二奇偶校验附加到经由所述接口控制器供给的主数据上,所述第一奇偶校验发生装置根据存在于记录在带状记录媒体的主数据区中的主数据的数据组产生第一奇偶校验,该记录媒体的每一道轨迹被分成主数据区和一对排列在所述主数据区两侧的边沿区,所述第二奇偶校验发生装置基于存在于第一奇偶校验和记录在每道轨迹中的主数据区中的主数据产生第二奇偶校验,和记录装置,用于记录由第一奇偶校验发生装置产生的所述第一奇偶校验,以使所述第一奇偶校验被附加在所述主数据的前侧和后侧,所述记录装置记录由第二奇偶校验发生装置产生的所述第二奇偶校验,以致所述第二奇偶校验被附加到已附加了所述第一奇偶校验的主数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记录设备,还包括另一奇偶校验发生装置用于对主数据的一道轨迹部分被分成的多个块的每一块产生用于检错和纠错的另一奇偶校验,所述来自所述另一奇偶校验发生装置的另一奇偶校验与主数据一道由所述记录装置记录在所述主数据区内。
11.用于有多个方位轨迹的带状记录媒体的数据记录/重放设备,包括用于同外部交换数据的接口控制器,第一和第二奇偶校验发生装置,用于将供检错和纠错之用的第一奇偶校验和第二奇偶校验附加到经所述接口控制器供给的主数据上,所述第一奇偶校验发生装置根据存在于记录在带状记录媒体的主数据区的主数据的数据组产生第一奇偶校验,该记录媒体的每一轨迹被分为主数据区和一对排列在所述主数据区两侧的边沿区,所述第二奇偶校验发生装置根据存在于第一奇偶校验和记录在每道轨迹中主数据区内的主数据产生第二奇偶校验,记录/重放装置,用于记录由第一奇偶校验发生装置产生的所述第一奇偶校验以使所述第一奇偶校验被附加在所述主数据的前和后侧,和用于记录由第二奇偶校验发生装置产生的所述第二奇偶校验,以使所述第二奇偶校验被附加到已附加了所述第一奇偶校验的主数据,所述记录/重放装置读出记录在带状记录媒体的每一轨迹的主数据区内的数据。第一解码装置,用于根据由所述记录/重放装置读出的数据中的第二奇偶校验完成纠错和检错,和第二解码装置,用于根据由第一解码装置解码的数据中的第一奇偶校验完成纠错和检错,来自所述第二解码装置的解码后数据被馈送到所述接口控制器。
12.如权利要求11的数据记录/重放设备,还包括其他解码装置,用于根据包含在由第二解码装置解码后的数据中的另一奇偶校验,完成另一检错和纠错,所述其他解码装置的输出数据被馈送到所述接口控制器。
13.一种供其上记录数字数据的带状记录媒体之用的数据再现设备,所述带状记录媒体有多道各被分为主数据区和一对排列在主数据区两侧的边沿区的轨迹,根据存在于记录在每道轨迹的所述主数据区内的主数据中的第一数据组产生第一奇偶校验,所述第一奇偶校验被排列在主数据的前,后侧,以及根据存在于主数据中的第二数据组和记录在每道轨迹中主数据区内的第一奇偶校验产生第二奇偶校验,所述第二奇偶校验被排列在已附加了第一奇偶校验的主数据的后侧,该设备包括记录/重放装置,用于读出记录在带状记录媒体的每道轨迹的主数据区中的数据,第一解码装置,用于根据从所述记录/重放装置读出的数据中的所述第二奇偶校验完成检错和纠错;第二解码装置,用于根据来自所述第一解码装置的已解码数据中的所述第一奇偶校验完成检错和纠错,以及一个加有来自所述第二解码装置的解码后数据的接口控制器。
14.如权利要求13的数据记录/重放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根据包含在来自所述第二解码装置的解码后数据中的另一奇偶校验完成另一检错和纠错,所述另一解码装置的输出数据被馈送到所述接口控制器。
全文摘要
降低主数据中出现差错率的一种数据记录方法和设备。为通过旋转磁头将数据记录在磁带上多条方位磁道上,将每道方位磁道分为主数据区及其两侧的边沿区。记录在每条磁道的主数据区内的主数据按二维空间排列。纠错码C2被附加到沿磁道方向排列的数据串,而纠错码C1被附加到沿磁道宽度排列的数据串上。纠错码C2被分成排列在每一磁道主数据区两侧上的两部分。这降低了主数据中出现差错的可能性(概率)。
文档编号G11B20/12GK1119321SQ9511480
公开日1996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1995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1994年3月15日
发明者尾崎真也, 野野山秀纪 申请人:索尼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