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压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96381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隔离压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电线隔离压接到接线器上的隔离压接装置(IDC装置)。
例如,图20所示的装置被认为是传统的线束制造装置(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H7-14657)。
线束制造装置100被布置成能够制造如图6(A)所示的1-N-型线束以及如图6(B)所示的1-1-型线束。1-1-型线束是这样的线束,其中如此进行隔离压接,即两个接线器71、72的定向是在任一相反端(如图6(B)清晰所示)上,从而这两个接线器中的电线W编号相同,1与1相连,2与2相连,等等。另一方面,1-N-型线束是这样的线束,其中如此进行隔离压接,即两个接线器71、72位于在同一方向上,如图6(A)清晰所示,从而在各电线W两端上的接线器71、72的编号是颠倒的。
线束制造装置100是这样构成的,即沿电线输送路线从一构成电线供应源的线架101中拉出电线W,并且通过隔离压接方式并借助两个IDC装置105、106使接线器71、72与切断电线W的两端相连。IDC装置105、106分别在下面配备有保持接线器51、52的接线器座105a、106a并且在上面配备有可升降以便实现与置于接线器71、72中的触点(未示出)隔离压接的塞入机构105b和106b。另外,为了允许制造1-N-型线束及1-1-型线束,线束制造装置100被布置成在许多夹持电线W端部附近区域的线夹102、103和104中的线夹103、104可以相对其它线夹102绕电线输送路线轴线旋转至少180°。
以下来描述借助线束制造装置100制造1-N-型线束的方法。首先,从线架101中拉出电线W并且通过上游侧(左侧)IDC装置105把接线器71隔离压接到电线W的梢端上。然后,如图20(A)所示,原来在下游侧IDC装置106下游的线夹104被移到上游侧,并且夹持在保持接线器71附近的电线W,同时,在一个略微与上游侧接线器71分开的位置上,夹持电线W的线夹103是打开的。
然后,如图20(B)所示,下游侧线夹104在仍然夹持电线W的情况下朝下游移动,从而电线W被进一步拉出;另外,测量电线W的长度。上游侧线夹103连同下游侧线夹104和电线W一起也朝下游移动,然后线夹合拢,从而夹持住电线W。
接着,如图20(C)所示,下游侧IDC装置106切断电线W末端附近的区域,即尚未与接线器隔离压接的电线W端部,并且一个接线器72与电线W的终端相连。
接着,上游侧线夹103在仍然夹持电线W的情况下朝上游移动即回撤,从而电线W切断末端被定位成面向在上游侧的被保持在接线器座105a中的下个接线器71’。然后,在此定位状态下,电线W的切断末端通过接线器座105a和塞入机构105b隔离压接到接线器71’上。这样,完成单个1-N-型线束并且在下个线束末端侧的接线器71’被接上。
另外,图20(D)表示线束放出步骤;在这里,上游侧和下游侧IDC装置105、106被打开,以便放开接线器72和71’;另外,下游侧线夹104被打开,以便放开接线器71并且放开两端连有接线器71和72的1-N-型线束。
同时,借助线束制造装置100制造1-1-型线束的方法简要描述如下在图20(B)所示的状态中,位于最上游的线夹102合拢,线夹102朝下游侧移动以使电线W松弛。接着,上游侧线夹103、104都绕电线W轴线旋转180°。然后,下游侧IDC装置106把一接线器72隔离压接到电线W终端上,即还没有接上接线器的电线W端部上,并且切断电线W终端附近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电线已旋转180°,所以接在那里的接线器72被定位在与已接在电线梢端上的接线器71相反的方向上。接着,上游侧线夹103在仍然夹持电线W的情况下朝上游移动即被回撤,从而电线W的切断梢端被定位成面向在保持在上游侧接线器座105a中的下个接线器71’。然后,在此定位状态下,电线W的切断梢端被接线器座105a和塞入机构105b隔离压接到接线器71’上,于是,完成了一个1-1-型线束并且同时接上了在下个线束末端侧的接线器71’。
但是,在该传统线束制造装置中遇到了下列问题。
尤其是在制造1-N-型线束或1-1-型线束的情况下,当下游侧IDC装置106使接线器72与电线W终端相连时,无法同时将下个接线器71’接在电线W的切断梢端上。原因在于,接线器71’不能与上游侧电线W的切断梢端相连,除非下游侧电线W已被切断并且接线器72已与下游侧的线束终端相连。因而,隔离压接工作效率低并由此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制造大量线束。另外,需要单独驱动两个IDC装置105、106的塞入机构105b和106b的动力源,因而设备变得复杂。
另外,为使下个接线器71’与电线W的切断梢端相连,需要一个回抽线夹103,它使上游侧电线W进一步向上游移动并且相对保持在上游侧接线器座105a中的下个接线器71’定位电线W的切断梢端,因而使设备变得复杂。另外,需要线夹103的精确定位控制,以便相对下个接线器71’定位电线W的切断梢端;因此,工作效率低并且该设备不适用作需要人工干预的手动或半自动IDC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使一种不再需要所谓的回抽线夹的IDC装置,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由此提供了这样的IDC装置,即它适用作涉及人工干预的IDC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权利要求1的IDC装置是一个包括两个IDC单元的IDC装置,每个IDC单元包括一个保持一个接线器的接线器座、一个定位电线以便把电线隔离压接到设置在接线器中的触点上的线梳、一个可升降以便把线梳内的电线隔离压接到触点上的塞入机构,其中这两个IDC单元的这两个塞入机构是同时升降的。
另外,本申请权利要求2的IDC装置是一个包括两个IDC单元的IDC装置,每个IDC单元包括一个保持一接线器的接线器座、一个定位电线以便把电线隔离压接到设置在接线器中的触点上的线梳、一个可升降以便把位于线梳内的电线隔离压接到触点上的塞入机构,其中一个在塞入机构降低时接纳被切断电线的梢端接纳件设置在这两个IDC单元的两个线梳之间。
另外,本申请权利要求3的IDC装置涉及权利要求2的技术方案,其中线梳和梢端接纳件被构造成整体单元并且能够相对接线器座旋转地被轴支承着。
另外,本申请权利要求4的IDC装置涉及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的技术方案,其中设有均匀排布被塞入线梳中的电线的间距的配线夹,以便定位电线。


图19是较短单端线束的制造流程图;图20是使用传统线束制造设备的制造流程图。
图1所示的压接(IDC)装置被用来制造图6所示的各种结构的线束,即图6(A)所示的1-N-型线束、图6(B)所示的1-1-型线束、图6(C)所示的多线束及图6(D)所示的单端线束。由于1-N-型线束及1-1-型线束已经描述过了,所以在此省略了详细描述。在图6(C)所示多线束的情况下,一个有许多接线柱的接线器71与许多电线W的一端相连,有少量接线柱的多个接线器73、74与电线W的另一端相连。与有少量接线柱的接线器73相连的电线W的长度和与有少量接线柱的接线器74相连的电线W的长度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如图6(C)所示)。另外,在图6(D)所示的单端线束的情况下,一接线器75只与许多电线W的一端相连。
另外,图1所示IDC装置1包括一IDC装置主体10、一个可以移动地与IDC装置主体10相连的移动件30。
在这里,IDC装置主体10基本上成L形,它的底部12有一对沿前后方向(图1中由箭头A、B所示的方向)延伸于顶部上的轨道13,并且主体10有一个从底部12背面凸起的凸出部11。另外,一个上工具15如此设置在凸出部11的前面上,即上工具15可以垂直地(图1中箭头G、H所示的方向)升降,并且该系统被设置成,上工具15可以借助安装一个在凸出部11上侧的气缸或液压缸14而升降。另外,上工具15的驱动机械也可以是一个通过杠杆操作而动作的手动压力机。
同时,移动件30有一个可以前沿轨道13前后移动的移动台31、一个可以移向一在被装在移动台31上的上工具15的下面的对应位置的下工具32。下工具32有一个被固定到移动台31表面上的下支架33。如图3清楚所示,两个接线器座34在电线输送方向(即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以特定间隔被固定在下支架33上。一对以特定间隔前后连接的移动板35设置在每个接线器座34上。一个接线器(未示出)被固定在每对移动板35之间并且可以根据接线器长短来调整移动板35的间隙。另外,一个可以在箭头C、D所示方向上借助一支承轴(未示出)绕轴孔40枢转的梢端接纳件(梢端接纳部分)36设置在上支架33上的接线器座34之间。轴孔40成形于下支架33的后端。梢端接纳件36有一对被用来形成V形槽37的梢端接纳板36a和36b,这些V形槽37在塞入机构17(稍后描述)降低时接纳被切断的电线W1。另外,两个位于接线器座34上方的对应位置上的线梳38与梢端接纳板36a和36b成一体地左右设置在梢端接纳件36的侧边上。各线梳38如此定位电线W,即把电线W隔离压接到接线器中的触点(图中未示出)上,并且许多允许电线插入的电线插入槽39在前后方向上按与触点间距相同的间隔成形于线梳38中。另外,一个可在箭头E和F所示方向上绕由一支承轴(未示出)支承的轴孔42转动的盖41设置在梢端接纳件36上。盖41有防止在梢端接纳件36的V形槽37内的切断电线W1散开的功能。轴孔42形成于梢端接纳件36的前端上。
另外,一个防止在制造1-1-型线束时当电线W旋转180°时电线W发生扭曲效果的抗扭曲件50与电线输送方向有关地被设置在下工具32上游侧的移动台31上。抗扭曲件50由一个被固定在移动台31上并有许多电线插入槽(未示出)的主体51以及一个活动连接到主体51上并保持被插入电线插入槽中的电线W的盖52组成。
另外,一个消除在电线W隔离压接时电线W变松弛现象的导线器53相对抗扭曲件50地设置在移动台31的上游侧。导线器53包括一个被固定到移动台52上且在上部中有两行电线插入槽55的导向主体54。在导向主体54的上部内,在电线输送方向上按特定间隔地形成两行电线插入槽55。硅橡胶(未示出)被糊在导向主体54上部上的成行电线插入槽55之间,并且因弹簧(未示出)而压迫被插入成行电线插入槽55中的电线W的滚子56被设置在硅橡胶上。滚子56可拆卸地被安装在导向主体54上并且是这样设置的,即当滚子56被安装在导向主体54上时,一个设置在导向主体54前表面上的锁定件57锁定滚子56。
另外,一标尺座64与电线输送方向有关地设置在下工具32下游侧的移动台31上,并且延伸于下游方向上的测长标尺60设置在标尺座64上。多个被用来保持正在进行长度测量的电线W的止挡61(图1只示出一个)设置在标尺60上。根据电线W长度测量距离,可以朝上游或下游移动各止挡61。安装多个止挡61以便可以对付下列情况,即在制造多线束时,与有少量接线柱的接线器73和74相连的电线W有不同长度。每个止挡61由一活动设置于标尺60上且有许多电线插入槽(图中未示出)的主体62以及一个可转动地与主体62相连的盖63组成,并且每个止挡61保持被插入电线插入槽中的电线W。
同时,可升降地设置在IDC装置主体10上的上工具15配备有一个借助一缸14而可升降的工具主体16。如图4中最清楚显示的,两个塞入机构17在电线输送方向上以特定间隔设置在工具主体16上。另外,一个把由线梳38定位的电线W隔离压接到接线器触点上的IDC部件18设置在每个塞入机构17上。因此,当下工具32移到在上工具15下的一相应位置(即图1中所示状态)时,IDC件18位于线梳38上的一相应位置中。由于这两个塞入机构17设置在借助缸14来升降的工具主体16上,所以当电线W被隔离压接时,塞入机构17同时升降。另外,一个在电线W压接期间内锁紧电线W的电线锁紧件19借助一轴20被接到各塞入机构17附近的工具主体16上,从而电线锁紧件19可以升降。各个电线锁紧件19始终被设置于轴20周围的弹簧件21向下压。
另外,如图1所示,一梢端释放孔22形成在IDC装置主体10底部12上的轨道13之间。梢端释放孔22被用来放开接纳在梢端接纳件36的V形槽37中的切断电线W1。
另外,接线器座34、线梳38以及塞入机构17(包括IDC部件18)组成了权利要求1、2所述的“IDC单元”。
在图1中,符号45表示一配线夹,它均匀地排布被插入线梳38的电线插入槽39中的电线W的间隔。如图5所示,配线夹45由一有许多与线梳38的电线插入槽39同间距设置的配线槽47的配线主体46及一个在配线主体46上借助支承轴(未示出)绕一轴孔48转动的盖体49构成。
接着,参考图7-19来描述用IDC装置1制造各类线束的方法。图7、8是较长1-N-型线束的制造流程图,图9、10是较短1-N-型线束的制造流程图,图11-图13是1-1-型线束的制造流程图,图14、15是多线束的制造流程图,图16、17是较长单端线束的制造流程图,而图18、19是较短单端线束的制造流程图。
首先,参考图7、8来描述制造较长1-N-型线束的方法。在较长1-N-型线束的制造中,首先使移动件30进行如图1的箭头A所示方向的移动,结果出现了如图2所示的下工具32与上工具15分离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从电线供应源80中拉出电线W。然后,随着导线器53的移动,被拉出的电线W被插入成行电线插入槽55中,这些电线W随后被滚子56压住。然后,配线夹45的盖体49被打开,电线W穿过配线槽47,盖体49被闭合。接着,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C所示方向转动并且接线器72被安放在上游侧接线器座34上,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D所示方向转动,从而接线器72被接线器座34保持住。然后,通过使其沿箭头E所示方向转动,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被打开,拉出电线W的梢端穿过如图7(A)所示的线梳38的电线插入槽39,通过使其沿箭头F所示方向转动,盖41被闭合。在此状态下,移动件30在图1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移动,从而产生图1所示的状态,在这里,下工具32被移入在上工具15下面的一个相应位置中。然后,如图7(B)所示,如此驱动缸14,塞入机构17即IDC部件18在箭头H所示方向上降低,并且电线W被IDC部件18隔离压接到接线器72的触点上。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B)所示,电线梢端的多余部分被左侧IDC部件18切断,并且切断电线W1被接纳在梢端接纳件36的V形槽37内。然后,如图7(C)所示,如此驱动缸14,塞入机构17即IDC部件18沿箭头G所示方向升高并且下工具32返回图2所示的状态。另外,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C所示方向转动,以便接线器72离开接线器座34,通过使其沿箭头E所示方向转动,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被打开,从而切断电线W1从V形槽37中被放入梢端释放孔22中。随后,如图7(D)所示,接线器71设置在下游侧接线器座34上,下个接线器72设置在上游侧接线器座34上,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D所示方向转动,以使接线器71、72被各自的接线器座34保持住。在此状态下,具有与各自梢端相连的接线器的电线W连同配线夹45一起朝下工具32的下游侧被拉出,并测量电线W的长度;另外,在电线W梢端附近的电线W部分被止挡61固定住。当电线W被止挡61固定时,盖63被打开并且电线W被插入主体62的电线插入槽中;然后,盖63关闭,以使插入电线插入槽中的电线W被固定。
接着,如图8(A)所示,在向着下工具32的上游逐渐回拉配线夹45,电线W被插入这两个线梳38的电线插入槽39中,从而电线W被定位。在此定位中,由于间距已通过配线夹45被均匀排布的电线W可以被插入线梳38的电线插入槽39中,所以工作效率高。然后,通过使其沿箭头F所示方向转动,使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返回其初始状态。在此状态下,移动件30在图1的箭头B所示方向上移动,从而产生图1所示的状态,在这里,下工具32移动到在上工具15下的一相应位置中。然后,如图8(B)所示,如此驱动缸14,两个塞入机构17即两个IDC部件18在箭头H所示方向上同时降低,并且电线W被这两个IDC部件18隔离压接到接线器71的触点上以及下个接线器72的触点上。与此同时,电线W在下游接线器71与上游接线器72之间的多余部分被IDC部件18同时切断,切断电线W1被接纳在梢端接纳件36的V形槽37内。结果,完成了接线器72与电线W梢端的连接而接线器71与电线W的终端连接的1-N-型线束,并且下个接线器72与切断电线W的梢端连接。然后,如图8(C)所示,如此驱动缸14,这两个塞入机构17即这两个IDC部件18在箭头G所示方向上升高,从而下工具32返回图2所示的状态;另外,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C所示方向转动,从而接线器71离开下游侧接线器座34,而下个接线器72离开上游侧接线器座34,通过使其沿箭头E所示方向转动,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被打开,切断电线W1从V形槽37中被放入梢端释放孔22中。然后,通过重复图7(D)-8(C)所示的制造方法,制造出许多条1-N-型线束。
在上面的制造方法中,由于这两个塞入机构17即这两个IDC部件18同时升降,所以可以同时实现接线器71与电线W终端的连接以及接线器72与电线W的切断梢端的连接,从而可以提高隔离压接的工作效率。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制造出许多1-N-型线束,而不需要单独驱动这两个塞入机构17的动力源,因此可以简化设备结构。
另外,在同时实现接线器71与电线W终端的连接以及下个接线器72与电线W切断梢端的连接时所产生的切断电线W1被接纳在装于上游侧和下游侧线梳38之间的梢端接纳件36的V形槽37内;因而,不需要所谓的回抽线夹,从而可以简化设备结构。另外,相对下个接线器72来定位电线W切断梢端的工作变得不需要了,所以隔离压接的工作效率高,并且本发明的设备可以适用作涉及人工干预的手动或半自动IDC设备。
另外,由于线梳38和梢端接纳件36成一个整体并且被轴支承着,所以这些部件可以相对接线器座34转动,更容易进行放开切断电线W1的工作。
另外,使用配线夹45的结果是使均匀间隔的电线W可以被插入线梳38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隔离压接的工作效率。
接着,参考图9、10来描述较短1-N-型线束的制造方法。在较短1-N-型线束的制造中,因为线束较短,所以不使用配线夹45。尤其是当移动件30在图2所示状态下时,电线W从电线供应源80中被拉出。然后,随着导线器53滚子56的移动,拉出电线W被插入成行电线插入槽55中,然后,电线W被滚子56压住。接着,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C所示方向转动,从而接线器72被安置在上游侧接线器座34上,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D所示方向转动,从而接线器72被接线器座34保持住。然后,通过使其沿箭头E所示方向转动,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被打开,拉出电线W的梢端穿过如图9(A)所示的线梳38的电线插入槽39,通过使其沿箭头F所示方向转动,盖41被关闭。在此状态下,移动件30在图1的箭头B所示方向上移动,从而产生图1所示的状态,在这里,下工具32被移入在上工具15下的一相应位置中。然后,如图9(B)所示,如此驱动缸14,塞入机构17即这些IDC部件18在箭头H所示方向上降低,并且电线W被IDC部件18隔离压接到接线器72的触点上。在这种情况下,如图9(B)所示,电线W梢端的多余部分被IDC部件18切断,切断电线W1被接纳在梢端接纳件36的V形槽37内。然后,如图9(C)所示,缸14被这样驱动,塞入机构17即这些IDC部件18在箭头G所示方向上升高,而下工具32返回图2所示状态;另外,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C所示方向转动,从而接线器72离开接线器座34,通过使其沿箭头E所示方向转动,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被打开,切断电线W1从V形槽37中放到梢端释放孔22中。随后,如图9(D)所示,接线器71被置于下游侧接线器座34上,下个接线器72被置于上游侧接线器座34上,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D所示方向转动,从而接线器71和72被各自接线器座34保持住。在此状态下,有与其梢端相连的接线器72的电线W朝向下工具32的下游侧被拉出,并且测量这些电线W的长度;另外,在电线W梢端附近的电线W部分被止挡61固定。在这种情况下,不使用配线夹34,而是通过把电线W插入两个线梳38的电线插入槽39中,即可定位电线W。然后,通过沿箭头F所示方向转动,使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返回其初始状态,并且下工具32被移入图1所示的状态中。
然后,如图10(A)所示,如此驱动缸14,两个塞入机构17即两个IDC部件18在箭头H所示方向上降低,电线W被这两个IDC部件18隔离压接到接线器71的触点上以及下个接线器72的触点上。与此同时,电线W在下游侧接线器71与上游侧接线器72之间的多余部分被IDC部件18切断,切断电线W1被接纳在梢端接纳件36的V形槽37内。结果,完成了一个接线器72与电线W的梢端相连而接线器71与电线W的终端相连的1-N-型线束,并且下个接线器72与切断电线W的梢端相连。然后,如图10(B)所示,如此驱动缸14,两个塞入机构17即这两个IDC部件18在箭头G所示方向上升高;另外,下工具32返回图2所示状态,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C所示方向转动,从而接线器71离开下游侧接线器座34,下个接线器72离开上游侧接线器座34,并且通过使其沿箭头E所示方向转动,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被打开,从而切断电线W1从V形槽37中被放到梢端释放孔22中。然后,通过重复图9(D)-10(B)所示的制造方法,制造出许多1-N-型线束。
同样在上面的制造方法中,由于两个塞入机构17即两个IDC部件18同时升降,所以可以同时实现接线器71与电线W终端的连接以及接线器72与电线W的切断梢端的连接。另外,不需要所谓的回抽线夹,从而可以简化设备结构。另外,相对下个接线器72定位电线W的切断梢端的工作是不需要的,所以隔离压接的工作效率高;因此,本发明的设备可适用作涉及人工干预的手工或半自动IDC设备。
接着,参考图11-图13来描述制造1-1-型线束的方法。在1-1-型线束的制造中,使用了与图7(A)-7(C)所示的较长1-N-型线束的制造方法相似的图11(A)-11(C)所示的制造方法。然后,如图11(D)所示,接线器71被置于下游侧接线器座34上,而下个接线器72被置于上游侧接线器座34上,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D所示方向转动,从而接线器71和72被各自的接线器座34保持住。在此状态下,接线器72已与其梢端相连的电线W连同配线夹45一起朝下工具32的下游侧被拉出,并且测量这些电线W的长度。然后,电线W旋转180°并且电线W梢端附近的部分被止挡61固定。
接着,如图12(A)所示,向着下工具32的上游侧逐渐回送配线夹45,从而电线W的扭曲部分W2位于抗扭曲件50的下游侧,并且电线W被插入这两个线梳38的电线插入槽39中,从而电线W被定位。在定位状态下,由于间距已借助配线夹45而均匀布置的电线W可被插入线梳38的电线插入槽39中,所以工作效率高。然后,通过使其沿箭头F所示方向转动,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返回其初始状态。在此状态下,抗扭曲件50的盖52被转动和打开,并且比扭曲部分W2更靠下游的电线W被插入主体51的电线插入槽中;然后,盖52被关闭,插入电线插入槽中的电线W被固定。结果,防止扭曲部分W2作用于IDC装置。
然后,移动件30在图1的箭头B所示方向上移动,从而产生图1所示状态,在这里,下工具32移到在上工具15下面的一相应位置中。接着,如图12(B)所示,如此驱动缸14,两个塞入机构17即两个IDC部件18在箭头H所示方向上同时降低,电线W被这两个IDC部件18隔离压接到接线器71的触点上及下个接线器72的触点上。与此同时,电线W在下游接线器71与上游接线器72之间的多余部分被IDC部件18切断,切断电线W1被接纳在梢端接纳件36的V形槽37内。结果,制造出一个反转接线器72与电线W梢端相连及接线器71与电线W的终端相连的1-1-型线束。由于随后被连接的切断电线W被旋转180°,所以下个接线器72在反转状态下与随后连接的切断电线W相连。然后,如图12(C)所示,缸14被这样驱动,两个塞入机构17即这两个IDC部件18在箭头G所示方向上升高,下工具32返回图2所示的状态;另外,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C所示方向转动,从而接线器71离开下游侧接线器座34,下个接线器72离开上游侧接线器座34,通过沿箭头E所示方向转动,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被打开,切断电线W1从V形槽37中被放到梢端释放孔22中。
然后,随后连接的切断电线W的反向状态返回初始状态。另外,接线器71被置于下游侧接线器座34上,下个接线器72被置于上游侧接线器座34上,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D所示方向转动,从而接线器71和72被各自的接线器座34保持住。在此状态下,接线器72已与其梢端相连的电线W连同配线夹45一起朝下工具32的下游侧被拉出,测量这些电线W的长度;另外,在电线W梢端附近的电线W部分被止挡61固定。
接着,如图13(A)所示,在向着下工具32的上游逐渐回送配线夹45,从而电线W的扭曲部分W2位于抗扭曲件50的下游侧,并且电线W被插入这两个线梳38的电线插入槽39中,因而电线W被定位。然后,通过沿箭头F所示方向转动,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返回其初始状态。
接着,移动件30在图1的箭头B所示方向上移动,从而产生图1所示状态,在这里,下工具32被移入在上工具15下面的一相应位置中。然后,如图13(B)所示,缸14被这样驱动,这两个塞入机构17即这两个IDC部件18在箭头H所示方向上降低,并且电线W被IDC部件18隔离压接到接线器71的触点上及下个接线器72的触点上。同时,电线W在下游侧接线器71与上游侧接线器72之间的多余部分被IDC部件18切断,切断电线W1被接纳在梢端接纳件36的V形槽37内。结果,制造出一个反转接线器72与电线W的梢端相连以及接线器71与电线W的终端相连的1-1-型线束,并且下个接线器72与随后连接的切断电线W的梢端相连。然后,如图13(C)所示,缸14被这样驱动,两个塞入机构17即这两个IDC部件18在箭头G所示方向上升高,下工具32返回图2所示状态,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C所示方向转动,从而接线器71离开下游侧接线器座34,下个接线器72离开上游侧接线器座34;另外,通过沿箭头E所示方向转动,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被打开,从而切断电线W1从V形槽37中被放到梢端释放孔22中。然后,通过重复图11(D)-13(C)所示的制造方法,制造出许多条1-1-型线束。
同样在上面的制造方法中,由于这两个塞入机构17即这两个IDC部件18是同时升降的,所以可以同时实现接线器71与电线W终端的连接以及下个接线器72与电线W的切断梢端的连接。另外,不需要所谓的回抽线夹,所以可以简化设备的结构。另外,相对下个接线器72定位电线W的切断梢端的工作是不必要的,所以隔离压接的工作效率高;因此,本发明的设备可适用作涉及人工干预的手动或半自动IDC设备。
接着,参考图14、15来描述制造多线束的方法。在多线束的制造中,移动件30处于图2所示状态。在此状态下,从电线供应源80中拉出电线W。然后,随着导线器53的移动,拉出电线W被插入成行电线插入槽55中并且这些电线W随后被滚子56压住。然后,配线夹45的盖体49被打开,电线W穿过配线槽47并且盖体49被闭合。然后,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C所示方向转动,从而许多有少量接线柱的接线器73、74被置于上游侧接线器座34上,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D所示方向转动,因而有少量接线柱的接线器73、74被接线器座34保持住。然后,通过沿箭头E所示方向转动,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被打开,从而拉出电线W的梢端穿过如图14(A)所示的线梳38的电线插入槽39,并且通过沿箭头F所示方向转动,盖41被关闭。在此状态下,没有电线W被插入等于接线器73与74之间边界的一个电线插入槽39中;该电线插入槽39是空着的。在此状态下,移动件30在图1的箭头B所示方向上移动,从而产生图1所示状态,在这里,下工具32被移入在上工具15下面的一相应位置中。然后,如图14(B)所示,如此驱动缸14,塞入机构17即这些IDC部件18在箭头H所示方向上降低,电线W被IDC部件18隔离压接到接线器72的触点上。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4(B)所示,电线梢端的多余部分被IDC部件18切断,切断电线W1被接纳在梢端接纳件36的V形槽37内。然后,如图14(C)所示,如此驱动缸14,这些塞入机构17即这些IDC部件18在箭头G所示方向上升高,下工具32返回图2所示状态。另外,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C所示方向转动,从而接线器74离开接线器座34,通过沿箭头E所示方向转动,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被打开,因此,切断电线W1从V形槽37中被释放到梢端释放孔22中。
随后,如图14(D)所示,有许多接线柱的接线器71被置于下游侧接线器座34上,有少量接线柱的下个接线器73和74被置于上游侧接线器座34上,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D所示方向转动,从而接线器71、73和74被各自的接线器座34保持着。在此状态下,有少量接线柱的接线器7已与其梢端相连的电线W以及有少量接线柱的接线器74已与其梢端相连的连同配线夹45一起朝下工具32的下游侧被分别拉出,测量这些电线W的长度;另外,在电线W梢端附近的电线W部分被止挡61固定。
接着,如图15(A)所示,在朝向下工具32的上游逐渐回拉配线夹45,电线W插入这两个线梳38的电线插入槽39中并由此被定位。在此定位状态下,由于间距已借助配线夹45而均匀布置的电线W可被插入线梳38的电线插入槽39中,所以工作效率高。然后,通过沿箭头F所示方向转动,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返回其初始状态。在此状态下,移动件30在图1的箭头B所示方向上移动,从而产生图1所示状态,在这里,下工具32被移到在上工具15下面的一相应位置中。
然后,如图15(B)所示,缸14被这样驱动,两个塞入机构17即两个IDC部件18在箭头H所示方向上同时降低,电线W被这两个IDC部件18隔离压接到有许多接线柱的接线器71的触点上及有少量接线柱的下个接线器73和74的触点上。与此同时,电线W在有许多接线柱的下游侧接线器71与有少量接线柱的上游侧接线器73和74之间的多余部分被IDC部件18切断,切断电线W1被接纳在梢端接纳件36的V形槽37内。结果,制造出一个有少量接线柱的接线器73、74与电线W梢端相连而有许多接线柱的接线器71与电线W的终端相连的多线束,并且有少量接线柱的下个接线器73和74与切断电线W的梢端相连。
然后,如图15(C)所示,缸14被这样驱动,这两个塞入机构17即这两个IDC部件18在箭头G所示方向上升高,而下工具32返回图2所示状态;另外,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C所示方向转动,从而有许多接线柱的接线器71离开下游侧接线器座34,而有少量接线柱的下个接线器73和74离开上游侧接线器座34,通过沿箭头E所示方向转动,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被打开,从而切断电线W1从V形槽37中被释放到梢端释放孔22中。然后,通过重复图14(D)-15(C)所示的制造方法,制造出许多的多线束。
同样在上面的制造方法中,由于这两个塞入机构17即这两个IDC部件18被同时升降,所以可以同时实现有许多接线柱的接线器71与电线W终端的连接以及有少量接线柱的下个接线器72与电线W的切断梢端的连接。另外,不需要所谓的回抽线夹,所以可以简化设备的结构。另外,相对下个接线器72来定位电线W的切断梢端的工作是不必要的,所以隔离压接的工作效率高;因此,本发明的设备可以适用作涉及人工干预的手动或半自动IDC设备。
接着,参考图16、17描述制造较长单端线束的方法。在较长单端线束的制造中,首先移动下游侧塞入机构17(IDC部件18)、接线器座34、梢端接纳板36a以及线梳38,并且使用了与图7(A)-7(C)所示的较长1-N-型线束制造方法相似的如图16(A)-16(C)所示的制造方法。然后,如图16(D)所示,下个接线器72被置于上游侧接线器座34上,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D所示方向转动,从而下个接线器72被上游侧接线器座34保持着。在此状态下,接线器72已与其梢端相连的电线W连同配线夹45一起朝向下工具32的下游侧被拉出,测量这些电线W的长度;另外,电线W梢端附近的电线W部分被止挡61固定。
接着,如图17(A)所示,在相对下工具32的上游侧逐渐回拉配线夹45,从而电线W插入这两个线梳38的电线插入槽39中并且电线W被定位。在此定位状态下,由于间距已借助配线夹45而均匀布置的电线W可以被插入线梳38的电线插入槽39中,所以工作效率高。然后,通过沿箭头F所示方向转动,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返回其初始状态。在此状态下,移动件30在图1的箭头B所示方向上移动,从而产生图1所示状态,在这里,下工具32被移动到在上工具15下面的一相应位置中。
然后,如图17(B)所示,缸14被这样驱动,塞入机构17即IDC部件18在箭头H所示方向上降低并且电线W被IDC部件18隔离压接到接线器72的触点上。同时,前接线器72与之相连的电线W终端被IDC部件18切断。结果,制造出一个前接线器72与电线W的梢端相连的单端线束,而且下个接线器72与切断电线W梢端相连。
然后,如图17(C)所示,缸14被这样驱动,塞入机构17即IDC部件18在箭头G所示方向上升高,下工具32返回图2所示状态;另外,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C所示方向转动,从而下个接线器72自离开上游侧接线器座34。然后,通过重复图16(D)-17(C)所示的制造方法,制造出许多条较长单端线束。
最后,参考图18、19来描述制造较短单端线束的方法。在较短单端线束的制造中,因为线束较短,所以没有使用配线夹45。在这里,使用了与图16(A)-16(C)所示的较长单端线束制造方法相似的如图18(A)-18(C)所示的制造方法,除了没有使用配线夹45以外。然后,如图18(D)所示,下个接线器72被置于上游侧接线器座34上,测量这些电线W的长度;另外,电线W梢端附近的电线W部分被止挡61固定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把电线W插入上游侧线梳38的电线插入槽39中来定位电线W。然后,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F所示方向转动,从而使梢端接纳件36的盖41返回其初始状态,下工具32被移入到图1所示状态中。
接着,如图19(A)所示,如此驱动缸14,塞入机构17即IDC部件18在箭头H所示方向上降低,电线W被IDC部件18隔离压接到下个接线器72的触点上。与此同时,前接线器72与之相连的电线W终端被IDC部件18切断。结果,制造出一个前接线器72与电线W的梢端相连的单端线束,而下个接线器72与切断的电线W梢端相连。
然后,如图19(B)所示,如此驱动缸14,塞入机构17即IDC部件18在箭头G所示方向上升高,下工具32返回图2所示状态;另外,使梢端接纳件36沿箭头C所示方向转动,从而下个接线器72离开上游侧接线器座34。然后,通过重复图18(D)-19(B)所示的制造方法,制造出许多条较长单端线束。
如上所述,如本申请权利要求1所述的IDC装置包括两个IDC单元,每个IDC单元包括一个保持一接线器的接线器座、一个定位电线以便把电线隔离压接到置于接线器中的触点上的线梳以及一个可升降以便把位于线梳内的电线隔离压接到触点上的塞入机构,其中这两个IDC单元的这两个塞入机构是同时升降的。由此一来,可以同时实现接线器与电线终端的连接以及下个接线器与电线切断梢端的连接,因而,可以提高隔离压接工作效率。结果,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许多线束的制造并且不需要单独驱动两个塞入机构的动力源,从而简化了设备的结构。
另外,如本申请的权利要求2所述的IDC装置包括两个IDC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一个保持一接线器的接线器座、一个定位电线以便把电线隔离压接到置于接线器中的触点上的线梳以及一个可升降以便把位于线梳内的电线隔离压接到触点上的塞入机构,其中一个在塞入机构降低时接纳被切断电线的梢端接纳件设置在这两个IDC单元的两个线梳之间。因此,在一接线器与电线终端连接而下个接线器与电线的切断梢端连接时所产生的电线被接纳在这个梢端接纳件中,所以不需要所谓的回抽线夹,从而可以简化设备的结构。另外,相对下个接线器来定位电线W切断梢端的工作变得不必要了,所以隔离压接的工作效率高,并且本发明的设备可以适用作涉及人工干预的手动或半自动IDC设备。
另外,如本申请的权利要求3所述的IDC装置涉及权利要求2的技术方案,其中线梳和梢端接纳件成一个整体并且可以相对接线器座旋转地被轴支承着。因此,可以更容易地实现切断电线的放开工作。
另外,如本申请的权利要求4所述的IDC装置涉及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的技术方案,其中设置均匀布置被插入线梳中的电线的间距的配线夹,以便定位电线。因此,有均匀间距的电线可以被插入线梳中,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包括两个IDC单元的IDC装置,每个IDC单元包括一个保持一接线器的接线器座、一个定位电线以便把电线隔离压接到设置在接线器中的触点上的线梳以及一个可升降以便把位于线梳内的电线隔离压接到触点上的塞入机构,其中,这两个IDC单元的这两个塞入机构是同时升降的。
2.一种包括两个IDC单元的IDC装置,每个IDC单元包括一个保持一接线器的接线器座、一个定位电线以便把电线隔离压接到设置于接线器中的触点上的线梳以及一个可升降以便把位于线梳内的电线压接到触点上的塞入机构,其中,一个在塞入机构降低时接纳被切断电线的梢端接纳件设置在这两个IDC单元的两个线梳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IDC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线梳和该梢端接纳件成一个整体并且可以相对接线器座旋转地被轴支承着。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IDC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一个均匀安排置被插入该线梳中的电线的间距的配线夹,以便定位电线。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IDC装置,其中同时实现了一接线器与电线终端的连接以及下个接线器与电线切断梢端的连接,从而提高了隔离压接效率。IDC装置1包括两个IDC单元,每个IDC单元包括一保持接线器71、72、73和74的接线器座34、用来定位电线W以便把电线W隔离压接到在接线器71、72、73和74中的触点上的线梳以及一个可升降以便把位于线梳38内的电线隔离压接到触点上的塞入机构17的IDC部件18。这两个IDC单元的这两个塞入机构17的IDC部件18是同时升降的。
文档编号H01R43/048GK1433113SQ0310186
公开日2003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2年1月18日
发明者矢川博 申请人: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