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电磁干扰的密封电缆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99297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抗电磁干扰的密封电缆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斯特林机械制冷机制冷的红外探测器信号引出的抗电磁干扰的密封电缆插。
技术背景在空间光电遥感系统中,为了提高其探测性能,已从过去的使用单元和多波段的探测器发展到使用多元并行扫描的成像光谱仪,所使用的红外探测器数目大大增加。为了使红外探测器能长期保持60~105K的工作温度,传统致冷量仅为几十毫瓦的辐射致冷器已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制冷能力大的长寿命机械制冷成为当前空间制冷的首选。由于红外探测器光电转换的电信号很小,仅为纳伏级,因此探测器及其到前置放大器的引线极易受到电磁干扰。
根据对成像光谱仪系统内外电磁干扰源对红外探测器以及前放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斯特林制冷机是其主要干扰源。其外部漏磁场和电磁场如图1所示,从图1可见斯特林制冷机的压缩机是电磁干扰主要来源。图2为真空冷箱、红外探测器和斯特林制冷机冷指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包括密封电缆插1、悬臂2、冷链3、冷指4、红外探测器5、冷平台6、引线盘7和真空冷箱8等。已有的密封电缆插是由柯伐与玻璃或陶瓷高温烧结而成,由于柯伐是导磁材料,其导磁率远大于空气。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当斯特林制冷机的压缩机产生的电磁干扰线穿过电缆板时,电磁线会改变方向,沿电缆板方向传播,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由于机械制冷机产生的是交变电磁场,会在引线针内产生交变的感应电流,而这个感应电流远大于未经放大的红外探测信号,因此,会发生制冷机工频干扰湮没红外探测信号的现象。如果我们结合真空冷箱结构,设计一种抗电磁干扰的密封电缆插,将可解决制冷机工频干扰湮没红外探测信号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适合于机械制冷机的红外探测器信号引出用的抗电磁干扰的密封电缆插。
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电缆插,包括基板和引针单元组件,其特征在于引针单元组件由数个引针,每个引针中部外包裹有绝缘的玻璃或陶瓷层,数个包裹有绝缘玻璃或陶瓷层的引针由柯伐环将其平行固定成一体。引针单元组件均布密封嵌入基板中,通过真空钎焊与基板固定,形成一个密封电缆插。所说的引针数和组件数由焦平面探测器决定。基板材料采用非导磁的不锈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电缆插的基板采用非导磁材料不锈钢,其导磁率与空气相差不大,因此,电缆板不改变磁力线的走向,同时,磁力线与信号引针基本平行,根据电磁学理论,此时交变的磁场不会在信号引针内产生感应电流,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减小机械制冷机工频对红外信号的干扰。
2.不锈钢基板具有足够的刚度、良好的焊接性能和真空保持性能。因此,这种结构的电缆插在成像光谱仪中得到了非常成功的应用。


图1为斯特林制冷机的漏磁状况;图2为真空冷箱与斯特林制冷机和红外探测器的连接关系图;
图3原电缆插的柯伐基板磁力线走向图;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缆插剖面结构示意图,(b)为引针单元组件的放大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本实用新型的不锈钢基板的磁力线走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电缆插1,包括基板11和引针单元组件12。首先将数个外周包裹绝缘的玻璃或陶瓷层122的引针121与柯伐环123烧结成一引针单元组件12,然后将组件12均布嵌入不锈钢基板中,之间留有0.2mm的间隙将焊料嵌入其中,将其放到真空加热装置中,真空度小于0.01Pa,加热温度300-400度,均匀加热到温度点后保温2小时,随炉自然冷却。取出零件后要经过严格的捡漏,其综合漏率应小于10E-11Pa/m3s。最终形成一合格的电缆插。
权利要求1.一种抗电磁干扰的密封电缆插,包括基板(11)和引针单元组件(12),其特征在于引针单元组件(12)由数个引针(121),每个引针中部外包裹有绝缘的玻璃或陶瓷层(122),数个包裹有绝缘玻璃或陶瓷层的引针由柯伐环(123)将其平行固定成一体;引针单元组件(12)通过真空钎焊均布密封嵌入基板中;所说的引针数和组件数由焦平面探测器决定。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抗电磁干扰的密封电缆插,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基板材料采用非导磁的不锈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斯特林机械制冷机制冷的红外探测器信号引出的抗电磁干扰的密封电缆插。该电缆插由基板和引针单元组件组成。引针单元组件由数个引针,每个引针中部外包裹有绝缘的玻璃或陶瓷层,数个包裹有绝缘玻璃或陶瓷层的引针由柯伐环将其平行固定成一体,通过真空钎焊与基板固定,形成一个密封电缆插。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电缆插的基板采用非导磁材料不锈钢,制冷机的交变磁场不会在信号引针内产生感应电流,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减小机械制冷机工频对红外信号的干扰。
文档编号H01B11/06GK2634797SQ03209658
公开日2004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11日
发明者刘晓华, 纪国林, 许妙根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