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触点的方法和该方法所连接的触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1114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连接触点的方法和该方法所连接的触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气开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触点的方法和该方法所连接的触点。
背景技术
图1至图3显示了一种传统的连接触点的方法,其中图1是传统的触点的结构示意 图,图2是图1所示触点所用触点坯材和触头型材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触点 坯材放入触头型材的透孔中时的结构示意图。该种触点坯材包括该种连接触点的方法主要包括①在触头型材(2)上加工出一个透孔(4)并且准备好触点坯材(1);②把触点坯材(1)插入透孔(4)中,使得触点坯材(1)的铆压部(11)伸出该透孔(4), 然后夹住触点坯材(1),并沿着图1中A箭头的方向铆压露出透孔(4)外的触点坯材 (1)的铆压部(11),从而把触点坯材(1)固定在该透孔(4)中。当触头型材的厚度b较薄时,所需触头型材的铆压部的长度a也较小,利用该种方 法连接触点是较为可行的,触点质量也比较可靠;但是当触头型材的厚度较厚时,由于 需要更长的铆压部才能使其从透孔中露出,这样将会消耗较多坯材制作触点,由于触点 坯材的价格较贵,所以会导致其成本大为增加,对其销售推广产生不利影响。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减少所用坯材消耗量的连接触点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 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由该方法制成的触点。实现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连接触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歩骤-①准备好触点坯材并且在触头型材上加工出一个型腔,使得该型腔具有一个基本形 状是圆台形孔状的定位区,且在定位区的底部中央处还设有一个突起的圆锥;②把触点 坯材插入型腔中,沿着接近型腔的方向铆压触点坯材,触点坯材的底部在铆压和圆锥挤 压的双重作用下变形,充分填充到型腔中,从而获得成型好的触点。步骤①中,所述触点坯材包括铆压部和填充部,所述填充部的长度大于型腔内圆锥 的顶点到型腔开口面之间的距离长度。步骤①中,所述填充部的体积大于等于型腔的容积。步骤①中,所述圆锥的高度小于等于型腔深度的二分之一且大于等于型腔深度的六 分之一。实现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触点,包括铆压部和位于铆压部下方 的填充部,所述填充部的基本形状是外大内小的圆台形,且所述填充部的底部还设有一 个外大内小的锥形凹槽。所述锥形孔的深度小于等于填充部长度的二分之一且大于等于填充部长度的六分之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l)本发明在型腔中设置一个基本形状是圆台形孔状的定位区,且在定位区的底部 中央处还设置一个突起的圆锥;当铆压触点坯材时,触点坯材的底部首先接触到所述圆 锥的锥尖;在铆压和圆锥锥尖挤压的双重作用下,触点坯材的填充部变形,触点坯材的 底部向型腔中的定位区伸展,直至充满整个型腔;由于型腔的定位区是圆台形状,所以 触点坯材一旦被铆压成型后,就被牢牢固定在型腔中;由于本发明的型腔是一个盲孔, 所用触点坯材可以较短,只需要充满型腔即可,所以与传统连接触点的方法相比,具有 所用坯材消耗量较少的优点。


图1是传统的触点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触点所用触点坯材和触头型材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触点坯材放入触头型材的透孔中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连接第一种触点所用触点坯材和触头型材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触点坯材放入型腔中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所示触点坯材被铆压成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连接第二种触点所用触点坯材和触头型材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第一种触点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第二种触点的结构示意图;图IO是本发明第三种触点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触点坯材l,铆压部ll,填充部12,锥形凹槽121,连接部13,触头 型材2,型腔3,圆锥31,定位区32,加强区33,透孔4。(实施例1、连接触点的方法) 图4至图6显示了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其中图4是本发明连接第一种触点 所用触点坯材和触头型材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触点坯材放入型腔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触点坯材被铆压成型后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是一种连接触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歩骤① 准备好触点坯材1并且在触头型材2上加工出一个型腔3,使得该型腔3具有一个基 本形状是圆台形孔状的定位区32,且在定位区的底部中央处还设有一个突起的圆锥31;② 把触点坯材1插入型腔3中,沿着接近型腔3的方向铆压触点坯材1,触点坯材l的底 部在铆压和圆锥31挤压的双重作用下变形,充分填充到型腔3中,从而获得成型好的触 点。歩骤①中,所述触点坯材1包括铆压部11和填充部12,所述填充部12的长度大于型腔 3内圆锥31的顶点到型腔3丌口面之间的距离长度,也即要使得触点坯材l的铆压部ll高 出触头型材2的上表面。歩骤①中,所述圆锥31的高度等于型腔3深度的四分之一,在具 体实践中可根据需要,在小于等于型腔3深度的二分之一且大于等于型腔3深度的六分之 一的范围之间调整所述圆锥31的高度,另外,最好是使所述填充部12的体积大于等于型 腔3的容积,以使填充部12能把型腔3填充满,使二者的结合更加牢固,电性能更可靠。本实施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实施例在型腔中设置一个基本形状是圆台形孔状的定位区,且在定位区的底 部中央处还设置一个突起的圆锥;当铆压触点坯材时,触点坯材的底部首先接触到所述圆锥的锥尖;在铆压和圆锥锥尖挤压的双重作用下,触点坯材的填充部变形,触点坯材 的底部向型腔中的定位区伸展,直至充满整个型腔;由于型腔的定位区是圆台形状,所 以触点坯材一旦被铆压成型后,就被牢牢固定在型腔中;由于本实施例的型腔是一个盲 孔,所用触点坯材可以较短,只需要充满型腔即可,所以与传统连接触点的方法相比, 具有所用坯材消耗量较少的优点。(实施例2、连接触点的方法)图7是本发明连接第二种触点所用触点坯材和触头型材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本发 明的第二种实施方法。本实施例与实施例l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型腔3的形状不完全相同,本 实施例的型腔中,在圆台形孔状的定位区32的上方还设有一个基本形状是圆柱状的加强区33,用于提高最终成型的触点的强度和牢固程度。 (实施例3、触点)图8是本发明第一种触点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本发明中触点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连接出的触点,包括铆压部11和位于铆压部11下方的填充部12,所述填充部12的基本形状是外大内小的圆台形,且所述填充部12的底部还设有一个外大内小的锥形孔121;所述锥形孔121的深度一般在小于等于填充部12长度的二分之一且大于等于填充部12长度的六分之一的范围之间选择。 (实施例4、触点)图9是本发明第二种触点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本发明中触点的第二种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触点在铆压部11和填充部12 之间还设有一个用于提高最终成型强度和牢固程度的圆柱状的连接部23。 (实施例5、触点)图10是本发明第三种触点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本发明中触点的第三种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中的触点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3中触点铆压部 ll是方形,本实施例中则采用半球形。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 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 些属于本发明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触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①准备好触点坯材(1)并且在触头型材(2)上加工出一个型腔(3),使得该型腔(3)具有一个基本形状是圆台形孔状的定位区(32),且在定位区的底部中央处还设有一个突起的圆锥(31);②把触点坯材(1)插入型腔(3)中,沿着接近型腔(3)的方向铆压触点坯材(1),触点坯材(1)的底部在铆压和圆锥(31)挤压的双重作用下变形,充分填充到型腔(3)中,从而获得成型好的触点。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连接触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歩骤①中,所述触点坯材 (1)包括铆压部(11)和填充部(12),所述填充部(12)的长度大于型腔(3)内圆锥(31)的顶点到型腔(3)开口面之间的距离长度。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触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歩骤①中,所述填充部(12) 的体积大于等于型腔(3)的容积。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触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①中,所述圆锥(31) 的高度小于等于型腔(3)深度的二分之一且大于等于型腔(3)深度的六分之一。
5、 由权利要求l所述方法连接的触点,其特征在于包括铆压部(11)和位于铆压 部(U)下方的填充部(12),所述填充部(12)的基本形状是外大内小的圆台形,且 所述填充部(12)的底部还设有一个外大内小的锥形凹槽(121)。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孔(121)的深度小于等于填 充部(12)长度的二分之一且大于等于填充部(12)长度的六分之一。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触点的方法和该方法所连接的触点。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准备好触点坯材并且在触头型材上加工出一个型腔,使得该型腔具有一个基本形状是圆台形孔状的定位区,且在定位区的底部中央处还设有一个突起的圆锥;②把触点坯材插入型腔中,沿着接近型腔的方向铆压触点坯材,触点坯材的底部在铆压和圆锥挤压的双重作用下变形,充分填充到型腔中,从而获得成型好的触点。该方法连接的触点包括铆压部和位于铆压部下方的填充部,所述填充部的基本形状是外大内小的圆台形,且所述填充部的底部还设有一个外大内小的锥形凹槽。该方法可减少所用坯材消耗量,降低制造成本。
文档编号H01H11/04GK101221858SQ20081000503
公开日2008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31日
发明者李容威, 李文载 申请人:浙江开控电气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