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6304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负载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负载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设置在一对薄膜之间 的传感器电极的负载传感器,这对薄膜被相互隔开,相互面对,以便在受 到负载时相互接触并导通。
背景技术
在诸如JP 10-3卯45A和US7,162,344 (JP 2005-153556A)中提出了多
种负载传感器。才艮据这些负载传感器,多个传感器单元象矩阵一样^:置, 并占据不小于交通工具座椅的整个座椅表面一半的区域。电极插入一对薄 膜之间。
但是,在这些负载传感器中,薄膜对占据了很大面积。因此,薄膜对 的形成4艮昂贵。另夕卜,这些薄膜中设置有传感器单元的矩形部分和与连接 器连接的部分形成得很窄。因此,如果从一块大的基膜材料裁剪出多个薄 膜,则连接部分的外围就被浪费了。也就是说,在形成薄膜的过程中,基 膜材料的出产量的下降导致了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薄膜形式的负载传感器,其生产成本 可以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负载传感器包括第一薄膜、第二薄膜、传 感器电极、导体电极和连接器。第一和第二薄膜形成为相同的线形并设置 成相互面对。传感器电极被设置在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之间,以形成传感 器单元。通常,传感器电似目互隔开,在受到负载时相互接触。导电电极 设置在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之间,并与传感器电极导通。连接器被耦合在 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端部,以便于通过导电电极与传感器电极导通。
优选地,传感器单元仅被安置在座椅的预定部分,该部分比座椅的其 它部分接受M的压力多。座椅的该预定部分至少为靠背的下部、靠背的 上部以及座椅的座椅表面的后部之中的一个部分。


根据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以上及其它目的、特点和优
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包括负载传感器的座椅传感器的平
面图2是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座椅传感器中的传感器单元的一部分的 放大截面图3是从交通工具前侧观察所看到的安装在座椅上得根据第一实施 例的传感器的正视图4A和4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座椅传感器的电路图5是从交通工具上方观察所看到的安装在座椅上得根据本发明第 二实施例的座椅传感器的顶视图6是从交通工具前侧观察所看到得安装在多个座椅上的根据本发 明第三实施例的座椅传感器的示意图,其中多个座椅一起整体形成为交通 工具的座椅;
图7A到7D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座椅传感器的电路图8是交通工具上方观察所看到的安装在多个座椅上的根据本发明 第四实施例的座椅传感器的示意图,其中多个座椅一起整体形成为交通工 具的座椅;
图9A和9B是安装在交通工具座椅上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座椅传感 器的变型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首先参考图l,在座椅传感器l中设置负载传感器,该座椅传感器可 以如图3所示安*4交通工具的座椅2上,以探测是否有^J1坐在座椅2 上。座椅传感器1被构造成具有两个传感器单元11和12、连接器13以 及线性导电部分14,该线性导电部分14将传感器单元11和12电连接到
连接器13。传感器单元11和12作为开关来工作,在受到负载时,其闭 合从而导通。所述负载可以是^或行李。连接器13有两个端子,通过 导电部分14与传感器单元11和12连接,并与安装在交通工具上的探测 ECU (电子控制单元)连接。导电部分14形成为从连接器13直线延伸。 传感器单元11和12 ^Li殳置在线性导电部分14的一端,以及导电部分14 的中间部分。
如图2所示,座椅传感器1被构造成具有第一薄膜21、第二薄膜22、 第一电极23、第二电极24和隔离部25。但是,在座椅传感器l中,传感 器单元11和12以及导电部分14共享基本结构,尽管这些基本结构有些 不同。因此,以下所描述的是传感器单元11和12以及导电部分14之间 的差别。
扩大第一薄膜21以形成传感器单元11、 12以及导电部分14的外部 形状,且该第一薄膜21总体上线性地形成。第一薄膜21由PEN树脂制 成,且4艮薄。第一薄膜21在前端和在中间部分,即,在传感器单元ll和 12的部分具有接近圃形的形状。在第一薄膜21中,与导电部分14对应 的部分被线性地形成,该部分的宽度小于圆形部分的直径。连接器13与 第一薄膜21的近端结合。第二薄膜22由与第一薄膜21相同的材料制成, 且具有与第一薄膜21相同的形状。第二薄膜22设置成面向第一薄膜21。 第二薄膜22的近端象第一薄膜21的近端一样与连接器13结合。
第一电极23在第一薄膜21的一个表面(内表面)上形成为传感器电 极和导电电极。也就是说,第一电极23设置于图2中第一薄膜21和第二 薄膜22之间的上侧。第一电极23包括粘附在第一薄膜21的内表面的银 层23a和覆盖银层23a的内表面的碳层23b。在传感器单元11和12的部 分,第一电极23至少被形成在具有圆形形状的第一薄膜21的中间部分。 在导电部分14,第一电极23根据要形成的电路而被适当地布线。
第二电极24在第二薄膜22的面向第一电极23的内表面上形成为传 感器电极和导电电极。也就是说,第二电极24被形成于第一电极23和第 二薄膜22之间。第二电极24包括粘附于第二薄膜22的一个表面(内表 面)上的银层24a和覆盖银层24a表面的碳层24b。此外,第二电极24 的碳层24b被设置为与第一电极23间隔开。
第二电极24在传感器单元11和12的部分至少被形成在具有圆形形 状的第二薄膜22的中间部分。也就是,在传感器单元11和12部分,第 一电极23和第二电极24被扩大了,相互面对并被相互隔开。此外,在导
电部分14,第二电极24根据要形成的电路而被适当地接线。也就是说, 在导电部分14中的第一电极23和第二电极24将在传感器单元11和12 部分处的第一电极23和第二电极24连接到连接器13的两个端子。
隔离部25具有与第一薄膜21和第二薄膜22相同的外部形状。但是, 如图l中虚线所示,隔离部25的中间部分在其宽度方向被完全穿透。隔 离部25在传感器单元11和12的部分比在导电部分14被穿透得更宽。隔 离部25由PET树脂制成且很薄。
隔离部25被插入到第一电极23和第二电极24之间。也就是说,第 一电极23、第二电极24以及隔离部25在其中限定了一个空间。其中, 隔离部25在传感器单元11和12的部分比在导电部分14被穿透得更宽。 因此,在传感器单元11和12中的空间26具有比在导电部分14中的空间 更大的宽度(图2中左右方向的宽度)。因此,如果空间较宽的传感器单 元11和12受到图2中上下方向的压力负载,则第一薄膜21、第二薄膜 22、第一电极23和第二电极24会变形,且第一电极23和第二电极24相 互接触并被导通。也就是说,在受到压力负载时,第一电极23和第二电 极24在作为开关工作的传感器单元11和12处的部分会被相互导通。在 导电部分14中的空间26作为用于流通空气的通道来工作。也就^:i兌,导 电部分14中的空间26用于当传感器单元11和12中的空间26净皮压缩时, 排出内部空气。这样,当压力负载施加于传感器单元11和12上时,第一 电极23和第二电极24在传感器单元11和12中能够容易地相互接触。
座椅传感器1可以如图3所示被安装在座椅2上。其中,图3中的阴 影部分(单影线部分)表示当^Jl坐在座椅2上时靠背2a接受负栽的区 域(上部)。更具体地,阴影部分中较低一侧的深色部分(交叉影线部分) 对应于*^的臀部。深色部分上部的左右两部分是对应于^J1肩胛骨的部 分。深色部分表示与阴影部分比^来,靠背2a接受更大负载的区域, 阴影部分对应于^J1背部其它部分。
座椅传感器1仅被安装在座椅2的靠背2a的上部,以在交通工具中 按水平方向或左右方向延伸。座椅传感器1被设置在靠背2a的内垫(未 示出)和面料(未示出)之间。更具体地i兑,座椅传感器1的传感器单元 11和12设置在靠背2a沿交通工具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位置处,并在交 通工具的左右方向向左右两侧偏离中间部分。传感器单元11和12被i殳置 在相同高度上。也就是说,座椅传感器l是水平设置的。
座椅传感器1的传感器单元11和12被设置在当^j:以正常的姿势坐
在座椅2上时乘客的左右肩胛骨所在的部分,以便当乘客以正常姿势坐在 座椅2上时,传感器单元11和12都导通。连接器13被置于相对于传感 器单元11和12交通工具的一侧(例如,左侧)。
其次,传感器单元11和12可以如图4A和4B所示设置。在图4A的 情况下,位于导电部分14端部的传感器单元11与位于导电部分14的中 间部分的传感器单元12并联连接。传感器单元11中的第一电极23或第 二电极24中的任一个以及传感器单元12中的第一电极23或第二电极24 中的任一个与连接器13的一个端子连接。并且,传感器单元11中的第一 电极23或第 一电极24中的另 一个以及传感器单元12中的第一电极23或 第二电极24中的另一个与连接器13的另一个端子连接。也就是说,当至 少传感器单元11和12中的任一个被导通时,连接器13的两个端子即被 导通。
在图4B的情况下,位于导电部分14端部的传感器单元11与位于导 电部分14中间部分的传感器单元12串联连接。传感器单元11中的第一 电极23或第二电极24中的任一个直接与传感器单元12中的第一电极23 或第二电极24中的任一个串联连接。并且,传感器单元ll中的第一电极 23或第二电极24中的另一个以及传感器单元12中的第一电极23或第二 电极24中的另一个分别与连接器13的两个端子连接。也就是说,只有当 传感器单元11和12均导通时,连接器13的两个端子才导通。
如果*^以正常的姿势坐在座椅上,则M的肩胛骨将座椅传感器1 的传感器单元11和12均压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传感器单元ll和 12均被导通,且连接器13的两个端子均导通。也就是说,与连接器13 连接的^J^测ECU探测到连接器13的两个端子均导通,因此判断有乘 客坐在座椅2上。
当座椅传感器1具有如图4A所示的并联电路时,即使乘客没有以正 常的姿势就坐,传感器单元11和传感器单元12中的至少一个也将被导通。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判断有乘客坐在座椅2上。
其中,如果坐在座椅2上的乘^E没有系安全带,则^^测ECU 会被开启或闪烁报警灯。而且,由^J^测ECU探测到的乘^:测信息 可以被传送到用于控制诸如安全气囊之类的乘客保护设备的启动的安全 气嚢ECU。当判断有M坐在座椅2上时,如果交通工具与外部物体碰 撞,则安全气嚢ECU驱动乘客保护设备。
此外,当有行李置于座椅2上时,座椅传感器1的连接器13的两个 端子被导通。在图4A的情况下,传感器单元11和传感器单元12中的至 少任一个被导通,在图4B的情况下,传感器单元11和传感器单元12均 被导通。
如果置于座椅2的座椅表面的行李是个小而轻的东西,如手提包,则 除非该行李斜靠在靠背2a上,否则传感器单元11和12将不会被该行李 压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探测ECU自然会判断没有乘客坐在座 椅2上。
如果行李短小(高度低),则在交通工具上下方向位于靠背2a的中间 部分的传感器单元11和12不会被该行李所压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测ECU也会判断没有M坐在座椅2上。
这里,如果行李较高,传感器单元11和12有可能被压迫。但是高的 行李通常M在交通工具的行李厢中或M在乘客厢的g部分。因此, 只有短小的行李M在座椅2上。
因此,由行李导致的误探测将被充分减少。在如图4B所示传感器单 元11和12串联连接的电路结构的情况下,传感器单元11和12均导通。 这进一步降低了由行李引起的两个传感器单元11和12均被导通的可能 性。也就是,由行李导致的误探测更加可靠地减少。
第一薄膜21和第二薄膜22均呈现线性形状。如果要从一个大的基膜 裁剪出多个第一薄膜21和第二薄膜22,则第一薄膜21和第二薄膜22可 以并列裁剪出来。因此,基膜材料上只有非常少的部分被浪费。也就是说, 与现有技术比^来,基膜的出产量增加了,且与现有技^M目比,由一片 基膜能够形成更多的薄膜21和22,因此可降低成本。
(第二实施例)
根据第二实施例,如图5所示,座椅传感器1安装在座椅2 (从交通 工具上方观察所看到)的底部(座椅表面2b)。传感器单元12与连接器 13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实施例中座椅传感器1的感器单元12与连接器13 之间的多巨离。
这里,图5中的阴影部分(影线部分)表示当有^J1坐在座椅2上时, 座椅表面2b接受大负载的区域。更具体地,阴影部分中的深色部分(交 叉影线)是对应于乘客臀部的部分,表示座椅表面2b接受比阴影部分接 受的负载更大的负载的区域,阴影部分对应于M大腿部分。
座椅传感器1仅安装在座椅2的座椅表面2b的后部。座椅传感器1 被设置于座椅表面2b的垫子与面料之间。座椅传感器1的传感器单元11 和12在交通工具后侧的交通工具的左右方向上设置在座椅表面2b的中间 部分。而且,座椅传感器1在交通工具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设置成倾斜 朝向。也就是说,传感器单元11和传感器单元12的位置在座椅表面2b 的后部沿交通工具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彼此偏离,即,斜向偏离。
在这种情况下,座椅传感器1的传感器单元11和12被设置成当M 以正常姿势坐在座椅2上时,位于M的臀部处。因此,当乘客以正常姿 势坐在座椅2上时,传感器单元11和12均导通。连接器13被设置在交 通工具中相对于传感器单元11和12的斜后方的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位于导电部分14端部的传感器单元 11与位于导电部分14的中间部分的传感器单元12串联连接。传感器单 元11中的第一电极23或第二电极24中的任一个仅与传感器单元12中的 第一电极23或第二电极24中的一个直接串联连接。并且,传感器单元 11中的第一电极23或第二电极24中的另一个以及传感器单元12中的第 一电极23或第二电极24中的另一个电极直接与连接器13的两个端子连 接。
当^J1以正常的姿势坐在座位2上时,该乘客的大腿部分压迫座椅传 感器1的传感器单元11和12。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传感器单元11和 12均导通,且连接器13的两个端子均导通。也就是说,与连接器13连 接的^J^测ECU探测到连接器13的两个端子均导通,并判断有M坐 在座椅2上。
当有行李放置在座椅2上时,在串联连接的传感器单元11和12均导 通的状态下,座椅传感器1的连接器13的两个端子均导通。
当诸如手提包之类的行李放置在座椅2的座椅表面2b上时,如果行 李比^J1轻,则传感器单元11和12均不会导通。因此,连接器13的两 个端子均不会导通。也就是说,乘客探测ECU判断没有^坐在座椅2 上。
此外,当例如行李以斜靠于靠背2a的方式放置在座椅表面2b上时, 根据该行李的形状和尺寸,在座椅表面2b上的特定的点式狭窄区域上常 常会施加大的负载。而且,该行李可能常常在靠背2a上以平行或垂直的 方向施加大负载。在这种情况下,传感器单元11和12中的任一个可能导
通。但是,不论传感器单元11和12中的哪个导通,连接器13的两个端 子都不会导通,除非与上述被导通的传感器单元串联连接的另 一个传感器 单元11或12也导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J^测ECU也会判断没 有乘客坐在座椅2上。
如上所述,传感器单元11和12相对于交通工具前后方向斜向设置, 并且串联连接。因此,在这个方向由行李施加大负载的可能性很小。这就 可以可靠地减少误探测。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使用了两个传感器单元11和12。然而, 通过以线性形状制作薄膜,可以使用单个传感器单元11或12以降低成本。 但是,当用作座椅传感器并设置在座椅2的座椅表面2b中时,有必要嫂 用两个或更多个传感器单元来减少误探测。另一方面,当用作座椅传感器 时,如果是设置在座椅2的靠背2a上,则单个传感器单元也就足够了。
此外,如图9A和9B所示,可以在每个座椅的每个靠背2a以及座椅 表面2b上均设置带有两个传感器单元11和12的座椅传感器1。每个座 椅传感器1设置为在靠背2a以及座椅表面2b上斜向延伸。传感器单元 11和12仅被布置在当乘客坐在座椅上时施加较大压力的位置。这些位置 可以是靠背2a的下部以及座椅表面2b的后部。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座椅传感器1安^交通工具的多个 座椅102、 103和104上,以便于探测是否有乘客坐在座椅102、 103和 104上。座椅102、 103和104可以合成为一个单独的座椅用于多个乘客。
该座椅传感器1由六个传感器单元llla到lllf、连接器13以及导电 部分112构成。也就^l^兌,座椅传感器整体上呈线性形式,传感器单元 llla到lllf设置为保持近似相等的距离,连接器13与这些传感器单元的 端子耦合。其详细构成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座椅传感器l的构成相同。
座椅传感器1被设置在靠背102a、 103a和104a上,靠背102a、 103a 和104a与沿交通工具的左右方向并列的多个座椅102、 103和104形成一 体。座椅传感器1设置在靠背102a、 103a和104a沿交通工具上下方向的 中间部分上方,并在交通工具的左右方向上向右侧或左侧偏离中间部分。 端部的两个传感器单元llla和lllb安^4交通工具的右侧(图中为左侧) 座椅102的靠背102a上,中间的两个传感器单元lllc和llld安装在交 通工具的中间座椅103的靠背103a上,在连接器一侧的两个传感器单元llle和lllf安S^交通工具的左侧座椅104的靠背104a上。
座椅传感器1的传感器单元llla和111b设置在当^Jl以正常姿势坐 在交通工具的右侧座椅102上时该^J1的左右肩胛骨的位置。传感器1 的传感器单元111c和llld设置在当^l以正常姿势坐在交通工具的中间 座椅103上时该^的左右肩胛骨的位置。以及,传感器l的传感器单元 llle和lllf设置在当乘客以正常姿势坐在交通工具的左侧座椅104上时 该M的左右肩胛骨的位置。当^以正常姿势坐在座椅102到104上时, 设置在这些座椅上的传感器单元llla到lllf均导通。
座椅传感器1可以连接为图7A到7D中的任何一种电路结构。在图 7A的情况下,传感器单元llla到lllf均并联连接。此外,电阻不同的电 阻器R1、 R2和R3布置在与座椅中的传感器单元llla和lllb、 lllc和 llld、 llle和lllf串联连接的导电部分112中。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器 13具有两个外部端子。
因此,当例如乘客坐在交通工具的右侧座椅102上时,传感器单元 llla和lllb导通,并且连接器13的两个端子均导通。当M坐在交通工 具中间或左侧的座椅103或104上时连接器13的两个端子也导通。但是, 由于电阻器R1、 R2和R3具有不同的电阻,因此连接器13的端子之间 的总电阻根据乘客坐在座椅102、 103或104中的哪个座椅上而不同。从 而,当在连接器13的端子之间施加电压时,可以根据座椅传感器中流过 的电流来判断M坐在座椅102、 103或104中的哪个座椅上。
在图7B的情况下,图7A中的传感器单元llla到lllf中每个座椅的 传感器单元是串联连接的。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对于交通工具的右侧座 椅102,只有当传感器单元llla和lllb导通时,才可以判断有M坐在 座椅102上。对于其它的座椅103和104情;;t4目同。
在图7C的情况下,设置在座椅102到104中的传感器单元llla和 lllb、 lllc和llld、 llle和lllf是独立的且没有被电连接,连接器13 有六个外部端子。在102到104各座椅中的传感器单元llla到lllf并联 连接。在图7D的情况下,在102到104各座椅中的传感器单元llla到 lllf分别串联连接。在图7C和7D的情况下,在座椅102到104中的每 个座椅中的电路结构分别对应于图4A和4B的电路结构。
无论采用上述电路结构中的哪一种,都可以利用座椅传感器1探测出 乘客坐在多个座椅102到104中的哪一个上。
(第四实施例)
在第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座椅传感器1设置在座椅102到104 的座椅表面102b、 103b和104b中。
座椅传感器1安装在座椅表面102b、103b和104b上,座椅表面102b、 103b和104b与沿交通工具的左右方向并列的座椅102、 103和104形成 一体。座椅传感器1被设置在座椅表面102b、 103b和104b上沿交通工 具前后方向的中间偏后部。端部的两个传感器单元llla和lllb安装在交 通工具的右侧座椅102的座椅表面102b中,中间的两个传感器单元lllc 和llld安^4交通工具的中间座椅103的座椅表面103b中,而连接器 13侧的两个传感器单元llle和lllf安M交通工具的左侧座椅104的座 椅表面104b中。
座椅传感器1的传感器单元llla和lllb设置在当M以正常的姿势 坐在交通工具的右侧座椅102上时该乘客的臀部位置;座椅传感器1的传 感器单元lllc和llld设置在当乘客以正常的姿势坐在交通工具的中间座 椅103上时该*^的臀部位置;以及,座椅传感器1的传感器单元llle 和lllf设置在当^以正常的姿势坐在交通工具的左侧座椅104上时该 ^JL的臀部位置。因此,当^J:以正常的姿势坐在座椅102到104上时, 设置在座椅上的传感器单元llla到lllf均导通。第四实施例可以采用第 三实施例中所述的所有电路结构。因此,通过使用一个座椅传感器l可以 探测到乘客坐在多个座椅102到104中的哪个上。
权利要求
1.一种负载传感器,包括第一薄膜(21),形成为线形;第二薄膜(22),形成为与第一薄膜(21)形状相同并设置为面向第一薄膜(21);传感器电极(23、24),设置于第一薄膜(21)和第二薄膜(23)之间,以形成传感器单元(11、12、111a到111f),所述传感器电极(23、24)通常被相互隔开,并在受到负载时相互接触;导电电极(14),设置于第一薄膜(21)和第二薄膜(23)之间,与传感器电极(23、24)导通;以及连接器(13),与第一薄膜(21)和第二薄膜(22)的端部耦合,以通过导电电极(14)与传感器电极(23、24)导通。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传感器,其中所述传感器单元(ll、 12、 111a到lllf)^ti更置在多个位置,以形成 在所述线形的直线方向上隔开的多个传感器单元(ll、 12、 llla到lllf); 以及所述连接器(13)被置于连接所述多个传感器单元(11、 12、 llla 到lllf)的直线上。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载传感器,其中所述多个传感器单元(11、 12、 llla到lllf)串联连接,并被设置在 交通工具座椅(2)的座椅表面(2b)中,其在座椅表面斜向延伸,以探 测座椅(2)上的乘客。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载传感器,其中所述多个传感器单元(11、 12、 llla到lllf)并联或串联连接,并被 设置在交通工具座椅(2、 102、 103、 104)的靠背(2a、 102a、 103a、 104a) 中,以探测座椅(2、 102、 103、 104)上的乘客。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载传感器,其中所述多个传感器单元(llla到lllf) ^i更置在整体地形成在一起成为 交通工具的一个座椅的多个座椅(102到104)的座椅表面(102b、 103b、104b)中,以探测座椅(102到104)上的乘客。
6. 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负载传感器,其中所述多个传感器单元(llla到lllf)被设置在整体地形成在一起成为 交通工具的一个座椅的多个座椅(102到104)的靠背(102a、 103a、 104a) 中,以探测座椅上的乘客。
7. —种负载传感器,包括 第一电极(23);第二电极(24),形成为与第一电极(23)相同的线形,并被设置为 平行地面向第一电极(23);隔离部(25),位于第一电极(23)和第二电极(24)之间,以形成 第一电极(23)和第二电极(24)之间的间隔;其中第一电极(23 )和第二电极(24 )在多个部分被扩大,以形成多 个传感器单元(ll、 12、 llla到lllf),其中第一电极(23)和第二电极 (24)根据施加于其上的压力而相互接触,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极(23)和第二电极(24)被形成为线形,使得多个传感器单 元(ll、 12、 llla到lllf)在该线形方向相互隔开,并且传感器单元(11、 12、 llla到lllf)仅被置于座椅(2、 102到104) 的预定部分,所述预定部分比座椅的其它部分接受更大的M压力。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载传感器,其中所述座椅的预定部分为座 椅靠背(2a、 102a、 103a、 104a)的下部、靠背(2a、 102a、 103a、 104a) 的上部以及座椅表面(2b、 102b、 103b、 104b)的后部之中的至少一个。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载传感器,其中第一电极(23)和第二电 极(24 )被斜向地设置在座椅的预定部分。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载传感器,其中第一电极(23)和第二电 极(24)沿座椅的左右方向来设置。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种负载传感器作为座椅传感器(1),包括形成为线形的第一薄膜(21);形成为与第一薄膜(21)形状相同并被设置为面向第一薄膜(21)的第二薄膜(22);设置于第一薄膜(21)和第二薄膜(23)之间的相互面对的传感器电极(23、24)。电极(23、24)通常被相互隔开并在接受到负载时相互接触。电极(23、24)通过设置于第一薄膜(21)和第二薄膜(23)之间的导电部分(14)来与连接器(13)连接。座椅传感器(1)被放置在由乘客施加大的压力的座椅(2)上。
文档编号H01H13/702GK101192479SQ200710168198
公开日2008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29日
发明者伊藤弘之, 齐藤往广 申请人:株式会社电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