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配线盒以及组装该电气配线盒的方法

文档序号:6842660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气配线盒以及组装该电气配线盒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配线盒,内部安装有像在汽车中使用的电气单元(电气控制单元)和配线板等组件,并给以确定性的保护,本发明还涉及到组装该电气配线盒的一种方法。
背景技术
图10示出了一种现有的电气配线盒。
电气配线盒501包括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一个上盖502,一个下盖503(即,配线盒体),一个配线板504以及一个母线板505,在两个盖502和503之间以堆叠的方式接收该母线板和配线板。
配线板504包括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一个绝缘板部分506,放置在绝缘板部分506表面上的多个带有绝缘护套的线507,伸展并通过绝缘板部分506的接线端508,接线端508分别与线507压力接触。压力触点部分508a形成于接线端508的一端而阳性塞状的电触头部分508b形成于该接线端的另外一端。
母线板505包括一个绝缘板部分509,以及安装在绝缘板部分509的表面之上的多个母线510。母线510有一个从其上向上伸展的整体的阳性塞状接线端511,或者是一个从其上向下伸展的整体的阳性塞状接线端511。
接线端508和511凸起并进入形成在上盖502和下盖503上的相对应的壳体512和513中,接线端508和511与壳体512和513啮合在一起形成了连接器。外部束线连接器(未示出)与这些连接器相互连接。
举例来说,具有母线板505和安装在其上的配线板504的下盖503,将要在组装上述现有的电气配线盒501的过程中发生移动,一个临时的盖(未示出)需要安装在下盖503以便对接线端508以及从绝缘板部分506凸起的其他接线端给予保护。
尽管在组装该电气配线盒501的过程中需要这样的一个临时盖(未示出),但在最终产品中对于电气配线盒501来说则不需要这个盖,因此在组装该电气配线盒501的过程中将被要求省略掉这样一个临时盖(未示出)。
此外,当临时盖(未示出)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安装在下盖503上时,该盖可能会发生相对于下盖503的振动,这样临时盖(未示出)可能会脱离下盖503或是从下盖503中掉下,这会导致一种不希望的状态发生接线端508以及从绝缘板部分506凸起的其他接线端得不到保护。

发明内容
如前所述,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气配线盒以及组装该电气配线盒的方法,其中电气配线盒的组装过程可以不必需要一个临时盖或相关组件,而像电气单元以及配线板之类的内部组件将得到有效的保护。
上述目的通过电气配线盒获得,其中包括一个电气配线盒体,内部组件将安装于里面;一个盖,安装在配线盒体以保护内部组件;其中盖在第一位置上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其中盖在不同于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上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
在上述的结构中,可以不必提前准备一个临时盖用于保护内部组件,该临时盖也不必保持安装在配线盒体上以对内部组件进行保护,而该临时盖是在电气配线盒通过在配线盒体接收内部组件而完全组装完成之前,由配线盒体所接收的。在电气配线盒通过在配线盒体内接收内部组件而实现完全组装完成之前将盖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上,这样,配线盒体内所接受的内部组件由该盖加以保护。当盖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上时,电气配线盒将完全组装完毕。因此,在组装该电气配线盒的过程中,不必需要临时盖,从而内部组件由该盖得到确定保护而不必增加组件的数量。
优选的是,当该盖临时安装于配线盒体上时,相应于配线盒体来说盖的安装方向与当该盖被完全安装于配线盒体上时,相应于配线盒体的盖的安装方向正好相反。
对于这种结构,可以很容易的对下述情况加以辨识是否所有的内部组件均在配线盒体内还是只有部分内部组件在配线盒体内。
优选的是,盖具有一个第二啮合部分。配线盒体具有一个第二保持部分。盖通过将第二啮合部分与第二保持部分相互接合的方式实现临时固定在配线盒体上。
对于这种结构,例如在组装一半的电气配线盒发生移动的过程中,盖是很难脱离配线盒体的。此外,在配线盒体已经接收到部分内部组件而又要进行其它内部组件的安装时,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的盖能很容易的从配线盒体移开而不需要更多的劳力。
优选的是,其中盖具有一个第一啮合部分。配线盒体具有第一保持部分上。盖通过将第一啮合部分与第一保持部分相互接合的方式实现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上。
对于这种结构,盖不会轻易脱离掉已经组装完成的配线盒的电气配线盒体。盖很难脱离已经组装完成的电气配线盒的配线盒体,因此,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上的盖能够确定的安装在配线盒体之上。
优选的是,盖具有一个第一导引部分。配线盒体具有一个对应于第一导引部分的第一接收部分。盖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上的同时,第一导引部分被导引至第一接收部分。盖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上的同时,第一导引部分被导引至第一接收部分。
对于这种结构,当盖临时或是完全的固定于配线盒体上时,相对于配线盒体,盖可以很容易的定位(即,不会设置在位置之外)并安装在其上。
优选的是,盖具有一个第二导引部分上。配线盒体具有一个对应于第二导引部分的第二接收部分。盖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上的同时,第二导引部分脱离于第二接收部分。盖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上的同时,第二导引部分被导引至第二接收部分中。
对于这种结构,当盖临时或是完全的固定于配线盒体上时,在确认形成于盖上的其他导引部分的同时,盖安装在配线盒体上。因此,可以避免将盖错误的安装在配线盒体上的情况。
这里,更可取的是,第二啮合部分设置在第二导引部分上。第二保持部分设置在配线盒体的一个侧壁上。
对于这种结构,通过将盖的第二导引部分的第二啮合部分与形成在配线盒体侧壁的第二保持部分互相啮合,盖能够很容易并且确定的被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上。
这里,更可取的是,第一保持部分设置在盖的一个侧壁上。第一啮合部分设置在配线盒体的一个侧壁上。
对于这种结构,通过将盖的侧壁的第一保持部分与配线盒体侧壁的第一啮合部分互相啮合,盖能够很容易并且确定的被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上。
优选的是,具有直立形状接线端的配线板以及包括对应于上述接线端的配合接线端的一个连接器在内的一个电气单元,可以作为内部组件。电气单元安装在配线板的上侧,以便接线端可以分别的与配合接线端进行电气连接。
对于这种结构,配线板和电气单元可以很容易并且确定的电气连接在一起。此外,在组装电气配线盒的过程中,通过将盖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的方式,配线板上面向上直立的接线端可以有效地得到保护。
这里,更可取的是,接线端分别形成于安装在配线板上的母线的一端,而母线的另外一端连接至安装在配线板上的线以便形成了配线板上的电路。安装在电气单元上的连接器可作为一个PCB连接器使用,以便该连接器的配合接线端的一部分与电气单元板上的电导体焊接在一起。
对于这种结构,配线板和电气单元通过接线端(形成在配线板母线上的一端)以及安装在电气单元之上的PCB连接器,确定的电气连接在一起,因此起到电路功能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另外提供了组装该电气配线盒的一种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在配线盒体中安装第一内部组件;将盖临时安装于配线盒体上以保护内部组件;从配线盒体上移开盖;在配线盒体上安装第二内部组件;以及将盖完全安装在配线盒体上。
在上述方法中,可以不必提前准备一个临时盖用于保护内部组件,该临时盖也不必保持安装在配线盒体上以对内部组件进行保护也不必在电气配线盒通过在配线盒体接收到内部组件而实现完全组装完成之前,接收在配线盒体中。在电气配线盒通过在配线盒体内接收内部组件而完全组装完成之前,来实现将盖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上,这样,配线盒体内所接受的内部组件由该盖加以保护。当盖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上时,电气配线盒将完全组装完毕。因此,在组装该电气配线盒的过程中,不必需要临时盖,从而内部组件由该盖得以确定保护,而不必增加组装该电气配线盒的组件数量。
优选的是,在临时安装的这一步骤中,相对于配线盒体来说盖的安装方向与在完全安装这一步骤中,相对于配线盒体的盖的安装方向正好相反。


上述的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通过结合优选的实例并参考附图所进行的详细描述可以变得更加清楚,其中图1是一透视图,显示了本发明的电气配线盒的一个优选实例以及组装该电气配线盒的一种方法;图2是一透视图,显示了盖以完全保持的方式安装在电气配线盒上的状态;图3是一透视图,显示了配线盒体中接收到内部组件的状态;图4是一透视图,显示了盖的外侧;图5是一透视图,显示了盖的内侧;图6是一分解透视图,显示了本发明的电气配线盒的另外一个实例以及组装该电气配线盒的一种方法,这幅图显示了已经接收到内部组件的配线盒体中将要安装其他内部组件的状态;图7是一透视图,显示了在组装状态下的电气配线盒;图8是一透视图,显示了内部组件;图9是一透视图,显示了内部组件的相反一侧;图10是一分解透视图,显示了现有的电气配线盒。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电气配线盒以及组装该电气配线盒的方法将啮合图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至5示出了本发明电气配线盒和组装该电气配线盒的方法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
该电气配线盒1的各种方向将啮合图1到4描述。
如图1和2所示,盖60在配线盒体70的上侧,合成树脂支撑件100设置在该配线盒体70的下侧。如图1所示音叉形接线端38设置在该配线盒体70的前侧(这样保险块80(图6和7)可以放到该配线盒体70上)。如图2示出的配线盒体70的一个侧壁72b所在的一侧,即一对安装件120设置在配线盒体70上的那一侧为后侧。如图2和4所示,形成在盖60上的凸出部分62t所在侧为该盖60的前侧,形成在盖60中的开口65所在侧为盖60的后侧。如图1至3所示,配线盒体70的相对侧壁72c和72a彼此面对的方向为左右向。
在说明书中,定义的“上和下”、“前和后”、“右和左”是为了方便的缘故而给出的,即为了描述各个部分的目的而给出的,并且当该电气配线盒在实际应用中以及在组装该电气配线盒的方法实际操作时,这些定义并不总是与其相应的方向一致。
如图1和2所示,电气配线盒体1包括由一种合成树脂构成的配线盒体70(图3),其接收合成树脂模制配线板101和102(图3)、电气单元5(图6)等等,还包括合成树脂构成的上端盖60(图1、2、4和5),其安装在配线盒体70上以保护该配线板101和102、电气单元5(图6)等等。
如图3所示,配线盒体70具有普通的矩形盒形状,还具有一个由底壁(未示出)和侧壁72a、72b和72c形成的接收部分73,侧壁72a、72b和72c形成在底壁(未示出)的外边缘部分。
如图2和3所示,一对滑动导引状连接部分72p形成在配线盒70的后侧壁72b上。如图1到3所示,分别与该连接部分72p相对应的滑动导引部分122分别形成在部分曲形的安装件120上。每个上具有滑动导引部分122的曲形安装件120可分别彼此分开地(滑动地)安装在配线盒70的连接部分72p上。
具有一个通孔的一个固定部分125形成在每个曲形安装件120上,这样该安装件120可以确定地安装到一个配合安装件(未示出)上。安装件120的曲形部分127可以由各种形状的肋128加以增强坚固。
多个梁形啮合部分72h形成在配线盒70的每个相对侧壁72a、72c上。与安装件120(图1到3示出)形状不同的其它安装件(未示出)可分开地放到在每个侧壁上的梁状啮合部分72h中的任何一个上。
普通矩形板形状的配线板101设置在配线盒体70的上层,另一个以普通矩形板形状的配线板102设置在配线板101的下面。两个配线板101和102安放在配线盒体70的内部组件中。
如图3所示,上面的配线板101包括一个平面板状基础板部分111,以及一个通孔形式的定位部分11j设置在该基础板部分111上。母线30的阳性接线端部分33和36从该平面板状基础板部分111向上或垂直延伸。如图1和3所示,每个母线30L中,阳性塞状接线端部分33L在最近的端部弯折,同时母线体31L延伸、弯折并与音叉形接线端部分38L连接。该母线30、30L上涂以电镀锡。
每个均具有固定孔15L1的多个柱形固定件15形成在配线板101(图3中示出)的基础板111的上表面上,这样该电气单元5(图6中示出)可以确定地安装到配线板101的上面。该上部配线板101被用作一个安装件,其上固定着该电气单元5(图6中示出)。
电气单元5(如图6所示)需要安装于配线板101的上面,而在电气单元5的配线板部分5A上分别形成的固定部分5V上分别形成的固定插孔5VL部分,将分别与配线板101上的基础板部分111上的固定部分15中的固定插孔15L排成一排的紧固的插孔5VL和15L。螺钉将通过每对排成一排的固定部分5V和15中的15L。通过这样操作,电气单元5(在图6中示出)将会确定的安装于配线板101(在图3中示出)上侧。
如图6所示,电气单元5(其为内部组件5)包括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绝缘板部分(即印刷电路板部分)5A以及印在其上面的电导体5B。电子和电气单元,包括一块IC板5H,一个电容器5J,继电器连接基板5K(用于连接继电器(未示出)),一个连接器5L以及另外一个连接器5P。电子和电气单元均需要安装在绝缘板部分5A上。这些部分通过由铜箔制成的电导体进行电气连接,从而形成了一台电子控制设备。
“IC”意为集成电路,是“Integrated Circuit”的缩写。IC是一种电子电路,像晶体管,二极管,电阻器和电容器等多个电路元件在一块底板上或其内彼此连接并通过导线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了具有高密度结构的电子电路。
电气控制单元通常称作“ECU”。其中包括由计算机操控的控制器以及一种判别装置。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绝缘板部分5A上印制有电导体5B,其由一个透明或是半透明的绝缘护套5C进行保护。
金属接线端(未显示)插入到一由合成树脂制成的连接器壳体5M中,从而形成了连接器5L。通过在连接器5L的较低表面处所设置的配线板部分5A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矩形开口5D。采用这种结构,母线30中的接线端部分36能够与连接器5L的较低一侧连接。
连接器5L中所提供的接线端的啮合部分(未示出),分别焊接于印在绝缘板部分5A上的相应的电导体之中,因此可与这些电导体5B进行电气连接。从而,如图6所示的连接器5L将作为一种用于PCB的垂直安装类型连接器。这里“PCB”意为“印刷电路板”。
另一连接器5P包括阳性金属接线端5T和一个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壳体5Q。该阳性金属接线端5T分别电气连接至印在绝缘板部分5A上的相应的电导体5B。
如图4和5所示,在上盖60的周壁62上形成有多个导引部分67,67T和67U(图5),在图3所示的配线盒体70的外侧72上形成有多个接收导引部分77,77T和77U,分别对应于导引部分67,67T和67U。
如图3所示,配线盒体70上的每个接收导引部分77,77T和77U均有一导引凹槽77,77T,77U,通常横截面为T型,在上盖60上的每个导引部分67,67T和67U包括一个平板型导引块部分67,67T和67U(图5),并对应于图4和5中所示的导引凹槽77,77T,77U。
上盖60的周壁62上面形成有支持部分67a并向外凸出,在这些支持部分67a的外部边缘分别形成有上盖60的导引块部分67,67T和67U。如图3所示,配线盒体70上的每个接收导引部分77,77T和77U包含一个从配线盒体70的外侧72向外伸展的框架部分77b以及一条伸长的狭窄凹槽77a(图3),对应于图4和5中所示的上盖60的支持部分67a。
如图4和5所示,上盖60的侧壁62a,62b和62c上提供有完全保持部分69(每个均有一完全保持凸起69a)。在图3所示的配线盒体70的侧壁72a,72b和72c上面提供有完全啮合部分79(每个均有一完全啮合凸起79a),分别对应于完全保持部分69。
如图4和5所示,上盖60包括一个为通常矩形的顶壁61,以及在顶壁61的周侧边缘部分所形成的侧面62a,62b,62c和62d。在图5所示中上盖60具有一接收部分63。通过在图4和5中所示的上盖60的顶壁61上形成有一个通常为矩形的开口65,其对应于电气单元5的连接器5P。
如图4和5所示,在上盖60中的开口65的外侧边缘形成有一个肋65a。一个导引肋65b从该肋65a(形成于上盖60的开口65的外侧边缘)一直延伸至上盖60的内部。肋65a在形状上对应于图6中所示的连接器5P的连接器壳体5Q的上边缘部分5R。图4和5所示的导引肋65b在形状上对应于图6中所述的连接器5P的连接器壳体5Q的侧壁部分5S。
如图4所示,在上盖60的侧壁62d上形成有多个为通常T型的凸起62t以及在侧壁62d上形成的一对窗口62w。如图5所示,在上盖60的顶壁61的内表面上形成有横纵交错的肋61a和61b以便增强上盖60的强度。
在电气配线盒1中,盖60可以按照图2所示以通常的位置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中。另外,在电气配线盒1中,盖60也可以按照不同于图1所示的通常位置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中。
对于电气配线盒1的结构,如果在组装电气配线盒1的过程中,在配线板101(图3)上,可以不必提前准备一个临时的盖(未示出)用于保护接线端组36及其他接线端;通过接收到在配线盒体70中的配线板101和102,电气单元5(图6所示)等等,全部组装完成电气配线盒1之前,这个临时的盖(未示出)也不必保持安装在配线盒体70上以保护接线端组36以及其他接线端(设置在配线盒体70所接收到的配线板101上)。
如图1所示,盖60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中直到在配线盒体70(图3所示)中接收到配线板101和102,电气单元5(图6中所示)等之后,电气配线盒1全部组装完成。因此,设置在配线板101上的接线端36及其他接线端将会有盖60加以保护,配线板101接收在配线盒体70中。
如图2所示,盖60完全固定在配线盒体70中,从而完全装配了电气配线盒1。所以,在组装电气配线盒1的过程中不需要临时盖(未示出)。这样,不必在组装电气配线盒1的过程中增加组成部分的数量,即可以更好的对设置在配线板101(在图1至3中示出)上的接线端36及其他接线端加以保护。
如图2所示,在盖60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70之前,电气配线盒1处于良好状态下。当电气配线盒1被组装完成后,壳体50(在图6和8中示出),电气单元(图6所示)以及熔丝盒80(在图6和7中示出)将按照图2所示安装在配线盒体70上。
盖60(图4和5所示),电气单元5(图6中所示),壳体50(图6和图8中所示)以及熔丝盒80(在图6和7中示出)可以用于图1至3所示的电气配线盒(还有组装电气配线盒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实现以及图6至9中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实现。
如图8所示,在壳体50的相对端分别形成有导引部分52h,以及与这些导引部分52h分别对应的导引接收部分76,其分别形成于图3所示的配线盒体70的相对侧72a和72c的前端部分。如图8所示配线盒体70的每一个导引接收部分76均有一导引凹槽76,其具有通常T型的横断面,并且壳体50的每一个导引部分52h均包括对应于导引凹槽76的一个平板状导引块部分52h。壳体50的外侧52上形成支撑部分52j并向外凸出,而在这些支撑部分52j的外侧边缘之上分别形成了壳体50的导引块部分52h。
如图3所示,配线盒体70的每一个导引接收部分76包括从配线盒体70的侧面72a,72c向外伸展的一个支架部分76b,以及对应于壳体50的支撑部分52j(图8)的一个伸长的狭窄凹槽76a(图3)。
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70(如图1所示)的盖60的安装方向与盖60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70(如图2所示)的安装方向相反,也就是说,两种安装方向彼此前向后向相差180度。
对于这种电气配线盒1的结构,从图1的情形中可以很容易的认定尽管配线板101和102接收到配线盒体70中,电气单元5(图6中所示)仍还没有安装于配线板101上,另外还可容易的从图2的情形中认定所有必要的内部部分都已由配线盒体70接收到,同时电气单元5(图6中所示)也已安装于配线板101上(图3中所示)。
当形成于盖60(在图4和5中所示)上的一对临时啮合部分64,分别与形成于配线盒体70(图3中所示)上的一对临时保持部分74相啮合的时候,盖60按照图1所示,被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具体地说,当盖60被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时,盖60(图4和5所示)上的其他每对导引块部分67T分别滑行在配线盒体70(图3中所示)的临时保持凸起74对上,在盖60(图4和5所示)中的每对临时啮合插孔64分别与配线盒体70中的每对临时保持凸起74相啮合,这样盖60(图1中所示)被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70(图1中所示)上。
如图2和3所示,在配线盒体70的每个临时保持凸起74上面形成有一个倾斜的滑动触点表面74a。这个倾斜的滑动触点表面74a形成在临时保持凸起74上并使得盖60很容易的从配线盒体70上面移除。临时保持部分74以及临时啮合部分64可以很容易的实现彼此啮合或是分开的状态,因此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半锁过程。
当盖60得以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时,例如在移动半组装的电气配线盒1(图1)的过程中盖60便很难从配线盒体70上分离。此外,当电气单元5(图6)在下一个组装步骤中安装于配线板101上时(在配线盒体70接收到之前),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的盖60(图1),可以很容易的从配线盒体70中移除而不必需要更多劳力(图3)。
当盖60如图1所示被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时,不会遇到盖60上的完全保持部分69分别与配线盒体70上的完全啮合部分79相啮合这种不期望的情况。当盖60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时,配线盒体70上的完全啮合部分79置于盖60的完全保持部分69的相应区域之外,以便盖60不会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70。
按照电气配线盒的规定,在电气配线盒上所提供的半锁状态装置可以被省略。按照电气配线盒以及组装电气配线盒的生产线的规定,电气配线盒可以不必临时将盖60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来进行组装。然而,当电气配线盒在这种情况下被移动时,需要注意因为振动等原因,此时盖60可能会与配线盒体70相分离。为了避免这种麻烦,可以用像一块橡皮圈这样的临时紧固装置(未示出),将盖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上。
当盖60(图4和5中示出)的完全保持部分69与配线盒体70(图3所示)的完全啮合部分79分别啮合在一起的时候,盖60就如图2所示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具体地说,当盖60(图4和5中示出)上的每个完全保持凸起69a上的一个保持表面69b(图4)与配线盒体70(图3所示)上相对应的完全啮合凸起79a的啮合表面79b相互啮合在一起的时候,盖60(在图2中所示)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图2所示)。
如图5所示,在盖60的每个完全保持凸起69a上形成了一个倾斜滑动触点表面69c,因此,当盖60如图2所示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时,盖60(图5中所示)上的每个完全保持凸起69a可以很容易的在配线盒体70(图3中所示)上相对应的完全啮合凸起79a之上滑行。完全保持部分69和完全啮合部分79一旦彼此相互啮合,便不能容易的将其分开,从而联合形成了完全的锁闭装置。
当盖60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时,盖60不能轻易的从已组装的电气配线盒1的配线盒体70上移开。在已组装的电气配线盒1中,很少需要从配线盒体70中移开盖60,因此通过完全的将盖60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的方法,盖60便能确定的安装在配线盒体70上。
如图4和5所示,在盖60的外侧62的四个角部分上分别形成有导引部分67。如图3所示,分别对应于导引部分67的导引接收部分77分别形成于配线盒体70的外侧72的四个角部分上。
如图1所示将盖60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的时候,形成在盖60之上的四个导引部分67将分别设置在形成于配线盒体70上的四个导引接收部分77的相应区域。如图1所示,盖60按照前后方向扭转180度,此时如图2所示,将盖60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形成在盖60之上的四个导引部分67将分别设置在形成于配线盒体70上的四个导引接收部分77的相应区域。
对于这种电气配线盒1的结构,在将盒60临时固定于如图1所示的配线盒体70上的时候,还有将盒60完全固定于如图2所示的配线盒体70上的时候,盖60相对于配线盒体70来说很容易定位(也就是说,不会设置于位置之外)并安装在那里。
如图4和5所示,其他对导引部分67T形成于盖60之上。盖60的其他导引部分67T垂直的分别形成在盖60的相对侧壁62a和62c上的通常中央部分(按照前后的方向)。如图3所示,分别对应于其他对的导引部分67T的其他对导引接收部分77T形成于其配线盒体70上。配线盒体70的其他导引接收部分77T以凸起的方式通常会分别形成在配线盒体70的相对侧壁72a和72c上的通常中央部分(按照前后的方向)。
如图1所示将盖60临时固定在配线盒体70上时,形成于盖60上的其它对导引部分67T,将分别设置在形成于配线盒体70上的其他对导引接收部分77T的相应区域。如图1所示的盖60按照前后方向扭转180度,此时如图2所示,将盖60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时,形成于盖60之上的其它对导引部分67T,将分别形成在配线盒体70上的其他对导引接收部分77T的相应区域。
如图2和5所示,更多的导引对部分67U形成于盖60上。更多导引对部分67U垂直的形成于盖60的后侧62b上。如图2和3所示分别对应于更多的导引对部分67U的更多导引对接收部分77U形成于配线盒体70上。在配线盒体70的后侧72b上以凸起的形式形成了深层导引对接收部分77U。
如图1所示将盖60临时固定在配线盒体70上的时刻,形成于盖60上的深层导引对部分67U(图5所示),将分别设置形成在配线盒体70上的更多的导引对接收部分77U(图3所示)的相应区域。如图1所示的盖60按照前后方向扭转180度,此时如图2所示,将盖60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形成于盖60上的更多的导引对部分67U,将分别设置在形成于配线盒体70上的更多的导引对接收部分77U的相应区域。
对于这种电气配线盒1的结构,在将盒60临时固定于如图1所示的配线盒体70上的时刻,还有将盒60完全固定于如图2所示的配线盒体70上的时刻,盖60将安装在配线盒体70上,与此同时,可以确认其它导引对部分67T(形成于盖60之上)的连接情形以及形成于盖60之上的更多的导引对部分67U的连接情形。因此,可以轻易的避免将盖60错误的按照前后方向安装在配线盒体70之上这种情况的发生。
如图4和5所示,临时啮合孔64(是普通矩形通孔)形成在每对导引部分67T上,每对导引部分67T以凸起的方式分别形成在盖60的侧壁62a和62c上。如图3所示,在配线盒体70的上方,每对侧壁72a和72c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临时保持凸起74。
电气配线盒1包括具有临时啮合插孔64的盖60以及具有临时保持凸起74的配线盒体70,从而当以凸起的方式分别形成于盖60上的其他导引部分67T上形成的临时啮合插孔64,与配线盒体70的侧壁72a和72c上分别形成的临时保持凸起74相互啮合的时候,盖60可以容易并且确定的如图1所示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
按照图4和5所示,完全保持部分69形成于盖60的侧壁62a至62c之上,完全保持凸起69a形成在每个完全保持凸起69上。如图3所示,完全啮合凸起79a,其分别对应于各自形成在完全保持部分69上的完全保持凸起69a,分别形成在配线盒体70的侧壁72a至72c上形成的完全啮合凹槽部分79中。
电气配线盒1包括具有完全保持凸起69a的盖60以及具有完全保持凸起79a的配线盒体70,从而当盖60的侧壁62a至62c上的完全保持凸起69a,分别与配线盒体70的侧壁72a至72c上完全啮合凹槽部分79中的完全啮合凸起79a,进行相互啮合的时候,如图2所示盖60可以容易并且确定的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
当盖60被完全固定(也就是说,完全锁住)于配线盒体70上时,如果在配线盒体70的侧壁72a上,三个导引凹槽77,77T和77如图2所示设置在分别形成在盖60的侧壁62a上的三个导引块部分67,67T和77的相应区域;另外,配线盒体70的侧壁72c上,三个导引凹槽77,77T和77如图3至5所示设置在分别形成在盖60的侧壁62c上的三个导引块部分67,67T和77的相应区域;还有,配线盒体70的后侧壁72b上,两个导引凹槽77U和77U如图2所示设置在分别形成在盖60的后侧壁62b上的两个导引块部分67U和67U的相应区域。
在这种条件下,当相对于配线盒体70向下按盖60的时候,盖60上的完全保持凸起69a(图2)将分别与配线盒体70的完全啮合凹槽部分79上分别提供的完全啮合凸起79a(图3)相互啮合。结果,盖60确定的完全锁定在配线盒体70上,这样使得盖60不会轻易的脱离配线盒体70。
下面将要描述组装电气配线盒1和1T(图1,2,6和7中所示)的步骤。首先,配线板101和102如图3所示接收到配线盒体70中。然后,盖60将被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70上以保护如图1所示由配线板101和102所提供的接线端组36。如图1所示,在电气配线盒1进入到下一个组装步骤位置时,盖60从配线盒体70上移开。
进入到上面所述的下一组装位置的电气配线盒1T的组装步骤将会在下面描述。
图4至9示出了本发明的电气配线盒及组装电气配线盒方法的又一个实例。
将图3的配线盒体70与图6的配线盒体70T相比较可知,形成了配线盒体70的外侧壁72的侧壁部分72a,72b和72c(图3所示),与形成了配线盒体70T的外侧壁72T的侧壁部分72aT,72bT和72cT(图6所示)有部分不同。
配线盒体70(图3所示)的侧壁72a至72c在高度上通常是相等的,但是配线盒体70T(图6所示)的侧壁72aT,72bT和72cT在高度上并不一致,相对的(左和右)侧壁72aT和72cT的后端部分略高。为了使配线盒体70T有效的保护多个接线端部分36,对应于多个并排排列的接线端部分36的侧壁72cT部分的上端会做得高一些,配线盒体70T的侧壁72aT和72cT是不对称的。
因此,均有一个支架部分77b1的每个导引接收部分771(图6),和其他导引接收部分77T1(图6)以及完全保持部分791(图6)在高度上分别大于均有支架部分77b的每个导引接收部分77(图3)和其他导引接收部分77T(图3)以及完全保持部分79(图3)。
配线盒体70(图3中所示)与配线盒体70T(图6中所示)相比较,两者的区别也已描述。至于其他部分,配线盒体70(图3中所示)与配线盒体70T(图6中所示)通常具有相同的结构。
将配线板101(图3所示)同配线板10(图8所示)进行比较,配线板101(图3)的基础板部分111在形状上不同于基础板部分11以及其他配线板10(图8)上的其他基础板部分11A,另外两个配线板在电源模块6的安装位置上彼此也不相同。然而,对于其他部分来说,配线板101(图3所示)同配线板10(图8所示)通常具有相同的结构。
综上,在电气配线盒1(图1和2中所示)与电气配线盒1T(图6和7中所示)之间的比较可知尽管配线盒体70和70T,以及配线板10和101彼此之间有部分地不同,但是电气配线盒1(图1和2中所示)与电气配线盒1T(图6和7中所示)通常具有相同的形式。在图6至9中,与图1至3相同的部分将通过相同的参考数字予以表示,具体的解释说明将会从略。
进入到上面所述的下一组装位置的电气配线盒1T的组装步骤将会在下面描述。盖60从配线盒体70T上移开,如图6所示熔丝盒80安装在配线盒体70T上。壳体50(图8所示)被安装于已经移开了盖60的配线盒体70T所接收到的配线板10上。其后,如图6所示电气单元5安装在配线板10上,并电气连接到其上。在所有的内部组件全都安装于配线盒体70T之后,盖60将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70T上,从而如图7所示完整的组装完电气配线盒1T。
按照上述步骤组装完成电气配线盒1T。因此,可以不必提前准备一个临时的盖(未示出)以用于保护配线板10(图6)上的其他接线端组36;通过在配线盒体70T上接收到配线板10和20(图8和9中示出),壳体50(图8中示出),电气单元5(图6中示出)等等,来全部组装完成电气配线盒1T之前,这个临时的盖(未示出)也不必保持安装在配线盒体70T上以保护接线端组36以及其他接线端(设置在配线盒体70T所接收到的配线板10上)。
通过在配线盒体70T上接收到配线板10和20(图8和9中示出),电气单元5(图6中示出)等等,来全部组装完成电气配线盒1T之前,盖60(图4和5中示出)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70T(图6中示出)中,并且这样可以使配线盒体70T(图6)接收到配线板10上的接线端组36及其他接线端,由盖60加以保护。
当电气配线盒1T被完全组装完成时,盖60如图7所示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70T。对于这个结构,在组装电气配线盒1T的过程中不必需要临时盖(未示出),并且组装电气配线盒1T的过程中所要求的组件数量不必增加,配线板10之上的接线端组36及其它接线端可以被确定的加以保护。尽管这里通过电气配线盒的组装步骤具体讲述了电气配线盒组装方法的一个实例,对于根据该电气配线盒的其他组装步骤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
如图6所示,电气配线盒1T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在配线盒体70T的上边,外部束线(未示出)通过一个连接部分3和多个母线30被电气连接至配线盒体70T内部上边部分所提供的电气单元5。
如图8和9所示,在母线30的一端部分分别形成了阳性接线端36。在母线30的另一端部分分别被电气连接至安装于配线板10和20(图9)上的线9,因此在配线板10和20上形成了电路。
如图6所示在电气单元5中安装的连接器5L里,部分配合接线端(未示出)分别焊接于电气单元5的板5A上对应的电导体5B,因此,同时被电气连接于这些电导体5B。所以说,连接器5L用作PCB的连接器。
配线板10和电气单元5通过阳性接线端36(形成于配线板10所提供的母线30的一个端点部分)以及电气单元5上安装的PCB连接器5L所提供的配合接线端(未示出),确定的电气连接在一起,因此电气配线盒1T上的电路能够正确进行工作。
在配线盒体70T(图6中示出)接收到的内部组件中,应用了具有多个向上伸展的阳性接线端36的配线板10(图8),安装于配线板10上的壳体50,与配线板10相连接的其他配线板20(图9),以及包含有连接器5L的电气单元5(图6),连接器5L具有分别对应于多个向上伸展的阳性接线端36的配合接线端(未示出)。
如图8和9所示,两个配线板(内部组件)10和20连接在一起,从而如图6所示在配线盒体70的接收部分73中接收已经连在一起的配线板10和20。如图8所示,母线30安装于配线板10的上方,而配线板10上安装有壳体50以及电气单元5(图6)。如图9所示,与上配线板10上部相连接的下配线板20上安装有母线30。其他电气单元4(图8所示)安装于图9所示的配线板20的接收部分20P之中。
如图9所示,分别具有不同形状的电气触点部分37E,37F,37G和37H的金属母线30E,30F,30G和30H,安装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配线板20上。每一母线30F和30H的一部分弯曲成通常的曲柄形状,且在母线30F和30H上分别形成电气触点部分37F和37H。母线30G和30H的电气触点部分37G和37H在宽度上比母线30E和30F的电气触点部分37E和37F稍小。
如图8和9所示,分别具有不同形状的电气触点部分36A,36B,36C和36D的金属母线30A,30B,30C和30D,安装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配线板10上。母线30C和30D的电气触点部分36C和36D在宽度上比母线30A和30B的电气触点部分36A和36B稍小。
例如,为了形成不同的母线,通过使用压力机或是相似工具从一块平板金属薄片上成型出具有不同形状的伸长的金属接线端空白,因此每块金属接线端空白可以通过类似这样的像弯曲操作的压力操作制成预定的形状。
具有不同形状的母线30A,30B,30C,30D,30E,30F,30G和30H(图9)分别由参考数字30表示。与壳体50(图8)的壳体体51相配合的母线30的接线端部分33F,由参考数字33表示。具有不同形状的电气触点部分36A,36B,36C和36D(图8和9),与壳体50的凸起块部分55相配合,分别由参考数字36表示。具有不同形状的电气触点部分37E,37F,37G和37H(图9)则分别由参考数字37表示。
如图8和9所示,每个母线30在P处是镀锡的。因而通过对各种母线30接线端部分33和36,电气触点部分37,音叉形接线端部分38或压力接触接线端部分39进行电镀处理,当与他们相配合的接线端或是相配合的电气触点部分进行电气连接的时候,他们的接触稳定性和连接性将会得到增强。此外,电气连接部分不会被氧化。
为了增强可焊性和接触稳定性,对至少一个或是两个配合接线端部分或是电气触点部分进行电镀操作的时候,接线端部分或是电气触点部分的抗腐蚀性会得到增强。每个伸长的母线30在整个长度上提前涂以像镀锡P一样的电镀材料P,母线30因此可以避免腐蚀。结果,实际中,每条母线30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稳定的性能。
锡具有银白色的颜色和金属般的光泽,以及极好的延展性和柔韧性。在空气中高温的条件下加热可使锡氧化,但在常温下则不会生锈。因此,锡不会失掉其光泽。可以说,锡具有上述属性,且在空气中很难改变,因此可将镀锡应用于像铁,钢和铜之类的已成型件的表面,已成型金属件的腐蚀作用也不会再继续进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镀锡套将对成型的金属件予以保护。
根据配线板和电气配线盒的规定,在使用没有进行电镀的母线的情况下,不要对母线进行像镀锡之类的电镀操作。
如图9所示,用于分别接收金属母线30的压力接触的接线端部分39的多个支撑部分29,以及用于分别接收金属母线30的塞状电气触点部分37的多个支撑部分27,均形成在合成树脂模制的配线板10和20的反面。多个为通常圆柱形的固定部分25和26形成在配线板20的基础板部分21的反面,因此配线板10和20等可以通过这些固定部分确定的固定于配线盒体的基础板上。在每个固定部分25中均形成有固定孔25a,在每个固定部分26中均形成有固定孔26a,一个像螺丝钉之类的加固元件可以通过固定孔25a,26a。
支撑部分29(图9所示)的接收部分分别接收到母线30的压力接触接线端部分39。线9与各自的压力接触接线端部分39压力接触,将分别通过并保持在支撑部分29中。线9(即,线件9)包括一个由多个纤细柔软的铜线元件彼此缠绕而成的电导体(未示出),以及由聚氯乙烯材质制成的绝缘外壳(未示出)所覆盖的电导体(未示出),因此线9具有线性的外型,横断面通常为圆形。
当线9安装在配线板10和20上时,线9围绕着在配线板20上形成的圆柱形凸起部分24的侧表面适度弯曲,通过这样操作,安装于配线板20之上的每条线9的伸展方向可以被改变。配线板10和20用作布线薄片。
如图8所示,配线板10的上部包括一个水平方向上为普通矩形的基础板部分11,以及垂直的侧板部分121,122和123,其形成于水平方向上为普通矩形的基础板部分11的外部边缘之上。多个线9均安装于配线板10上。形成电路的多个线9的端部9c共同设置在配线板10的侧板部分12的一个板部分121上。如图9所示,多数线9中的大多数的端部9c共同设置在配线板10的一个侧平板部分121上。
下配线板20包括一个水平方向上为普通矩形的基础板部分21,以及垂直的侧板部分221,222和223,其形成于水平方向上为普通矩形的基础板部分21的外部边缘之上。多个线9均安装于配线板20上。形成电路的多个线9的端部9c共同设置在配线板20的侧板部分22的一个侧板部分221上。多数线9中的端部9c共同设置在配线板20的一个侧板部分221上。
如图8和9所示,对应于线9的9c的多个啮合部分22a,形成于配线板20的一个侧板部分221,多个线9的端部9c被分别固定于多个啮合部分22a。类似的,对应于线9的接线端部分9c的多个啮合部分12a,形成于配线板10的一个侧板部分121上,多个线9的端部9c被分别固定于多个啮合部分12a。
如图9所示,形成在配线板20的一个侧板部分221的每个啮合部分22a,都以普通U型轮廓的凹槽22a的形式出现用以支撑线9的接线端部分9c,而线9的端部9c在普通U型的凹槽22a中以压力配合的形式出现。类似的,形成在配线板10的一个侧板部分121的每个啮合部分12a,都以普通U型轮廓的凹槽12a的形式出现用以支撑线9的端部9c,而线9的端部9c压力配合在普通U型的凹槽12a中。
如图8和9所示,在线9的端部9c上分别形成的端表面(即,用刀具之类的切割工具(未示出)所形成的切割表面)设置在上部配线板10(图9)的水平基础板部分11与垂直的侧板部分12(形成于基础板部分11的外侧边缘部分)之外。另外,在线9的接线端部分9c上分别形成的端表面(即,用刀具之类的切割工具(未示出)所形成的切割表面)设置在下部配线板20的水平基础板部分21与垂直侧平板部分22(形成于基础板部分21的外侧边缘部分)之外。
当多个线9安装于配线板10,20上时,分别形成在线9的端部9c上的切割表面并不设置在配线板10,20的布线区域10A,20A中。布线区域20A是指在配线板20之内所提供的安装线部分,如图9所示由基础板部分21以及侧板部分221,222,和223限定。
如图8所示,金属母线30的一端形成了塞状接线端部分36。在金属母线30的另外一端形成了塞状接线端部分33。塞状接线端部分33从电源模块6上凸起或者通过电源模块6,而塞状接线端部分36凸起于合成树脂模制配线板10,相对于安装其上的合成树脂模制的配线盒体70T(图6)来说为向上伸展。“模块”指的是形成一个设备,一台机器或是一个系统的某一部分的一个单元,作为一项功能单元而形成。
如图8所示,凸起块部分55从合成树脂模制的壳体50的一个外部侧壁52的一侧进行伸展,壳体主体51以及凸起块部分55应用合成树脂彼此浇铸在一起。凸起块部分55以普通倒置的L型的一个薄的板状机件的形式出现。
如图8所示,一个台阶部分55j形成于凸起块部分55的一个薄部分55n上,而在壳体50的凸起块部分55之上形成了一个厚部分55m。凸起块部分55上的薄部分55n和厚部分55m应用同样的合成树脂彼此浇铸在一起。用于分别通过母线30的接线端部分36的孔56形成于通过凸起块部分55的加厚部分55m。孔指的是一块空的空间,一个中空的部分或是一个通孔。用作单独的加厚部分(55m)的一个单独模件,可以安装于凸起块部分55上。
当合成树脂模制的壳体50安装于电气配线盒1T的配线盒体70T,电源模块6和合成树脂模制配线板10上时,塞状金属端部突进入壳体50的壳体主体51的接收部分53中,将被接收并由此形成连接器部分3。如图8所示,接线端部分33将设置在壳体体51的接收部分53中的开口54中。
形成了连接器部分3,另外从配线板10向上凸起的多数接线端部分36将分别通过壳体50的凸起块部分55所形成的孔56。此时,还没有放置在正确位置因此而倾斜的多数接线端部分36,如图6和8所示,将分别插入在壳体50的凸起块部分55中的孔56中。结果,多数接线端部分36放置为正确的状态并通常排成一条直线。另外,正确设置的接线端部分36分别被电气连接至安装在电气单元5上的连接器5L的接线端(未示出)。
如图6所示,电气单元5,配线板10等均安装于配线盒体70T的接收部分73内。像壳体50的凸起块部分55之类的壳体50部分设置在配线盒体70T内,而壳体50的壳体主体51如图7所示暴露于配线盒体70T的外面。连接器部分3提供在电气配线盒1T的外部,以便使得外部束线(未显示)能够很容易的与连接器部分3进行连接。
为了使电源模块6能够容易的安装在上部配线板10上,在上部配线板10的基础板部分11上形成了一个台阶部分11B,在形状上对应于电源模块6的基础板部分6A的其它基础板部分11A,从配线板10的基础板部分11向外伸展,采用的方式是其它基础板部分11A设置在低于上部基础板部分11的平面上。配线板10的上部基础板部分11以及稍低的其它基础板部分11A通过台阶部分11B相互连接,并且彼此浇铸在一起。
如图8所示,普通圆柱外形的定位部分15B形成于上部配线板10的其它基板部分11A。形成于配线板10的其它基板部分11A上的普通圆柱形定位部分15B,向上凸起并超出电源模块6的基础板部分6A。为了使壳体50能够容易的安装在电源模块6和上部配线板10上,普通圆柱形的定位部分15B分别向上伸展并通过形成在电源模块6的基础板部分6A上的圆孔(未示出)。分别对应于多数普通圆柱形定位部分15B的多数定位部分55b(每个以普通圆孔的形式出现),其形成在壳体50的凸起块部分55中。
为了使壳体50能够容易的安装在上部配线板10的基础板部分11上并能准确定位,在配线板10的基础板部分11上形成了多个普通圆柱形定位部分11h。分别对应于多数普通圆柱形定位部分11h的多数定位部分55h(每个以普通圆孔的形式出现),其形成在壳体50的凸起块部分55中。
在壳体50的凸起块部分55上形成了多个固定部分55d(每个以普通圆孔的形式出现),而在电源模块6的基础板部分6A上形成了多个固定部分6D(每个以普通圆孔的形式出现)。分别对应于固定部分6D和固定部分55d,外型为普通圆柱形的多个其它固定部分(未示出),形成于配线板10的其它基础板部分11A上。如图9所示,外型为普通圆柱形的多个固定部分26形成于下部配线板20的基础板部分21上,电气单元4设置在配线板20的接收部分20P中,普通圆柱形的固定部分(未示出)(每个以普通圆孔的形式出现)形成在电气单元4的基础板部分。像螺丝钉之类的伸长加固元件(未示出)通过这些固定部分,例如,这些加固元件的螺丝钉部分分别旋进配线盒体70T(图6)的底侧71上所形成的固定部分(未示出),这样,壳体50,电源模块6,上部配线板10,下部配线板20以及电气单元4将确定的固定于配线盒体70T上。
为了使电气单元5(图6中示出)能够确定的安装于电气配线盒体1T之内,每个均具有一个固定插孔15AL的多个固定部分15A,如图8所示形成在配线板10的基础板部分11的上侧。另外,每个均具有一个固定插孔15BL的多个固定部分15B,形成在配线板10的其它基础板部分11A上。
形成在配线板10的其它基础板部分11A的上部的普通圆柱形固定部分15B,同时也作为定位部分15B,通过15B能够容易的加以识别。电源模块6以及壳体50的安装方向。分别对应于多数普通圆柱形定位部分15A和15B的多数定位部分5V(每个均有一个普通圆柱体形状的固定插孔5VL),其如图6所示形成在电气单元5的配线板部分5A中。
当电气单元5安装于配线板10的上部时,配线板10的凸起块部分55所提供的多个阳性接线端36分别与电气单元5的连接器5L所提供的配合接线端(未示出)进行电气连接。
具体地说,从上部配线板10和壳体50的凸起块部分55向上凸起的接线端部分36,分别与电气单元5所提供的连接器5L的接线端(未示出)进行连接,另外,固定部分15A(形成在配线板10的基础板部分11上)的固定插孔15AL以及固定部分15B(形成在配线板10的其他基础板部分11A上)的固定插孔15BL分别与电气单元5的配线板部分5A上所形成的固定插孔5VL排成一行。然后,像螺丝钉之类的加固元件(未示出)将分别插入到电气单元5的配线板部分5A上所形成的固定插孔5VL,进而再分别通过固定部分15A和15B(固定部分15A形成在配线板10的基础板部分11上,固定部分15B形成在其它基础板部分11A之上)所对应的固定插孔15AL和15BL(图8)。例如,加固元件的螺旋部分(未示出)分别旋进图9所示的固定部分25的固定插孔25a中,这样,电气单元5将确定的固定于配线板10和20上。
在这种结构的电气配线盒1T中,配线板10和电气单元5能够很容易并且确定的彼此电气连接在一起。此外,在组装电气配线盒1T的过程中,从电气配线盒体70T内所提供的配线板10向上延伸的多个阳性接线端36,将会由图6所示的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70T上的盖60(图4和5中所示)加以确定性的保护。
连接器部分3以及电气单元5彼此并置且毗邻于配线盒体70T的上层一侧,配线盒体上提供了连接器部分3以及电气单元5。安装于配线盒体70T的接收部分73上的配线板10上的连接器部分3以及电气单元5彼此并置在一起。
这种安排结构的电气配线盒1T中,电气单元5能够很容易的安装于配线盒体70T上。当将外部束线(未示出)上的连接器与图7所示的电气配线盒1T的连接器部分3连接在一起到时候,这种连接操作很容易的得以执行。
如图6和7所示,熔丝盒80设置在电气配线盒1T的前侧。熔丝盒像一块状部分,里面在配合安装件(像壳体,基础块或是支撑架)中安装有多个保险丝以形成一个单元。
熔丝盒80包括一个合成树脂模制的前盖90用于保护保险丝(未示出)。这个前盖90包括一个盖体91,可分开连接于熔丝盒体81的一对铰链部分92,以及在盖体91的低部一侧所提供的操作部分93,目的是使得前盖90相对于合成树脂模制熔丝盒体81来说,能够很容易的进行开关。
形成于前盖90的上侧的一对铰链部分92,分别与形成于熔丝盒体81前侧上的一对铰链部分82进行连接,这样,前盖90就安装在熔丝盒体81上并能够进行开关。由于前盖90为了能够开关,安装在熔丝盒体81的前侧上,在熔丝盒体81内所提供的保险丝(未示出)的交换之类的维护操作可以方便的进行。
一对保持部分88(每个具有一个保持凸起88)形成于熔丝盒体81的前侧上的较低部分,而一对保持部分89(每个具有一个保持凸起89)形成于熔丝盒体81的前侧上的较高部分。分别对应于形成在熔丝盒体81的前侧较低部分上的一对保持部分88的一对啮合部分78(每个均具有一个矩形形状的啮合插孔78),设置在配线盒体70T的前侧上的较低部分上。分别对应于形成在熔丝盒体81的前侧较高部分上的一对保持部分89的一对啮合部分59(每个均具有一个矩形形状的啮合插孔59),设置在壳体50的前面一侧52f上。
设置在配线盒体70T的前侧上的较低部分的一对啮合部分78,将分别与设置在熔丝盒体81的前侧较低部分上的一对保持部分88保持相互啮合,这样熔丝盒体81就能够确定的安装在配线盒体70T上。设置在熔丝盒体81的前侧较高部分的一对保持部分89,将分别与壳体50的前面一侧52f所提供的一对啮合部分59保持相互啮合,这样壳体50就能够安装在配线盒体70T上而熔丝盒80就能够安装在配线盒体70T上。
音叉形接线端部分38(图9所示)的多层设在图6和7所示的熔丝盒体81内。音叉形接线端部分38的多层通过各种母线30的扩展部分得以分别形成。
当其中接收到多个刀刃型保险丝(未示出)的熔丝盒80,安装在如图6所示的配线盒体70T的前面一侧上时,熔丝盒体81内的刀刃型保险丝的塞状接线端(未示出),分别电气连接至如图9所示的音叉形接线端部分38的多层中。
从而,在电气配线盒1T(图6)中,使用了其中接收到多数刀刃型保险丝(未示出)的熔丝盒80(图6),以及刀刃型保险丝的塞状接线端(未示出)分别电气连接至如图9所示的音叉形接线端部分38的多层中。因此,多数刀刃型保险丝(未示出)能容易并且快速的设置于电气配线盒1T中。从而在电气配线盒1T中安装刀刃型保险丝(未示出)的操作效率得以增强。
根据电气配线盒的规定,可以使用多层音叉形接线端部分38之外的其它接线端(未示出)(例如,塞状接线端或者阴性接线端)。
在如图6所示将电气单元5安装在配线盒体70T内之后,盖60(图4所示)配合在配线盒体70T上并安装其中,以便电气配线盒1T能够如图7所示进行组装。
此时,盖60的完全保持部分69(图4所示)分别与配线盒体70T的完全啮合部分79保持相互啮合,结果盖60即被确定的安装在配线盒体70T上,其安装方式不会相对配线盒体70T发生摇动。与此同时,盖60(图4和5所示)的侧壁62d上所提供的多个啮合部分62k,分别与图8所示的壳体50的外侧52上所提供的多个保持部分52k进行相互啮合。
图7所示的电气配线盒1T,可以作为产品供应给汽车制造厂或者其他行业。电气单元5(图6所示)可以在汽车制造厂或是其他地方安装于电气配线盒1T的配线盒体70T上。除了在检查或是修理电气配线盒1T(图7所示)时以外,将锁住配线盒体70T上的盖60移走的操作是很难实现的。
外部束线(未示出)的连接器被电气连接至图7所示的电气配线盒1T的连接器部分3,另外,其他外部束线(未示出)的连接器被连接至电气配线盒1T的连接器部分5P。电气配线盒1T作为一个接线盒(缩写为“J/B”)可用于汽车中连接电线。电气配线盒还可用作一个继电器箱(缩写为“R/B”)或是类似设备。
尽管本发明已经被展示并结合优选实例进行了具体描述,但是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依据这里的描述进行各种改变和改型是显然的。这样的改变和改型当然应在由附加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气配线盒,包含一电气配线盒体,内部组件安装在里面;一盖,安装在该配线盒体上以保护该内部组件;其中盖在第一位置上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和其中盖在不同于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上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气配线盒,其中当盖临时固定在配线盒体上时,相对于配线盒体的盖的安装方向,与当盖被完全固定在配线盒体上时,相对于配线盒体的盖的安装方向正好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气配线盒,其中盖形成有第一啮合部分;其中配线盒体形成有第一保持部分;其中通过第一啮合部分与第一保持部分的相互啮合,使得盖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气配线盒,其中盖形成有第二啮合部分;其中配线盒体形成有第二保持部分;其中通过第二啮合部分与第二保持部分的相互啮合,使得盖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气配线盒,其中盖形成有第一导引部分;其中配线盒体形成有对应着第一导引部分的第一接收部分;盖被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时,其中第一导引部分被导引至第一接收部分中;和盖被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时,其中第一导引部分被导引至第一接收部分中。
6.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气配线盒,其中盖形成有第二导引部分;其中配线盒体形成有对应着第二导引部分的第二接收部分;盖被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时,其中的第二导引部分从第二接收部分脱离;盖被完全固定于配线盒体时,其中的第二导引部分被导引至第二接收部分中。
7.根据权利要求6的电气配线盒,其中的第二啮合部分设置在第二导引部分上;和其中第二保持部分设置在配线盒体的侧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4的电气配线盒,其中第一保持部分设置在盖的侧壁上;和其中第一啮合部分设置在配线盒体的侧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气配线盒,其中具有直立形状接线端的配线板,以及包括具有对应于接线端的配合接线端的连接器这样的电气单元均作为内部组件;和其中电气单元安装在配线板的上侧,以便接线端能够与配合接线端分别进行电气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电气配线盒,其中接线端分别形成于安装在配线板上的母线的一端部分,母线的另外一端与安装在配线板上的一条线连接,以便在配线板上形成电路;和其中安装在电气单元上的连接器可作为PCB连接器使用,以便连接器的配合接线端的一部分焊接在电气单元板的电导体上。
11.一种组装电气配线盒的方法,包括下列几个步骤在配线盒体中安装第一内部组件;将盖临时固定于配线盒体上以保护内部组件;从配线盒体上移开盖;在配线盒体上安装第二内部组件;和将盖完全固定在配线盒体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中在临时固定的步骤中,相对于盒体的盖的安装方向与在完全固定步骤中相对于配线盒体的盖的安装方向正好相反。
全文摘要
电气配线盒包括一个配线盒体,其中安装有内部组件和安装在配线盒体上的一个盖,用以保护内部组件。盖在第一位置上完全固定到配线盒体。盖在不同于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上临时固定到配线盒体。
文档编号H01R13/506GK1495981SQ03151499
公开日2004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30日
发明者竹内邦彦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