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4064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按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键(keyswitch)。特别是涉及通过连杆构件提供弹 力以回到未按压位置的按键。
背景技术
就目前个人电脑的使用习惯而言,键盘为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 以输入文字或数字。不仅如此,举凡日常生活所接触的消费级电子产品或是 工业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设备,皆需设有按键结构作为输入装置,以操作上述 的电子产品与加工设备。 一般现有的按键结构大致上分为圆顶开关(dome switch)与橡胶开关(rubber switch)。
请参阅图1A,图1A是绘示现有的圓顶开关的示意图。 一电路板12的 电性接点120上设置一金属弹片14,当使用者按压按键10时,金属弹片14 即与电性接点120接触,进而输出一对应的信号。按键10在受压释放后, 也可通过金属弹片14本身的弹力回复至原始位置。
请参阅图1B,图1B是绘示现有的橡胶开关的示意图。 一橡胶材料200 将多个按键20以固定间距排列形成一模块,且在按键20相对于电路板225 上的电性接点220的一端设有导电橡胶24。当使用者按压按键20时,导电 橡胶24即与对应的电性接点220接触,进而输出一对应的信号。按键20在 受压释放后,也可通过橡胶材料200本身的弹力回复至原始位置。
另外,针对键盘上的按键,为了平衡使用者在每一个按键上的施力,通 常会在按键的键帽之下设置一种剪刀式结构,用以引导键帽做垂直移动。因 此,不论施力于按键的侧边或角落,都能将施力平均地分散在整个按键面上, 使得按下整个按键变得很简单,也让使用者更容易地操作按键。
然而,由于现有的圓顶开关必须以一透明薄膜140将金属弹片14贴附 在电性接点120上,以避免金属弹片14因外力而从电性接点120的相对位 置脱离,致使按键10无法通过金属弹片14来与电性接点120接触。其中, 透明薄膜140在长时间使用下,极有可能因材质劣化而失去其功能性,使得金属弹片14的对位准确性降低。并且,使用透明薄膜140将会增加额外的 成本。
再者,由于现有的橡胶开关所使用的橡胶模块,在组装上将会占用过大 的空间,进而限缩其他电子零件的设置空间,并不符合现今对电子装置轻薄
的要求。并且,以橡胶材料200制作橡胶开关模块也会增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其通过连杆构件提供弹力以使按 键回到先前的未按压位置,并解决现有的按键在降低成本上所遇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按键(keyswitch),该按键 包含一基板、 一第一连杆构件以及一第二连杆构件。该基板包含一形成在该 基板上的第一枢接部,以及一形成在该基板上的第二枢接部。该第一连杆构 件具有一第一支撑部分与一长度小于该第一支撑部分的第二支撑部分。该第 一支撑部分的末端形成一第一固定轴,且该第一固定轴衔接至该第一枢接 部。并且,该第二支撑部分的末端偏离该第一固定轴的轴向。该第二连杆构 件具有一第三支撑部分与一长度小于该第三支撑部分的第四支撑部分。该第 三支撑部分的末端形成一第二固定轴,且该第二固定轴衔接至该第二枢接 部。并且,该第四支撑部分的末端偏离该第二固定轴的轴向。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按键,该按键包含一基板、 一支撑装置以 及一连杆构件。该基板包含一形成在该基板上的枢接部。该支撑装置以枢接 的方式设置在该基板上。该连杆构件具有一第一支撑部分与一长度小于该第 一支撑部分的第二支撑部分。该第一支撑部分的末端形成一固定轴,且该固 定轴衔接至该枢接部。并且,该第二支撑部分的末端偏离该滑动轴的轴向。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其按键可通过具有不同长度支撑部位的连杆构件 提供弹力,以使按键回到先前的未按压位置,并解决现有的按键在降低成本 上所遇到的问题。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实用新型详述及所附附 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1A是现有的圓顶开关的示意图;图1B是现有的橡胶开关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 一具体实施例的按键的等角视图; 图2B是图2A中的按键在键帽下的部分的示意图; 图2C是图2B的侧视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 一 具体实施例的按键的剖面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 20、 3、 4:按键 120、 220:电性4妾点 140:透明薄膜 24:导电橡胶 300:第一枢接部 304:第一限制部 32:第一连杆构件 3200:第一固定轴 3220:第一滑动部 340:第三支撑部分 342:第四支撑部分 36、 46:键帽 402:限制部 44:连杆构件 4420:滑动部
12、 22:电路板
14:金属弹片
200:橡胶材料
30、 40:基板
302:第二枢接部
306:第二限制部
320、 440:第一支撑部分
322、 442:第二支撑部分
34:第二连杆构件
3400:第二固定轴
3420:第二滑动部
400:枢接部
42:支撑装置
4400:固定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旨在提供一按键。本实用新型的按键可通过具有不同 长度支撑部位的连杆构件提供弹力,以使按一建回到未按压位置,并解决现有 的按键在降低成本上所遇到的问题。以下将详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 例,用于充分解说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精神、优点以及实施上的简便性。
请参阅图2A、图2B与图2C。图2A是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 施例的按键3的等角视图。图2B是绘示图2A中的按键3在键帽36下的部 分的示意图。图2C是绘示图2C的侧视图。该按键3包含一基板30、 一第 一连杆构件32以及一第二连杆构件34。该基板30包含一形成在该基板30上的第一枢接部300,以及一形成在该基板30上的第二枢接部302。
如图2B与图2C所示,该第一连杆构件32具有一第一支撑部分320与 一长度小于该第一支撑部分320的第二支撑部分322。该第一支撑部分320 的末端形成一第一固定轴3200,且该第一固定轴3200衔接至该第一枢接部 300。并且,该第二支撑部分322的末端偏离该第一固定轴3200的轴向。
同样地,如图2B与图2C所示,该第二连杆构件34具有一第三支撑部 分340与一长度小于该第三支撑部分340的第四支撑部分342。该第三支撑 部分340的末端形成一第二固定轴3400,且该第二固定轴3400衔接至该第 二枢接部302。并且,该第四支撑部分342的末端偏离该第二固定轴3400 的轴向。
根据上述的设置,当使用者按压该按键3,使得该第一连杆构件32与该 第二连杆构件34进行弹性变形以朝该基板30靠近时,该第一支撑部分320 与该第二支撑部分322进行相对转动,致使该第一连杆构件32储存一第一 能量。同样地,该第三支撑部分340与该第四支撑部分342也进行相对转动, 致使该第二连杆构件34储存一第二能量。因此,当使用者在按压该按4建3 后释放时,该第一连杆构件32储存的该第一能量与该第二连杆构件34储存 的该第二能量即可自动地释放以使该按键3回到未按压位置。
请参阅图2B,通常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免该第一连杆构件32与该第 二连杆构件34在操作的过程中脱离该第一枢接部300与该第二枢接部302,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基板30可进一步包含一形成在该基板30上的第一限 制部304,以及一形成在该基板30上的第二限制部306。由此,该第一滑动 部3220受限制地且可移动地衔接至该第一限制部304。同样地,该第二滑动 部3420受限制地且可移动地衔接至该第二限制部306。
另外,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二支撑部分322的末端可形成一第一滑 动部3220,并且该第四支撑部分342的末端可形成一第二滑动部3420,如 图2B所示。
同样示于图2B,在此实施例中,该第一滑动部3220可进一步形成一第 一滑动轴,且该第二滑动部3420可进一步形成一第二滑动轴。在此同时, 该第一滑动轴的轴向与该第一固定轴3200的轴向平行且不重合。同样地, 该第二滑动轴的轴向也与该第二固定轴3400的轴向平行且不重合。
此外,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也可将该第二支撑部分322与该第四支撑部分342的末端形成固定轴,并使固定轴衔接至枢接部。同时,为了避免在
按压该按键3的过程中,该第一连杆构件32与该第二连杆构件34因力矩的 作用而翘起,该第一支撑部分320与该第三支撑部分340的末端可相对地形 成滑动部,并使滑动部受限制地且可移动地摊f接至限制部。由此,也可达到 上述使该按键3回到未按压位置的目的。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杆构件32与该第二连杆构件34可以由金 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或任何具有弹性的材料所制成。
请参阅图3。图3是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按一建4的 剖面视图。该按4建4包含一基4反40、 一支撑装置42(scissors-like supporting structure)以及一连杆构件44。该基板40包含一形成在该基板40上的枢接部 400。该支撑装置42以枢接的方式设置在该基板40上。该连杆构件44具有 一第一支撑部分440与一长度小于该第一支撑部分440的第二支撑部分442。 该第一支撑部分440的末端形成一固定轴4400,且该固定轴4400衫讨妄至该 枢接部400。并且,该第二支撑部分442的末端偏离该滑动轴的轴向。
根据上述的设置,当使用者按压该按键4,使得该连杆构件44进行弹性 变形以朝该基板40靠近时,该第一支撑部分440与该第二支撑部分442进 行相对转动,致使该连杆构件44储存一能量。因此,当使用者在按压该按 键4后释放时,该连杆构件44储存的该能量即可自动地释放以使该按键4 回到未按压位置。
如图3所示,通常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免该连杆构件44在操作的过 程中脱离该枢接部400,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基板40可进一步包含一形成 在该基板40上的限制部402。由此,该滑动部4420受限制地且可移动地衔 接至该限制部402。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二支撑部分442的末端形 成一滑动部4420。并且,在此实施例中,该滑动部4420形成一滑动轴。并 且,该滑动轴的轴向与该固定轴4400的轴向平行且不重合。
此外,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也可将该第二支撑部分442的末端形成固 定轴,并使固定轴衔接至枢接部。同时,为了避免在按压该按4建4的过程中, 该连杆构件44因力矩的作用而翘起,该第一支撑部分440的末端可相对地 形成滑动部,并使滑动部受限制地且可移动地衔接至限制部。由此,也可达 到上述使该按键4回到未按压位置的目的。如图3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支撑装置42可为一剪刀型态支撑
构1"牛(scissors-like supporting member)。 由jt匕,4吏用者在才安压该4要4建4的过禾呈 中,该剪刀型态支撑构件可以平顺地导引该键帽46相对该基板40做垂直的 往返运动。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连杆构件44可以由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 合材料或任何具有弹性的材料所制成。
相比较于背景技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按键,其可通过具有不同长度支 撑部位的连杆构件提供弹力,以使按键回到先前的未按压位置,并解决现有 的按键在降低成本上所遇到的问题。
权利要求1.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包含基板,该基板包含形成在该基板上的第一枢接部以及形成在该基板上的第二枢接部;第一连杆构件,该第一连杆构件具有第一支撑部分与长度小于该第一支撑部分的第二支撑部分,该第一支撑部分的末端形成第一固定轴,并且该第一固定轴衔接至该第一枢接部,其中该第二支撑部分的末端偏离该第一固定轴的轴向;以及第二连杆构件,该第二连杆构件具有第三支撑部分与长度小于该第三支撑部分的第四支撑部分,该第三支撑部分的末端形成第二固定轴,并且该第二固定轴衔接至该第二枢接部,其中该第四支撑部分的末端偏离该第二固定轴的轴向。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支撑部分的末端形成 第一滑动部,并且该第四支撑部分的末端形成第二滑动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进一步包含形成在该 基板上的第一限制部以及形成在该基板上的第二限制部,该第一滑动部受限 制地且可移动地衔接至该第一限制部,该第二滑动部受限制地且可移动地衔 接至该第二限制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t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滑动部形成第一滑动 轴,该第二滑动部形成第二滑动轴,该第一滑动轴的轴向与该第一固定轴的 轴向平行且不重合,该第二滑动轴的轴向与该第二固定轴的轴向平行且不重 合。
5. —种按键,其特征在于,包含基板,该基板包含形成在该基板上的 枢接部;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以枢接的方式设置在该基板上;以及连杆构 件,该连杆构件具有第一支撑部分与长度小于该第一支撑部分的第二支撑部 分,该第一支撑部分的末端形成固定轴,并且该固定轴衫f接至该枢接部,其 中该第二支撑部分的末端偏离该固定轴的轴向。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支撑部分的末端形成 滑动部。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进一步包含形成在该 基板上的限制部,该滑动部受限制地且可移动地衔接至该限制部。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滑动部形成滑动轴,该滑 动轴的轴向与该固定轴的轴向平行且不重合。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t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为剪刀型态支撑 构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键。该按键包含一基板、一第一连杆构件以及一第二连杆构件。该基板包含一第一枢接部以及一第二枢接部。该第一连杆构件具有一第一支撑部分与一第二支撑部分。该第一支撑部分的末端形成一第一固定轴,并且该第一固定轴衔接至该第一枢接部。该第二支撑部分的末端偏离该第一固定轴的轴向。该第二连杆构件具有一第三支撑部分与一第四支撑部分。该第三支撑部分的末端形成一第二固定轴,并且该第二固定轴衔接至该第二枢接部。该第四支撑部分的末端偏离该第二固定轴的轴向。
文档编号H01H13/12GK201153074SQ200720177470
公开日2008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19日
发明者刘家宏 申请人: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